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及能力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及能力培养

摘要:以社会角色理论为依据,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发展及能力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经历了“求学者”向“求知者”“体育爱好者”向“体育人”“个体”向“社会人”的三重转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与其角色能力从具备“专业能力”向具备“职业能力”和“角色能力”相适应。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及能力发展现状,提出了按能力模块培养、按阶段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角色能力;培养策略

角色源于戏剧,特指戏剧中的人物扮演者。20世纪20年代,“角色”一词首次被部分学者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历经实践检验和理论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分支———社会角色理论,该理论能有效解释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劳动分工细化后的不同社会成员活动属性及其社会分工问题[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众多社会成员中的一个极小群体,其角色发展始终与社会发展相伴相随,受社会结构深入转型、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社会成员活动高度专门化的社会发展现实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传统“身份”“地位”等角色特征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系统层次结构发展需要,依照传统角色进行培养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选拔标准。于此,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依据,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角色能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引起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角色发展问题,为精准施策、精准培养,切实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提供参考。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发展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发展受社会、高校、个体三重影响,其中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方式及就业导向决定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发展转向;高校的教育行为及培养方式决定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呈现;个体的职业发展观及职业追求决定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走向。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角色发展来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来自高校对学生发展最为直接的角色期待,来自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自我实现。

(一)“求学者”向“求知者”转变“求学”在《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中解释为在学校学习或上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的“求学者”身份呈现为:在高校接受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规范的运动技术、全面的运动技能、健全的人格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以“求知者”身份存在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用学习环境、条件、手段、方法的能力增强,能有效开展批判式学习、反思学习、探究式学习、多学科知识整合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实现体育知识的发现、创新与传播,在角色能力提升过程中不断改变其他社会成员对体育学科、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偏见,实现了从“接受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

(二)“体育爱好者”向“体育人”转变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运动时间、关注运动知识程度、对运动项目的涉猎范围均没有固定标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喜欢体育而选择报考体育教育专业,进入大学后才认识到“体育爱好者”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份差异,并逐渐对专业身份有清晰认知。体育专业大学生首先需要系统学习体育学科知识,善于通过体育现象,发现体育中的问题,探究体育规律,具备思考并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其次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学的身体练习,掌握全面的运动技能;再次需要了解体育教育所蕴含的丰富专业内涵,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素质,更需要弄清楚专业被赋予的体育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其表现形式,逐渐具备“体育人”的特征及人文素养[2],作为集运动和体育、技术和科学、体力和智力等内在矛盾于一身的载体[3],实现了从具备“运动能力”,到具备“社会效益和体育效益、身体素质和精神力量、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4]”的转变。

(三)“学生”向“社会人”转变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认为:“决定人积极性的是社会需要,人在追求经济效益活动时,不是孤立的,对于社会人来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互相竞争,更注重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终究要走进社会,从只会埋头学习和刻苦训练,到学习之余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运动竞赛训练、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个人职业技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评价,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明显标志。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发展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特指从事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完成体育教育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它以智力为基础,是学生在学习教育知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由6个系列、39项因素组成[5](见图1)。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角色能力特指从事社会分工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是一种与角色发展相适应,与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综合能力(见图2)。1.专业化的全面育人能力近年来,体育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得到教育部门、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认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育人知识除了常见的39项基本能力,还包括贯彻落实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掌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开展班级管理、开展体育管理等能力。2.职业化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需要具备的特殊知识、经验与技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特指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与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知识与体育学知识、丰富的多学科融合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与熟练的教学技巧、特有的专业气质与专业情操、健全的专业人格与专业自我。3.社会化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各项能力的综合概括。近年来,高校从制度上将职业能力教育纳入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个人的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书写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继专业能力之外的重要职业能力。职业能力高低关乎个人的发展前途,关乎其对团队的存在价值,关乎其对社会的贡献。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培养策略

(一)按能力模块培养借鉴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德国和美国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6],通过划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实行模块化集成培养,充分利用“整体效应观”,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能力培养实效。1.培养专业自信力自信源于对个人能力准确而清晰地认知。随着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和完全学分制改革工作的推进,专业认知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接受认知教育,将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要干什么”“从事体育教育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如何”一系列问题。高校应通过专题讲座、论坛、座谈会、实地观摩等形式,将角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专业自信力培养工作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专业、热爱专业、尊重专业、树立专业责任感,提升专业自信力。2.培养专业胜任力专业胜任力的核心是具备强大的专业实力和专业竞争力。高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目的明、方向正、态度正,才敢于去竞争;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强大的竞争实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全面的运动技能、高超的运动水平、优异的运动成绩、出众的管理水平、突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能力,是竞争的底气;再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主动争取竞争机会,充分展示个人优势和特长,赢得竞争优势。3.培养专业学习力“常患不知而知智之不足,常积点滴方聚江海汇流”。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三重境界”,一是树立“学不可以已”的精神,引导学生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学习视野,将求知落实到行动上;二是树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神,引导学生要善于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全面地认知事务,才能真正地运用好知识,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三是树立“学无止境”的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言传身教,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力。4.培养贡献职业生涯的能力“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成功没有捷径,高校要勇于破除学生“速成”“一夜成名”的幻想,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自制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基本公文处理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不断修炼个人素质,促进学生基本能力有效地转化成工作能力,切忌“多证书低能力”和“高等级低能力”现象。教育学生将真心做贡献视作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培养学生把所有的工作都当作职业生涯发展的机遇,养成对单位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责任感。

(二)按学习阶段培养大学一年级。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行为规范和专业学习习惯。大学二年级。高校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大学三年级。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力。大学四年级。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和贡献职业生涯能力培养。

(三)按能力形成阶段培养结合运动技能形成包括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角色能力形成的泛化阶段(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上学期),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加强专业引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方法传授,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能力发展规划。角色能力形成的分化阶段(大学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上学期),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充分利用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角色体验,增强信心,坚定学习方向和个人发展方向。角色能力形成的巩固阶段(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高校要巩固和深化前期教育的成果,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继续学习、实践,使角色定型更加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开展角色能力精细化培养,加强升学、就业、职业发展引导。角色能力形成的自动化阶段(大学四年级下学期),高校要充分开展学生能力的“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工作,在校园招聘、工作面试、创业申报、论文答辩等实践中,激发学生充分展现角色能力。

四、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与角色发展应始终保持一致性,且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面对人才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深入研究大学生角色发展与角色能力培养匹配问题。开展精准培养、精细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延东,郭星华.职业角色与专业分角色:矫正角色失调的一种新视角———以警察角色的变迁为例[J].探索,2015,(02):114-118.

[2]叶伟锋.做合格的体育人,行无悔的教育路[J].中国学校体育,2018,29(09):35.

[3]颜智,李伟.体育人的人文修养[J].体育学刊,2006,(03):43-46.

[4]於鹏,张树林,陈章源.以体育人:新时代体育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基于纪念100周年讲话精神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0,41(02):1-5,13.

[5]蒋建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38(04):115-117.

[6]董清.论研讨课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德国慕尼黑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28-130.

作者:杨文成 李会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