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分课型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基础分课型教学模式探讨

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对学科进行课型划分。在划分课型时应注意随着标准的不同,所划分的课型种类也不相同,比如我们所探讨的计算机基础课按照内容新旧标准划分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讲授课、实验课和讨论课,按照知识内容属性可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虽然说划分标准不一样,但我们在划分的时候需要兼顾两个原则:一个是逻辑性原则,或者称概括性原则,做到“不重,不漏,不增”,也就是说对课型的划分不要重复,不要遗漏,不要增加多余的课型,根据这个原则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代表意义;第二个原则是有效性原则,或者称具体性原则,划分时必须考虑课型是否为研究效益服务,这样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我们通常将计算机基础课分为两种课型:理论课与操作课。这两种课型的划分标准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而在经过深入的课堂观察后,我们发现在操作课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课型。在这里,我们根据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特征属性,将计算机基础课分为三种课型,即理论课、技能课和作品制作课。

一、分课型中的理论课及其教学模式探讨

1.课型界定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纯理论内容,典型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性知识。比如计算机概述、软硬件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这类内容简单易懂,并且占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的绝大部分,但是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较难借助实践或者实操辅助理解。(2)原理性知识。比如数值与汉字编码原理、网络通信工作原理等。这类内容其抽象性较强,单靠老师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但可通过演示和体验加深认识。(3)应用性知识。比如Windows窗口的各种操作、文件及文件夹命名规则、Windows搜索方法等,这类内容通俗易懂,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即可掌握。

2.理论课课型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根据理论课课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归纳和演示为主,学生体验和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老师讲解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靠老师传授的,然而对于揭示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老师讲解归纳仍是目前最实用的教学模式,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诞生,这类理论知识它不需要学生去构建,也不需要去探讨和研究,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老师的讲解更能帮助学生去记忆。而由于这类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难以借助实践或者实操辅助理解,所以关键是老师如何运用讲解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有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联系拓展的能力,在讲解过程中配合生动的故事、形象直观的课件、图片或者视频等多媒体演示方式来加强讲解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光驱等各种硬件设备,再结合生活中自己组装电脑的实际经验,把教材中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给知识增添了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同时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计算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课本知识总是滞后于现实社会技术发展的,与学生已有的体验相去甚远,所以老师应该突破教材的知识框框,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知识来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解释现代无线组网技术,或者对物联网这类新兴技术进行简单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在讲解为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练习,比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和组装计算机硬件,还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课型下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但是传统也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关键是我们要运用得当,发挥出它应有的特色。

二、分课型中的技能课及其教学模式探讨

1.课型界定

技能课的主要任务是技能训练,在不断的练习中对操作逐渐熟练,从而掌握其技巧、总结其规律并形成能力进行迁移。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软件操作技能的习得中明确过程与方法、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过程与方法并感悟其中的意义。由此,技能课教学应强调将学生融入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只有在贴近实际的技能学习与运用中,学生才能够自然地运用技术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学习迁移。

2.技能课课型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技能课中所涉及的技能有可能是单一的技能,比如Excel课程中的排序技巧;也可能是复合的技能,比如Word课程中的文字格式设置,包括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等设置。一般来说,在技能课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采取先由老师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讲解和演示,再由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技能训练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技能训练中,学生逐渐熟悉操作,掌握技巧,进而更深刻地总结其规律,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又分为边讲边练式和先讲后练式。边讲边练式的特点是老师把一堂课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每完成一个小单元的讲解后就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及时对每一个知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趁热打铁,有助于知识的及时消化。但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有三:第一,老师在讲解时的操作方法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操作,造成学生在技能灵活应用上缺乏创造性;第二,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低的学生消化不良,无形中打压了这两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由于课堂知识和技能被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所以会出现操作速度慢的学生当前单元训练活动随时被老师终止的情况,更进一步影响了这类学生对下一个小单元的学习。而先讲后练式正好克服了边讲边练式的某些弊端,它的特点是老师把整堂课的知识和技能全部讲解演示完成,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操,但这种模式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部分学生记不住全部的技能或者操作步骤,被卡在某个环节上停滞不前,需要老师临时进行个别辅导解决问题,造成了课堂秩序的混乱。

由此可见,要正确运用好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对全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当前技能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灵活运用边讲边练和先讲后练两种模式,使所有层次的学生能够吃饱并消化。也有老师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技能课中,让学生根据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技能课的教学内容,对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技能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未免显得小题大做。比如PowerPoint技能课中的幻灯片版式设置,步骤是点击“格式”菜单,从菜单中选择“幻灯片版式...”一项,再从弹出的幻灯片版式选择对话框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幻灯片版式即可,老师采用讲练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话只需要几分钟便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如果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老师在课前就要设置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可是这个知识结构如此单一,学生不消片刻便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完全不能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而为了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进行的前期工作例如学生分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更是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可见,不考虑教学内容和课型笼统套用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

三、分课型中的作品制作课及其教学模式的探讨

1.课型界定

作品制作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并综合运用知识来系统地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能力。[3]在作品制作课中也会涉及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但它与技能课是有所区别的。技能课中所涉及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大多是局部的和微观的,包括接触计算机和应用软件、操作计算机与使用应用软件、将计算机与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具体环节,这个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掌握知识服务的,是以知识为导向的,比如通过Word技能课中对格式设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文本排版知识,在Excel技能课中对函数运用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数据处理的方法;而在作品制作课中所涉及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则是相对完整的和全面的,它侧重于对较为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分析,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过程)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训练”是为作品服务的,或者说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比如制作一份幻灯片节日贺卡,那么学生就需要对这个任务进行分析规划,运用对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技能,设计并制作节日贺卡,以完成作品作为最终目标。

2.作品制作课课型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根据作品制作课课型的特点,本文提倡采取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合作精神和增强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4]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通过交流合作,寻找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便于下一任务的拓展。[4]自从在教学研究领域开展任务驱动法研究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当中去,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必须结合具体的学科和具体的课型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老师在设计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即所设计的任务难易程度应该以学生的最低水平为基础,避免影响基础水平低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层次性原则。即所设计的任务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提高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而提高全班的计算机水平;(3)提高性原则。即在基础性原则前提下,稍微提高某些任务的难度,以满足高水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4)实用性原则。即所设计的任务应与当前所教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和学生能力水平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4]

3.作品制作课基于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案例——旅游景点宣传海报制作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的案例,展示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作品制作课中的运用。(1)明确目标,设计任务。这个案例的教学任务是旅游景点宣传海报制作,在课前老师需要对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规划、设计以及利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制作一份知识手册,将海报制作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罗列其中,以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用作参考。(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应当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使各组之间学生的层次达到平均。然后老师创设情景:为了兴旺家乡的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每个小组以一家旅游公司的身份,分别设计家乡旅游景点宣传海报。这样创设情境更贴近于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提出问题,分析任务。海报设计任务中隐含着旧知识和新知识,老师先不急于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对任务进行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老师再引导学生查阅知识手册,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4)合作交流,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自主探究,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指导,通过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海报设计任务。(5)交流反馈,评价任务。在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及时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交流反馈,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还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效果反映出来。(6)归纳总结,拓展任务。任务完成并不意味学习结束,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对任务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创新能力。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作品制作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要遵循基础性、层次性、提高性和实用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至此为止,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各种课型的可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当然,各种教学模式自身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本文作者:张泳 单位: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