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环境中的建筑形式研究

地域环境中的建筑形式研究

摘要: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也是区域建筑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结果,从一些建筑布局和建筑设计,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区域气候特征。随着我国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提高建筑的综合属性、突出地域特色已经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大方向。

关键词:地域建筑;传统建筑;传统民居

0前言

自然环境气候、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地域文化发展差异等,都会在物质文化上烙下深刻的印记。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环境气候对建筑而言,不仅造就了地域建筑的外部造型,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地域文化,从而使得建筑与地域文化相辅相成。气候因素在建筑设计上有着显著的反映,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地域建筑便是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气候。同时,气候特点越明显,建筑特征越独特。为了适应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解决居住条件中不同的气候问题,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造就了丰富多彩地域建筑类型。

1巴蜀地域建筑特色

1.1干栏式建筑

干栏建筑来源于巢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巴蜀地理气候特征显著,温热潮湿,降雨频繁,湿度大,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人们便建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同时,巴蜀地区也是建造干栏式建筑最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发展与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因其更可以适应山地变化,干栏式建筑便主要用于民间住宅。干栏建筑是木构建筑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以竹或木为梁搭建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为居住空间,下层架空用来存储或者圈养牲畜。下层架空的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使干栏式建筑看起来整体轻盈透气,同时可以隔离湿气热气,防止虫兽叮咬,完全的适应了巴蜀当地的气候环境。

1.2吊脚楼

巴蜀地区地形奇特,多山多腹地,这也决定了干栏式建筑造型的独特性。干栏式建筑"架空”的建筑形式,解决了如何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上建造居住型房屋的根本问题。多柱落地穿斗构架的房屋结构也更易于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变出更多样的形式。"吊脚楼”便是巴蜀地区为了适应当地气候与复杂的地貌而演变出来的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吊脚楼仍与干栏式建筑有着一定的差别,吊脚楼架空的空间大多数不被当做功能空间使用,并且保留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因地制宜,更为灵活轻巧。吊脚楼的建造善于争取空间,巧用地形,结合地形与本身固有的特点,从而建造成了特色而又合理的建筑形态,从各方面都表现出人类的智慧,化不利为有利,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丰富了巴蜀地区地域建筑形态。干栏式建筑与吊脚楼的产生是源于对当地复杂地形地貌与独特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通过合理的结构逻辑与局部空间处理建造而来。这是多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具有理性内涵的美的陈述。

1.3合院

巴蜀地区也居住着许多汉族居民,他们中的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相比地形复杂的山地地区,平坝地区生存条件便更为宽松与舒适,并以商贸、农耕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合院建筑便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它们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之上。合院建筑由开放式的院落与人们起居生活的房屋组成,二者之间以廊连接。但与北方四合院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巴蜀地区气候多雨常年潮湿,人们大多数的活动便在廊下进行,同时,这也是巴蜀地区的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巴蜀地区的合院建筑都有着朝向内院大幅度的屋檐,以这种大跨度来营造"廊”的空间。部分合院建筑在建造时还会建造出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中性空间,称作"敞厅”,事实上也是衍生的"廊”,这样的敞厅,是当地合院建筑中休闲活动、通风散热的最佳场所。

2地域性环境气候对巴蜀地区建筑形式的影响

巴蜀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亚热带范围,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短,受四川盆地周围山脉及高原影响,导致冬暖夏热,是全国的高湿地区。巴蜀建筑风貌也可以说是受到了巴蜀地区气候的绝对影响,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合院建筑等建筑形式无不是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说巴蜀特色建筑的形成与其地理气候的密不可分的。传统建筑,尤其是民居,主要考虑解决人在建筑里的舒适性,以及从事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便利性,因此建筑修筑时的关键点就在于通风、散热、除湿、防雨,从而构筑了许多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空间形态,如大出檐、多层空间、窄廊巷、天井等。巴蜀地区多山多水,地势崎岖,而且气候潮湿。因此,巴蜀地区的建筑形式就要适应这样的自然条件。例如,巴蜀传统建筑形式,建设台湾,悬崖坠落,出挑,檐下,悬挂、雨廊等形式,从多方面反映了建筑环境的适应区域气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影响巴蜀地区地域建筑形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便是当地的地形与气候。巴蜀地区的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形因素和自然气候因素,两者的结合与巴蜀传统建筑的错落分布,形成良好的交通体系,有利于排水。巴蜀地区东南区域交广泛的使用干栏式建筑,其架空空间不仅有效得隔离了湿气,底层架空还有利于建筑排水排涝和通风透气,大坡屋顶和深远的挑檐及重檐有利于遮阳,是对巴蜀地区湿热的气候有效适应的表现。在建筑中的抱厅,既隔绝了雨水,又适当保留了自然采光,天井既体现了有限用地的反映,有适应了巴蜀地区通风、防晒、遮雨、防火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建筑细部来说,巴蜀城镇密度较高,建筑进深大,为了缓解湿热的气候,采光不足的问题,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巴蜀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了利用一些细部处理来改善这些问题的经验。老虎窗就是为了提高建筑的采光通风,同时其高起的空间也扩大了阁楼的使用价值。猫儿钻是在屋面上用瓦片搭建起的一个出气口,形似一只猫儿能够钻进的洞口。亮瓦的使用改善了室内的采光。人们在天井上空加顶,以适应湿热多雨的气候环境,使其成为可以避风遮雨的户外活动场所。

3总结

中国的古建筑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巴蜀传统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望眼中国西南地区,巴蜀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巴”、“蜀”两地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过程大不相同,但都有着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加之文化发展方面也相互影响,巴蜀传统建筑便传达了这其中丰厚的地域文化信息。使我们走进巴蜀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参考文献

[1]吴樱.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

[2]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建筑师.2005.6

[3]卢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重庆大学.2004.

作者:孙克 刘艳茹 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