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1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1.1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动力

创新和绿色作为指导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新理念[2],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与绿色相辅相成,需要统一贯彻落实。其中,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之一[3]。绿色作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以及发展的全新方式,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融入社会生产、生态、生活当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绿色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在生态方面,绿色科技驱动资源节约、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在生产方面,推进绿色生产、产业优化以及绿色产业;在生活方面,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以及绿色居住。因此,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为绿色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1.2绿色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引

科技创新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能够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也有可能出现物种灭绝、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副作用”,所以说科技创新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科技创新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泰州地区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现状

泰州自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泰州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在政府多项措施引导激励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科技创新较为重视,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泰州也致力于开展绿色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各科技创新主体在绿色科技方面的能力也在逐年提升,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泰州地区因其地域劣势,对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因此,在研发机构数量、科技创新财政投入、“高精尖”人才储备等方面,与苏南城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科技创新成果不够显著,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2.1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主体地位不高

泰州地区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居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较少,同时泰州地方高校、科研机构数量较少,与苏锡常等苏南城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企业对研发环节不够重视,没有发挥自身优势,缺少对外交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在绿色创新领域的发展受到阻碍。城市绿色发展需要科技研发机构的支持,而绿色发展领域对科研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投入大规模资金,通过设立研发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手段推进绿色发展,因此,只有首先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大力提倡绿色科技创新,才能为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2.2科技创新资金、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泰州市财政投入当中科技研发部分的投入呈上升趋势,但是财政总投入当中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绿色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不足,以绿色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并未构建完善,技术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尚不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针对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项研发中心较少,制约了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制。科技创新资金和资源的短缺阻碍了企业绿色创新研发水平的发展,导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绿色科技创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能力方面普遍较弱,制约了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2.3“高精尖”绿色科技研发人才储备不足

创新研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4],决定着社会绿色发展的前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高精尖”人才是核心所在。从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大高校、科研机构情况看,从事绿色科技研发与技术管理的高学历、高职称技术骨干数量较少,科研人员在绿色发展相关许领域还存在较多的技术瓶颈,如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泰州的地域因素对“高精尖”人才的缺乏起直接影响作用,一方面,本地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大部分优质毕业生或企业研发人员选择了长三角地区更大的平台,同时由于人才引进政策不够优厚,制约了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另一方面,泰州当地企业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政府对在泰州的外地人才也缺少相应的补贴政策。

2.4科技创新成果效应不足

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体现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是对以上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就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来讲,科技创新成果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对促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起着积极的作用。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专利申请量,提高绿色发展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有助于提高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当前影响泰州地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泰州市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申请发明专利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涉及绿色发展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同时,被转化应用的专利数量也只占40%左右,这一数据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5]。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3泰州地区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3.1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在针对绿色发展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是核心力量,所以要充分利用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主体的引领作用,以生态化、减量化为目标,加速开展绿色科技创新研发。同时,加快科技示范创新基地建设,注重产业集聚、优势突出、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支持科技创新专业设备的生产制造和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发展。深化产学研用相融合,加快建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深度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建立人才服务战略,深度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3.2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绿色科技创新支持

资金投入是企业、教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继续引导科技创新主体重视研发,加强对绿色发展方向的创新成果的研发,增加绿色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比例,从长远角度考虑创新主体的发展,使得企业、教科研机构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另一方面,以政府作为引导,增加泰州市财政在科技创新层面的投入占比,与不同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绿色科技创新的项目投资,构建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入为主体,其他企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6]。

3.3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绿色创新创业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企业、教科研机构科技能力的核心因素,地区创新人才比例的提高能够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了推动社会绿色发展需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主线,强化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人才培养,通过引进人才、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举办科技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绿色创新创业活力。一方面,要利用泰州临近上海、南京等资源富集城市的区位优势,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高校开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方向等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授课,加强专业人才储备,高校也为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专家指导,共同培养绿色发展所需的各类科技人才,充实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3.4注重科技创新成果效应,突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

就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来讲,科技创新成果对城市绿色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专利申请的数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在所有专利当中,发明专利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对城市绿色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效应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专利申请量的增加有助于拉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泰州地区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核心,深度挖掘本地区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专利成果,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在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同时,也要注重专利的转化与实施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创新实施的重要一环,各创新主体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从自身优势出发,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以服务绿色发展为导向,与相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学术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对专利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专利转化建议[7]。同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要统筹协调,加强合作交流,加快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精准对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提升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驱动泰州地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4总结

本研究从绿色与创新两大理念内涵出发,探讨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可行性,并从政策、资金、人才、成果4个方面总结出泰州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现状,泰州地区绿色科技创新目前存在创新主体地位不高、科技创新资金、资源供给不足、“高精尖”绿色科技研发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创新成果效应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绿色科技创新发展活力不足的现象,泰州地区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绿色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针对科技创新发展中的薄弱点重点攻克,有效提升泰州地区绿色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艾良友.福建省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现机制探究[J].海峡科学,2020(12):78-81.

[2]涂庄,邹金容,王丹丹,等.泰州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1):255-256.

[3]黄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兼论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2):33-41.

[4]丁静.泰州市企业创新发展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9-42.

[5]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J].经济研究,2010,45(3):129-143.

[6]毕克新,杨朝均,黄平.中国绿色工艺创新绩效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57-69.

[7]黄茂兴,林寿富.污染损害、环境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3,48(12):30-41.

作者:鲍越 张成霞 孙晏国 田君君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