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实践教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学院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结合医学大背景,从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2方面构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教学体系;医科院校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达80万[1]。为适应社会需求,贵州医科大学于2014年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能在食品及相关领域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为人类健康重任保驾护航。该专业是以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研究食品与健康关系的新兴学科[3-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在大健康的背景下研究食品(或食品加工方式)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多家医药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在医科院校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该寻找医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联,充分利用医学优势资源服务于专业的建设。结合该专业特色及医科院校医学大背景,本院从课内实验教学及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构建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实验教学体系

1.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实践教学存在很多漏洞,使得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普遍较差[6]。目前,大部分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较少;虽然有专业综合实验,但实际只是多个实验的组合,不能很好地把不同实验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将工程教育的主流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相结合[7],以食品产品研发、生产、质量监控、风险评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对本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采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指导学生实验设计,促使学生较为完整、系统地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课程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1.2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与教学模式有关[8]。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记忆,没有把知识真正内化、吸收,很难把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2.1翻转课堂。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针对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作PPT,课堂上与教师互换角色;针对某一章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所讨论出的重点内容与发现的问题,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的问题做出回答并补充讲解。将实践教学的主体由教师逐渐变为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9]。1.2.2“雨课堂”教学。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使得移动APP和互联网教学工具不断渗入教学。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课堂枯燥乏味,与时展明显脱节。因此,传统课堂注定将要发生改变,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课堂[10]。教师通过“雨课堂”提前推送课前预习资料或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课中和课后推送测试题,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设计实验,以小组自由组合形式进行综合实验的分组操作。1.2.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由于食品实验设备如液相色谱仪、气象色谱仪等价格及维护成本高,损坏后维修麻烦等问题,大多数食品专业院校的实验设备数量不够,造成少数学生能动手、多数学生观看的现象,难以达到培养每个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教学要求。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院以基础医学院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安装食品类相关的教学软件用于《食品仪器分析》《食品工艺学》等课程,按照“虚实融合互补”理念,在实践课程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操作上突破时空界限,极大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和完善。

1.3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实验教学大多以实验报告作为评价结果,未对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给予评价。在《食品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等课程中,本院建立单独的实验技术操作考核制度和评分标准,其中实践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0%。根据教学内容建立操作考试题库,考前学生随机抽取题目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是否正确规范评分。新增的操作考试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而不仅仅限于理论知识。

2课外实践教学体系

2.1强化专业认知与见习

认知学习是学生在进入食品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的专业实践认知环节[11]。从新生入校开始,本院对新生开展了以专业培养计划导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同时邀请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食品行业专家学者作专业报告,提高学生行业视野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认知。为使学生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动态,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专业前沿发展动态讲座。通过这些举措,增强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内容,树立专业思想。在《食品工艺学》《食品监督管理学》等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到省内较知名食品企业或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参观见习,让学生亲临生产车间,切实了解食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工艺、质量管理等,使课程从学校走入工厂。同时,组织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知。

2.2加强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拓展实践教学

多举措并进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12]。本院成立了科研兴趣小组,指派专业教师负责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积极参加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以科学研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本院教师有工学、理学、医学和农学研究背景,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本院鼓励及指导学生申报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给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机会和舞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索和创造,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及实施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学校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加分项目之一,激励学生参与热情。该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本院课余增设开放性实验课程,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教师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及自身科学研究方向,设立如食品产品开发或食品检测等综合性、设计型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组队参加;学院全天开放教学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需求。

2.3加强校企合作,升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医学特色

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1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综合性大学或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更偏重于食品检测技能的培养,缺乏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控制、预警等方面能力培养。而医学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与其他高校实习安排不同,本院的实习机构除了食品企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等部门外,还有省级、市级及区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CDC设有卫生监测检验所,负责全省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等健康相关产品的理化、微生物及毒理检验,同时开展保健食品的功能学实验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在CDC实习,除了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食品的理化检验样品采样及保存、微生物检验、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等技术方法操作外,还能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应急处理及预防控制等,增强了学生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不同食品相关行业实习,除了能巩固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外,还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发现就业兴趣方向。

3实践效果

近年来,本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完善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以课内实验课程和课外专业实践为抓手,构建出具有“医学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调动了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本院学生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3项,其中部级4项;互联网+项目及创青春挑战杯赛省级获奖1项,校级获奖5项;参加省级“黔货出山”杯农产品创新创意赛创新类项目8项,获奖4项;获学校科创处“校农结合”创新比赛奖项3项。近两年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为22.98%,平均就业率达95.3%,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4小结

本院实践教学体系目前仅是初步建立,以后还需进行长期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在实践教学中探讨和解决课内实验及课外实践各层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特色”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国果 王亚洁 杨娜 吴映梅 周艳 张清海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食品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