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国际物流行业是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业务流程相对标准,但是本科院校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多的不足,就此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用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调整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教学思路,以期对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游戏式”教学;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进入21世纪,国内高校普遍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养成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物流业务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国际货运、报关实务、国际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偏重于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因此,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必然成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先锋。

一、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教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教师认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且传授的知识越多越好。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因此教学工作主要放在备课、讲授、考试上,学生的精力则放在被动学习和应付考试上,至于知识点的理解,考完就忘。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下降,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差,对实务性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如人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

(二)以教材学科工作为基础,缺少学生自主技能培养

以教材学科为主的教学是一种传统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会依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但教学内容仍局限于教材自身,这样组织教学容易将一项学生所需技能和知识分割开,不易形成对典型职业活动的整体和连续认识,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也较弱,不太适应整体学科体系的学习模式。

(三)以知识体系考核为主,缺少过程考核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跟考核方法有关系,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考核,学生平时会产生惰性听课,然后期末考前的突击记忆和短期记忆就成为主要的方式,后续课程用到前面学科的知识点时,学生已经没有记忆留存了,因此以知识体系考核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国际物流管理这门课的实践性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点又需要平时参与学习和训练,因此知识体系考核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以理论课堂为主,实践课堂不足

开设国际物流课程时,在校学生基本没接触过物流企业,对企业的实际物流作业比较陌生。因此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整个物流系统中各项模块的具体运作和综合系统功能发挥的机制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部分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如货架、数据采集设备、自动化仓库、叉车、搬运机器人等设施设备还没有完全到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只能抽象地想象或看看图片,没有办法亲手接触这些设备,所以就造成了对国际物流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认知也比较肤浅。

二、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设计

“游戏式”教学,就是结合所学内容,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引导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物流人的魅力,从玩中学,寓学于乐,从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探究所学,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如“委托、揽货、订舱”是国际物流业务最基本的操作,国际货运企业与客户沟通合作的一个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模拟这个情景,转换学生角色,让学生扮演货主、货代(货运企业的业务员)、船东(船舶所有人),完成委托、揽货、租船、订舱等业务内容。通过游戏扮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二)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学科体系的,而进行改革后教学内容将分解成若干个结合实际的任务。比如将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海运提单、国际空运、国际物流报关和报检等知识模块,可以给学生下任务,让学生制作装箱清单和商业发票、填制国际海运提单、制作国际空运单证、进出口报关单的申请和填写、出入境报检单的填制等,学生要完成这些模块,就需要课外查阅资料、做练习、小组讨论、知识咨询等。然后通过上台演讲、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所制作的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和升华,激励学生对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应设计一些实践性知识,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自学自评的模式,强调过程考评。根据国际物流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重组教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设计。在具体考核中,包括日常考查、业务操作、期末考试,前面2项占比达到60%-70%,期末成绩仅占30%-40%。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业务操作、小组报告等多方面是平时考核的内容,平时投入越多,收获就越大,总成绩也就越好。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模式,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业务主干来学校开展教学、讲座和培训,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校大学生对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小型叉车、正面吊(重叉)、桥吊、龙门吊、集装箱堆高机(空叉)等装卸搬运设备,既陌生而又充满好奇。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视频资料和现实图片的教学,直观易懂,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很多物流设备销售企业为了销售业绩,通常会把相关设备制作出较完美的宣传视频或图片,使用户了解其产品,这个可以借为使用。例如在讲授沿海港口及业务时,可以把福州政府对福州港的宣传视频分享给同学看,让学生直观又全面了解福州港,起到了参观的效果又达到教学要求。

(五)以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本身涉及很多国家的介绍,海运、航空运输业务的相关单证,以及合同、国际公约、法律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都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实务知识、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双语能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应在日常教学中广泛开展双语教学。

三、结语

国际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实训课程的演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熟悉流程操作,巩固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国际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具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并寻求更加优越的新教学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本科物流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化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丹.基于闽台高校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11):151-154.

[2]夏成钢,覃珺.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与货运课程改革探讨———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4):187

[3]邱玉琢,方玄婧.基于慕课的管理类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模式探究———以“运营管理”双语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7(28):226

作者:沈庆琼 陈言国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