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范文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范文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篇1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各国都在加强自己的教育储备力量,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国在2016年9月13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科学而全面的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9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课题实施,聚焦学前教育教学领域,目标为培养合格而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课题组在大量的调研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对接社会需求,思考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当前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针对社会需求,合理定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成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关注的问题。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出与技能实践脱节、忽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正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夯实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思考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根据课题组2020年2月12日起发放的625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现状调研”问卷情况显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实现,要充分与学生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价值观,实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了解学前儿童的世界,将课堂内形成的新观念不断向实践转化。现状调研产生的“专业情意与操守、儿童知识与行为、美术技能与发展、美术教育与实践、人文素养与拓展”五大框架,涵盖了社会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人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全面期待与务实需求。其中,专业情意与操守是前提条件,儿童知识与行为是关键因素,美术技能与发展、美术教育与实践、人文素养与拓展是保证力量。

二、立足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结构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只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1]。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结构是由各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课程体系的不同价值取向将影响课程体系的结构,而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2]。首先,从社会需求入手思考课程结构的设置,持续进行调整与优化,使课程结构动态良性发展,而不是遵循一成不变的模式。课题组在整合多方建议、不断进行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调整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结构。以往的美术类课程体系特别是涉及美术教育教法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各模块之间是分开的,不太重视课程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学生学完这些课程之后,往往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合理地调整了美术类课程的三大课程模块,使之能有机渗透,其着眼点立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手工技能与教具展示相结合,将美育理论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将教育实践与说课相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以上三大课程模块的经验,形成驾驭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其次,强化落实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课题组成员在学校出台的相关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的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一系列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题库,并通过课堂试讲、说课、课件制作、教具制作、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与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训练与考核,切实提升其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将外在的教育因素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品质与修养,并形成持久的动力支持。

三、深化校幼双方合作,拓宽教育实践领域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应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人才,应该在了解地方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将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与幼儿园的长期合作,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研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就能纠正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对学前美术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画画或者做手工,从学前儿童视觉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到审美思维方法的建立、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升,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淀与形成,是一个全面的美育过程。如果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不亲身实践、实地感受,就难以获得对于教学一线的认识。“每个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个新起点都历史性到与其过去相联系。”[3]学前美术教育更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美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各种生活、社会现象,反映对世界、对自然的认知。每一名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教育者需要在实践中激发他们发现美、认识美的潜能,不断提升其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几个方面思考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就应该思考美术教育对于学前儿童成长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幼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与互动平台,帮助他们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促使其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不断转化。幼儿园教师必须知道一个优质的课程方案至少应该具有三种适宜性:对儿童年龄特征的适宜性;对个性差异的适宜性;对社会文化的适宜性[4]。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走上实习岗位后就会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其实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他们需要独立而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亲临教学活动第一线,与学前儿童互动,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种种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校幼合作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四、重视幼儿需求,动态构建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环境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理论中所讲的幼儿特点,一般都是具有共性的幼儿的典型特点。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生真正走进教学一线后会发现,每一名的儿童性格都不相同,富有独特的个性,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难以涵盖所有的知识。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检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需要相关人员思考。了解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学前儿童教育知识,能将知识转化为积极的教育行动,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之一。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感受,关注他们的审美表达,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创意表现,与其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等等,都建立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操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学前教育情怀,才能真正走进学前儿童的世界;只有重视儿童的需求,才能动态构建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儿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中,教师任何教学理念的内化,都需要其走进儿童的世界,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体验,这种教学体验也会使教师的职业情感得到升华。在与学前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观察记录、活动分析等行为都具有情境性与互动性,教师要学会在美育活动中观察和引导他们,适当地介入,并学会与他们分享与交流。学前儿童审美教育,是促进人的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性教育[5]。而学前教育教师是儿童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基于自己对美的理解,引领他们欣赏美、感受美,培养他们拥有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这应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内化为他们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障碍,但这些困难正是他们前进路上需要经历的。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这将推动学前教育向前发展。

作者:胡曼 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篇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国家、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在关注着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专业无论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是对幼儿时期的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部分,对幼儿成长、引导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也是其根本保障。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与幼儿学前教育的根本因素,但当下存在着许多不足。建立起完善的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美术课程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自十九世纪中期便在西方国家问世,随着数百年的积累与发展,至今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先进性与突破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有了显著的发展与提高。伴随着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已然深入人心,逐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瞩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我国迎来了雨后春笋、盎然生机的景象。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对幼儿美术、音乐、舞蹈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而其中的美术课,对幼儿美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德智体美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美术教育也是创造性的学科,是学生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可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品质以及价值观,学生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与综合素养,才能提高幼儿教育活动事业的层次与水平,才能为幼儿学前教育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家提出与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美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学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上显得力不从心。当下社会上高素质、高文化的幼教师资较为匮乏,此种现象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过于强调技能训练

过度重视技能训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普遍现象。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秉承“技能本位”的思想,把绘画技能作为主要的课程任务,缺少理论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美术作品上只表现出技法娴熟的一面,却不知如何进行艺术感受与艺术表现,致使作品无生命力、无艺术情感。技能固然重要,但理论也必须统筹兼顾,一方面学生知识能力受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时没有专业知识、科学指导的支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滞后的教学方法

当下大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日常教学方式依旧采取教师单一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模式,这类接受式、填鸭式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被动,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习惯了依葫芦画瓢般的临摹与复刻。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形成定式,创作的作品在形式上注重模仿,而不会在形式的基础上去创新,致使作品没有艺术情感与内涵,没有个性与生命。学生缺少了拓展审美、思维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在就业时无法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学。这种枯燥无味、滞后消极的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南辕北辙。

(三)笼统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对幼儿采用正确的评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当前的幼儿学前教育评价方式比较笼统。幼儿时期的儿童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有限,笼统的、专业化的评价致使幼儿无法明白其中的意思,评价教育显得若有若无、苍白无力,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导致幼儿的学前教育事业事倍功半,幼儿的艺术情感发展受阻。(四)传统文化美术资源的冷眼待之自人类的文明社会发展至今,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必不可少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更是要通过对美术课程培养人文素养与民族情怀。然而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美术资源的研究与运用却寥寥无几,致使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一知半解,甚至出现崇洋媚外、对传统艺术冷眼相待的不良风气。但传统艺术文化不仅能开拓视野,提高艺术素养,更是传承了民族的精髓。所以,合理运用传统文化美术资源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三、美术课程教学的优化、改进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也非常高,而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幼师却比较稀缺。因此,培养专业化的幼儿师资力量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幼儿的教学保障、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要探索能紧跟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促进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教学制度

1.专业理论的提升。美术课程不仅要重视技能技法的学习,也要重视专业理论。美术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综合美术素养方面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视觉感受,培养审美感知力与审美情感,通过发现美,逐步形成审美情感,激发思维想象力,产生创造美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在以后就业在幼儿园教学时,则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或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引导幼儿接受美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与感知力,从而引起共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将有利于推动学前教育的体系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2.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指引学生方向的摆渡人,更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品德兼优的引导者。这就意味着学前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素质高、专业性强,更应该了解幼儿成长的心理活动与方向。幼儿是祖国的花朵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有完善的教学机制,为幼儿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与保障。要完善教学体系,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为主干学科,之后才是学科下不同的专业方向。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更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技能与经验。其次,要有计划地实行培训制度,如采取与其他高校或者幼儿教育机构实行校校联合制度,学校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定期走出校园考察、进修,丰富视野、丰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学校应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各个方面,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还应该聘请一些有名的教授专家前来讲座,指出教学方面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与观点,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所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为幼儿教学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课堂教学都是老师为主体传递知识,学生在下面接受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艺术逐步呈现多元化,滞后的教学方式已然不再满足当下教育体系结构需求。教学的方式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是改进现状的重要举措。

1.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唱独角戏,遇到问题或研究讨论议题时,教师应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发言、大胆质疑,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师生之间相互友好、亲切地交流与互动,两者共同发展。师生间平等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开放了心态,自由了创造力,促使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营造了别样的教育情境与精神氛围。

2.团队小组式的教学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团队小组式通常用于辩论课题或是多人才能完成的艺术作品,学生们自发组成小组,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地创作或辩论,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兴趣,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与团队之间分享作品的美术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相互借鉴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实践式的教学方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园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落脚点。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实操实训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应与幼儿园建立紧密的联系,建立合作的友好关系,如为幼儿园输送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定期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前去幼儿园学习,课上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讲课方式、方法,课下了解教师在生活上对幼儿方方面面的照顾,了解教师们一天的工作流程。一段时间的观摩学习,可让学生参与实习,参与一线的学前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向幼儿教师汲取教学上、生活上宝贵的经验,提高自身实习能力,为就业后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是幼师教学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的评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幼儿时期绘画可分三个时期:首先是涂鸦期,此阶段为初始时期,此时幼儿脑中没有绘画的概念,画出来的都是随机的点和不规则的线条等,没有连接与方向。这时应当引导他们体验控笔的兴趣,感受绘画带来的快乐。其次是象征期,幼儿可以用简单的线条与图形表现事物的特征,逐渐表达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与引导,可以在他们创作结束后向他们了解作品的内容,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是形象期,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图形与线条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愿望,在绘画中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手段进行创作,并能清楚地说出所画的内容,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理由。教师在评价时多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鼓励他们思考美、想象美,最后表达美、创造美。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了解幼儿每个阶段的成长规律,与幼儿之间多交流、多互动,产生亲切感与信任感,了解他们所绘作品的意义与想法,积极的引导并采取通俗易懂的客观评价,评价内容以鼓励与表扬为主,从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绘画兴趣,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与感受,在绘画中不断思考与创造,促进幼儿美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兼顾传统,共创辉煌

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源泉。传统文化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逐渐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因素已然融合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幼师的重要基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的国画、传统图案、书法、雕刻、服饰、建筑等等,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感受、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经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民族情怀。在古代绘画作品中,了解绘画的特点,感受画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从而学习与传承作者的精神与人格。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安排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实践课程,把美术课程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古老的传承手工技艺,如剪纸、皮影、泥塑、染织、年画、中国结等等,开拓学生的视野,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或竞赛,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荣誉感,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

四、结语

幼儿的发展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关系着国家的命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设置决定着幼师的人文素养与综合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文化的幼师需求量日益增加,高职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已然刻不容缓。在课程教学方面,应摒弃滞后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办法,从而保障幼儿学前教育的质量。

作者:古婷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篇3

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储备师资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面对日益突出的美育教育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美育是必然的改革趋势。美育工作离不开美育资源的有力支撑,美育资源是美育传播的载体。而美术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艺术类课程,作为美育传播载体,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资源建设现状

(一)美术课程的美育资源相对零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缺乏美术基础,因此在美术课程有限的课时安排中,教学侧重对学生基础绘画技能的实训。课程教学资源相对固定、封闭,主要包含基础造型、儿童主题画创编、色彩、玩教具制作等常规模块,以保证学生就业后满足岗位的基础应用需求。教师会在教学中穿插审美和鉴赏相关内容,但由于美育资源整合意识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原因,导致课程内的美育资源相对零散,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美术课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的主要阵地,未能达到将美育融入课程的效果。学生往往掌握了技能,擅长模仿,却缺乏独立的审美意识,较难上升到“审美与创造”。

(二)校内美育资源未成体系

随着国家对美育逐渐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发展迅速,大多已制定加强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但受发展规模和教育理念的制约,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大多存在工作机构不健全、工作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部门没能形成美育工作合力,美育资源整合也未成体系。[2]149当前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必修的美育通识课,但如何将校内美育资源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衔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美术课中开展的“经典艺术作品赏析”部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艺术实践,或开展的艺术实践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不能贴近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导致美育成效大打折扣。

(三)未整合校外美育资源

纵观学前教育领域,除高职院校外,还有许多机构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例如,幼儿园积极构建美育特色课程。幼儿园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单位,但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幼儿园美育资源无法直接套用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再如,学校所在区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美育资源丰富,但缺乏创新和转化途径,无法直接有效地拓展到高职校内课堂中。当前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堂内外、校内外均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明确美育方向,通过规划和统筹合作,整合美育资源,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职业发展和实践中需要的美术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美术课程与幼儿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得到了美育的心灵滋养,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向幼儿传递美的感受,为幼儿启蒙对美的欣赏、表达与创造。可以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教学任重道远且意义深远。将教学资源融入美育元素,需要将其重新组合、分配、开发,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而言,需要授课教师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强化美育资源整合的意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体,教师要意识到美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带着整合意识投入日常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独立思考与探究,找准教育改革目标与重点,主动构建、整合课程资源库,确保教学的合理性,[4]96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在课程中开发建设美育资源

教师应在“以美育人”的目标下,全面修订课程标准,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学条件等因素出发,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凸显课程的美育内容。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资源整合的学习,深入了解每种教学资源的优缺点,[5]34对哪些教学资源可以改造、提炼和创造性地转为美育资源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原有教学资源的梳理,寻找课程融合美育的结合点,进行美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例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绘画时容易陷入套路或模式化表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的美育资源十分有限,也没有建立利用美育资源进行美术欣赏的有效习惯,因而缺乏独立的审美意识,创新创造能力薄弱。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主题画创编是一个很好的美育教学模块,可以融合多方面的美育资源,综合性地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笔者基于主题画创编的优势,调整教学大纲,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插画艺术、儿童绘本、时事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中挖掘和整合美育资源,将原有的简笔画造型训练整合为多样化的美术欣赏资源;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课题设计,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并以此为基础积累了一系列美育教学课例。美术具有综合性、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应主动从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探寻丰富的美育资源,只要是有利于课堂美育开展、符合当下美育情境的资源,都可以吸纳到教学中来。由此打破教学资源封闭圈,树立更加多元开放的课程观念,丰富学生创意的土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美育资源的跨学科整合

美术课程对美育资源整合的积极探索实践,可以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由零散到整合,转化为学校美育资源。随着纵向整合的深入,还可以促进跨学科的横向整合。围绕美育目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融合音乐、语言、文学、儿童戏剧表演等多学科领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相互渗透、转化;进而引导专业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美育教研。这样不仅可以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有益于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推动美育资源的跨学科整合,[6]182构建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育体系。以儿童绘本资源为例,优质儿童绘本的内涵是典型和富有特色的适合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美育资源。其一,儿童绘本内容通俗易懂,学生愿意亲近;其二,绘本种类繁多,审美性高———有的绘本融入了剪纸、泥塑、皮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的绘本呈现了多元世界文化中的各项艺术经典,还有的绘本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其三,儿童绘本不仅涵盖多种美术形式、媒介与技法,还涉及多学科领域,为创意的多元表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立足美术教学的视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对儿童绘本中色彩、构图、材料运用等美术元素进行分析与整合,开发主题系列课程,以达到对美育资源的深度挖掘。系列主题可包括解读与欣赏绘本中的美术元素、临摹经典形象学习造型方法、大胆改编或续编绘本情节和故事、制作平面/立体的绘本等。将原本单一的造型训练和主题画创编练习融入儿童绘本,美育资源整合也由点及面,贯穿课程。以儿童绘本为切入点,融合其他学科领域,整合其背后的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美育资源形成跨学科的联动与互补。例如,通过“绘本—戏剧表演”,引导学生从阅读欣赏到道具、场景的动手制作,再到游戏、表演互动。在与绘本和戏剧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和提高,达到美育浸润课程的效果,充分凸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特色。

(三)强化美育资源的创新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7]325高职美术课应致力于在未来的幼儿教师心里培育一颗美的种子,培养他们的能力以担起幼儿美育启蒙的重任。当前,无论是高职院校深化美育改革的指导意见,还是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要求,抑或是美术本身的特点,都为美育指明了方向———强化艺术实践。整合的美育资源需要通过投入实践应用以实现向优质美育资源转化,这需要高职教师充分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美育资源,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乔治•桑塔耶纳曾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8]由此出发,高职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知识讲授方法,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创新编排、设计、组织和运用,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多通道、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欣赏与感受。例如,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结合学前专业学生在手工制作、综合材料上的创作优势,指导学生分组制定感兴趣的主题方向,鼓励和陪伴学生互相协作、自主探究,整合多种资源,进行经典艺术作品改编、创编,再举行成果作品的展示(包括线上和线下),将审美的感受落实为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课堂反馈,还能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长,丰富审美体验。在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亲近了艺术,形成了创新创意思维,提升了综合美术能力。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将音乐中的节奏、韵律带入对抽象美术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等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取代传统的单一技能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借助学校或社会开展的“创意市集”“职教周”等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转化课内教学成果;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学、以赛促教、美术展览,等等。丰富的美育实践方式,可以拓展美育实践活动途径,促进美育资源的活化。

(四)美育资源的协同创新

美育资源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美育资源的收集、梳理以及灵活运用,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互动,促进优质美育资源的转化与生成。只有在美育资源“投入—转化—生成”的良性循环模式中,教学各元素间才会相互联系和渗透,实现优化升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还能以研究或实践课题为导向,联结校内外的美育资源,通过彼此间美育资源的交流共享,进行开发与合作,不断更新迭代,推进美育协同创新。首先,由美术教学出发整合美育资源,积极打造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化的美育品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美育第二课堂活动,[2]150将幼儿园的美育理念借由一系列美育学术互动、美育实践互动引入校内课堂,拓展学生的美育视野。此外,通过“校—园”双方共建美育资源平台和美育师资队伍等方式,例如借助幼儿园真实情境中的需求,将学生课堂内的美育成果运用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根据主题艺术实践活动联合开发美育课程、举办创意联展等,促进“校—园”双方从不同角度开发的美育资源互相转化和生成,形成优势互补,有效提升“校—园”双方的美育教学。其次,构建校园内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课与学校公共艺术课有机结合、互相衔接、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优质美育资源融入学校公共美育体系,利用课程联合校内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让更多的专业与师生参与进来,扩大优质美育资源覆盖面。最后,联动校内外的美育资源。以学校平台为载体,从校内到校外,通过举办创意艺术展览、主题艺术节、社区艺术活动、合作开设美育课程等多样化的形式联动校内外的美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学校艺术实践活动,使美育浸润校园;还能增强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推动美育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形成院校协同、校园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等美育协同创新的新局面。综上所述,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视角,教师作为资源整合的主体,可以从美术课程的美育资源入手,在课程教学中实践、反思、学习和成长。由点及面,美育不是独立的学科,通过资源的跨学科整合,积累形成优质的美育资源案例库,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育体系。以小见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体系建设经验和资源后续可以上升、应用至高职院校层面,进一步整合更多的美育资源,搭建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开放的美育平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美育资源的整合研究,最终将形成多方协同、创新开放的美育工作新格局。

作者:李雅玲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