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工科院校生物工程工程师培养模式

浅析工科院校生物工程工程师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凝练学科特色,本文就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与改革,以此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实践能力,对地方工科院校“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质量工程”,以此为突破口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要求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生物工程应用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多个领域。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找准专业定位,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我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服务传统酿造产业,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教师着手专题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和重点,总结学校自身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优势及存在的系列问题,于2011年顺利获批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自2011年实施以来,在对过去办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创新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定位

生物工程学科面涵盖广,学生学习容易找不准方向。四川因其独特自然条件成为我国传统酿造大省。我校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地带,生物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和企业资源,以传统酿造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知识的默会性,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创新理念强、创新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富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培养目标。

二、依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在实践和改革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是系统工程,强调工程回归,依据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行业转型的需求,在实践和改革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配合、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卓越计划”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核心课程、通识实践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复合课程等七个模块。其中就生物工程专业本身涵盖面广的特点,增设分专业小方向的绑定式复合课程模块,避免学生盲目选修专业课,知识不成体系。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工科课堂内容相对枯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陆续开设系列“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成效显著的有《白酒工艺学》《葡萄酒工艺学》等4门课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将工程实践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设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及中试车间“准现场”。例如《白酒工艺学》,优选理论教学教师,需要具有三年及以上工厂实际经验且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具有较好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素养,更多地将工程实践知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理论学习之后,通过理论知识竞赛形式,选出获胜学生代表参观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国家酒检中心、乾坤酒堡等,并深入生产一线,亲自酿制“毕业前的那坛酒”。第二,开设“自主性学习”“开放性实验”等课程,改变“课程设计”课程考核方式,设置“黑箱”式任务,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目标、讨论实验方案或者设计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第三,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竞赛一体式”的创新模式。通过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科技竞赛赛事的备赛竞赛过程,为大一至大四的全部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本专业已成功举办“酿酒科技文化节”“我是品酒师”等竞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学习热情。

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企业实践教学体系

“卓越计划”要求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更好地落实和实现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为保障“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顺利实施,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协管”的企业实践教学理念,对基地平台的组织管理体系、教学设施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形成“四共同、四阶段、四模式、多工段”的实践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四共同”包括共同制定企业学习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新课程,共同编写企业学习讲义,校内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实践过程。根据各企业本身特点,分工段搭建实践基地功能平台。以固态酿造部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为例,搭建“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酿酒工艺”“酒体管理”“新产品开发”四个平台,分四个平台搭建企业指导教师团队。目前已辐射到酱腌菜企业基地、调味品企业基地建设中,如调味品企业酱油生产,分为制曲生产平台、固态发酵生产平台、熟醋过滤及调配生产平台等。

五、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制”、企业培养阶段“双导师制”,建立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

实行校内“专业导师制”,选择有较强专业背景,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组建专业导师组,每位导师负责不超过15位学生。主要职责是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帮助学生选择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引导学生课余进入实验室提前参与老师科研项目。企业培养阶段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指导老师以qq、电话、邮箱以及定期到企业等多种方式,关心实习进度、解决实习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实习周记,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和考核学生实习环节。校外导师负责学生企业学习安排、生活,与校内导师共同考核实习情况。最后实习导师需交实结,学生也要对实习导师进行评教,以完善实习阶段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与企业合作实践平台的四级管理机制,结合学生评教、院(系)评价、教与学沟通、教师培训、企业实践考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增加学院与企业联合、联盟的实效性评价指标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成果的指标。

六、以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为纽带,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

基于各个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利用企业基地人才资源,充分鼓励人才“柔性流动”。通过培训、考核、调研等多种方式,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建立有足够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各相关领域的第一线聘请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实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构建了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从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考虑专业本身特点、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保障及持续改进等诸多环节。本文试从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地方工科学校走特色办学,培养特殊行业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曾金山.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认知[D].中南大学,201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作者:边名鸿 赵金松 张楷正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