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海洋科学技术全文(5篇)

海洋科学技术

第1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2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如所示。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第3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一、“新常态”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是根据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最新变化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1.“新常态”内涵。从我国来说,“新常态”本质上就是经济社会进入到了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率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2.“新常态”特征。一是中高速。从发展速度看,经济增长速度面临着换挡回落的局面,从10%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的中高速增长。二是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面临着不断的升级优化,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将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将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某些不确定性的风险会显性化。

二、“新常态”下的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正逐渐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沿海各国和地区都制定实施了海洋战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常态”下海洋经济的地位。2013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他指出,自从人类社会来到21世纪,就进入了对海洋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时代。在新时期,我们既要规划海洋产业的发展,增强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能力,又要扩大对海洋进行开发的领域,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让海洋经济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争使海洋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共识。

2.“新常态”下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新常态”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快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更要大力提升海洋经济质量,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要构建海洋经济整体发展布局,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统筹谋划海洋空间利用和海岸带经济布局。二是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科学引导海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升级改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研究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壮大巩固海洋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三是要拓展海洋服务,促进海洋经济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运输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洋产业改造升级,力保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海洋强国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海洋科技不断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具备了开发远海、深海海洋资源能力,逐步健全了关于海洋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了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增强了维护海洋权益能力,从总体上讲,海洋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代。这些取得的显著成就夯实了在“新常态”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

1.“新常态”下建设海洋强国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从目前到2050年,应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要立足实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应以2010年总值为基数至少翻一番,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幅突破,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增强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国际海洋事务处理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高,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长期目标是到2049年前后,在我国跻身中等发达国家之时,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强国。

第4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等冲击,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目标,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实现此目标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部署重点发展领域,并辅以政策支持。

(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领域20世纪后期,世界各海洋国家开始纷纷制定海洋发展规划,部署未来海洋发展方向。美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非常重视海洋高技术及海洋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海洋探测、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崛起,美国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海洋产业,因此美国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发展迅猛,其重点发展方向为海洋新能源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业。澳大利亚海岸线长约20000多公里,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较猛,且其在海洋产业的很多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澳大利亚将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做是参与国际经济的基本前提,它在一些海洋新兴产业方面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如:海洋替代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技术等。日本由于油气及矿物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将重点放在海底矿物资源探查研究方面,目前,日本的海洋科研设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上述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各国经验,充分研究本国实际情况和未来需求,统筹规划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国有必要调整现有海洋产业结构,大力扶植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要想壮大海洋经济,就必须以海洋高新技术为依托,重点推进海水淡化、海洋药物等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迅猛发展,不断增长的经济增长需求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现有传统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大力的支持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中国而言,许多西方国家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美国为了维持海洋经济利益、探求海洋资源,相继出台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法令》以及《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等,这对于美国开发海洋、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拿大非常注重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管理,并且在能够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究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海洋的潜能。加拿大在1997年颁布《海洋法》,在2002年和2005年分别出台了《加拿大海洋战略》和《加拿大海洋行动计划》,这些法令及战略的出台推进了加拿大海洋科技的发展,振兴了加拿大的海洋新兴产业。除了西方国家,日本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也值得中国借鉴。由于日本的海洋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大,因此,日本一向非常注重开发海洋所蕴含的空间和能源等。中国要想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辅以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以鼓励海洋科技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产业群。

(三)完善投融资体系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较大利润回报。正是因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并且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令很多投资者和企业望而却步。中国政府必须完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当前,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主要靠政府直接投资和政府引导。政府直接投资即通过财政支出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确保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能够在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繁荣;政府引导即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引导银行等企业参与投资。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需要完善投资体系,使得资金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投入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中去,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为辅,社会和民间资本为补充的投资环境。中国政府要完善企业融资体系,重中之重是应该创新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融资机制。由于海洋新兴产业投资风险高,企业直接吸收投资和公司发行普通股票较为困难,再加上银行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海洋新兴产业的门槛太高。因此,银行应该在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由政府提供担保,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样,中小企业自身资本运行周期短的特点使得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以此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大力增强人才资源储备和人才引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先后出台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与技术计划》、《21世纪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等;日本加大了对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英国在2007年启动了名为“2025年海洋”的战略性海洋科学计划;美国政府现有海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多个,聘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亿美元。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而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当前中国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在海洋科技的一些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发展便显得力不从心。中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成功经验,重视人力资本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相关的海洋性综合大学和研究机构,并编制相应的发展规划,出台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在发展海洋高新科技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海洋方面的有专业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和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战略眼光的管理型人才,从而提高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政策安排的经验借鉴

(一)各区域应因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避免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至今,各地区政府都雄心勃勃的在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想以此为契机,推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但在众多省份中,却鲜有地区根据本地实际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确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不免给人一种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实则在圈地块、争补贴的感觉。因此,中国在开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因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避免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现象。

(二)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现在普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新兴产业应该是全新的产业,传统产业已经过时。而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二是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的战略性需求。因此,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并不相悖,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融合发展会促进产业延伸、产业扩展,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根据陆域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多数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形成期和成长期,而传统产业则是处于产业生命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必然能够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传统产业中,虽然衰退产业处于市场饱和或萎缩状态,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不断下降,但是成熟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注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使得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能够协同发展。首先,应协调好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二者各有所长,不应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其次,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新兴产业的技术能够用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

(三)设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力度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性的资金支持来应对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我国陆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表现出了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弱势,这主要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制造基础薄弱。另外,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因此,在我国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愈加依赖的趋势下,关键技术不成熟和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充分吸取陆域的发展经验。积极整合现有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以增强我国科技领域创新能力,专项集中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当在激励民间资本积极投入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撑作用,促进我国海洋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策的梳理和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引导资源流向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腾飞的重大国家战略。因此,构建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中国加快实现经济布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应当系统的谋划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各相关产业的有机衔接。首先,在促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当注意合理布局产业以避免产业重复建设。在研究集群内产业链分工问题时,必须避免地区间同质化竞争,以防止资源和产能的浪费。其次,在促进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当注重将产业集群与高新产业园区有机结合,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培育出特色突出的示范基地,形成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存在产业规模小的问题虽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深海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并且将战略性海洋新兴当做未来促进中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加以重点培育和发展。但是,由于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存在着产业规模小、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轻的问题。由表3可见,2009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12843.6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不足0.5%。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小,不能有效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势必会使中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掣肘。金融危机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各国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场。同时,海洋由于资源能源丰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力,由此,无庸赘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未来无疑会成为各主要海洋国家培育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须紧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东风,走出阴霾,迈向繁荣。

(二)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存在融资较困难的问题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广阔而美好的,然而,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由于存在来自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风险,致使民间资本不敢贸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海洋技术创新速度一日千里,海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突出。然而当前,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高层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这就导致几乎所有产业均存在核心技术欠缺的问题。更进一步,由于海洋高新技术大多属于史无前例的前沿技术,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研发技术不成熟甚至研究成果不可用,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另一方面,来自市场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市场需求方面,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产品前所未见,用户对于它的认知程度尚属未知。市场供给方面,由于各地区缺乏统筹规划,很可能出现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正是由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这些现实制约因素以及潜在风险,使得民间中小企业对其望而却步。另外,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本身的融资机制、融资渠道等存在问题,致使融资过程未能一帆风顺。首先,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融资过程中,所需抵押或担保数额巨大,而民间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有限,不能提供有效担保物,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因此,民营企业不敢轻易涉足。其次,中国缺少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不能拓宽融资渠道。再次,中国政府未能引导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形成联盟,以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庞大,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发掘民间资本潜力,完善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在引领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增加研发经费的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以使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能够蒸蒸日上。

(三)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果转化率低当前,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普遍存在成果转化率低的缺陷,很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成现实产品,只能被束之高阁,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蓬勃发展,牵制了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海洋高新技术的依赖性大,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足,制约了我国海洋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同时,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还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以我国海洋能源开发技术为例,2006年到2009年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的科技课题情况显示(表4),我国海洋科技成果始终处于研发阶段。可以看出,2006—2008年间,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始终处于研发实验阶段,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应用、科技服务方面却始终无突破,一直处于空白的情况。2009年,情况好转,但实验发展阶段课题数仍然占课题总数的几乎一半。海洋科技的进化决定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事实妨碍了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四)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协调产业发展机构海洋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政府管理与协调机构,管理和调拨国家专项资金,负责通过合理的方式向研发海洋科技的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负责将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形成一体化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管理,更有利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应用和产业化。而我国由于受到旧体制的束缚,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协调,产业与沿海市地之间、产业与行业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严重阻碍着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了统筹管理和协调各种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中国必须建立协调机构,以保障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很多沿海省市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没有发挥自身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盲目的上项目、圈资金,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另外,各沿海省市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忽视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没有充分发掘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作用。由此可见,中国迫切的需要专门用于协调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机构,以减少新兴产业发展与沿海省市之间的不配套、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不协调、新兴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之间的不和谐。

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推进对策创意

(一)建立模型选择本地发展重点,国家出面统筹协调各省市资源及产业分配中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既需要各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技术、社会基础,建立模型,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又需要国家出面,综合分析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海洋高新技术创新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海洋高端人才培养环境等因素,统筹协调各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省市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例如:根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特点,构建由目标层、标准层和具体指标层构成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选择评价因素体系。具体来说,标准层可以包括经济测量指标、技术测量指标、社会测量指标等。相应的,具体指标层可以包括体现经济测量指标的GDP贡献率、市场占有率、区位商、需求收入弹性、投入产出比例和投资环境等;体现技术测量指标的产业高新技术吸纳能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现有技术先进程度、R&D投入强度、技术研发风险等;体现社会测量指标的产品原材料利用率、产品能源利用率、产品带来的污染程度、产业带动就业人数、产业关联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构建指标体系后,接着进行模型计算,模型运算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指标值和标准化值计算。首先通过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等查找或计算各指标值。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级的影响,再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确定指标权重。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等。其中前二种为主观赋值法,后三种为客观赋值法。第三,多指标合成。即通过一定的计算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值综合,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值。多指标合成的数学方法较多,主要有加法合成、乘法合成、加乘法合成、乘除法合成和代换法合成等。多指标合成后,对得分较高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再做定性分析,确定区域重点发展领域。然而,各地区自主选择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不可避免会造成区域间产业衔接不顺畅,区域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各省区级别平等,各自追求更大利益。此时,中国政府必须主动出手,横向考虑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海洋高新技术创新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海洋高端人才培养环境等因素,引导地区立足于本地实际优势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制定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为改变我国目前依靠大量能源消耗支撑发展的现状,中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方向,以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亦如是。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已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中指出现阶段要将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重点。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决定》相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使得《决定》中的总体目标能够踏实“落地”。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做进一步规划,确定未来一段时间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这对于中国推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繁荣发展所需资金庞大,中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首先,中央应加大对关键性、前沿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重视研发的前期工作和转化过程,切实发挥中央财政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税收等方面政策的鼓励作用。其次,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应遵循政府投入比例大、收益比例小,社会资金投入比例小但收益比例大原则,以达到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的目的。最后,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灵活性,如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设立专项基金,以扩宽融资渠道。为强化中央对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中国必须采取明确的推进措施。一是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增强责任感,制定方案以扩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筹措力度。二是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资金拨付进度的督查管理力度,使资金能够用于发展潜力大、收益回报高的产业。三是各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各部门通力合作研究符合各地发展需求的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专项规划方案,保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推进。

(四)加强新兴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掌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总体来说,世界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由制造大国蜕变到创造大国。中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海洋关键技术,培育发展能耗低、综合效益高、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洋支柱产业。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灵魂,只有突破海洋高新技术,才能够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否则就是受制于人。因此,中国必须加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掌握关键技术,以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增强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第5篇:海洋科学技术范文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建国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数沿海省份。尽管我区海洋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和速度,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海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我区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弱小。2010年广西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570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省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8291亿元;广西区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也远落后于广东省的18.2%。总体而言广西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海洋产业门类仍不太齐全而且仍以低技术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广西沿海地区要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力推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航路。

2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要真正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好海洋经济及其依托海洋资源优势的临港产业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扩大我区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起到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1加强港口基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区各港口资源,加强港口泊位建设,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业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港口保安、视频、通讯、雷达、船舶识别系统和基站,加快电子口岸海运物流平台向三个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区铁路输运系统,完善从货物装船、离岸、航行、进港到装运送达物主的一条龙物流体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齐全、分类明确、吞吐量大、班期航线多、集疏运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大港,发挥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

2.2加强环境监测,重视海洋环境保护

强化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近海环境污染,开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加强对海洋产业规划一票否决机制建设。

2.3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技兴海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