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职教专硕旨在培养理论涵养与专业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其实践能力培养必然要求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然而,当前我国职教专硕的实践能力培养尚未充分凸显“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教学支持力度微弱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因此,健全我国职教专硕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需要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更新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能力培养规格;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科学整合实践课程模块;促进高校—企业—职校三方联合,健全实践教学支持系统,建立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职业行动能力导向;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是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的本质诉求

职教专硕旨在培养理论涵养与专业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因而,其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必然要求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

(一)“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内涵解读

“职业行动能力导向”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将“职业行动能力”定义为“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包括专业要求能力和社会需求能力”。[1]与“职业能力”相比,“职业行动能力”属于教育学范畴,强调行动范式,可用于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在培养职业行动能力时,注重专业能力要求与社会能力需求相结合,围绕“职业行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等。该模式不仅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重视习得职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图1)。

(二)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的本质诉求

职教专项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硕士,旨在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品质的“双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涵养又具备突出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职教师资。与其他教育硕士相比,职教专项的实践技能涉及两项基本内容:学科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多维的能力素养必然要求培养过程坚持“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社会实际需求”设计实践教学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完善实践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的过程性知识与技能,从而助推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审视

我国职教专硕培养起步较晚,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为全面厘清当前我国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职业行动能力视角,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审视。

(一)目标定位中“行动能力导向”不凸显,实践能力培养规格不够清晰

职教专硕旨在培养理论涵养与专业实践技能并重的“双师型”职教人才。因此,“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必然构成该学位的应然旨趣。然而,综观职教专硕人才培养方案,仍可发现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尚未凸显“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实践能力培养规格不够清晰。笔者选取了三所不同层次的高校的职教专硕培养方案,对其中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当前部分高校的职教专硕培养目标虽然遵照国家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但其培养目标表述更多的是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进行修订,同质性较为严重,且缺乏清晰而具体的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

(二)实践课程框架尚未系统搭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实践课程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职教专项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职教专硕实践性课程被理论性课程“挤占”现象明显,占比较小,课时安排明显不足。第二,实践课程框架尚未系统搭建起来,随意性较强,甚至与本科培养阶段的实践课程重复。第三,课程整体安排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与课程的交互性。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系统中与实践相关的可选课程较少,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时难以选到对自身实践能力培养有较大帮助的课程。

(三)实践教学“支持系统”微弱,刚性需求无法得到稳定保障

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支撑性条件。实践教学“支持系统”的核心在于实践场地和实践师资两个方面。目前,在国家倡导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然而,作为职教专硕学科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和作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职业学校在职教专硕实践教学过程中是缺位的。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实施缺少监督体系,政策执行不力。[2]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因而缺位于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之中。另一方面,高校与职业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双方的合作更多依赖于社会交际网络,合作长效机制亦未有效建立,中职学校对职教专硕实践教学支持能力有限。此外,职教专硕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指导力不足。目前,职教专硕的培养单位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双导师”制度,组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然而,由于校企之间沟通不到位,多数高校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具备学科实践能力,根本不指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即使指派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导师也往往把实习生视为临时劳动力,很少倾力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职校层面,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有限,加之他们有着自己的教学与行政任务,且对“外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不甚了解,因而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效能有待提升

考核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但目前职教专硕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鲜有依据职业能力导向设置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的考核方式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当前,虽然有几所重点师范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实践教学中期考核,并制定了较为统一的考核模式,但大多数学校尚未设置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程序,仍然以实习手册、实习证明、实习论文或报告等方式直接进行终结性考评为主,鲜有实施过程性评价。另外,职教专硕的实践教学评价过程监督不严谨,部分职业技能素质未达标的学生利用考评漏洞完成实践学习,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甚至,出现了学生实习内容与专业方向不相契合现象,导致实践教学评价仅仅依靠实践考核表和实习证明来记录学生的实践结果。这种机械化的评价方式存在操作上的盲点,不能有效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最终使实践教学成了“走形式”“走过场”。

三、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完善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职教专硕培养体系应当是立体的,以职业行动能力导向为基础,确立培养目标及其规格。在此基础上,将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根据职业行动能力完善实践能力培养规格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职教专硕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鉴于当前我国职教专硕实践教学目标的“行动能力导向”不凸显,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设计实践教学目标成为当前我国职教专硕实践教学的重要选择。首先,需要了解职教专硕的专业能力要求与社会培养要求,紧扣社会紧缺的“双师型”人才培养要求与职业技术教育自身专业能力需要,设立独具特色和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职业学校教师所需的职业素养,还应具备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所需的基本素质,即掌握相关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3]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专业方向要求,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尊重个体需求,细化实践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根据专业能力导向完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规格。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体系,科学整合实践课程模块

首先,应重视对实践课程的安排,防止学术型课程对实践课程的挤压,同时,减少本科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安排,避免实践课程的简单重复。其次,丰富实践课程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将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融合,增强课程交互性。再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案例研究、课堂观摩、课例分析和教学反思等教学方式加入实践教学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此外,在课程模块设置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实践教学的联合培养方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课程体系,让校内外课程设置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从而整合更多资源帮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校企校三方联合,健全实践教学支持系统

校企校三方联合即高校—企业—职校三方联合。目前,职教专硕培养高校虽然力推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以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提高三方合作成效,政府应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中间桥梁,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打通校企合作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在职教专硕培养中的协调功能。培养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展现自身优势,使企业认识到参与职教专硕培养的重要性与具体收益,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培养的热情;同时,加强与职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充分借助职校资源锻炼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具体合作中,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应与企业、职业学校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的长期性与制度化;同时,要求职业学校对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设置一定的选拔标准,基于职教专硕培养的需求和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来选择实践指导教师,并明确教师的权责与任务,提升实践教学支持系统的力度。

(四)建立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评价

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不仅具有鉴别功能,还具备导向作用。职教专硕实践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首先,政府应当宏观监管高校职教专硕的培养质量,针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出台科学的评价政策。其次,高校需要科学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评价标准,结合专业行动能力导向要求,综合高校专业能力培养的内部要求及企业或职业院校用人招聘的外部要求,细化评价指标,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指标权重,确保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同时,严格依据设定指标进行评价。再次,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对职教专硕的实践学习进行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的结果及时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易艳明,吉利.德国能力导向职教思想的理论、实践与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55-60.

[2]王屹.中青年学者齐聚南宁共话职教研究发展——第十二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201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8,(7):37-41.

[3]徐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变迁与实践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81-8

作者:张翔 杨琪琪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