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愈加受到关注。语文教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生活的源泉,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联系生活,唤起学习动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尽量压缩繁琐的串讲、串问,力求通过弹性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为全体学生的“学”留足时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会、问题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在开放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定向、知识学习、反馈评价、课堂总结的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评价等方式,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我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又善于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有潜力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并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如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到雨中伞下笼罩着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的传递中也流露着祖孙俩浓浓的感恩之情。我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呵护,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这一弹性设计充溢着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水到渠成地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讲述的是身边最熟悉的亲人的言谈举止,从而体会到家人对自己无微不至地关爱,懂得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向他人回报和传递“爱”,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在宽松的语文课堂中自由驰骋纵横,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再现生活,转变学习方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未来的社会是信息万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就得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负荆请罪》课本剧,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工合作,不仅根据剧情需要自制了一些简单的表演道具,而且能根据课文角色选择合适的人选进行表演,他们兴趣盎然,全心投入,入情入境,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身姿运动,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表演非常成功。这样的教学,使语文课堂一扫沉闷气息,满足了儿童爱表演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自由,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真的密不可分,在生活中,他们又随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理解生活,从而构建更多的语文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梦想剧场”、“文化殿堂”。

三、结合生活,培养问题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堂创设轻松、活泼、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质疑,在学生“敢问”“乐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类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问题太简单,学生通过初读便可理解;哪些问题意义不大,不值得问;哪些问题提得好,值得探讨,逐步培养学生“善问”、“巧问”,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鼓励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带着“不满”出教室,要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文本、挑战权威,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和创造思维。如教学《我的战友》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荒草丛着火了,为什么身边的战友不碍事?”这样的质疑,使我愕然:自己教过这篇文章好几次了,从未有学生提过,这也是我备课预设时从未考虑过的。但转念一想:这可是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非常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此时,我想起叶澜教授曾强调:“学生的差异,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落实人文素养的空间与落脚点。”我冷静地对待学生的“多元”与“独特”,不失时机地捕捉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同学带来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原来,为防不测,战士们的衣服都用水浸湿了;但是连队通讯员,身上有重要文件,衣服未浸湿,因而被大火烧着了。这个答案令我和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外延伸,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树立大语文观,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注重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想方设法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和时代的气息,从而做到“用生活来教育”,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看电影、多欣赏一些名著名篇,广泛地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了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读书兴趣,我定期开展“阅读闯关”活动。又如在教学《太阳》这篇常识性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浏览搜集了多方面的资料,有图片、录音、文字介绍等,广泛搜集有关太阳的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学注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加强“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笔者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伟雪包给家人最好的孝心”“春都进万家,宾朋满天下”等,在学校“六一”举行“跳蚤市场”时,让学生为自己或同学的商品写广告词;校运前分别为运动员或班级写励志口号;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撰写、设计爱护校园花草树木的文明标语……这样一来让学生走进生活,扩大了学习资源,在考察、探究、与他人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观察生活,体验人生,充分展示交流和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陶冶美好情操。学生的积极性高昂,也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走向生活,回归生活,涌动生命的灵性,展现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和诣发展,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潘梅兰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罗东镇竞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