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幼儿美术教育探索(6篇)

幼儿美术教育探索(6篇)

第一篇:幼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培育的探索

摘要:美术活动是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稚嫩的笔触下,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色彩斑斓,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纵观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禁锢式的传授或是放任式的传授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从实践中进行探索,从技能的培养和区域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整,让幼儿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提高想象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创想;想象力培育

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具有全面性、完整性的活动,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从对外界物体的感知到情感的酝酿,创造动机、意向的生成,最后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具有某种意味的形象,这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既可以把握知识的难度,又有着无限探索余地的广袤空间。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的误区

然而当我们沉下心来,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不经意地走入误区,要么就是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标准,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创造性的培养,要么就是放任幼儿的创想,却没有给予一定的技能技巧指导进行规范,使美术活动的开展成为幼儿自由操作的时间。

1.临摹式幼儿绘画教育的弊端

有一种“传统型”模式的老师,在绘画教学模式中往往采用引出主题→讲解示范→幼儿练习作画→讲评的统一模式。儿童的美术活动行为成为一种灌输美术知识、接受技能培训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学会画什么、画的像不像便成为衡量幼儿美术能力的唯一依据。虽然通过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认识所要表达的物体,利于幼儿获得较规范、系统的技能,却与此同时产生了很多的弊端:(1)“克隆式”绘画抹杀了童心想象在幼儿绘画作品展上,参观者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作品:人物、花草、动物都如同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在一些大班的美术活动中,依然可以看到老师要求幼儿根据教学范例依样画葫芦地进行模仿,由此衍生出了一幅幅“克隆式”的儿童画,让人不禁感叹这样的绘画结果和我们现在所抵触的“应试教育”没有差别?这样的教学模式同样摧残了稚嫩的童心,这样做的结果同样是用结果代替了过程。(2)临摹照仿导致创意灵感的缺失教师灌输式地教授,最终导致的便是幼儿的盲目模仿,日积月累后幼儿便不再开动脑筋,他们在临摹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导致幼儿更加用心地照着教师的范例模仿。但是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幼儿脱离教师的范画需要自由表达的时候,幼儿竟然不会画、不敢画、不知道该画什么。因为没有了参照,幼儿的画笔便停止了想象,再也无法表达内心深处的创意灵感。

2.想象力培育中绘画技能缺失的弊端

教师注重创作想象却忽视技能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提倡“创想”越来越推崇,主题的展开也让教师打破了美术活动原有循序渐进的过渡的正常教学秩序,幼儿没有基础的奠基,绘画犹如浮云般,想到哪里画哪里,片面地强调了个人情感情绪的抒发。在这样一种所谓“主动”的创想中,幼儿却开始退缩,因为幼儿没有一定的基础技能,很难用画笔来展现脑海的图景。

二、侧重想象力培育的幼儿教育

1.“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基础

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将“像”作为一种基础,比如让幼儿学画人物时,如果没有打好基础,那么人物的动态表达、表情变化、正面侧面的不同影像幼儿都无法正确表达。教师不能自始至终的“依样画葫芦”,但是我们并不排斥初级阶段的适度模仿。我们可以让幼儿用临摹的方法来比较人物正面和侧面的区别,可以让幼儿用模仿的方法掌握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一般在托小班教师用模仿的教学法比较多,因为这培养幼儿绘画技能的基础阶段。

2.“想”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成长

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教师应引导幼儿大胆的想、有个性的想,“想”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成长。幼儿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奇妙的幻想,超越空间限制的想象,经常变幻无穷不受现实角色限制的游戏。在成人看来普普通通的物体,在幼儿的眼中便赋予了其生命,他们会说话、会开心、会感觉到痛,幼儿在想象的世界里任意翱翔,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还是让幼儿模仿、临摹,便使他们失去了“想”的机会,产生了依赖性,那么幼儿就没有提高的可能。

3.“像”与“想”相结合的绘画才是回归童心

幼儿的美术心理发展大致会经历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评价都要相应的进行调整。在3~4岁阶段,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探索尝试,5~6岁阶段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刺激与想象力、创造力的挖掘。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但适当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却可以让幼儿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幼儿可以通过作品随心所欲地表现出自己所想的内容后,他们的童心世界就会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这样的作品也是体现回归童心最好的表现。

三、想象力回归后的幼儿美术教育之经验谈

美术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了各种尝试,带领幼儿开始了从“像”到“想”的想象之旅。

1.在涂鸦中打好扎实的基础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绘画特征,教师要掌握好幼儿的发展特点,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适时地提供技能的帮助,打好扎实的基础。(1)教学活动中教给绘画技能要用语言表达好内心的情感需要词汇的准备,如果要用作品表达好内心的想法这需要技能的支持。绘画是幼儿的第二语言,技能是表达的必要支持。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儿童绘画依次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等。从上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认知发展做基础,需要通过师生互动,找准介入点,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为幼儿提供尝试的机会。(2)区域游戏中提供绘画练习幼儿在美术区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己选择的自由自在的活动,这对幼儿美术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游戏的创设,为幼儿创造自由、轻松、活跃的气氛,保证幼儿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幼儿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作画,没有压力,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还可以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进行环境的布置,给幼儿创设一个做画的氛围。在幼儿进行练习、创作时,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进行指导,鼓励他们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他们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

2.在主题中放飞幼儿的想象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开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幼儿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中感受并表现,从而积累经验。美术活动也一样可以在主题中放飞孩子的想象。(1)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事物幼儿的美术表现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上,美术教育只有与幼儿的感性生活紧密联系,它才是属于幼儿的美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土、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所以说,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的活动,离开观察和积累也就是去了生命力。(2)帮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幼儿在多看、多听、多练的过程中扩展了视野后,作为教师还应该帮他们进行梳理,将这些影像内化为幼儿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区域或者日常环境中能多元反复地巩固这些认识,由此在深刻的映象中总结出事物的特征,学习其表现方式。

3.在观察中保护想象的幼苗

孩子原本就是一个创作家,之所以有些幼儿缺乏想象力,除了本身视野和思维的狭窄外,外界对其想象萌芽的扼杀也是重要因素。所以说,在幼儿想象的初期,可以给予肯定、赞扬和欣赏是异常珍贵。(1)肯定孩子的创意萌芽过去,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预设的活动不是幼儿自己感兴趣,幼儿的积极性不会很高,不会有好的结果,而完成活动目标完全来源于幼儿,幼儿有极大的主动性,一定会是一个好活动。其实不然,生成的活动也是要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纯粹的生成显得肤浅而又表面。幼儿思维创作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让幼儿真实去体验,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受,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大量的丰富的知识,形成真实的情感,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思维创作。(2)帮助幼儿从“想”到“像”的过渡通过教师对幼儿技能的培养与想象萌芽的保护和思维创作的激发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想象与创作,也能将内心世界的想法表现在画面上,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幼儿的作品是各种物体的直接组合,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孩子一起找到画面表现的重叠感、近大远小等感觉,在画面的表现上更为丰富多彩,让想象的世界也更精彩。教师通过对美术活动现状的分析与了解,尝试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技能的培养,引领幼儿从“像”到“想”,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低龄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渗透,是爱的流露。作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从“灌输式”和“放任型”的教育观念转变过来,理清儿童技能技巧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应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有准备的美术”,它准备的核心就是“体验”。对于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绘画是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中父母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和体验中保持比较高的积极性,加强课堂学习和家庭生活之间的互动。家长和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有效互动,使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更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念芸.《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教后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作者:张祖美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幼儿园和睦分园

第二篇:创造性思维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促进

摘要: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创新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儿时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思维、性格以及人格的黄金时期。如何在美术的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应该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幼儿;美术教育

一、创造性思维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有了创造才有我们现在的世界。所以创造力的培养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不容忽视的。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只有重视创造性的培养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创造力,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性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性本身就会让人一生都感到幸福和快乐。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以幼儿为中心,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创造性思维与美术教育之间的联系

创造性思维与美术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性的美术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使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并且在美术活动中给出适当、正确的指导,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并不局限于绘画技巧与技能,而是借助幼儿美术教育,开发幼儿的智力,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灵感,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才能通过自己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三、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单一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误区。美术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每个人对美术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潜力,而不是一步一步地教给他们方法。当面对同一幅画的时候,人们对这幅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也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独一无二,才组成了我们缤纷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将美术固定起来,因为他是灵活的和随机应变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或许看重成果也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误区,教师和家长或许注重幼儿创作后的成果,给出他们好的或者坏的评价,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美术创作注重的是创作过程,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过于注重成果就会打击幼儿的吸引力,将他们的创作能力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还有很多教师跟家长过于追求画与实物的相似程度,比如幼儿画一个苹果,教师就会拿他们的作品跟真的苹果去比较,画得像就是画得好,画得不像就是画得不好,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眼中都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看待东西的角度各不相同,过于注重相似程度,只会让幼儿的教育越来越死板,也不会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怎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是美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以及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统一的教学方式,只要能在愉快的课堂中让幼儿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就是成功的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创作的勇气。幼儿这个特殊群体,各方面都处于萌芽时期,思维也是出于初始状态,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大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教学。不管幼儿画到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不要打击他们,不要评判他们的作品对还是错,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有勇气进行下一次创作,然后对他们的创作方法给予正确、合适的指导。其次,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每个人的创作方向也不一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统一的,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长决定把他们朝着合适他们个人的方向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展方向的教育。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幼儿的美术教育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尽情地释放他们的潜力。教室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式释放幼儿的天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总之,创造性思维应用到幼儿的美术教学中,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内心感情世界,做到全面发展。总的来说,我们要注重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幼儿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未来为世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昆,郑竞翔.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2]陈欣.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反思与建议[J]赤子(上中旬),2015(10).

作者:赵娜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中册镇中心幼儿园

第三篇: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视点探讨

摘要:把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尊重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方式,倾听儿童的绘画语言,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应成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常态。

关键词:美术教育;童趣;童言;童画

美术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发展儿童的艺术能力并培养儿童欣赏周围世界中美的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丰富儿童生活,帮助儿童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最特别的一种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老师存在着过度关注美术的教育价值,忽视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学内容成人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者以功利心看待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福克斯和迪非莱(Fox&Diffily,2000)曾说:“对儿童而言,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美术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一系列的学习能力,还是儿童表达深层情感和感受的一种方式,通过美术愉悦身心,宣泄情绪、情感。然而,在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因为艺术有益于学习能力发展才重视它。老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设计活动环节以及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以成人的教育需求为目的,以能力发展目标为方向,而忽略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尊重,忽略了儿童作为美术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创意性。

二是忽视儿童自由的审美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老师常常按自己的意愿提供儿童美术活动的材料,如:全班孩子用同样的画纸、笔和其他辅助材料,剥夺幼儿自由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创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暗示儿童按教师的要求绘画,剥夺幼儿自由表达与表现的机会。

三是以成人的审美标准评判儿童的美术创作。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成人干涉儿童的艺术创造,这往往会扼杀儿童所表现的独特的原创力。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常常以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画面构图是否严谨、线条形状是否准确来判断儿童美术创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以及儿童在绘画能力发展中独特的阶段性特点。要打破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困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反思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认识,转变教育视角,尊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立足“童趣、童言、童画”,让儿童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童趣———儿童美术教育的阶石

童趣,是开启儿童美术创造之门的钥匙,是儿童走进美术殿堂的台阶。具有童趣的儿童艺术视觉,有着孩子们对世界最质朴、最纯粹、最斑斓的理解与认知。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就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在孩子的天性中,有着发现、探索和描绘神奇世界的欲望。儿童美术教育要有儿童视角,教育者要用孩子的眼光去捕捉美术教育内容,思考美术活动方式,以趣引趣,以趣激趣,以趣育趣,激励幼儿美术创造。这里的“趣”有两层含义,一是“有趣”,是那些发生在孩子童年生活中的趣人、趣事、趣物,是在孩子生活中容易发现和体验的“趣”,这种“趣”是儿童美术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这里的“趣”也是“兴趣”,是指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善于引发儿童的兴趣,以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激发儿童感受与欣赏的兴趣、表达与创造的兴趣。

童言———儿童美术教育的源泉

美术是一种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它为儿童提供了表达独特想法的机会,可以说美术是儿童时期孩子一种重要的“非语言性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童言”。童言,是儿童率真童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儿童美术最有价值的创造之源。儿童美术要改革传统的“请你照我这样做”的范式教学、临摹教学,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表达对生活、对世界独特的自我认识与理解,讲述童年里鲜活的故事,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所好、所求。比如,在美术活动撕贴画“吃麻辣串”中,儿童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感受——张得大大的嘴,伸得长长的舌、流泪的眼、冒着浓烟的头顶、火红的画面,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结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在父母的带领下参加过婚礼,他们看见了新娘美丽的婚纱,感受到婚礼现场浓浓的喜庆氛围,于是,在美术创作中凭借丰富的想象,自由地表达这种美好的体验,画面中超大的婚纱,新娘红艳的嘴唇、大大的眼睛、夸张的睫毛和耳环,撒在画面色的纸都是孩子对“婚礼”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童画———儿童美术教育之魂

童画,儿童特有的、珍贵的艺术原创,是幼儿美术作品的灵魂。这是因为,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研究表明,幼儿受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中常常采用拟人式表达、透明式表达、平面展开式表达、夸张式表达等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他眼中的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观察的逐渐客观化,绘画表达越来越自然化而逐步消失。因此,这些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弥足珍贵的,是“童画”自由、独特、生动的体现。当教育者面对儿童作品,要从尊重、理解和倾听的角度去审视“童画”中呈现的奇异构图、形状、色彩和线条,鼓励儿童独特的创造,而不能一味地从培养儿童美术技能的教育需求出发,用成人的美术代替儿童的美术,如果“童画”没有了想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灵魂,再好的技法、再美的创造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失败。幼儿园美术教育,说到底不是美术专业的教育,而是儿童精神愉悦的需求,儿童画自己的内心,画自己快乐的画最美。幼儿美术教育的职责应是保护“童趣”、理解“童言”、珍惜“童画”,幼儿美术教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孩子的兴趣,提供感受、创作的机会,引导儿童找到感觉,找到方向,帮助儿童完成想象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62.

[2]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1-145.

[3]黄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4-88.

[4]王懿颖.幼儿创造力与艺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0.

作者:李利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实验幼儿园

第四篇:幼儿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

摘要:传统的美术教育违反了幼儿学习美术的客观规律,压抑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来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指出: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不能违反幼儿学习美术的客观规律,不能压抑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来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地表现,通过探索掌握初级美术语言。

关键词:创新;氛围;自由表现;鼓励;赞赏

一、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欲望

(一)给幼儿提供学习的氛围

任何幼儿教育活动都需要一种氛围,美术教育活动更需要创作的氛围来影响和感染幼儿。比如说,我园中班美术活动中有一节《绘画脸谱》,就可以把教室的某一个区角布置成脸谱展,给幼儿营造一些学习的氛围,这比教师用再多的语言讲授更有说服力。让幼儿通过欣赏、对比,从而感受到脸谱颜色鲜艳、左右对称等。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推动力。可以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获取。美术教育活动常运用的方法有:示范、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解等,对幼儿来说过于枯燥,形式缺少审美感觉,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更进一步改变传统教学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并获得满足,激发幼儿对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1.教师用发现的眼光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创造美幼儿都比较喜欢水粉画,对颜料也充满好奇。中班时,我给幼儿设计了一节水粉画《草丛里》,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绿色,当时我刚讲完绘画要求,突然,一个用粘满颜料的抹布飞到黑板的画纸上,吓了我一跳,我很生气,我看到他惊慌失措,便沉默了一下,走到他跟前轻声细语地问:“你为什么要用抹布粘满颜料往黑板上扔?”他用细小而又颤抖的声音回答:“我就觉得好玩,所以,就扔了。”当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全班幼儿都在看抹布留下的痕迹像什么?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像花朵”,有的说“像某种小动物”等,这时我往黑板上贴了一张大大的纸,让幼儿用抹布粘上颜料往黑板上的画纸上乱扔,幼儿玩得很开心,我启发幼儿观察画面,你觉得它像什么?幼儿纷纷举手回答。然后我拿起一根毛笔粘上颜料在画面上勾画了几笔,瞬间让人眼前一亮,一幅优美的森林图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样让幼儿随意地玩,结果却截然不同,幼儿会对自己无意中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作欲望,从而在玩中达到创造美。2.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爱玩这一特点激发、引导幼儿。有一次看到幼儿玩踩影子的游戏,我就在教室里拿了几根粉笔,顺手将一位幼儿的影子轮廓勾了出来,孩子们看得很入神,觉得这种做法很特别,纷纷到我这里来拿粉笔,他们两人一组,你给我画影子,我给你画影子。

(三)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拓展经验,开阔眼界

美术活动要求幼儿要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拓展幼儿的经验,开阔眼界。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名家绘画作品,如:毕加索、马蹄斯、梵高等作品,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给他们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四)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氛围应宽松自由,应给幼儿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尊重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表现,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快乐。

二、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幼儿的作品,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教师及家长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标准、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以及对美的鉴别能力。如何正确地评价?首先,应该从幼儿的角度看待作品,每位幼儿在创作时脑海里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先讲一讲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颜色等,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其次,不要问幼儿:“你画的是什么?”因为这种疑问会让孩子以为画画应该要画得像某个具体的东西,和老师的不一样就是画错了,容易有误导的感觉。作为教师看到孩子的作品,首先要看孩子是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只要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是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挖掘幼儿潜力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及时给幼儿以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在美术这一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A].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7.

作者:马雅婷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新概念海荣骄子幼儿园

第五篇: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探析

【内容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关键部分,也是保证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基于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分析其对待课程的观点和看法,探究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而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吸收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中有益的部分,帮助幼儿教师转换与提升美术教育课程理念。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幼儿美术教育;启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打破了原有的世界观及常规思维方式,提倡世界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多变性。世界著名课程专家小威廉•多尔(WilliamE.Doll,Jr.)认为,当今教育领域的课程处于死气沉沉的状态,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开放的、转变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

一、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

(一)生成性的课程目标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又叫“目标模式”。当今的课程理论多以泰勒原理为核心。多尔认为,泰勒原理似乎将问题的重点放在了目标的选择上,无论是课程的组织还是评价都围绕着目标进行,并由目标主导课程的方向。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按部就班地实施计划,将需要表达与实施的步骤提前设计好。但这种预设目标的缺点是缺乏变通性。当幼儿的兴趣突然出现,教师就会陷入无力解决的状态。根据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年)的观点,规划来自于行动,并在行动中得以调整,多尔将这种观点推广到课程领域:编写课程大纲或教学计划应该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松的或多少带有一定不确定性的方式。

(二)隐喻和描叙性思想方式

在现代主义思想观念中,掌握逻辑的分析方式以便能够认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泰勒原理强调陈述目标的精确性,教师的作用是在精确性的目标引导下为学生呈现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可知的世界并获得知识。而多尔提出了另一种思考方式,他在书中说:“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除了逻辑的、分析的、思考的思想方式,还有另一种可与之互为补充的方式,即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隐喻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话而获得建构,是生产性的、开放的、启发性的,是可以引起对话的;描叙性方式则通过诱发、鼓励、鞭策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

(三)平等、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多尔指出,师生之间的权威和控制处于一种形而上的水平,他反对课程中教师的权威性。他认为,教师在后现代课程中的作用应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从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来看,真正赋予课程以意义的是教师和学生,课程实施是师生共同参与、民主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的概念从静态的、不变的文本,扩展到动态的、创生性的教学活动。

(四)多元课程评价方式

多尔提出,在过去的几十年教育领域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强调以试卷或作业作为改善学生成绩的方法。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出现了许多弊端,教师很少就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探讨,仅仅是评判分数或等级;考试过后只是公布学生的成绩,考试几乎作为区分的手段而不是对话的起点。在多尔后现代框架中,评价的功能不再是区分优劣,评价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教师。他认为,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可以通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判断来展开判断,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而这种评价的实施必须改变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

二、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的预设性

在美术教学目标上,教师经常这样设定:通过美术教育活动,要求幼儿“学会……学会……掌握……”教师根据设定的目标选择和组织教育模式,并对是否达成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是复杂多变不可测的,然而在预设好的教育目标中,总是难以预测到突发事件和处理方法,一旦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目标以外的事件,教师就会手足无措。例如,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观察苹果,能够画出苹果的基本形态。然而,幼儿却对飞到屋子内的蝴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已完全被吸引。这时,教师通常会陷入慌乱状态:是继续画苹果还是让幼儿画蝴蝶?如果让幼儿画蝴蝶,却没有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怎么办?类似这样的案例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封闭性思想方式

多尔认为现代主义思想采用的是封闭的方式,即一种通过传递、传输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封闭性思想引导的传输教学下,幼儿美术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幼儿作品模式化、统一化的局面。有研究者提出,目前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大多采用传统的示范模仿法,长期形成的儿童绘画技能技巧教学方式成为多数教育者的习惯性行为,成为群体性教学路径。其过程可描述为:儿童不会画画→呈现示范画→按步骤教授画法→亦步亦趋习得绘画技能→描绘出相像的画→评为美的图画。卡米——德弗里斯课程模式提出,当成人把答案强加给儿童时,儿童逐渐对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失去信心。在这种封闭的临摹式教学下,幼儿逐渐相信教师教的才是合理的,不但失去了对艺术创作的兴趣,甚至失去了自我表现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一元化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评价方式呈现出评价主体一元化、评价内容一元化以及评价标准一元化的问题。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几乎是幼儿作品评价的唯一主体,教师普遍忽略了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也忽略了家长及幼儿同伴的经验对幼儿经验建构的价值。教师的评价内容局限于评价幼儿的作品,忽视了对活动中的学习品质的评价。此外,评价标准也呈现出一元化的特点,对幼儿的美术作品采用客观的、符合逻辑的标准,以“好不好”或“像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这种评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幼儿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到底好在哪,不利于幼儿形成对自己作品的正确评价;另一方面,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使幼儿为了得到赞扬而创作符合成人标准的作品,从而掩盖了幼儿自我看世界的角度。

(四)教师的权威性

学者于忠海指出,在以“儿童中心论”为前提的现代教育中,教师的权力主要表现在设计、监控和评价层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教师权威,这种权威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以束缚、控制、影响学生为目的,是教育的手段。教师在美术教育目标设置、美术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及作品评价等方面都表现出单向的、独白式的教学权威现象。教师按部就班地根据预设好的目标实施课程,教什么、学什么及怎么教、怎么评价都由教师决定。但教师并不了解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感不感兴趣,或是想不想学。对于幼儿来说,既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也没有质疑教师的权利。

三、后现代儿童观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一)课程中应设定生成性教育目标

多尔认为,人的发展和课程过程都是复杂的开放体系,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定好的,而是在教师与儿童的相互作用和建构中、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生成的。这对教师设定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启示是:幼儿美术活动的课程目标应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儿童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其生活场景、兴趣、需要也在随时产生变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儿童的生长变化、发展需要及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重视隐喻和描叙性思想方式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要求以隐喻和描叙性思想方式启示教师,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发掘幼儿创作的潜力,帮助幼儿去“看到所没有看到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大胆创作,而不是直接呈现创作方法或直接教授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启发幼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启发幼儿用笔进行绘画,也可以用手指创作手指画;幼儿不但能在白纸上绘画,也能在卫生纸上进行晕染绘画。教师要扮演好教育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与幼儿共同建构经验,与幼儿一起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探究活动共同发现美术学科中的结构。

(三)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多尔提出,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组成的,这些因素是网状的。在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中心和主体,儿童的学习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课程。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自由、对话的关系,双方应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开展活动,教师并不能把幼儿看做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而强迫其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而要相信每个儿童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

(四)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多尔认为,教师应在评价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并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转变为评价目的。幼儿作品的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幼儿的同伴也可以是他们自己。正如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发起并领导了瑞吉欧方案教学体系的洛利斯•马拉古兹(LorisMaLaguzzi)所言:“我们坚信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享有自己的观点,具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有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在评价内容上,教师要改变以好不好、像不像为评价标准,积极关注在美术教育中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并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

结语

多尔的观点给教师的启示是,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因此,教师适时邀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构思和创意,理解并尊重每个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鼓励幼儿在与同伴、家长的相互交流中自主吸取同伴的优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它的理论凸现出研究范式上的差异,重视对差异性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建立一种开放的、丰富的、多元性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这种课程对于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自主能力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李文馥,徐建琴,杨文泽.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绘画教育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3]斯泰西•戈芬,凯瑟琳•威尔逊.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于忠海.儿童教育观的演变:从现代到后现代[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5).

[5]张晓永.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幼儿园课改革:探究与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地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100种语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陈媛媛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六篇: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生活化概念的融入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研究取得良好成果,但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幼儿提出很多框架性的要求,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标准。对此,笔者认为将生活化概念融入到幼儿美术教育中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选择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主题、生活化美术教学环境以及结合多领域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对促进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创新

目前,社会上一些美术机构处于自身利益,过度宣扬幼儿美术考级培训等项目,幼儿美术学习逐渐趋于技能强化方面发展,外加教师对美术教育环境、内容的忽视,导致幼儿在美术学习中未能体验真正的乐趣,长此以往,泯灭了幼儿的艺术天赋,对此本文主要围绕幼儿美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化概念提升幼儿认知能力展开讨论。

一、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美术活动主题

1、生活中选择活动内容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根据幼儿特殊的心理特征,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容易对经常接触的事物产生感情,对此,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活动中应选择和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将生活化概念更好的融入到幼儿美术教学中。针对性的选择题材能够有效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实践中透过美术对生活中的事物逐渐产生理解,反过来对幼儿的美术学习来说,也会提升积极性。生活中的美是最真实的艺术,教师针对幼儿的美术教学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将生活融入到教育当中,同样也要将教育融入生活,积极引导幼儿的探索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为构建幼儿主体认知奠定基础。

2、生活中选择活动材料

教师在美术活动准备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废旧物品作为活动工具,例如,用牙签来完成埃菲尔铁塔的制作、用易拉罐做成迷你板凳、用报纸制作花朵以及用旧衣服为洋娃娃制作衣服等。生活中的物品应用于美术活动材料的范围广泛,通过利用生活化的物品为幼儿提供美术素材,使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废物利用,同时对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从而使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事物的创新之处。

3、生活中美术教学认知

幼儿通过美术活动直接接触自然,更直观的观察自然界的美,并且能够独立获取直接经验。例如,幼儿经历自然的感受,逐渐养成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此时教师对幼儿的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和自然的认知能力。例如,在进行百合花绘画过程中,教师可先向幼儿讲解百合花的外形特点,在讲解之后为幼儿展示实物,让幼儿近距离观察,提升幼儿所观察的特征,然后引导幼儿通过嗅觉、感观以及触觉对百合花形成全面认知。之后教师为幼儿展示不同颜色百合花的图片,深化幼儿对百合形态的认知,并让幼儿总结不同颜色的百合花给人何种感觉,或者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哪种颜色的百合花,幼儿在获取直观感受之后完成作品创作[1]。

二、设计宽松的生活化美术教学环境

1、宽松美术活动场地

美术活动场地选择很重要,宽松的场地是保证美术环境具备启发性的最佳选择,同时对提升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在场地选择时教师要对场地大小进行合理选择,场地过小会缩小幼儿的施展空间,对幼儿美术创作形成阻碍因素。同时在画作喷洒颜色时,基于空间环境的局限,会使幼儿无法更好的完成动作的最佳点,或颜料溅到其他孩子的画作上,对幼儿独立创作形成阻碍因素。

2、自由美术想象空间

空间不仅仅是对场地的要求,更是对思维自由的基础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对幼儿提出过多写实性的要求,应耐心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完成独立想象,根据自己头脑中产生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在指导幼儿画苹果时,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吃到的苹果种类,富士苹果时红色的、黄元帅苹果是黄色、果光苹果是绿色的、蛇果是深红色的,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自己吃苹果的经历进行回忆,使幼儿在吃其他水果时会留意观察,同时在创作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不同颜色的苹果[2]。此外,教师对于幼儿作品评价时也应改变以往方式,应选择不同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树立幼儿在美术绘画中的信息,让他们从敢画逐渐变为会画,培养幼儿的自由创造能力。

3、符合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在3-6岁时是属于形象思维逐渐形成的阶段,在美术活动设计初期,教师应对幼儿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考虑,将项目环节具体化更能激发幼儿兴趣。在教具准备阶段,教师应对实物展示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贴近生活化的实物来加强幼儿对个体事物的理解。对此,教师应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新颖的材料,并引导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新和探索,通过实践过程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为美术教学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三、设计美术活动和多领域的结合

幼儿美术教学不单单是让幼儿学会简单绘画,也不是简单引入生活化事物,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透过生活去探索自然界中的美和对美的认知、创造,其具体实施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术教学与五大领域的相互结合,其中包括社会、科学、音乐、健康以及语言。例如,“福”字天色过程中,教师可将春节作为切入点,为幼儿讲解春节的典故,并演唱春节故事的歌曲,引导幼儿讲述自己曾在生活中见过哪种颜色的福字,在保证幼儿原创性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与地域相互结合,近年来,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幼儿每天都在接受新事物。对此教师应结合特色地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例如,幼儿在生活中各大晚会节目或爷爷奶奶家里都会听国川剧,教师可为幼儿设计脸谱并未幼儿播放巴蜀文化视频,为幼儿想象提供素材,从而使幼儿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引入生活元素,设计过程主要以贴近幼儿生活为核心,同时选择生活化的教具来引导幼儿透过生活发现艺术的美,培养幼儿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在生活中融入教育、在教育中融入生活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新事物形态的理解,同时扩大了幼儿的教育认知范围。

参考文献

[1]孙响占.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究[J].职业,2016,07(08):154.

[2]常利芹.“自然发展”理论视阈下的幼儿美术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2(01):96-99.

[3]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01(02):70-72.

作者:肖潇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