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土家族服饰工艺在民族地区传承探索

土家族服饰工艺在民族地区传承探索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其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土家族服饰,它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瑰宝。而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土家族服饰工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严峻形势,因此要研究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服饰工艺;传承策略

1土家族传统服饰及其工艺在当今社会中的境遇

土家族服装款式简单淳朴,多为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镶边筒裤,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服饰中多用到红、蓝、白、黄、青五色,五色斑斓,雅致别韵。由于土家族地区的汉化严重,土家族民众更乐衷于更加实用和时尚的现代服装。土家族服饰日益丧失原始的淳朴以及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使土家族穿戴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土家族服饰被边缘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土家族服饰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更多的是出现在舞台上,成为了表演用服装,也成为了吸引景区游客的手段,逐渐演变为“舞台”展演和吸引游客的道具和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功能展演化、标识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一些原有的服饰材料及传统的纺纱织布、染色、制衣等加工方式逐渐退出土家人的生活,掌握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的相继老去,新一代人对传统服饰的制作基本不了解,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技术濒临失传。市场上的土家族服饰五花八门,并且元素杂糅,混用了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元素,服装基本款式上缺乏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民族特色。

2土家族服饰工艺传承现状

在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濒临失传,甚至消失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服饰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各地方党委、政府也将保护民族服饰工艺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土家族文化及服饰制作工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传承效果不佳,传承流于形式,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2.1传承保护不到位

土家族服饰缺乏“着装氛围”的根源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在现代服饰成为主流,传统的民族服装反而成为了“非主流”的形势下,地方政策与传承活动未得到有效落实,未达到推动土家族居民穿着土家族服饰与传承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氛围的成效。2.2缺乏相关条文缺乏相应的法律与制度来保护传承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制度、规定,但是却未细分到相应的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保护上,甚至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民族服饰制作工艺保护法规。

2.3区域特色不明显

各地区的传承千篇一律,传承下来的土家族服饰及工艺区域特色不明显,传承方法陈旧与无差别使用。据调查,每个土家族地区采用的传承方法都如出一辙,传承下来的土家族服饰及工艺大同小异,服饰区域特色不明显。

2.4人才流失严重

未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落实传承人保护工作和传承工作力度小。后续传承人才流失和现代服饰制作工艺的影响使土家族传统服饰传承出现断层现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2.5工艺不适应市场

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创新未与现代服装市场需求、现代人的着装需要相结合。土家族服装与现代服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如穿着舒适度不够、穿着场合少、实用性不强,衣着繁琐不轻便,价格比较高,时尚度不够,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6经济价值低

土家族服饰的设计、生产、销售完全由市场主导,没有专家指导和政府引导,土家族服饰不统一规范,市场杂乱无章。同时土家族服装市场较小,销售渠道单一,未能在土家族地区实现产销一体化,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对旅游经济的撬动作用不大,没有形成显著的经济价值。

3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措施与发展策略

针对土家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传承存在的问题,通过查询与走访,得出传承与发展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根源是要解决土家族人愿意和喜欢穿着土家族服装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3.1加大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传承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成立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机构,统筹实施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以此建立长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3.2增强土家族服饰着装氛围

全面践行土家族地区民族政策的改革与完善,让少数民族人民富起来,活得更有尊严,调动土家族人着土家族服饰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民族工艺消失的危害和穿本民族服装的重要意义,培养土家族地区民族认同感,再配合行政上的鼓励、引导和监督,民众自觉穿戴民族服饰,让穿民族服饰蔚然成风。

3.3对土家族服饰工艺实行立法保护

土家族文化和服饰工艺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立法保护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各级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民族服饰工艺保护传承”的政策和法规,对民族传统服饰的成果确认权、原创维护权、无期限保护权、持有使用权、权益间接实现权,保护的内容,受保护的程度,合理使用的范围,民族传统服饰使用收益的分配等内容给予明确规定。同时,采取层层监督、专项专管的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

3.4建立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研究机构

各地区文化部门可统一设立相应的土家族文化及服饰工艺研究机构,专职土家族服饰工艺收集、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也可以在各片区的学校、企业等分别设立不同的传承组织,如建立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保护基地、研究中心等,这些组织协助传承机构或文化部门开展土家族服饰文化和土家族服饰工艺的传承推广活动,并制定文案来规范土家族服装的用材、工艺流程和款式特征,让土家族服饰成为彰显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营造更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3.5建立传承土家族服饰工艺的激励机制传承发扬土家族传统服饰,仅靠政府提倡、部门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全社会参与和认可,特别是土家族群体的响应,才能有效传承。为此,需要以政府名义研究建立传承土家族服饰的激励机制。一是设立研制基金。从事土家族传统服饰设计、生产的个人、研究机构、服装企业均可按照规定申请研发经费,开展土家族服饰的研制活动;二是出台激励政策。对进行土家族服饰工艺传承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设计者、制作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实行并形成一年一评的制度;三是开展土家族服饰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举办各种土家族服饰赛事、研究活动,来推动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传承,是推介宣传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形式。

3.6创新与发展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要发展必须树立大胆吸纳外来服饰文化的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周边友邻地区参观学习服饰文化的先进经验,把专业人士、品牌企业请进来认真研究、开发和制作土家族服饰,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色彩、配饰、材料、搭配、细节、造型等方面入手,将传统土家族服饰与现代时装大胆结合。通过分档设级、分门别类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加工。特别要注重节日装、生活装和工作装的创新开发,设计制作出能让社会接受、公务采用、市场销售的土家族服装、饰品,有效地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土家族服饰的转型。

3.7拓宽土家族文化及服饰工艺的研究及传承渠道

目前对土家族服饰文化及工艺研究的方法太过单一,难以体现土家族文化的生活气息和根本特征,应该拓展思路,丰富手段和方法,研究成果除了文字,还可以是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载体,以便加深、扩大土家族服饰的影响力。此外,有关院校、学术、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可凝聚力量,或是承担项目,或是建言献策,或是建立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保护基地、研究中心等等,提供支持。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推广工作的力度,保证土家服饰的传承有载体。建立健全工作机构,解决土家文化进校园、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学校教育应编制教材,开设民族文化相关课程,保证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社会教育中,恢复土家民间文化空间,复生庙会、展览会等民间文化活动。家庭教育中,口传心授,利用收藏文物等传承方法。

3.8规范并扩大土家族服饰市场

政府与文化部门要引导民族服装企业,掌握民族服饰市场需求,同时有关部门要采用市场调控手段整合土家族地区内部民族服饰市场需求,扩大区外民饰服装需求。如引导不同的民族服装企业生产销售不同类的民族服饰品;规范民族服装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原材料进货渠道;并根据民族服装市场需求在专家的指导下改良创新土家族传统服装款式;增加网上销售等渠道;将土家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地方扶贫结合起来,鼓励旅游景区开办各类旅游纪念品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制作土家族民族服饰品,在景区内自产自销,实现旅游景区土家族服饰品的产销一体化。

3.9做好土家族民间艺人的培养和保护工作

土家族民间艺人作为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重要传承人与保持者,肩负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参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对优秀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民间艺人每年拨出相应的经费,给这批民间艺人改善生活、从事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活动,让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后顾之忧地做好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工作,公开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绝技”与“绝活”,培养传承人,深入开展传承与研究,不断改进、提高土家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水平。

4结语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必须正视与重视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家族服饰工艺为切入点,旨在呼吁国家、政府、行业、民众各界力量的群策群力,勠力同心,共同实现土家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兰艳.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境遇及传承保护[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8):160-161.

[2]丁鹏.论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以蒙古族服饰艺术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1-25.

[3]石琼.土家族服饰文化的现状及其传承和发展的措施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9):267.

作者:伍朝艳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