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治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新时期扶持国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其作用举足轻重,但鉴于历史造成的一些治理问题特殊性考虑,再不求变创新势必造成发展阻力,面对国内商

业银行所遭遇的这种新时期挑战,有必要对这样的治理难题作出细致探解,并针对问题系统提出处置对策,确保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为支持经济建设再立新功。

关键词:综合治理商业银行特殊性探讨研究

所谓商业银行新时期综合治理工作,泛指一些商业银行相关组织构建以及相应制度的配套设置,具体在于董事会组织、管理组织与监督组织的构建及制度编制等。伴随经济全球化

潮汐扑面而来,一些与形势发展不相吻合的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此前提下,有关国内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工作也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已经被提到银行界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1众矢之的:基于国内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特殊性解析银行业再发展的严峻形势

伴随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商业银行重在盈利的经营目的进一步凸现出来,习惯将银行作为企业经营“钱袋子”的社会企业管理者为此颇有想法,银行讲盈利不就等于

躺在钱堆里挣钱,认为银行盈利与否不要紧,应以保障经济建设大局为目的,甚至仍在留恋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模式,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改革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当然,也不

乏顺应市场运作的积极观点。市场大势所趋,充分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已然变身,成为整体自负盈亏、全面自主经营的市场型企业组织,倘若不以盈利为目的,势必要付出生存的代

价,被市场所淘汰,国家允许银行倒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作为这样的企业组织,商业银行无疑具备一般企业的共性特点,但作为主力货币信贷的新型企业组织,又无形潜

在一些独有的发展特殊性,相应也会因这些无法规避的特殊性,带来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工作一系列的问题。(1)特殊性的经营目标表现。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主打业务基本在于货

币存款、货币贷款、综合结算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在于存贷款利息差额以及综合结算手续费上面,而存款增长相应贷款也增长,差额空间也会扩大,结算笔数增长盈利空间也

相应增长,由此可见,追求最大化效益也是商业银行立业生存之本。但同时也会潜在别的问题,银行作为主打货币吸收与货币发放的一种特殊行企业组织,必然会遭遇来自汇率与

利率、挤兑与信贷方面的诸多风险,同时也会潜在一些衍生风险,可谓种类繁多,不尽全力难以防范。同时,伴随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以及市场金融投机机遇与日俱增,无形

会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种类、风险空间急剧膨胀。作为银行管理层,基于风险因素考虑,必定会在效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之间做取舍,要么统筹兼顾,要么有的放矢,以稳定经营

为要。如此这般,银行利润就隐现出两大经营目标: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收益。但风险与收益往往会相伴而来,是一对自相矛盾的“孪生兄弟”,收益愈大往往风险愈高,必定让

银行管理层纠结不断,矛盾不已。但某些管理者基于业绩考虑,铤而走险甘犯风险之大不违的现象也不是不会出现,而这样无形又导致经营风险降临。(2)特殊性的委托模式

。可以说,一些极为复杂多变的委托模式在银行业经营当中司空见惯,这些委托模式包括银行股东、自然存款人与商业银行间连带关系;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经营者间管理

关系;银行业监管者与商业银行间约束关系等。委托模式如此复杂,必然会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现实纠结:第一,无形加重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不仅委托代

理费用要增加,而且链条相应拉长,逼得商业银行不得不为此付出高额的费用代价;第二,基于复杂委托模式考虑,商业银行不得不左右逢源,竭力维系各种关系,难免

会有自相矛盾的行为发生,周而复始,难免会导致其沦陷经营窘境;第三,鉴于极其复杂的银行模式,出现相互依赖、相互推诿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如“搭便车”谋求单方

利益行为不是不会发生,对商业银行而言,不是缺乏监管,而是缺乏有效监管;第四,由于银行经营涉及方方面面的众多利益,商业银行现有股份信息尚欠理顺,诸如股东与债权

人以及政府等连带关联缺乏对称规范,这对银行获取准确信息合理经营极为不利,使得商业银行很难在经营当中发现问题,也难以及时结合经营问题规范管理对策。(3)特殊性的

存款保险机制。基于存款自然人利益与银行业安全经营考虑,我国一直沿袭特殊的存款保险制度,由国家主管货币部门全程监管,规定凡是参与金融经营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

保证金,由国家结合整体金融形势适时宏观调控。此举尽管对降低银行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稳定金融大局意义非凡,但也不乏疏漏之处。譬如,存款保险机制的参入,相应

无形会阻碍一些外界对商业银行监管渠道,既然存在这样宏观调控机制,实际监管起来难免会出现单靠指标说话的“惰性”现象,外界实地监督难免会打折扣。同时,依赖于定性

的保险措施,难免会在指标外“头脑发热”,抛开风险不顾而大胆妄为,这便是现有存款保险机制下疏漏的监管负面影响。(4)特殊性的历史沿革形式。概括而论,国内商业银行

有国有独资银行与地方股份银行之分,姑且不去探讨姓“国”还是姓“社”的大道理,但改制一度走来却大同小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单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例

探讨一些说法,四家国有专业银行改制以后,继续秉承国有独资产权制度,由国家统一控股,尽管彰显出改革的整体规范性,但难以摆脱产权单一的纠结。因此,对董事会、监事

会以及管理层的人事问题一律由政府出面,沿袭组织任免的传统方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惯例由董事长兼任,决策组织基本同执行机构合并办公,无形导致责权关系缺乏确定

性一面,存在风险制约、资本回报等管理诸多弊端。同时,在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当中,股权高度集中,由国家统一控股,这种不健全的董事会形式难免会导致组织结构欠规范、管

理制约失衡的被动局面。(5)特殊性的资产交易布局。总体来讲,商业银行主打业务方式主要为货币信贷,业务流程基本限于存、贷款自然人之间,并且与业务交易主要借助于约

定合同系统实施的。如此一来,基于资源保密性考虑,商业银行一般性的资产交易均协议执行,并一般不公开,一些具体信息基本由商业银行以及存、贷款自然人私下掌握,尽管

存、贷款自然人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但鉴于保密性的原因,不仅存款人对资金去向不掌握,而且贷款人资金来源也缺乏了解。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资产交易并不透明公开

,外界想要了解资金使用情况非常困难,同时这种信息不透明尽管表现出难得的行业规范,但过于闭塞很难规避资金内控疏漏,以及过激经营行为的发生。

2他山之石:基于发达国家实践商业银行治理经验探讨国内银行的借鉴意义

(1)重在权威性的银行监督机制建构。对商业银行组织的内部建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从组织设计到机构建制都丝丝入扣,规范有序,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使得银行管理畅通,

运行顺畅。同时,专设内审机构,在建制上通常相对独立,只对最高权力机组织定向负责,有效规避了管理经营当中的不当行为,进一步为监管独立性与审计权威性提供保证。

(2)业务互相制约与部门交叉监督。银行业务规范要求工作各环节都必须互相制约、交叉监督,发达国家重点对交叉检查与双重控制尤为重视。如花旗银行派驻中国机构,除设立

常规部门外,专设质检、监控两大重要职能部门。申请贷款,先由市场资信评估,提交信贷委员会核定授信额度后,转由业务部开户录入管理程序。并由监控部门负责财务指标以

及资金头寸和监控,最后经质检部门落实资金运营的日常审计,全面为发现资金问题、规避经营风险提供保障。

3当务之要:基于求变创新发展眼光研究国内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的处置策略

(1)准确落实资金经营目标。单就传统观念而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重在股东收益、经营效益两大目标最大化,过度利益追求难免要导致商业银行沦陷倾向性的经营误区,为保

证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全面步入正轨,整体实现治理价值,必须高瞻远瞩,要求商业银行目光放长远一些,借助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逐步强身健体,以共建共荣、共同治理原则系

统打造新时期商业银行崭新形象。(2)健全完善股权多元化结构。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做活借鉴文章,对境内外资金大胆引进,要敞开胸怀接纳战略投资者,如此做不仅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敬业精神。这样做不仅资本实力增强了,而且资本结构也能得到实质性的转变,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拿来主义”能够将一些国际技术、先进方法为我所

用,把国际经验引进来,进一步与时代、国际接轨。并在此前提下,推动国内银行境外上市,系统解决现有委托的诸多问题,推促国内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工作尽快步入正确的

轨道。(3)借助激励机制夯实规范经营。首先,在管理人事任免上必须让市场说话,让基层发表意见,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选拔制度。其次,系统建立薪酬与个人管理业绩以及经

营绩效双挂钩的考核机制,推出激励考核重点。对激励模式的选择,必须通盘考虑,既重视薪酬考核又强化风险约束,并创新推行股票期权奖励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

理者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内审制度独立性,切实做到违规必罚,违纪严惩不怠。(4)落实强化信息透明建设。常言道不破不立,固然银行保密制度重要,但绝非一处封闭的港湾。

必须在稳妥规范信息披露原则标准的基础上,全面强化商业银行管理经营透明度,系统接受广大客户与市场监督,以此进一步维护股东利益,增强经营实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

披露综合治理信息涵盖面较广,既有经营业绩方面的内容,也有资本充足率与资金流动性方面的情况,不乏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的问题,也包括股权设置与激励结构的话题等,所

有这些都要勇于面向社会,让社会舆论献计献策,促进规范,广纳市场力量与到银行经营中来。(5)打造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大环境。首先,必须强化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做到层层

管理有章可循,步步经营有法可依,系统建立法律保障内环境。其次,规范理顺合理有序的监管综合体系,营造治理保障外环境,主要在于商业银行债权人与债务人、国家与社区

系统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上会计、律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机构等一些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进一步确保经营状况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赵东.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梁清华.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11.

[5]林时益.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3(7).

作者:陈进 单位: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