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施挫折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实施挫折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挫折感的含义及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由此而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些不良情绪问题,使学生阳光地学习、生活。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心胸狭窄,自我意识强烈,只能赢,不能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或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甚至走极端。近年来我们时常从报端看到学生离家出走、心态失衡、轻生、攻击性、报复性、固执性行为等等的报道。

二、小学生出现挫折感的成因分析

1.自身生理与认知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引起他人过多的关注导致心理疾病。成长期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使小学生一改孩童时代的形象。外观形象的变化,使他们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迫切需要。某些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如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受到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某些学生由于身体不好而不能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等等,受挫后表现出抑郁、不合群、对立等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

(2)主观上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易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和知识的欠缺,小学生常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恰当的认识和分析。当他们对自己倾向于低估和自我责备,对事物倾向于产生无能为力的预感时,极易导致自卑负性情感的产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如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等等。

2.学校学习因素

学习活动是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其间,小学生在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也在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部分学生自尊心强,在面临失败时容易产生压抑、自卑的心理而生挫折感。

(1)教育评价的不全面性

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为“好学生”受表扬、获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教育者往往忽视“好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宽容和迁就,使他们优越感极强,滋生骄傲情绪,受不得任何批评和挫折,一旦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极端。

(2)教师素质和教学艺术的缺乏

随着年龄及所受教育的增长,小学生希望教师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但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不准确,他们难以改变对学生的权威态度。还有些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使其他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3)不稳固的同学伙伴交际关系

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学业竞争,可能给失败者带来自卑感,加剧他们在同伴面前维护尊严、形象的防御性行为,更加剧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3.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的期望过高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是孩子产生自卑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导致孩子从小就把失败看得很重,过分夸大失败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2)溺爱导致的意志减弱

如今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艰难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对孩子的日常起居大包大揽,甚至不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正是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生存意识,剥夺了孩子充满自信大胆尝试的机会,更不用谈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坚强意志,长期下去,孩子怎会具备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过于封闭的教育方式

许多父母为了防止社会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侵蚀,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约束孩子的课外活动,孩子除学校紧张学习和活动外,回到家很少有机会同外界、同伴交往。孩子被关在家里学习,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机会,难以获得社会经验,难以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因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提高,容易表现出孤僻、懦弱、冷漠、不合群、性情烦躁、好发脾气等行为特征,遇到挫折更是难以承受。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对策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明确挫折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推动人前进的动力。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遇到挫折时,尽可能调节情绪,认真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去战胜它,克服它,在挫折中吸取教训。经过挫折的磨练使得自己的性格、德行、品质、体质等得到发展。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这些学生一贯在家长、老师欣赏的目光中长大,心理上会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式。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他们弱项的活动,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玲玲就是班上这样的优秀学生,小学1~5年级她每次文化课考试都稳居前三名,她组织能力强,文艺天分高,颇受老师、同学的赏识。但玲玲身体弱,不爱运动,在体活课上我多次安排她参加赛跑和跳远等活动,她的成绩总排在后几名,以致影响了小组的成绩。起初,她很懊恼,哭得很伤心。我让她和身体好的同学站在一起比一比,告诉她身体素质好坏决定运动成绩,先天的影响是重要的,你要努力锻炼,让自己健康起来,至于运动成绩差一些,不要太放在心上。在以后的活动中,玲玲都能积极参加。看到她带头为获胜队鼓掌,我知道她已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并正在积极努力改变它。上学期期末,玲玲升入初中,转去某市的重点校,由于初次使用奥数教材,数学成绩考在了后面。但她在电话中信心十足地说:“我不灰心,努力学慢慢会赶上。”当今的学生要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也要准备好承受各式各样的打击,正确地看待失败,要有能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多加引导。

2.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克服挫折的科学方法

(1)选择性忽视:有意不去注意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对伤心事不去接触,不去回忆。

(2)选择性重视:特别注意自己的优点、成就,乐观地以自己的长处比较别人的短处,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再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弥补精神上的创伤;

(3)改变愿望满足方式:在遭受精神创伤之后,选择其他方式获得满足。如:积极参加文娱、体育等活动,寻找业余爱好;

(4)适当降低理想、愿望与要求,以符合实际情况,在愿望达成中享受快乐。

(5)在遭受挫折时与老师、家长、同学坦率地交谈,获得必要的帮助,树立信心;

(6)学会自我激励:多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多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能经常给自己“打气”,多主动寻找外界的激励源,并通过互相交流等方式起到让大家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利用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

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来讨论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校可组织诸如野营、登山、野炊、支农、学工、军训等专题活动,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动”中自我锤炼,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4.结合家庭教育共同解决挫折问题

家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沟通的方式缓解孩子心理压力,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通过交流,不仅可为遭受挫折的孩子提供心理渲泄的场所,而且能启发他们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掌握挫折反应的策略。家长利用一些节日、事件的机会巧妙进行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生活观念和性格。还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如:我国汉代的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作《史记》;意大利的伽利略屡遭打击、磨难,甚至被判终身监禁仍旧坚定地说:“地球仍旧是动的!”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更是因为坚持真理被烧死。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学会意志坚强。

5.正确评价,巩固自信心

如果小学生得到教师或家长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更加积极、自信。反之,他们就会情绪低落、缺乏信心。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对每个孩子作非此即彼的评判,不可避免地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挫败感。因此,应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对他们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让他们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他们取得进步时,应及时表扬,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应提出新要求,使他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