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下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时代下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摘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全民健身战略、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建设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研究发现,诸多困境还影响着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场地设施不足、体育活动与赛事开展不充分、组织建设不完善、机制建设滞后等。建议从政策、经费、场地设施、活动与赛事、服务的监管与评价等方面方面入手,更好地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体系

前言

《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新时代要增强青少年体质,推动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由各类体育产品所组成,是青少年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需要整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共同建设,以此来提高青少年体质,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度,更好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

1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

1.1推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提出“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青少年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扩大体育健身人口数量的重要基础。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2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党的报告提出要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青少年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扩大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度,培养体育意识,大众体育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青少年参与体育人数越多,好苗子才会不断地涌现,竞技体育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对我国体育消费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青少年体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3促进青少年体质提高、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青少年至少熟练掌握一项及以上的体育运功技能。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青少年体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学校体育开展的质量。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肥胖率、超重率以及近视率逐年上涨。这与学校体育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发展速度和效果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育需求。这就需要加快学校体育改革、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2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困境

2.1场地设施原因

当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小,项目设施分布不均匀,场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无疑都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我国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集中在学校,而学校除了在上课时间开放,其余时间考虑到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处于关闭状态;而社区对青少年的承接能力不足,缺少针对青少年体育的设施器材,满足不了青少年体育的需要;社会上许多体育场馆用来举行专业的比赛或商业比赛,开放率相对较低。

2.2体育活动与赛事的开展不足

青少年体育参与度是评价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设较为不足,青少年参与体育的时间与效益很难得到保障,有组织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偏少。青少年体育赛事方面,很多依靠国家与政府,市场开发程度落后,品牌性赛事不足,无法对青少年、媒体等方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3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不足

青少年体育组织是满足青少年多元体育需要的载体,包含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校等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占到了绝大多数。由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欠缺规范、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等原因,导致许多俱乐部无法正常工作,难以持续发展。许多县、市级体校举步维艰,在经费、人员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体育人才塔基建设受到严重影响。政府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时,缺乏对民间组织的重视与关注,多以体育技能培训为供给的内容,项目也较为单一。

2.4缺乏社区体育指导员、专业教练员

在青少年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专业的指导极为重要。当前基本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来进行教学指导,缺乏专业性的教练员,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也显得较为单一,使得很多活动的开展充满了局限性。

2.5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机制滞后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涵盖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在政府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基层体育部门已经与其他部门合并,诸多关系不明确,政府无从着手。青少年体育在教育部门的分管下受学校的限制较大,导致忽视了对青少年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对青少年体育组织、体育设施方面的建设。

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3.1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

推动青少年体育运行需要依靠完善的青少年体育政策。政府方面需要制定详细的、切合实际的政策,阐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内容、方式等。制定相关政策确立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地位,保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权益,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青少年残疾学生制定专项的政策。同时还应设立政策实行的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的评估小组,检查与监督政策的实施情况。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基本配套政策已经发展了起来,宏观控制层面已经做到了很好地把控,还要把细节进行落实,以此来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长久、稳定的发展。

3.2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立多元资金筹集机制

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大矛盾转换的背景下,青少年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样才能降低政府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青少年提供充足、多样的体育服务、体育产品;政府在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时,要加强对民间体育组织的关注度;政府财政在体育方面向青少年体育倾斜,加大各项体育基金资助青少年体育的力度;在税务、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通过个人、赞助、社会资本等拓宽青少年体育的筹资路径;加大体育服务业比重,发展体育赛事表演,体育培训等服务,创新商业模式。

3.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关系

《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国家文件均指出“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关系网络”青少年的体育空间不应该只是存在于学校,应该由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构成,从多个空间范围对青少年的体育实行全面覆盖。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校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鼓励学校、社区、各类体育组织产生联系,使其成为伙伴关系,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技术技能之间的沟通交流,聘请俱乐部高水平教练到学校进行训练;开展各个学生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学校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让更多家庭共享参与体育的乐趣,改善家长对于体育的认识;鼓励社区成立各专项体育俱乐部,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圈,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中来。

3.4建设、整合符合青少年体育特征的体育场馆设施

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建设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城乡社区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还不足以满足青少年体育的需求,很大一部分还要依靠学校来提供,但是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社区提供相应的支持。大部分社区或者体育广场内的体育设施偏向于老年人,满足不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需要,因此,需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适合各年龄段的多功能运动场馆与器材,根据不同项目和不同年龄科学合理的建设体育器材,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应合理利用公园、市政用地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同时还要整合学校、体育馆与俱乐部现有的体育资源,强化体育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学校与俱乐部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提升学校与俱乐部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体育场地使用的灵活性,在周末、寒暑假以及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开放。由于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所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人员费用以及维护费用,可采取相应的收费制度,或者学校在体育馆开放过程中,采取社区管理学校体育场馆的办法,学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由社区进行管理与维护,社区为居住区域内的居民发放准入证或相关证明,学校只需要对工作进行监督,这样就能省去在开放体育馆过程中学校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3.5加强优质体育课程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计划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健康素质。青少年体育健康是国家重要战略目标,大部分青少年处于受教育阶段,在校青少年接触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与体育习惯的培养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还是有诸多问题:体育课开设不足、缺乏优质体育课程、体育教师数量不够、课程衔接不紧密、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开展不好等。学校应加强有课时、有密度、有强度优质体育课程的建设;加强大课间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提升参与对象的全面性;开设丰富的体育课,加大力度引入新兴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青少年学校体育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中来。青少年体育竞赛是培养和发掘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体育技术、锤炼意志品质、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应让优秀的运动员从学校里走出来,把优秀的运动队办在学校里。应完善各级联赛机制,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竞赛机制;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专业体校联合,建成“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青少年体育的品牌赛事,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知名度;完善青少年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档案,使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培养。

3.6建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

促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稳定长久的运行需要相应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有利于政策制定、协调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各方面的权益。可成立由政府、各级学校、各类体育组织、社区、家庭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发展计划,进行监督,保障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可依托第三方,如体育专业院校、体育俱乐部等,结合政府以及相关政策,对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进行评价。

4结语

青少年体育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现阶段需要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明确青少年公共服务的内容与职能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关系网,改革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与竞赛,使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建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庆,刘红建,郇昌店.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9-15.

[2]高胜杰.我国部分地区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生存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3]童建红,曾丽芳.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路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4):8-12.

[4]刘林星,殷晓辉,邱建国.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2):166-170+192.

[5]徐彬.推进体教融合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9-12-27(003).

作者:李琛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