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摘要: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更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比较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目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多,要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管理体制,结合新农村建设环境,积极开展管理,就能促进农业迈向现代化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越发重视。长期以来,农业在国家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要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农民的收入稳步提升,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会受到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对农业经济展开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要求,明确农村经济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有所区别,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时,要凸显出一定的地域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合理的指导。要制定完善的管理目标,采取有效的规划,做出合理的决策,对农业经济进行调控,对各项要素进行合理协调,确保生产资料得到有效的分配和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迈向规范化方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适应大环境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时,还存在许多漏洞,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充分适应这一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符合。由于我国农业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对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就会影响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由于新农村建设会导致各方的利益出现冲突,若不能合理发挥出管理体制的协调作用,就会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由于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比较小,为了实现大规模农业建设,现有的管理体制需要获得进一步改进,方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比较有限,影响农村的生产模式更新。这样就会造成土地经营权难以集中到专业化农民的手中,形成资源浪费,影响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不重视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对农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并制定与之相关的各种政策和法规,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严格的参考依据。许多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内容并不了解,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执行,导致政策和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由于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加之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导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不能充分领略各项政策的指示和精神,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由于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市场和农业产业的了解程度比较有限,因此,其执政能力往往存在不足之处。

(三)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不重视农业基础的建设,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缺乏先进的技术,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提升。地方政府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加强对资金的投入,也不能确保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及时获得更新。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对策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只要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的对策,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进行操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就能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或管理人员需充分意识到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对管理进行优化。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基层政府要发挥自身职能,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予以高度支持。要结合农业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大培训力度,使其能够掌握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由于许多农民的知识有待完善,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了解专业的技术,因此,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指导,才能使农业生产工作规范开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合理维护农民的权益,建立完善的利益保护机制。要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渠道,及时解决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利益纠纷,化解各方矛盾,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此外,要对侵犯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二)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将逐渐迈向现代化。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需明确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才能确保农业工作得到进一步推广,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更多保障。要积极开展农业经济补贴,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操作。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确保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力量。要促进多种类型的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通常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的配置。如果经营规模比较大,就要选择大型农业机械器具,掌握先进的技术操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能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迈向现代化方向。

(三)加大科学投入力度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中,要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获得可观的收益。由于我国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以手工为主,而且农业生产会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条件。一旦遭遇恶劣的气候,就会影响收成。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经大规模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就要积极开展机械化操作。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生产设备的引进息息相关,而这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如要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的功能,创建公路网络和防护林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优化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如果农业种植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就要对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2.积极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要加强对各类科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要打造先进的农业经济决策辅助系统,确保农业生产和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要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不断提升。3.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农民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文化程度,就能熟练操作各项机械设备,合理运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高素质农民可以充分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制度要求,并落实到实践之中。国家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打造系统的培训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农民进行培训。要确保农民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政策,使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将农民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发挥出农业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指导。4.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农业生产主体对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提升比较看重,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打造多样化农业生产结构模式,确保农民的收益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作物,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强对纯绿色农作物和无公害农作物的研究与种植,提高农作物的综合竞争力。要仔细分析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积极发展深加工行业,合理运用各项资源,优化工作流程,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要积极培养农作物加工单位,确保农作物深加工水平获得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管理力度,及时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发展情况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完善的改进措施。要加强对管理制度的改进,打造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农民的收入稳步提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实力。

参考文献:

[1]宋媛光,张筝,王金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举措探究[J].山西农经,2020(24):74-75.[2]韩艳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198-199.

[3]曹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9):115-116.

[4]曹同德.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市场,2020(24):61+63.

[5]徐霖.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6):34-35.

作者:彭春红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王庄镇财经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