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教育改革的家长阻力问题

学校教育改革的家长阻力问题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现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与出资人,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然而,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并非全然持赞同的态度,甚至会以某种方式阻碍改革的推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激烈的教育竞争、教育信任危机、家长低水平地参与学校治理导致。要化解家长的阻力,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重视家长在学校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构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识教育,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

关键词:家长;利益相关者;阻力;学校教育改革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一个教育主体———家长,如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若家长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则会产生阻抗学校教育改革的力量。学校教育中,家长究竟有何诉求?家长阻抗教育改革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这种阻力转化为动力?笔者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对其分析,旨在对学校教育改革中家长的阻力问题进行思考。

一、家长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利益相关者”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学术用语,由斯坦福研究院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后经学者们不同视角和程度的研究与发展,形成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广义上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所有的个人或者群体”[1],从而把利益相关者同组织联系起来,并将该理论的实践范围扩展到一般的组织机构。其理论包括的内容大致为:第一,企业的参与者皆向公司提供特殊的资本,与股东一样承担着相应的风险,甚至有些利益相关者比股东更加关注企业,因此,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取,创造属于他们的价值,成为公司的主要目标。第二,多边契约理论的根基要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任与合作,从而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更好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第三,企业提倡全体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同管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彼此监督、相互促进,确保各方利益得到照顾。2.学校教育改革中家长的利益诉求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利益相关者”,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强调全体利益相关者风险共担和利益的实现。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如今办学主体更加多元。“所谓非营利性指利润不能在组织成员中分配,也就是指没有人能够获得组织的剩余利润。”[2]这意味着学校不会由单个办学主体进行控制,只能由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由此便可看出,学校是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机构。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属于第一层次,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是第二层次,市民、媒体、企业界和银行则属第三层次”[3]。学生作为学校存在的条件,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而作为学生监护人和出资人的家长则可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当教育改革对原有的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进行调整以使教育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展开时,家长关注的焦点便不会停留在学生当下的发展状态,更多是在于改革能否促进孩子成绩的提高,来确保他们顺利地考入重点学校,这是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期待。与很多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相比,家长最为关心的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学生通过升学考试以及能否帮助他们在今后谋取一份不错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改革“一方面必须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有助于、至少不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乃至今后就业”[4],这是深刻考量家长利益诉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共赢”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改革阻力的原因

1.激烈的教育竞争给家长带来心理焦虑当前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相应的期待也会愈大,虽然我国的教育资源量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巨大的教育人口数目相比,依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针对这一现象,家长理应科学定位自己的利益目标,并同其他利益相关者找到平衡的方法。然而因教育具有赋予个人身份的功能,它过去是、现在仍是家长不惜代价追求的对象,尤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对高学历、卓越文凭的迷狂所造成的激烈竞争从未停止。由于城市的家长经历过或者见证了高学历所带来的优越性,他们同样希望子女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实现未来社会的身份认证;大部分农村家长因社会资源的缺乏,更期待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此“借助教育通道,参与竞争,或提升社会地位,或防御代际之间地位下滑,是当下中国人与中国家庭可以选择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5]。2.教育信任危机降低家长对教育改革的认可教育改革中实现家长和学校的信任与合作,有效推动改革的稳健前进,此时对家长的宣传与动员必不可少,改革的具体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需要知晓。但现实存在着家长的关注点不被重视,改革以盲动的方式推行,甚至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质疑得不到回应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信任危机便随之产生。改革开放以后,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学校家长中,有一部分人士不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反思教育的能力。彼时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再也不是迷信或盲从,而是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严格审视。另外,改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切改革本身都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不管设计得如何高明,都不能保证必然成功。”[6]教育改革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改革,它关乎的是一代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当家长看到改革存在或潜在的风险时,宁愿固守先前的教育模式,也不愿意冒无法承担的风险。与此同时,教育舆论一味宣传改革既得成绩和美好的愿景,反而动摇了家长的信心。当家长有了深思教育的能力后,越是过度的正面宣传,公众反而越倾向于寻找负面的事件来反驳宣传的内容,从而消解了家长对教育的信任。一旦教育信任危机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困难,更不必说共担风险、产生教育合力。3.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水平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民主化的推进,学校开始重视并不断探索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但实事求是地说,家长在学校中的参与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不完善,家长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弱,家校合作中双方地位的悬殊,皆表明实现家长平等地参与治理学校的目标并不简单。教育是专门培育人的活动,看似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从专业的角度看,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教师和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长,也未必真正懂得育人之道。所以,大部分家长更愿意在学校教育中做“学习者”和“倾听者”,对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事务的意向不强。有数据表明,“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7]。与其相反,某些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家长,对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愿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通常还会以“强势”的形象加以干预。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参与形式都不利于家校的沟通、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对家长的参与,仅是鼓励家长在学校之外,担负起学生的教育职责,若家长真正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事务,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又会怀疑其能力,不予理会他们的建议,以致出现家校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教育法律专门论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使家长在监督、参与学校工作时有法可依。凡此种种,说明学校教育改革难以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的目标,当改革措施无法满足家长的利益诉求时,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对。

三、学校教育改革中化解家长阻力的路径

1.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着急剧转型,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国际背景影响,让家庭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很多家长陷入一种心理焦虑之中,主要体现为对自身社会地位以及子女教育的关注。这意味着把家庭纳入到改革的中心领域,研究家长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将是学校重构改革支撑体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合理适度地发挥学校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对于教育高的期望”[8]。学校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融入,真诚地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多维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要求,真正扩大学校民主化进程。其次,家长应经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促进子女健康发展的责任。虽然家长不可能放弃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关注,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家长活动、校务信息系统以及家校联系的网络平台,有意识地增强家长对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态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多元的教育理念,客观、理性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这是学校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家长提高教育素养自觉性的重要举措。最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国家通过政策性支持,给予弱势家庭相应的文化教育补助,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家庭压力。同时,完善教育政策,保障家长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以期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家校的共同利益。2.构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识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转型,教育也日益充满不确定性[9]。这种不确定性表明风险的存在,也意味着教育主体因利益、价值观念以及认识问题方式的不同,很难达成教育上的共识。在此情况下,家校之间共同认识教育,才有可能在争议性的问题上主动调整自己的视角,作出良性的沟通和改变。共同认识教育并不要求达成绝对的统一认识,而是平等地尊重相应利益主体,承认差异和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沟通增强相互理解。例如,家长拥有教育子女的权利,需要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以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就改革的缘起、当前学校改革的条件,甚至改革可能出现的弊端,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一方面,通过全面地宣传和解释,让家长看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探讨应对措施,从而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相互理解、风险共担的关系。另一方面,家长正视自己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一旦对学校工作产生质疑,就应该进一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并尽可能在行动上客观对待学校教育。3.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9]。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满足家长的利益需求,实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这种参与不单是对子女学业的帮助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学校的内部事务,包括教育的决策与管理。首先,组织家长定期参与学校活动。学校建立、完善校级、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活动,加强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并能针对家长的询问及疑惑,给予详细回应。另外,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开展专门的讲座,进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相关内容的辅导,帮助他们掌握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素养。通过活动的开展,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其次,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家长参与学校内部事务,发挥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不可避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与督促。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学校,加大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引起家长的重视,健全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使家长的参与活动有法可依。同时,制定可行的补偿性措施,给予教育不利的家庭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行政层面上减少对学校的控制,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纳入评价学校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中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R•EdwardFreeman.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Publishing,1984.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3]胡金平.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一种嵌入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

[4]吴康宁.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刘云杉.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J].教书育人,2014(14).

[6]刘庆昌.教育改革的正当性之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

[7]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2).

[8]杨启光,陈明选.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9]徐少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作用与现存问题分析[J].兰州学刊,2008(2).

作者:何孟珂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