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应用化学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应用化学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应用化学知识

新建院校应用化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探究,并从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培养人才,为地方企业、政府培养适合地方特色、专业对口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明显,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应用性较强的工作,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经验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化学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未形成有机联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无法跟上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1现状

国内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化学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历史沿革和教学定位不同,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尽相同[2]。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经过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半数以上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较强的认知能力,但真正投入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较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虽扎实,但实践中却无所适从,很难将专业知识转化到创新创业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匹配度不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由专科院校升本而来,本科办学经验不足、教育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专业针对性,造成很多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应用化学专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侧重理论教学,在实践、创新方面有诸多不足,难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3]。

(2)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短期内难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采用的主要手段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手段主要是创新创业竞赛、讲座等活动,形式单一。(3)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其“新建”属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引进人才的渠道不够多元化,教师多来源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缺乏从事实际生产应用及跨行业工作的经验。其次,这类院校多处于非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水平有限,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发展受地缘、地方经济等因素影响,人才吸引力不足,已引进人才易流失,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大[2]。2对策与建议(1)建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应用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设立的,针对其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该专业。首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报告或讲座,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内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创业素质,形成创业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与所有学生都密切相关[2]。同时,要从根本出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有效的融合。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合理改变实践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科技论文、化工设计等比赛,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训、企业实践等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2)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当倡导以学生为主导,以高校为引导的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形成通识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教育体系。在培养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定位,把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和培养方案,调整现有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本质逐步落实到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

点击查看全文

谈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选择

摘要:就如何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应用化学专业实验项目的选择,应从巩固基本实验技能、突出应用特色、体现“三废”处理、玻璃仪器向小型金属设备的转换、用现代仪器完成传统实验等方面考虑.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灵活选择.力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0引言

应用化学作为介于化学和化工之间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1].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是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操作技术技能必不可缺的环节[2].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应用化学实验及其他相关学科实验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奠定基础,有利于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笔者多年承担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加之近几年接触一些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的需求情况.反思教学现状,深深意识到必须斟酌选择应用化学专业实验项目,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1巩固基本实验技能,现场验证实验结果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一般是在本科生的第6或第7学期开课,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学习过基础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其实际能力往往让用人单位失望.所以有必要在专业实验开课时进行巩固、强化,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教学方式要不同于基础实验的“照方抓药”.实验内容要强化目标要求,比如:配制一定物质量浓度的酸、碱、金属离子溶液,测定未知物的熔点、沸点、闪点等.受课时的限制,首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相关知识,课堂随机确定同学只做其中的一两项,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讲授具体实验步骤,加强巡视,随时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务必用相应的仪器(如:离子浓度测定仪等)验证其实验结果,依据结果评定实验成绩.最后由教师集中点评本次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其教学流程为:课前预习→分配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完成→验证实验结果→教师集中点评→给出实验成绩.

2突出应用特色,贴近生活

点击查看全文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地方院校学科竞赛存在软硬件资源不足、学科竞赛宣传不够、学科竞赛机制不完善、教师水平不足等问题。基于学科竞赛,本文从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搭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大学生导师制、应用化学专业教育等措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应用化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文件都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为此,高校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地方院校如何基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从搭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大学生导师制、应用化学专业教育等方面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学科竞赛的作用与意义

1.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

2.1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计

点击查看全文

谈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针对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以及企业创新对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广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跟踪调查毕业生培养质量等举措,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效显著。

[关键词]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广东工业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强调科学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紧密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应用化学专业虽归属于化学类一级学科,但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1-6]。目前国内约有300多所学校设置了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既有综合性理科院校或师范院校利用理科优势建立的与化学专业并存的理科应用化学专业,也有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设立的工科应用化学专业,但应用化学专业不管是理科型还是工科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都会强调理工交叉融合与相辅相成,所以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面很广,被认为是最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专业之一[7-12]。然而,在目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在培养机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导致学生能力和优势单一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学生全面彰显专业内涵、发挥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广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88年,是利用学校工科优势建立的工科型应用化学专业。近几年在推进新工科背景下,本专业面向广东省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持续进行专业转型、改造和升级工作[13],目前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2020年1月本专业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学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定位、历史和特色优势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要求学生必须系统掌握化学和工程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熟悉项目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的过程与方法,具备团队协作、勇于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分析检测、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成为适应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本专业创建于1988年,归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作为二级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归属于化学类一级学科,2019年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2020年1月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以印制电路板用电子化学品、环保和新能源用催化新材料以及表面处理技术相关的日用化学品的特色专业方向,设计并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科研开发能力的训练。同时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三年级可选择不同方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或选择3年在校学习、1年在基地企业实习的“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优秀的学生亦可选择去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最长1年的国际交流。

2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彰显专业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开发、应用及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设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应用、新能源与催化材料及应用、电子化学品及应用、日用化学品及应用四个专业特色方向;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明确为毕业目标所作的贡献及课程达成度;教材的选用以应用为主,除选用优秀教材外,还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彰显本专业特色。(2)培养计划改革创新,强调行业特色,高质量开展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开展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课程体系改革、突出表面工程相关的精细化学品行业特色、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学研为途径,按照“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架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四个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计并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增设品质管理课程及化工产品与贸易等方面的选修课程。(3)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能力,以省部级以上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构建基于工程过程的就业工作实习体系,形成企业课程群,依托电子化学品专业方向,成立印制印刷电路板(PCB)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3+1”,“2+2”或“3.5+0.5”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各行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4)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创新,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各种竞赛。实行专业学习导师制,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以科研促教学。通过慕研夏令营,国内外短期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开阔学生视野。以高水平论文、创新成果转化作为评审指标,推动学生创新研究工作。(5)引、培并重,强化立德树人,打造师资队伍。为落实“人才强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强化立德树人,重视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更注重导师的师德表现和育人能力。坚持人才培养与教学、学科建设相适应,提出“四师”型标准,即:课堂的好教师、现场的工程师、科研的设计师、课外的政工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6)重视过程管理,全程质量监督,构建环节监控体系。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育人理念,学校建立了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专家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途径保障教学质量及学生培养全流程质量监测。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