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低碳模式下的教学照明环境综合评价

低碳模式下的教学照明环境综合评价

摘要:针对高校低碳模式下现有照明环境系统进行评价研究。以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教学环境的评价的层次模型,通过对高校教学环境的照明实测和问卷调查,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低碳照明现状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低碳模式下照明环境存在照度和满意度偏低,对此提出了智能控灯系统建设等综合优化建议。

关键词:低碳模式,照明环境,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近年,相关部门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和新的要求,明确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未来的基本发展路径和基本国策。低碳发展也是我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实践。G高校高度重视低碳校园建设,2013年以来,学校在保证学生教学环境质量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空调、灯光等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每年节约用电145.4万kWh,经过几年努力,低碳校园建设成效卓然,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节能先进单位。文章通过G高校的照明环境测评研究,探讨高校教学环境低碳照明背景下的学习环境的照明效果,探索提高教学环境低碳照明质量的改善途径。

1照明环境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室内光环境研究主要针对照明设计研究,对于照明环境评价研究较少,国内杜战其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教学环境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照明水平、眩光感觉、亮度分布和室内布局四个方面对五所高校的照明系统进行评价研究,而基于低碳视角的教学照明环境研究较少。低碳照明模式是未来照明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低碳视角的教学照明环境具有现实意义。照明环境评价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需求,其一是客观需求,照明环境必须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以及相关的环境照明工程技术规范;其二是主观要求,照明环境必须满足照明环境使用者的主观满意度需求。进一步考虑低碳照明的背景,本文综合运用的AHP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G高校照明系统进行评价研究。

2低碳照明环境测评

2.1低碳照明环境测评模型构建

根据对影响低碳模式下教学照明系统的因素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照明满意度、标准满足、低碳要求,进行低碳照明环境测评模型设计。对影响高校低碳模式下照明系统评价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照明质量(B1)、感受与印象(B2)、照明管理(B3)、经济性(B4)四个因素,作为一级评判指标;标准满足反映客观照明质量,平均照度、光色、反射率、光影是影响照明质量的主要因素;照明满意度主要针对影响感受与印象的评价因素,主要是结构与陈设、装修与环境、舒适感、对象识别、注意力;低碳要求,低碳照明管理、经济性反映,其中安全可靠、控制便捷、节能作为低碳的主要指标,上述各指标下的影响因素作为二级指标。低碳照明环境测评模型如图1所示。

2.2高校照明环境调查

(1)照明环境测量。高校自2013年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空调、灯光等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每年节约用电145.4万kWh,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高校节能先进单位。本次测评对该校两个校区随机取样,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要求,对46间教室的照明情况进行测量。相关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2)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价模型设计随机调查问卷。调查设定置信度为95%,从有效问卷回收率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所在学习环境照明状况非常关心,如表3所示。

2.3基于层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元素相对权重,各项一致性指标都小于所要求的0.1,通过了一次性检验,满足要求。最终得到指标相对应的权重比重图,如图2所示。由图2所知,在这些指标中,平均照度是评价照明质量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指标,不适宜的照度水平的照度水平会严重影响照明质量。其次是光色(显色指数),显色指数过低会导致物体失真,严重影响照明质量。在感受与印象上,对象识别对感受印象的影响最大,学生对快速、清晰识别物体有较高要求,是对照明环境的整体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注意力、装饰与环境、结构陈设三个因素的重要度基本相等。在照明管理上,照明设施的安全可靠较便捷控制对照明管理评价的影响更大。另外,照明设备的节能性对经济性的影响最大,高能耗的照明环境往往有着很高的经济成本,既不符合低碳照明的理念,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综上,影响低碳照明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平均照度、对象识别、安全可靠、节能性。

3结语

针对学校的现状,通过实地测量的方式客观描述照明环境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定性数据量化。通过将定性数据量化来直观说明现状,找出关键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措施。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路,达到了对高校教学照明环境问题的充分准确描述分析和针对性改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赵琳霞.某学院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8(5):89-92.

[3]杜战其,殷佳妮,王洪伟,等.基于人因学视角的高校教室照明综合评价与优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4):61-66.

作者:欧桂雄 朱剑扬 钟志宇 梁智茵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