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变迁

浅谈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变迁

【摘要】二人转艺术是东北地域民间文化,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凭借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充分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下东北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现当代的我们也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本文将从受众的群体结构及审美的多元化、二人转演出场地及传承方式的变化两个方面探讨现代二人转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变迁。

【关键词】民间;二人转

一、受众的群体结构及审美的多元化

21世纪的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隔空交流,取代了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戏剧艺术形式,需要观众切实走进剧场,与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演出节目和形式最终是否被受众所接受,构成一种良性的观演关系,在创作前期定位时,便与目标受众的年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化趣味、审美取向等息息相关。与此对照便会构成上演剧目的剧场、观看演出的观众群体与社会的距离。表征为群体之间的趣味差距、价值差距,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距离。为了拉近观演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导致二人转的表现形式逐渐趋向多元化,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二人转表演内容涉及当下热点,例如“说口”内容涉及时政、民生新闻;“唱”段摒弃了传统正戏,融入流行的文化因素,并且传统男尊女卑的背景下一些对于性别歧视、取悦男性受众的内容也逐渐被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取代。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二人转受众结构复杂多样化,从而受众的审美也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受众的审美倾向、审美需求、审美方式都有所不同,受众群体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审美结构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二人转的艺术形态。二人转作为植根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本着重现群众日常生活,排解百姓心中的压抑苦闷,有着娱乐大众、抒发情感的作用,要懂得如何苦中作乐,用喜的方式唱出悲的社会现实。其中传统的二人转中有专门“悲调”的剧目,但现代二人转通常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几乎所有剧目的核心任务都在如何取悦观众上,用各种手段吸引观众来到剧场,自嘲、率真的表达方式逐渐占领了主流。而传统的伦理说教等渐渐退出了舞台。所以这也是“说口”取代了“唱”的原因,传统二人转的唱词、唱腔通常带有说教的意味,并且规则繁复,受众需要全神贯注聆听演员的唱词,理解其思想情感。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内容简洁有力、片段式表达方式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所以“说口”环节的比重增加也就无可厚非了。为了建立良好的观演关系,二人转演员的“逗”也是为了创造出更多与观众互动的机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得观众有了参与感。例如观众在观看表演时,演员与现场的工作人员开玩笑,暗示工作人员需要引领观众鼓掌,当演员喊到“服务生”时,工作人员便向观众招手示意鼓掌,但口头应和“来了,来了。”通过循环反复地“欺负”工作人员,起到逗乐观众并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

二、演出场地及传承方式的变化

传统二人转演出场地一般来说并不固定,田间地头、勾栏瓦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是二人转的演出地点。传统二人转对于演出地点的要求不高,通常由演员的技巧和能力撑起整部戏。所以传统二人转的“说”“学”“逗”“浪”“唱”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外部因素支撑,只能靠艺人本身的功底来吸引受众,有点质朴戏剧的意味。而现代二人转的演出场所从农村向城市发展,演出场所不再流动,而是以酒吧、剧院等为主,对比以往的演出场地,现代的演出场地配置了很多硬件设备,辅助演员进行表演,比如灯光、音响、道具等。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必然会对演出形式产生影响,花哨的外在因素给“逗”“说”增加了不少光彩,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从而传统的正戏的关注度再一次被降低。由于演出场地的固定化,而演出剧目创新性很少,为了吸引观众,通常各个剧场之间的艺人和班组呈现流动、巡回演出的形式,即同一组二人转的班子可能在一天里跑到不同的剧场在不同时段进行演出,这样的演出形式也使艺人适应能力增强,锻炼出更好的临场反应能力。民族民间曲艺的传承过程中,不同的传承方式对于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二人转传统的传承方式通常是口传师承,但现代二人转的传承和保护发展,采用了专业化的学校教学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可能更注重技巧模仿、环节的复制,对于应变能力、深入受众心理等方面,可能不见得是最好的,但这样的体系化能最大程度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作者:王俐力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