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前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探思

学前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探思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表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传统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情特征进行生源分类;搭建立体式分类课程框架;实施纵向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等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分层分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在2013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指示和建议,清晰地指出职业教育的招生、考核要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入学渠道不同,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求学诉求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面对生源结构多元化的客观现实,许多学校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考核尺度,对学生实施整齐划一的培养。过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国家更是制定战略政策,指出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实行并贯彻分层分类的教学理念。因此,克服教育同质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分层分类精准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分层分类的概念

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东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影响了国内的分层教育研究,西方国家分类培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以美国哈利斯在美国某州实行活动分团制度为标志,西方出现了最早的分层分类教学。分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客观学习状况、学习动机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设计各种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群体展开差异性的人才培养。[1]分层教学是在学生来源各不相同的情况下,依据学生的客观水平和学习动机进行教育教学。[2]分类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客观条件、学习状况、学习动机等把学生划分为几类,对待不同群体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通过教学研究,设计教学任务,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相适应,使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配合,分层分类教学。[3]在学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分层分类教学要求针对各种来源的学生进行划分,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和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采取差异化区别化的分层分类教学,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素质、水平、兴趣、需求的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尽其才。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2.1分层分类培养克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兼顾生源差异,忽视不同生源类型学生在身心等各方面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用单一的教学设计对全体学生进行相同内容和同步的课堂教学,导致各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视唱练耳”课为例,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感觉像鸭子听雷,上过此类课程的学生感觉太轻松,没有挑战性。课程及教学的无差别或小差别,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致使学生讨厌学习,学生糊弄学习,教师糊弄教学。

2.2分层分类培养适应了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方式除传统的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录取的生源外,单招改革、中高职贯通等多种招生办法并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录取的生源外,还有普通高考专升本衔接学生、高职单招计划入校的中职毕业生、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的学生等。各种来源的学生有着多种知识水平、学习动力、学习状态和就业意向,他们在专业认知、学习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原始的客观不同要求人才培养方式的相应变化与调整。

2.3分层分类培养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的生育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层次不断加深。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到幼儿园当教师外,保育员、社区教学、亲子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全职或兼职幼儿教师、各类学前机构的行政管理、培训咨询、幼儿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等岗位都可以成为选择的发展方向。因此,分层分类培养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适应更前沿、更多元的市场,满足经济转型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路径探索

3.1根据不同生源的学情特征分析进行生源分类

现阶段实用型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级中等教育类,主要有现阶段和过去的高中结业生;另一种是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高职高专的结业生。生源学情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有普通高中学历背景和学前教育专业背景,这种差异需进行生源分类采取差别化教育。普高类。这类学生文化基础较扎实,对陌生知识的接受度较高,理论思考更为深入,往往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接受过高考的磨炼后,他们的学习抗挫折能力较强,善于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坚持高强度的学习。但是因为这类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学科教育,在前置知识的积累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学前教育理论与技能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较缺乏,尤其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学习成效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学生,有时会动摇学习的信心。高职类。这部分学生分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和无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两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背景的学生一般来说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基础,自我意识比较完善,自我管理也比较清晰。由于经历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见习及实习等方面的训练,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比普高类的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正因为如此,他们更愿意参加课外活动、比赛展示自己。但是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欠缺,难以接受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前教育背景的学生主要目标是提升学历,基础文化知识不扎实,专业课学习难度大,往往规划不清晰,职业意向模糊,因此,学习动机不强。中高职贯通类。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并不深厚,学习中处于被动角色,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没能树立较好的学习意识,学习注意力不强,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弱,独立思考能力不强,需要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引。[4]他们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即使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认知还不全面,然而因为有一定的专业体会经验,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和高职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一样具有相对的优势。

3.2根据不同生源学情特征及学制差异搭建立体式分类课程框架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学前专业层次划分教学的指引格外重要,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课程划分中形成良好的上层基础,同模块教学相互结合,搭建立体式分类课程结构。[5]课程划分为两大类四模块。第一类是通用类课程,包含“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以掌握基本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奠定了专业素养技能的坚实基础,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要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标准化、整体性。对于一部分高职没有学前教育背景的生源,由于其在学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性,应适当减少此类课程的比例。第二类课程是分类的关键,包括“查漏补缺”和“自主选择”。是在科学达成第一类课程分类的背景下对必修课的深化,“查缺补漏”是依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水平能力进行划分,旨在使各类学生对本专业的不足进行补充。中高职贯通和高职有学前教育背景的学生,由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且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考完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应适当加大专业理论课时比重,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思维。普高类学生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专业理念的认识和专业能力方面与其他类型的生源相比有一定差距,应适当增加基本教师技能和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以五大领域课程为例,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教师口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实习等环节的训练,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学基本功欠缺,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教态呆板,缺乏童趣和激情,不能够灵活地调整活动的进程和指导策略。因此,针对这部分生源,应适当增加幼儿教师口语、童话寓言、声乐听觉、音乐、舞蹈、钢琴、美术和微格教学等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高职没有学前教育背景的生源,应加大专业课的比重和进行教师资格证辅导,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幼儿歌曲弹唱、园区环境改造、幼儿编舞排练、幼儿园自主管理班级等职业方面内容关注并支持。

3.3在横向分类的基础上,实施纵向分层次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

只有实现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相融合,才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块改革的全面性和标准化。学校和教师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接受能力差异、职业发展规划的个人需求,对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作业、教学评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主体分层: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专业认知、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分为就业发展层,即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明确的专业认知,视野开阔,社会能力比较强,希望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毕业后能从事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或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深造跃进层,即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动机比较强,不满足于本科学历,入学就有明确的考研目标,希望通过考研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是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分层:强调拓宽学前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领域,深化知识层次,注重学前教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就业发展层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注重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提升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业维持层重在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基础性理论知识与能力,形成对学科的整体性认识,奠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教学方式分层:深造跃进层采用线上和线下、精讲和答疑相结合的方式,采用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就业发展层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项目合作和完成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的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业维持层以线下教学为主,通过举例教学、创设情境、角色互换等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作业分层:深造跃进层加大作业训练量,提高作业的深度和难度,为后续考试和学习奠定基础。就业发展层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大解决幼教工作实际问题内容的设置比重,学业维持层注重强化两基,即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教学评价分层: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同状况,对每位学生以不同标准与要求进行教学评价,通过逐层考核、分类鉴定的方式提升考核和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测验、课堂作业、课程小论文、实践调研等分为不同难度和教学评价分层,让学生自行挑选,注重学生的微小进步,并应用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英姬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