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院校实验室EHS管理模式探析

医学院校实验室EHS管理模式探析

环境、健康与安全(environment,health&safety,EHS)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用于衡量环保、健康和安全三大发展指标。EHS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各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起步相对较晚,EHS模式的应用相对落后。但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院校由于学科特殊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挑战更大,更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更适用EHS管理模式。

1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实验室的安全逐渐受到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从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宣传培训等方面校各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实验室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了实验室的投入,增加了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购置,构建了先进完善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运行维护投入相对仍处于落后状态。以仪器为例,经常出现实验仪器重复购置,使用率不高,实验仪器日常运行维护不到位,仪器配套设施不齐全无法使用等状况。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数不足,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医学院校实验室类别数量繁多,各实验室开设实验内容不同,仪器配置不同,存在不同安全隐患,需要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但大多数实验室都存在管理人员较少,且其中很多为兼职教师的情况。实验室管理系列没有完善的晋升机制,限制了实验室管理队伍的提升和壮大。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已开展了实验室安全相关宣传与教育工作,但总体上实验室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各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中虽都涉及环境、健康及安全方面,但不是系统性教育。实验室内开展实验活动的学生甚至教师接受的都是短期的、被动式教育,没有建立起实验室安全与环境、实验室安全与健康、实验室安全与自身安全的联系。只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理解为什么能做,为什么不能做,以及出现危险时如何自救、如何逃生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自发地去维护实验室安全。

2医学院校实验室EHS管理模式建立

2.1EHS管理是各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

EHS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是由一个层面、一个部分来完成的,它是学校由上到下,各部门协同作用的结果。医学院校EHS体系的建立从学校层面开始。由学校成立EHS委员会,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学校实验室特点、整合学校资源以及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领导全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同时由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后勤处等多个行政部门共同配合,建立起实验室安全保障网络。制定院系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实施,根据各实验室具体情况,从EHS原则出发,内容涵盖实验室场地、药品试剂、实验废弃物处理、仪器使用及维护、实验室安全教育等多方面,达到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2.2EHS理念融入日常实验室管理中

EHS模式应是一种长期,持续化的管理。医学院校实验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运用EHS理念,将其从理念落实到实验室运行的每一个五环节。在实验室建立时,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验室应具有通风系统和逃生通道,水电布局要符合环保及消防要求。实验室内药品建帐,对实验室内药品进行统一管理,尤其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有腐蚀性及易制毒药品要单独放置,严格管理,储存时注意通风,日常领取和使用要做详细记录。仪器使用过程中注意维护,定期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排除隐患。同时对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对仪器使用方法、仪器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室高温、高压等危险性较高仪器要有明显标识。实验室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及回收处理,避免实验室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造成污染。

2.3建立EHS文化氛围

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有更为特殊的使命。医学院校是在培养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EHS文化的学习更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建立EHS文化体系,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素养,对学生将来深造及就业都大有益处。学校可以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开设EHS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课程,使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基本概念。可通过实验事故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自觉服从实验室管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随时将实验室日常出现的问题、社会关注热点的实验室安全相关事例通过校内宣传、微信等方式向学生传播,同时将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同学生自身健康安全相结合,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对自己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建立起实验室安全意识,全方面打造EHS文化氛围。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医学院校由于培养目标及教学科研任务的特殊性,对于实验室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建立EHS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医学实验安全、健康、有序运行,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及知识素养的目标,从而为学校实验室安全运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作者:张红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