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标下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探究

新课标下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探究

[摘要]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重要时期,面向高中阶段选择国际教育的学生开展文化自信培养意义重大。文章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主导权、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新课标下高中国际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从课程内容设置、主题教育、拓展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文化自信

自我国在高中阶段开展国际教育以来,至今已二十余年。新课标的推行使高中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针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需求,基于新课标开展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完整、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深化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改革。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国际教育主导权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有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外方直接投资,学习课程由外方安排;一种是中外联合办学。在我国普通高中兴办的国际教育主要采用第二种模式,它是以普通高中为依托的国际教育,具体表现为以国际班或国际部的形式进行办学。在这种模式中,中方开设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获得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外方则承担国外高中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来获得外方高中文凭。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还会设置外国语言习得课程及IP、IB课程,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课程分数,为其申请就读国外大学做准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办学模式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教育主导权”问题。上述第一种办学模式用于外方直接投资兴办的国际学校中,教育主导权由外方掌握,学生接受的基本是纯粹的国外课程设置下的教育。第二种办学模式依托于普通高中,虽然形式上要求选择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出国留学,其在国内参加高考的概率近乎为零。实际情况是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外国语言文化习得,外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几乎花掉了整个高中阶段全部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中方的教育主导权也在无形中被忽视。新课标的出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师要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国际教育必须是中国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绝非要将国内学生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纳入西方轨道,也非崇洋媚外,排斥本国传统文化的偏颇、功利的不理性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主导权由谁直接掌握意义重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育主权的维护,重视高中国际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正确把握高中国际教育的办学方向。

2.高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的重心问题

在上述第二种办学模式中,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将选择出国留学作为升学途径,其申请留学的必备条件就是外国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成绩等。而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语言习得程度与申请留学应具备的语言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国际教育的三年中必须克服外国语言习得障碍,通过相应的语言测试。其取得分数的高低,决定了留学申请的成败或录取学校层次的高低。因此,外国语言习得课程被细化安排为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中方课程则主要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课时安排比重较低。为了保住生源,满足学生留学的需要,部分高中甚至只开设少数中方课程,有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申请出国留学影响较小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必修课程被忽视了,导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难以得到贯彻。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普通高中国际教育模式的系统教材,导致有的中方课程不利于被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整体课程设置的重心在外国语言的习得上,有的学生对中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践行中会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如期达到。

二、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的教育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重要时期,文化自信对于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是青少年,大多思想还不成熟,这个阶段正是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会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便捷的信息流通与人文交流可能会产生不当的中西比较,可能误导学生,无形中削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处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部分高中生甚至会放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自然也就失去了汲取丰富中国文化智慧的机会。没有中国文化底蕴做根基,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自信是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的竞争力基础

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最广泛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是强大而持久的,它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是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融入国家治理中的,所以,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它根植于中国大地、它来源于中国人民,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一直是中国走向强大、走向富足的基础保证。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一部中国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国文化思想创造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传承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积土为山,聚河成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自豪与自信。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多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靠这种创造力。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中国文化是一种善于取长补短、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文化。历史上,中国文化比较注重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点,从而完善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在民族融合中,汉民族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应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今天,中国正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融。作为一名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应更加深刻地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拥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路径

1.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设置普通高中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基础课程

语文课是高中阶段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语文必修课本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可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习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语言应用表达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结合国际教育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选择灵活多样、区分层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2.以时间为轴以时间为轴,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学习内容的体系化

教师可按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对课文进行划分,分为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作品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杂剧、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教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分期整合,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学习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以班会课为平台,深入开展中国文化的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一个宣传、了解中国文化的非常好的平台。设置中国传统节日专题(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经典诵读专题和中国革命文化专题等,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利用主题班会的平台,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

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组织能将基础中国文化知识应用化知识应用、传播及传承的拓展活动文化的自信,不仅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且应包含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离不开对文化经典和文化先贤的崇敬,对革命历史和革命前辈的敬仰,对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自豪。因而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浸染及体验。教师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体验活动(如猜灯谜、包饺子、制作香囊、制作手工月饼等)和研学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中国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提升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适当的拓展活动,能让书本上的文字在学生心中得到印证,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感,进而逐步提高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综上,本文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主导权、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据此对新课标背景下面向高中国际教育文化自信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明确了新时代高中国际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担负文化传承责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为目标,以期让处于民族情怀重要养成期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洲,张蕊,李亚明.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高中国际办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268-270.

[2]张筱晨.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中生[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16-17.

[3]文秦琳.别把国际班办走了味儿[J].中国德育,2014(7):70-71.

[4]唐旭芳.发展普通高中国际班的若干思考[J].教育导刊,2014(9):21-24.

作者:刘越 李淑霞 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