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海洋低碳经济分析

海洋低碳经济分析

一、海洋在低碳时代中的突出作用

海洋在低碳时代中的突出作用表现在:

(一)海洋为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了广阔空间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人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据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t,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20%一35%,大约为20亿t,而陆地仅吸收7亿t。另外,在土地中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被储存几十年或几百年,而在海洋中可以存储上千年。

(二)海洋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以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为例,世界上第一个海洋能源中心、第一个并人电网的商业波浪能发电站都位于苏格兰地区。2008年英国政府确定在10年内建成33GW风力发电能力的目标,届时可向2500万户家庭供应电力。我国以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利用为主的海洋资源储量丰富,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kw,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如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二、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驱动力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是更好地服务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上海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短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上海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上海想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上海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2009年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华盛顿现在是世界城市中耗能和排放最多的,不过在同等规模城市中,上海是最高的,但是上海GDP只有华盛顿的1/3一1/4,显然,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因素。2007年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690.17万t,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135t,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6975吨/万元;2005一2007两年间,上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了23.25%,明显高于北京和广州的排放量。同济大学碳减排研究课题组(2009)报告显示,最近十多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显著的相关度。1995一2005年,上海经济平稳增长,碳排放增长率为6.09%;2()()5一2007年,上海经济增速加快,碳排放增长率达10.02%;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一2008年,上海的碳排放增长率回落至4.6%。随着经济的复苏,上海能源需求量必将出现较大的反弹,进而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上海必须高度重视未来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中把握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上海发展形成趋势性压力和机遇,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上海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应对我国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尤为严峻。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是第一大挑战。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第一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而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连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我国有近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近海海域风能资源预计达7.5亿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能源理论储量也十分可观。这些能源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则既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又能有助于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加上近海海域低层风速切边较小,湍流强度也较小,利于海上风机的安全运行,适合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

(二)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助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重点在于发展海洋二、三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方面。

(三)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上海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

发展低碳经济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因此,切实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也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应有之义。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洋生态的恶化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据统计约8()%的海洋污染是由陆源污染造成的,陆上污染通过河流或降水源源不断地将污水、污物排人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的永续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要把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要加强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提高陆上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培养和倡导居民的环保意识,完善环境污染监测机制,加大对非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从而实现海陆环境的协调保护和统筹发展。

三、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上海的海洋资源虽然远不及我国其他沿海省市丰富,但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接合部,为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产业和科技优势十分明显,且又受益于江浙两翼深厚海洋资源的有力依托,发展潜力很大。近年来上海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一2009年,海洋经济总量平均增长率为11%一12%。

(一)海洋碳汇能力分析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t,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t一6亿t,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有机碳93%产自海洋,这是科学家的共识。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因其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二)上海海洋资源分析

上海市江海岸线长449.66km,其中大陆岸线172.31km,岛屿岸线277.35km。有大于5()()km,的海岛13个,总面积为1339kmZ。上海海域位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第七个经济发展区(长江口一杭州湾经济区),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与上海海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资源有: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上海市大陆岸线已开发利用和规划的约13()km,占岸线长度的71%,其中深水岸线已全部开发利用,主要为港口和临港工业。上海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近海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仔鱼等。上海靠海,宝山、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的海滩以及南汇的芦潮港、浦东新区的三甲港,都是滨海旅游资源,并和普陀山、嵘洒列岛相呼应。滩涂海滨沐海风、浴海浪、观日出、尝海鲜等都是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上海也在开发海洋能源方面积极做出努力,由于上海近海海域风资源储量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较高,利用这个优势,上海已着手建造大型海上风电场,2()1o年6月8日,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风机并网发电,34台风机巍然屹立在东海之滨的上海。截止2010年8月底,东海大桥风电场已累计发电4500万kw•h。东海大桥风电场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以节约8.6万t标准煤,减轻排放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23.74万t,节能减排效益显著。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上海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上海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主要海洋产业分析

据统计,20()9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约4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9%,占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在全国均位居前列。2008年,上海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过了500亿元,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也分别达到894亿元和130亿元,三者占了上海GDP的11.13%,成为仅次于信息产业(占12.2。%)的第二大产业。即使不包括滨海旅游业,上海海洋产业增加值也占了GDP的4.60%以上,超过汽车制造业(2.98%)而成为继信息、商贸、金融、房地产和成套设备制造业之后的上海第六大支柱产业。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在国家“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中,上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当前,上海主要海洋产业已形成。在新兴产业方面,上海还颇具潜力,比如,重点开发海洋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着力培育深海产业,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换代,并且在“十二五”期间,还将深度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水利用业等为代表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和以滨海旅游休闲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电子通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逐步促进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将逐步走向健全。

四、上海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支持海洋低碳产业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用低碳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为推进节能减排以及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抓紧开展海洋传统产业领域的低碳技术改造。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例,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简称IMO)调查研究发现,新旧船舶在潜在的技术条件下,减少二氧化碳的量不同,分别为5%一30写和4%一20%,因此,海洋运输也蕴藏着极大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海船大多数使用柴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寿命都较长,因此,可供现有船只减排C02操作的措施有:减小速度、负载优化、维修合理等,还有如,太阳能面板和帆布的混合使用、基于电池燃料的船队推进剂等,在2020年前,这些操作如果依靠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对CO:减排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上海造船业必须从船舶设计和建造阶段起就注重促进低碳能源的采用、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碳排放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再以海水养殖为例,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循环经济新模式:在海水上层挂绳养海带,中间挂笼养贝类或放置深水网箱,下一层播养鲍鱼、海参和虾贝等,最底层是海底森林。第一层的废弃物及一些富余饵料进人第二层成为这一层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层到第三层,第三层到第四层,到海底那一层就是干净的。

(二)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低碳产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滨海旅游休闲业、休闲渔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信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海洋服务业。比如,在海滨旅游地,很多游客品尝海鲜美味后,对于海鲜贝壳很感兴趣,企业可以顺势而为,为游客提供方便,开展换购活动,即让游客用吃完留下的海鲜贝壳换购加工后的精美工艺品也可以开展现场加工活动,将海鲜贝壳加工成游客喜爱的精美工艺品,变废为宝,并以实惠的价格销售给旅游者。这样做,一方面废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增加旅游地收入;另一方面,在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过程中,让游客切实体验到旅游地的低碳理念,让游客自觉接受低碳生产模式,并从中享受低碳购物实惠,受到教育。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快建立海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在海洋新能源领域,海洋风能是一条可行路径。风能资源是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风电成本仅次于火电,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仅为煤电的2倍、每千瓦时为0.45一0.6元之间。由于海上风时长、风区广、风力大,所以,一台同样功率的海洋风电机在一年内的产电量能比陆地风电机提高70%。上海海域的风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量具有优势,已建成东海大桥风电场,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积极寻求技术支持,鼓励和支持上海风能的蓬勃发展。

(三)推进低碳岛、低碳港和低碳示范区建设

积极构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区域进行试点,建立一批“低碳岛”、“低碳港”和沿海“低碳产业区”。比如,建立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区,由于临港新城频临东海,有着较长的海岸线,这使得临港地区有着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方面,重点发展东海大桥沿线的海上风能,同时加大陆上风电场利用的规模。海洋能方面,实验应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同时,充分利用洋山岛上的天然气码头,规划建设天然气发电厂,提高天然气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能的比例。

(四)科学规划,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经济快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城市化和临港工业快速扩张、工业和生活排污、过度的开发和索取等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恶化,因此减少海洋污染和人为破坏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项目和工程在立项时都应对海洋生态的潜在影响予以充分的考虑,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无法补救的破坏。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建设海域自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海水水质情况及赤潮预警。同时,对每年排入大海的污水进行总量控制,并由政府向海洋排污、倾废企业收取排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