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革命与危机下的网络文学论文

革命与危机下的网络文学论文

一、历史又呈现出了螺旋式发展姿态

数字媒介对印刷媒介的革命,导致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勃兴和印刷文学特别是印刷精英文学的退却,就像曾经的印刷媒介革命引起印刷文学的勃兴和传统书写文学的退却一样;数字媒介革命把网络文学选择出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革命的主力,就像曾经的印刷媒介革命选择精英文学作为文学革命主力一样。中国大陆网络文学这一历史命运,当年怀揣梦想、初涉网络写作的“草根”作者们是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在网上掘金的“大神”、“小仙”们而言也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但就当代文学历史情境来看,无论主观意愿如何,都是被卷入的写作者们无法逃脱和必须面对的现实。二中国网络文学的变革性最直接地体现在活动主体,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区隔的重大变化上。第一,在当下的中国网络文学活动中,文学主体的重大变化体现为读者大众的范围和文学阅读量空前扩大上。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网民已达到了2.74亿。仅盛大起点中文网一家网站最高日页浏览量已超过3亿,总体大陆文学网站日浏览量累计高达5~6亿人次。其次,更令人瞩目的变化是创作主体数量的激增和“大众化”。据统计,当前全国有网络文学签约作者250多万,注册作者超过了5000万。这些作者不到10年间创作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超过当代文学60年印刷文学作品的总和。如此庞大的作者群体和创作量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史无前例的。文学再一次回归到了最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文学革命意义空前重大。再次,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文学主体 (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 之间种种社会现实界限、鸿沟、区隔、地位等都被解构和消弭。依托社会现实关系而形成的不同文学形态———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学、精英文学、严肃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快餐文学、消费主义文学等等对立和划分,统统失效。一个从未有过的多元化 (而非各种二元对立) 文学“次场域”已经形成。按照传统价值观来判断,这里有格调低俗的一般大众,也有坚守人文情怀的文化精英,有专门书写低级欲望的“文痞”,也有怀揣理想的“文青”。

在文学形态上,任何传统的统一划分都可能遭遇以偏概全的困境,任何一劳永逸的理论分析都可能被实际存在的状况所粉碎和击破。这里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自由市场,一锅各种菜品无法归类的大杂烩。第二,中国网络文学变革性突出表现为形成了“网络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网络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是网络文学一个标志性特色。在欧美、中国台湾等地区常为人所称道是“读—写者合作生产”和“人机强势交互生产”两种。前者表现为广为人知的不同作者 (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读者) 之间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接龙”式创作;后者表现为作者设置赛博文本结构和框架,读者进行路径选择和探索以生成新文本,再进行阅读接受活动的生产方式。应该承认,这两种交互性生产是充分发挥数字媒介审美潜能和能体现网络文学美学特质的文学生产方式,但在中国大陆并没有推广开来。中国大陆网络文学走的是交互性生产的第三条道路。主要表现为作者以文帖形式发表作品章节,读者阅读并随时在论坛上发表阅读感受和意见,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讨论交流,作者再把讨论形成的共识性意见、建议带入接下来的写作中。另一种表现情况是作者把写作套路先“剧透”在网上,根据读者反应再确定写作行为和路径。也有写作过程中作者才思堵塞,为了不“断更”,及时向读者问计,在读者推动下继续保持创作的情况。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之初,比如BBS阶段,这种交互性还不明显,当时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还与印刷文学时代的情况差不多。随着文学网站的发展和WEB2.0时代的到来,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在目前的交互活动中,作者仍占据直接书写者地位,读者也从未直接进入写作过程。但读者可以把自己的看法、意愿、喜好通过在线论坛交流讨论间接地引入文本,他们应该被称为间接创作者。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成本中,可以明晰地看到读者间接创作的轨迹。实际上,这里的作者更像一个创作群体的领导者、组织者和代言人,其个人意志还占据主导地位,但已经很难一意孤行,否则他可能被粉丝抛弃,倾听然后适时调整,构成了写作的重要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写作的小说,常常会偏离作者预设的发展方向,而按着读者的意愿发展下去。如此集体化的写作最大可能地体现了群体性写作智慧。第三,在文学主题、题材、类型、写作模式的确定与选择方面,中国网络文学延续了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传统。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看中的既不是文学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立言’不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作用,也不是净化心灵、陶冶性情、颐养情志、悦心悦意的审美价值,而是专注于文学的宣泄、娱乐、窥淫、代偿等宣泄休闲功能。于是,言情、武侠、侦探、黑幕、神魔、犯罪、恐怖、悬疑等主题、题材就成为了中国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的主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西方还出现了幻想、科幻、朋克等新兴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继承、整合了中西方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类型,发展出了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大众文学”类型。宽泛地说,包括玄幻、奇幻、武侠、仙侠、架空历史、穿越、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网游、竞技、科幻、灵异、同人、耽美等类别。有些类型之间是有重合的,但其中一定有某个方面是其他类型不具备的。其中很多类型都不仅仅是中西传统类型的杂糅,而是有某种开拓性的探索。比如架空历史类的开拓性就值得一提。文学的特质之一就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可能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具有“可能”性,在于它是通过人们的理想、愿望建构起来的。在传统的现实题材和历史小说中,这个“可能性”需要有符合一定现实、历史真实性的人物及其活动来达成。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则让现代人“穿越”回到过去,利用现代文明改造历史上的社会,或者建立一个“乌托邦”或“伊托邦”。比如 《新宋》 主人公石越穿越回北宋,凭借积累千年的人类“智慧”,助力大宋富国强兵,战胜了西夏和辽国,避免了灭亡命运。这样,此处的现实和历史就不再仅仅是形式主义者所说的文学“材料”了,它已经通过穿越这种“程序”被置换为了艺术世界本身。由于这个穿越人物带着现代人的理想和愿望,必然和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人物活动错位,有时形成剧烈冲突,有时则提供解决问题的超前思维和策略。在种种强烈的张力感中,读者获得了淋漓痛快的“爽感”体验。第四,以高度类型化为基础,中国网络文学逐渐形成了“数据库写作模式”。即超大量的类型重复写作集合而成了一个巨型写作资料库,作者根据市场需要从资料库中调取所需的各种素材、资料,组合甚至粘贴而成具体故事情节即可成文。这种写作模式站在追求生命独特感悟与体验的传统精英文学立场审视,几无可取之处。但从网络文学的消遣泄导功能出发,在当前社会中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然性。今天,网络文学消费的不是未知性的惊诧,而是驾轻就熟式的“爽感”。读者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是今天网络写作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数据库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网络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即将到来的WEB3.0时代,互联网将发展成为更具智能化的语义网,用户只需表达愿望,高智能的网络会在“大数据”中选择并“云计算”出用户所需文本信息,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想要的信息“拉”到自己面前。如此,文学的“数据库写作模式”可能成为更自动化、更普遍性的现象。此外,中国网络文学还形成了各种写作风格类型,其中各种“流”———“随身流”、“种田流”、“凡人流”、“无限流”等等,都是以前任何文学生产中所没有的现象,也值得学界予以专题讨论。

二、与印刷文学特别是印刷大众文学相比,中国网络文学确实体现出了诸多方面的革命性

但就总体状况而言,与100年前白话大众文学形式到场而印刷文化建构起来的现代性思想、审美现代性价值缺位的情况相似,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尚处于网络传播形式到场而网络文学的审美独立性、文化精神、思想价值缺场状态。这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和转型埋下了重大危机的种子。具体主要展开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危机来自于中国网络文学审美独立性的缺失。从世界范围看,网络文学之所以成立,最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不同于印刷文学的美学独立性。网络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充分体现着“网络”思维,它是计算机网络充分使用于文学活动,通过传播性生成、创作性生成和存在性生成等方式全面“生成”的产物。网络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具体展开为数字虚拟的创作模式 (作者再现与读者模拟交织的新型创作形态)、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 (语言统领的多种表意符号创造出的立体交叉动态文本样式)、“融入”性审美体验 (读者首脑身心并用的模拟实践中形成的再造体验和身体临场感) 等方面。在欧美、台湾等地区的“网络化数字文学”即“网络文学”中,上述各个方面的审美特质都有鲜明体现。即是说,网络文学的审美独立性是既有学理依据又有现实依据的客观存在。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把计算机网络看作信息传播而非创造性工具。痞子蔡、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邢育森等早期网络作者的创作无不是按照印刷文学惯例写作再把文本贴在网上传播出去的典型。

近一个时期,以萧鼎、天下霸唱、烟雨江南、我吃西红柿、跳舞、唐家三少、血红、南派三叔、猫腻、天蚕土豆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作者积极致力于网络类型写作,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网络文学为寻找体现网络文学本身特色发展道路所作的努力。最突出之处表现在上面分析的交互性生产方式上。但这种作者和读者文本外的间接合作和交互,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独白式语言再现创作模式;读者在网上阅读到的基本还属于印刷文学中使用的线性叙事和平面格式的单一文字文本;由于缺少即时性文本交互机制,读者感受到的仍是静观、震惊等传统审美感受,还并不能形成网络文学活动中的“融入”式审美体验。在文本方面, 《鬼吹灯》、 《诛仙》、 《盗墓笔记》 等近几年来既获得较高点击率又被评论家热捧的“成功”之作,基本都属于印刷文学的数字网络版。在此,人们会常使用一个“完本”的概念。完本即相对于网络连载过程中的完成了作品,它可以置于网络空间,也可以以纸质印刷的实体书形式出版。上述网络文学作品的“完本”除了篇幅巨长外,与印刷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并无区别。因此可以说,实际上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不过属于“网络传播的文学”,此处数字媒介给文学带来的审美可能空间并没有被展现出来,因而也没有形成网络文学的审美独立性。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至今仍有那么多中国知名批评家一直坚持没有所谓网络文学的观点了。他们抓到的就是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没区别、不具备审美独立性这根软肋。第二,危机来自中国网络文学文化精神的缺位。在学理意义上,网络文学的文化精神既不是印刷文学所体现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也不是前网络时代数字文学所体现的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而是“数字现代主义”。艾伦•柯比对数字现代主义进行了消极和批判性分析。今天,数字现代主义更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积极而具有正向价值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在积极价值方面,它与现代性文化思想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同时它又是经历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双重洗礼后的现代主义。

在文本层面,传统由少数精英作者按再现法则创作的向多数大众播放、宣讲式的固定文本被打破,一种作者提供基本构架、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建构、按数字虚拟法则创作的、作为活动过程本身的交互性活态文本已经生成。在思想层面,它确认“我们仍生活在现代———而不是后现代”,继续坚持主体 (间)、理性、历史、意义等现代性基本价值观,反对历史虚无论、绝对相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男权主义,反思人在消费主义、商品社会中的异化处境,坚持在整体有机论、生态主义、绿色文明、两性平等的思想框架下积极探索人类文化的建设之路。它更关注数字新媒介背景下生成的拟态环境、信息世界、虚拟现实、混杂空间等社会语境及现实状况。从东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现实世界性网络文学生产现状看,具备这种数字现代主义文化精神是成熟和可以担当新媒介文学革命使命的网络文学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的中国网络文学,特别是在文学形式上相对能体现网络文学特色的玄幻、盗墓、仙侠、架空历史、同人、耽美等类型,在文化逻辑和属性方面既放逐了印刷精英文学一贯标举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思想,也少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质疑、批判、否定精神。而如下几点表现却非常显著:一是“文化幼稚化倾向”,即突出不成熟的儿童生活经验;二是凸显“表面真实”,即着力表现那些摆在眼前的不加过滤和反思的事物;三是“一本正经的主体态度”,即执着于事物表象并以非反讽的去政治化、去社会化儿童式态度对待之;四是“回环重复叙事”,即相同、相似故事在不同作品和同一作品不同阶段重复讲述、相互重合的叙事形式。而这些恰是数字现代主义的消极、负向价值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有大量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停留于前现代文化思想的水平。第三,危机来自于中国网络文学对印刷文学性的解构。当前中国印刷文学面临着挑战,这不等于说印刷文学积淀的成果、经验或者“印刷文学性”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可能。相反,当代文学无论在变革还是在健康发展意义上,都需要“印刷文学性”的支撑及其功能的发挥。

中国当代文学的情况是,印刷文学因不断退却已很难独自实现“印刷文学性”功能。而由于中国网络文学属于“网络传播的文学”或印刷文学的数字网络版,实际上越来越顺理成章地担起了发挥“印刷文学性”功能的任务。换言之,当下一般而言的“网络原创文学”,其实扮演的是以网络传播的方式发挥印刷文学功能的角色。问题是,网络传播形式与印刷文化建构起来的“印刷文学性”创造之间是南辕北辙的。本来“印刷文学性”要求文学创作在静态化、慢节拍、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状态下完成,但只启动了网络传播功能的中国网络文学,必须及时、快速、不断更新,才可能在网络信息的大海里崭露头角、创造“成功”机会。血酬在 《网络文学新人指南》 中言之凿凿,语重心长:“更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传统小说来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在网络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另一个幽灵———更新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唱起了大戏”。事实上许多被称为“大神”级网络作者写作日更新量可达万字以上。据统计,唐家三少在100个月内共创作作品12部,其中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86个月,总字数达2500余万字。但这些“大神”毕竟还是精力有限的凡人,他们以如此“神速”、如此方式“码”出来的作品,难免多数属于冗长拖沓 (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的堆砌,远超出了长篇小说的范围)、无序杂乱 (无统一写作规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重复累赘 (同一部作品中许多情节、情境、人物性格雷同,反复出现)、粗疏浅陋(形式粗制滥造,思想体验表面肤浅) 之作。而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创造出精致、厚重、深邃的“印刷文学性”,无异于缘木求鱼。即是说,本应承担创造“印刷文学性”任务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无力完成这个任务,反而对印刷文学积淀出来的优秀文学品质进行了消蚀和解构。第四,危机来自于中国网络文学对文学自主性的消解。文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并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系统中最精微的和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主要是因为追求自主性生产原则的文学类型形成对非自主性文学类型统治的场域运行状况,构成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主体和主流。而但凡非自主性文学类型占据文学场统治地位的阶段,多数是文学发展的低潮和危机时期。今天,逐渐走向文学场中心的中国网络文学基本属于按照他律性生产原则进行生产的典型的非自主性文学类型。

首先,商品法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网络文学第一生产原则。本来文学产业化无可厚非,但目前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化却属于文学与产业经济效益矛盾和对立的、不健康的、片面的产业化。为了能获得高点击率,一些写作者不惜故弄玄虚,不惜耍弄吊胃口、打埋伏、设迷局等小花招儿,不惜迎合嗜杀、暴力、色情、窥淫癖、恋物欲等人性中本能、低劣因素,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住读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付费阅读。在此过程中,文学、审美、精神、文化等文学自主性要素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必取之,且放大之;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则弃之如敝履,避之如瘟神。这种片面的产业化使中国网络文学越来越向文学场的经济极或他律极靠拢,并因其愈发重要的地位而使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的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其次,中国网络文学中一股“潜影视剧体”和“潜网游脚本体”的写作流向值得关注。近年来,网络文学影视剧、网络游戏改编已成热潮。如此,一种新型网络文学生产形式———专门针对影视剧、网络游戏改编的“潜影视剧体”、“潜网游脚本体”的网络文学生产模式应运而生。盛大已经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潜影视剧体”写作队伍。而像我吃西红柿这样的“大神”级作者“潜网游脚本体”的写作倾向已非常明显, 《星辰变》、 《盘龙》、《吞噬星空》 等“名作”的出炉莫不如此。

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学与影视、网游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立性特质,在“潜影视剧体”、“潜网游脚本体”的网络写作中,作者尽管也在进行文学写作,但需要有意识地为可能进行的影视剧、网游改编做准备,因此在选题、内容、思想倾向、人物命运、结构安排、故事情节、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设置上都自觉地以影视剧、网游形式为导向。如果说,片面产业化消解的是网络文学艺术自主性的话,那么,“潜影视剧体”、“潜网游脚本体”写作消解的就是网络文学在艺术范围内的文学自主性。第五,危机来自于中国文化界、学术界对网络文学观的误认及其对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面对中国网络文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学界和文化界已经开始了行动。先是在观念上由拒斥网络文学到接受之,然后是把当年明月、唐家三少、流潋紫等网络文学作者吸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统作家帮扶网络文学作者,举办网络文学作者培训班等,被认为是有效提高网络文学创作质量的途径。为了能推动引导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国学界也正在广泛开展网络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建设。而这一系列的举措、研究活动大都被置于如下网络文学观之下———网络文学即网络时代的文学;网络文学即当代的通俗文学网络;网络文学必须要向传统印刷文学学习;网络文学需要和传统印刷文学合流,走印刷文学的路子才能够提高网络文学创作质量。这种网络文学观表面上认可了网络文学,给予了它一定的地位,但在深层次上恰恰没有认识到网络文学本身的独特性,没有把握到网络文学的根本规律。把引导扶持网络文学发展的实践活动置于如此网络文学观指导下,无法推动网络文学的独立发展,最终也将把网络文学框定在网络传播形式到场而网络文学品质缺如的不成熟状态,也可能导致中国当代文学陷入更深层次的危机中。

作者:单小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