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摘要: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实践调研和文献研究表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多强调学风建设,而“片面性”的学风建设并没有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培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建设高水平的运动队伍等途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并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创造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学风建设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现实矛盾

1.内容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学风建设存在工作内容单一性问题。一般的学风建设主要包括: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投入精力辅导学生;举办学习类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种单线条学风建设活动,应付不了“复杂立体”的当代大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想取得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单一性的智育学风建设与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甚至引发学生抵触情绪,使其效果不理想。

2.方式固定化与根源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学风建设存在工作方式固化的问题。多数研究仅从某项具体工作入手,如举办学习竞赛、党团建设、综合测评等。这些方式无法解决复杂多样的学生问题,如理想追求不清晰、无目标;专业兴趣不浓、无动力;自律意识不强,无方法等。这些问题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且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又复杂的个体。固化的学风建设与学生问题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学风建设效果。

3.学习开放性与学生自主性之间的矛盾

大学学习更注重开放和交流,强调团队合作。而在中学阶段,学生被动性学习,合作经验较少;部分学生既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乏自律能力;进入大学后,如囚鸟破笼,放飞自我却迷失方向,独自却未自主。目标弱化、监管减少的学生在缺失学习动力、遇到困难时,较难也不情愿寻求他人帮助,随着问题的积累甚至选择放弃,逐渐成为学风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群体。

二、体育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1.体育文化有助于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有两个基本原则,即学生本位原则和系统工程原则,要求学风建设要结合校园文化并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核心。大学生都想全面发展,为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但大多执行不力,缺少合作交流。研究表明:体育文化建设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主要空间、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重视并发展高校的体育文化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保持精力旺盛,促进学风建设。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大多生活习惯不佳,进而影响学业。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身心健康,锻炼意志,养成良好习惯,促进整体学风的改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学风建设。成长需要交互的学习环境,随着智能科技的推广,让学生走出“屏幕”到现实中“游学”切磋,已是现实难题。开展直接的学习活动,缺乏号召力,更难发动学习“困难户”。体育活动与之相比更具吸引力,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搭建学生参与的交流平台,进而促进整体学风改善。

2.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

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促进心理健康。人类在心理、精神和身体等方面的活动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通过力效间的平稳过渡及渐次变化的和谐训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环境,进而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学业压力、社交不适、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力效和谐”的作用,能够和谐不同原因形成的力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二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B.H.斯托列夫指出,新型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体育和手工劳动、美术和音乐等课程应每天都有。运动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还能为智力开发提供物质基础,有效增强参与者的智力水平。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大脑发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开发创造必要的基础。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努力摆脱定式思维,创造新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成绩,在收获欢乐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三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增强团队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交往是社会个体能够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们通过交往活动发展与协调人际关系。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放松而富有激情的,其肾上腺素分泌速度会加快,大脑皮层会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从而会有快乐的体验。此时参与者的心理防备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易于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并逐步建立深厚的友谊,进而形成团队中个体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共同奋斗的战友意识。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一是定期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搭建参与平台。每学期举办一届体育文化月活动。每届活动持续约一个月,设置包括趣味性、竞技性等多个类型的项目,如拔河、五人六足、折返跑、跳绳接力、定向越野等,为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平台。项目均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从规则上满足每位学生能有至少一次参与机会。活动既有个人奖也有班级集体奖。通过集中开展大量体育活动,动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二是长期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培育文化氛围。跑步项目适合大众参与。每月举行一次长跑训练,邀请专业教练实施科学的方法指导。定期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百圈挑战”比赛,检验学生们的训练成果,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可以扩展到面向全体师生、退休教师、校友等群体,并设置各种长度的项目,形成一定特色,吸引更多人参与,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三是组建体育运动队伍,扩大积极影响。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要挖掘运动精英,加强较高水平学生的组织和培养。组建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等队伍,并举行选拔赛为队伍输送后备人才,提供教练、物资等支持。近年来,学院各运动队的水平和成绩明显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2.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的原则

一是有趣味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参与并愉快活动的前提。在面向大范围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项目趣味性就更显重要。有趣的项目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活动有效普适。二是有挑战性。体育活动有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因此,在举行活动时,需要选择部分有挑战性的项目,以激发学生挑战自我,锻炼其意志。三是注重集体项目。集体项目能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更能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锻炼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文化活动时,要鼓励以集体为单位参与并表彰。四是有参与度。较高的参与度是营造氛围的保障。活动不仅要跨年级,让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场竞技,而且还可以组织教师一起参与,共同营造浓厚氛围。五是有持续性。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非一日之功,要长期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持续营造良好氛围,逐渐塑造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1.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达到体育文化的新高度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高校的重视。只有在高校的重视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能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高校要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持之以恒长期抓,全面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水平,达到体育文化新高度,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2.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体育文化的参与度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才会有理想的效果。除了大规模的运动会、大型比赛外,要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不同规模的体育文化月等活动。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健康讲堂等,吸引学生关注并投入体育活动,在校园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锻炼,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助其全面成长。

3.加强运动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活动的关注度

高校应重视运动队的建设,加大投入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并在运动队建设中形成学校的特色,努力在各种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各运动队的优异成绩对学生有极高吸引力,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利用广大社会资源,增强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离不开各方支持。高校要利用企业资源,寻求与体育文化推广企业的合作,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运行和推广水平。要利用校友资源,把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校友互动的有效载体;通过校友之间的互动,以及校友与在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利用校际资源,使体育文化活动化为校际交流的有效途径。举办高校之间的体育文化活动,搭建各学校大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利用不断增强的体育文化影响力,促进高校间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兵.体育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之根本[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90-91.

[2]王美玲.校园体育文化对良好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J].河套学院院报,2015,12(1):65-68.

[3]彭士媛.重视与加强体育教学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1999(1):87.

[4]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123-125.

[5]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6):72-73.

[6]吕春艳,杨利香.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关联性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2):32-34.

[7]李燮.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7):46-47.

[8]王英.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0):34-36.

[9]于长镇.试谈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1987(3):6-10.

作者:杜超 杨志刚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