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下的网络共享课堂教学探究

信息化下的网络共享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面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各个层面,使传统教育中的授课方式、授课环境、课堂互动等模式与模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初,随着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疫情促使当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互联网+”的样式通过手机与电脑进入学生的视野;许多教师不得不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直播与录课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互联网技术下的共享课堂可以给师生带来“空间虚拟体验”,该体验带来的互动教学将使师生互动失调的问题迎刃而解;此外,“空间虚拟体验”还有助于课堂案例模拟仿真化,进而大幅度提升学习与工作效率。然而“互联网+”教学模式需要更深入的发展与变革,师生之间交流不畅的现状急需改观。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课堂;空间虚拟体验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虽然还是教育实施的两大侧重元素,但其外在环境的剧烈改变时而会影响到传统课堂模式的开展。2020年初,伴随世界的疫情带给世人病痛的同时,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能否正常进行的境况,互联网技术下的共享课堂模式可以改变这一现状。此外,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大规模运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载体和商业途径。以当代大学生为例,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立体式”学习模式、新思路和方向,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领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文章将结合当下的课堂教学现状、共享课堂带来的空间虚拟体验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等三个方面,重点剖析和展望“互联网+”对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变。

一、教学现状与理论前瞻

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进行。教学领域盛行的教法版本不过是强调两大主体谁占据更高的制高点、谁掌握更多的主动性。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除了强调师生之间人格与地位的平等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进程中允许课堂出现“学术争鸣”情景。“学术争鸣”在于升华课堂氛围,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真理越辩越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课堂上“学术争辩”无法解决的问题,课下还可以继续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学术争鸣”强调师生主体地位的平等,是在人性基础之上的学术共鸣,其超越了国别和种族,是基于人性和人权为最低界限。“学术争鸣”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下的共享课堂模式实现。互联网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动性的参与,但是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与视频,对丰富课堂内容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操作中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浅表运营”层面。此处所说的“浅表运营”无意贬低部分教师为丰富课堂教学所付出的努力,只是面对当下的疫情局面,再生动的讲述也无法触及教室现场感带来的真实效用。当教师在冰冷的摄像头前绘声绘色地进行课堂授课时,他看不到自己的学生在手机或者电脑前,是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还是在打盹。疫情的无情客观需要更现代化的课堂授课模式,试想停留在浅层次的多媒体运用,一旦受外界环境的改变,其授课效率必定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是无法正常开展。浅层次的多媒体运用涉及的运营主体是单向度的,指的是其触及的只是教师这一主体;而深层次的多媒体运用重在强化师生两者主体的效应发挥,同时借助科技公司研发的相应平台开展。“‘互联网+在地化课堂’是解决乡村教学点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问题的有效策略,也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验证成效并优化升级。”[1]师生主体的双向利用,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其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重在营造虚拟课堂的真实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未来的课堂授课将打破固有的空间(教室)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仿真式课堂,可以逾越空间的屏蔽,重要的是还兼具回放等功能。

二、共享课堂———空间虚拟体验

此处谈论的“共享课堂”是在调动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加大互联网深层次研发,通过相关仪器设备的安装以及软件的运行进行课堂授课的未来新兴模式。“共享课堂”的中心在于如何共享、与谁共享,“共享”能够实现的前提在于高科技的投入,试想二十年前的人们是无法想象我们现在可以通过QQ、微信、钉钉等平台进行网络视频通话,因为彼时的人们认为“大哥大”与BP机的流行就已经比固定电话强大很多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共享课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共享课堂”的目的是为了给师生带来真实的空间虚拟体验,也就是科学家经常谈及的“仿真教学课堂”。通过互联网、多个摄像头、相关软件的研发,待发射、传输、接收、反馈、自动调试等人工智能根据指令自动嵌融时,必定会带来革命式的课堂转变。“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生态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2]重要的是,“共享课堂”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共享,师生在课堂的角色和定位始终如一,不同的是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跨距离、远程授课互动仿真体验,课后兼具回放等功能;更重要的是,空间虚拟体验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冰冷”。互联网技术营造的共享课堂,其实质是借助科技的现代化、纵深化发展,将当下人们认为无法企及的课堂终端与未来社会进行实验性连接。文章进行此种设想的目的,是为了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网络共享课堂交互式教学策略的超常规设想,在病毒在全球肆虐的今天,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未来的教育模式提供高科技的设想与思索。“‘教育+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工具,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和价值。也就是说,在技术—课程—人的关系中,人的发展才是永恒的目的。”[3]针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生而言,“停课”带来的危机感与压力可能会使其丧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此,“空间虚拟体验”为进一步开展正常教学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意见和方向。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向

“空间虚拟体验”课堂可以带给课堂参与者仿真感受,除了知识授课课堂,实践课程亦能通过共享课堂进行仿真操作。针对实践操作的学科,共享课堂可以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与内容回放,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专业知识。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使大学生进入到生产经营商业活动中并获得利益,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较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效果。“最近二十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商业活动与社会日常生活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所展现出的对人类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社会系统的深刻影响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4]具体来说,互联网技术下的共享课堂也会对当下大学里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享课堂可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对知识的提高与操作能力的提升,借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二,在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关键技术前提下,可以使“新理论+真实践+重实战”三位一体式创新创业教学策略更深入人心,进而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局面。第三,实现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园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当然,技术只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真正增强的应该是课堂参与主体的内心与坚韧力;共享课堂在带来空间虚拟体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增强参与主体的内驱力、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在共享课堂授课中,应把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进而平静而镇定。学生在课堂上要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即使自己身在家中,依然要像在学校里那样严于律己,做到精益求精。“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专任教师1672.85万人、在校生2.76亿人,教育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在全球也属首次。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5]在本次肆虐的大环境下,每个国人都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伤、振兴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去,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更多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困难,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人民服务。

四、结语

21世纪是互联网科技大爆发的世纪,从2000年前后腾讯与阿里公司的逐步强大就验证了这一点,而教学课堂的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下的多媒体课堂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旦遇到外部环境改变,课堂能否顺利开展都成了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国人深思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师发展,面临着理念滞后、身份尴尬、发展焦虑、体制困境等难题。大学教师应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积极整合国内外MOOC自主学习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互联网+’时代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大学教师发展。”[6]展望未来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线上与线下齐头并进的潮流与趋势,而共享课堂带来的空间虚拟仿真体验势必会走向新时展的前沿,这需要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与世界科学家一道深入研发。值得说明的是,共享课堂带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定会与之互为补充,并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继新,等.基于教学行为数据分析的“互联网+在地化课堂”优化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4).

[2]尹忠根,等.基于“互联网+”的大学体育课内外健康数据一体化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

[3]林玲.“教育+互联网”下逻辑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武陵学刊,2020(2).

[4]梁晨,等.从绘一幅画到做一幕戏:互联网时代历史教研新动向探微[J].文史哲,2018(6).

[5]黄荣怀,等.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3).

[6]陈素娜,吴艺娜.“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师发展[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作者:金守波 单位:安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