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工程专业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探索

生物工程专业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改革为例,探索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是如何进行专业调整,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生物工程人才的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下生物工程专业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及不同高校提出的相应解决办法,为生物工程专业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改革;人才培养

一、陕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关于专业改革的措施研究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现有专职教师25人,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现有专业实验室五个、实习基地九个。经过十余年发展,该专业已经为陕西及周边省份生物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输送大量人才。本专业在深度学习“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实施了一系列专业改革措施,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做出一定贡献。1.导师制的全面实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生物工程专业从2015年4月开始,学生根据导师简介选择导师,与导师面对面交谈后进行与导师的互选,互选结果确定后,建立导师责任制并签订导师制合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进行价值观、世界观、择业观等教育。从2015年4月至今,生物工程专业实行“导师制”以来,累计推荐导师200余人次,指导学生累计350人次。此活动的推广,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求学积极性低、心理素质尚不健全的问题,帮助他们在进入大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找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此同时,在与导师的直接对话和沟通过程中,许多学生直接积极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多名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发表多篇核心及以上级别文章,申请了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有多名学生表示自己对当前所做的科研项目兴趣浓厚,要继续在研究生阶段从事该项研究,即导师制这一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本院学生的研究生招生、录取比例,为后续学院发展起到了良性循环的支持作用。2.“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力推行。专业在深入学习“中国制造2025”这一工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有了前期导师制对学生学术基础的建立健全,大力推荐学生参与大型竞赛性科研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尤其是从专业角度寻找和探索新生物、新工科的科研项目,并负责整个项目的运作,明确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己能做什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养。经过大力推广,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从2013级到2017级每个班均有2—3个小组获批不同级别(校级、省级、部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2个小组获批不同层次(一等、二等、三等)的“互联网+”项目。同时,从获批或获奖项目的名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研、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生物学,还有环境污染治理(如有机油降解微生物复合模型研究)、定制服务类(私人定制农场“互联网+农业”体验模式)、新型销售类(新丝路上黑枸杞,“互联网+新前程”)、“互联网+制造业”类(黄酒机设计)等。3.毕业设计的工程化推进。有了前两项活动开展的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相关学习内容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的实验活动,已经涉猎与工程化、信息化内容相关的毕业设计,这就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敢于提出更加多元化、工程化、丰富化的设想,也进一步推进了新工科的建设。4.专业课程的深化改革———以生物工艺学及其相关课程改革为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课知识欠缺,尤其是对生物工艺学、生物工程设备、生物产品分离与提取等课程开设环节、目的、应用不清晰等,造成认为生物工程专业无对口企业、无专职公司等。针对这一问题,生物工程专业对专业课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建立起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专业、就业的新认识。

二、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专业发展展望

虽然生物工程专业改革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面临一些工科专业的共性问题。1.不断更新的工艺技术与相对滞后的学生实习之间的矛盾。现代生产技术的更新十分迅速,尤其是国家实行“一带一路”这一倡议后,生产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新生产技术对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而新技术的应用对操作者技能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实习企业不会将企业最新技术交给实习学生从事,这就带来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滞后问题。2.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冲突。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就业能力,势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意味着在实施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偏向实践和实习,但却不能以牺牲学生课堂学基础知识的时间为代价。这就反映出当前专业设置课程方面要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时间,不能额外添加学生学习负担,却必须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矛盾问题。3.高校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有限的问题。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能否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展和工艺技术传递给学生,将生产实习中具体的技术问题和实践经验教授于学生,这些都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为高校学生博士毕业后直接投身于高校教育,没有或很少有在工厂、企业实习的经历,因此也无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经验,直接造成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面临以上问题,各个高校都已经研究出不同对策,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出“融入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国内先进企业合作,在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融于企业的一线研发过程,掌握最新的科技讯息和工艺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断更新的工艺技术与相对滞后的学生实习之间的矛盾。吉林化工学院在针对专业调查之后,依据社会发展所需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了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综合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这种做法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一线操作人员的需求,又满足了科学发展对研究型人才的渴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互冲突的局面。然而,仅仅高校自身加强对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综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实现发展、壮大生物工程专业的目的,达到生物工程人才可以就业,能够大胆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明泽.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8,(2):247-249.

[2]陈朝银,赵声兰.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规范的比较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12-113.

作者:王梦姣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