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如果以产粮量和农民人口数作为依据,那么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不仅耕地面积大,农民在人口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农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机械化水平低,农民处于底层等问题依旧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基础建设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拥有良好的资源,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少障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大范围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很多自然灾害的出现,本文中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1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的恶化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迫在眉睫。劳动力的过剩、土地资源的匮乏以及资金的短缺都是构成农业经济滞后的要素,这种情况就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来说是值得深思的。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正面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 中国农业经济环境恶化的原因

就笔者看来农业经济难以发展与日益恶化的交易环境和不断提高的交易成本脱不开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逐渐工业化,工业附加值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附加值,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依旧很低,农民们时常捉襟见肘,当他们想投入资金到生产中却又没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时,民间借贷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而这种民间借贷的还款率又极低,很容易就引起农村社会动荡。虽然现在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农信社和农村银行的建立,但是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借贷的问题。

1.2 解决农业经济环境的基本方法

对于政府来说改善这种农业经济难以发展的状况是当务之急,因为农业是我国之本。为了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政府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三种:首先,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助,但是要使农业经济发展真正发展起来,且不说补贴是否发放及时,仅是经济上的补助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国家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给出农业高补贴,并且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那么这种补贴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就算真的给农民足够的补贴其实质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品并不高。其次,粮食托市收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诸多非议。因为政府仅仅是控制住了粮食的价格却没有真正的调动购买热情,这种方式既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也破坏了市场本身的秩序,同时粮食本身的价格平衡也被破坏了。最后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所给出的意见:通过自由买卖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环境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现实却是我们人口过多,土地与人口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一旦开始实行这种私有化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市场却不完善,这种情形会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其实以上这三种方法,不论哪一种拎出来其理论本身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他在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上也的确是没有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还是背离了中国的实情。比如经济补助,补贴本身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奈何中国农民数量太过庞大,13亿人口中有8亿都是农民,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在难以负荷这样一笔庞大的支出,况且仅是经济上补贴,而农业产品结构仍旧单一,机械化程度依然落后,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那么这样的补贴就意味着将大量的财政投入无底洞中。所以补贴这一政策算是低效率,无法调动种植的积极性,虽然从出发点来看,这个政策是利于农民,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不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它无疑是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托市的本意应该是带动企业以一个合理的价位来收购农产品,但是如果企业并没有付诸行动,只有政府在收购,那么这对于政府来说无疑是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最终还是会对损害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2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现在面临的尴尬场面是粮食收购价格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粮食收成低,中国的农业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能使它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笔者在此处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先改善产业结构,科学的产业结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地应该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地貌,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建立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地理优势,建立并完善具有前景的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发展相关的加工业。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也可以发展相关旅游业,不断的将产业结构进行丰富,带动农业经济往更高层次发展。从我国近几十年的扶贫工作来看,很多措施都没有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多半都是人云亦云,大部分的工业项目都很一般,这样不仅不能为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带来发展,甚至是占用了土地,浪费了资金,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并没有给这些地区带来实际的发展。

作者:孙杰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