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软暴力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软暴力

一、影响

教育“软暴力”隐秘性较强,不易被人觉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危害性表面看似不强,实则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非常深刻,轻则造成心理创伤,重则埋下安全隐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另辟蹊径,心理惩罚。一些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一时难以做通,便另辟蹊径,采取人情疏远的方式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有意让其他学生故意疏远和冷落,不与其交谈和一起活动,从而造成犯错误学生心理情感上的极度落差,以此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惩罚。二是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现在的学生“抗压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个性偏激,自我控制能力差。有些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可能一再犯错、甚至屡教不改。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个别教师便失去耐心,对这类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致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触犯法律。三是抓其把柄,心理施压。一些教师在学生犯错后,不但不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把学生的错误不分场合作为教训进行传播,想以此来对其他学生进行警示。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一些教师总是拿学生的“错误”说事,对其不信任、不放心,从而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口不择言,心理打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口不择言,语言粗俗。他们错误地认为批评学生讲点粗话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能“刺激学生长记性”。其实,粗俗的语言不但损害了教师的自身形象,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其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大教育管理难度,埋下安全隐患。

二、管理措施“软暴力”

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的存在,又有行为习惯的养成因素。“素质教育”改革之初,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师业绩标准尚不完善,学校、家长、社会对教师的价值认可,依旧停留在学生的分数上。学生分高,就能得高奖金,就能晋升,就是名师。教师急功近利,信奉“严师出高徒”,催生教育“软暴力”。消除“软暴力”,需要各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雅的道德情操,从心灵深处把建立博大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精神追求。

1.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

一些教师教学的业务能力素质很强,但管理教育学生工作方法呆板,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较弱。各级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讲求教育方法,努力提高他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教师要更新观念,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学生本无“好生”“差生”之分,教师不应该用异样的目光来区别对待,有句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不同质地的璞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雕琢他们。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不分尊卑的理念,要扑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

2.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防护能力

“软暴力”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也息息相关。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建全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及心理咨询服务,锤炼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护能力。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工作环境,让孩子们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正确认识,及时救治。教师也要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做学生心灵港湾的“陪护者”。

3.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思想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而一些教师缺乏耐心,一旦做不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便失去耐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不抛弃、不放弃,方法灵活,语言得当,换位思考,教育管理有针对性,总能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对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少说或不说“丧气话”和“寒心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在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在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出来的同时,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抚慰,不能恶语相加。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重个人形象和语言文明,切记不要说令人沮丧的“丧气话”和“寒心话”。要加强个人修养,冷静处理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文明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5.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把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在开设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的同时,开出各种有利于学生拓宽基础、开阔视野、培养素质的法治文化修养课,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严谨的求学精神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根本,也是消除教育软暴力的前提。其次,对学生组织的法治文化活动要予以鼓励与支持。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宣传、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僵硬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管理模式,适应个性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应树立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学生”的服务理念,通过法律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

作者:徐慧敏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