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视野下建筑艺术论文

文化视野下建筑艺术论文

一、蒙太奇中的电影与建筑

德里达认为,蒙太奇和拼贴是后现代话语的主要形式。众所周知,“蒙太奇”是源自法国建筑设计界的一个概念,就是按一定的构思、方案和计划,把建筑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这可以被理解为建构的建筑学概念。这一概念运用到电影中去就变成了电影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和拼贴的奥妙早已被人们认知,由此可见,建筑和电影的亲缘关系是缘自二者的生命语汇。当然同时作为空间的传播媒介,它们在展示内涵时,前者可能更侧重行为逻辑,而后者侧重视觉逻辑。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建筑与电影应该有着广泛关联,它们在文化与视觉符号的相互建构中合作得异常紧密。蒙太奇与拼贴异常的关联无疑促使建筑与电影走得更近了一些,然而这两个概念是否真的那么相似呢?作为技术层面二者的内涵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代表了一种组合的手段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例如,解决不同空间与形式的共处与和谐。然而作为思维方式层面二者却大相径庭。拼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了对待实现乌托邦的一种方式,暗示了看待问题的某种意识形态。

这种做法就可能完全不同,但却不适用于蒙太奇,也就是说对于拼贴的分歧未必导致对于蒙太奇的分歧,因为前者更加侧重于理论思维而后者则侧重于技术思维;或者说前者所考察的对象更加侧重于文化与文脉,而后者的对象则侧重于元素的内在逻辑。以上从一条概念性的线索,简略浅显地分析了建筑和电影的一组对话,似乎从概念、技术、思维层面,建筑和电影早已相互渗透。也许有更多类似的概念性线索可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语汇,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建立起这样一种关联性的文化视角去认知建筑和电影。

二、电影角色与建筑形态美

20世纪早期,电影本体语言没有现今丰富,而建筑作为布景的主体成为了电影中重要的部分。但是电影对于建筑的需求只是实体形象“有”,而建筑的使用部分“无”恰恰是电影的再创造部分。正如Ingersoll认为的那样,建筑布景几乎是每部电影的潜在主题。建筑被安置于电影创作实践的基础部位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真实主体和“思想矩阵”。而具体空间的营造往往是电影的再创作而成必然的;也就是说电影和建筑对于同一议题的理解在那个时期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倒置现象,也许这种内在的不和为日后的巨变埋下了伏笔。当建筑领域由现代主义时期逐渐转向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时期后,电影和建筑的关联也发生了一场革命。在现代主义的学说中,空间及其含义常常被认为是确定的、凝滞的、无辩证法可言的和一成不变的。而电影对于建筑的关注自然受到其影响,二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简单而重要。随后60年代兴起于建筑界的后现代风格激起了空间本体理论的多元化发展,诸如符号、解构、自治、女权等话语的介入进一步解放了建筑的创作和电影中建筑的再创作的束缚。

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建筑的文化属性和电影文本的互动,空间也不再具有凝固的内涵。这也从一个侧面促成了后现代电影的产生。接连出现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一系列后现代电影的声音。Furst认为她自己只是转换了建筑空间的意象而非建筑本身来设计电影场景。电影只需要建筑场景的信息来构筑场景的含义和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不是需要建筑场景本身,同时建筑也无法控制电影与其结构。至此电影与建筑较之简单而重要的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却更加深层与复杂了。当然这样的系列转变有着更深的缘由,正如Derrida所描述的“不断的断裂与重构”。艺术家的力量要视观众对其解读和体验的力量而定。亦如罗兰巴特所说,读者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与作者意图无关。时代的声音告诉我们确实不能再以现代性的观念去理解电影与建筑了。当然当代电影研究学派早已超越了原有仅对建筑自身文化专注的狭窄视域,并已经进入对后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心理分析、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意识形态及方法论的关注,也包括对视听的流行文化研究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范式。

三、文化语境中的统一与分离

在当今电影与建筑的后现代语境下,其一个重要的关联体现在文化评论的兴起。建筑批评与电影评论逐渐趋向于成为各自学科中的完整领域,成为重要的分支学科。可以说当今世界文化评论的兴起,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在建筑理论历史当中后现代的死亡在其产生时就开始了,结构主义从未真正获得过立足点。另外新城市主义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福音主义的想象仍未能脱离早年霍华德式的悲惨乌托邦。缺少“Grounded”的建筑理论被MichaelDear认为是理论停滞的症结。所以,建筑以及电影领域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在这一趋势下产生的历史趋势。而文化评论的介入揭示了:建筑和电影的深刻关联正在于其文化属性把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批评和分析,也体现了二者理论与实践进步的需求。以下就从文化评论的角度去考察二者的异同。

市场经济中资本常常化装为视觉形式占据着我们城市最主要的视域,后现代的语境又客观地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加剧了这种状况。于是资本主体开始有目的地策划运作一些潮流和风格。我们的建筑和电影形式甚至其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制约。文化评论的有效介入势必会剥落资本伪装的繁华外表,理清视域的主线,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发展。现今,在电影领域中的文化批评可谓蓬勃发展,电影评论空前繁荣,大街小巷的有关评论的报纸杂志随处可见。虽然显得门槛太低娱乐大众的意味很大,但这样一种广泛的受众确实带来了参与的快感。除去良莠不齐的评论,激烈极端的争论总会把对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处,电影行业也必将从中受益。再来看看我们建筑领域中的文化批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的质疑: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建筑,其技术含量是否过多地妨碍了创作的诗性思维。建筑的技术情结一方面令我们对文化创造精神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令我们热衷于标榜创作过程的天马行空。技术语言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时候,也使得职业的批评时常处于尴尬地位,而工程技术的内在意义也始终难以定位。这就是建筑评论所面临的窘境。

作者:熊荫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