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应用化学知识全文(5篇)

应用化学知识

第1篇: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微视频;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在推动化学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化学教学内容非常抽象难懂、各种化学反应原理和公式也难以理解,通过针对性的实验,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问题的根源,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正因为化学实验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逐步开展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然而高职高专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逐步改善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本文从微视频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当下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策略,以推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稳步前进。

1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课时数不充足

根据化学课程教学要求,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共同进行的,每一节理论知识讲解完成之后,就需要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教学,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1]。然而,在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局限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压缩了化学实验教学课时数,甚至一些院校直接取消了化学实验,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化学理论知识部分教学,因为当下化学课程考核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试内容主要也是考察学生对化学公式、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等的记忆情况,并没有要求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许多学生在开展化学课程学习时,也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充分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

1.2实验仪器不完善,安全隐患大

在开展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的仪器设备,同时也要有充足的实验药品,许多化学药品都只能够使用一次,每一次化学实验都会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品。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充分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其中的实验仪器不完善,一些仪器年代较为久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保障措施[2]。此外,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通常是老师先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操作进行实践动手操作。由于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设备有较大差异,无法原原本本地依照课本中的要求开展实验,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

1.3学生的实验基础水平不高

化学课程从学生进入到初中时期就开始学习,尽管经历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然而许多学生依旧不具备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出现这种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高中的化学学习中也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甚至没有上过化学实验课程;其次,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之后,还是保留了以往的化学课程学习方式,并未意识到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开展化学实验时积极性不高,较为马虎[3]。此外,化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做好化学实验前的各项准备,然而一些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由于某个问题就造成实验失败,实验效率与效果不好。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充分了解和领悟化学实验基本要求与流程,老师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讲授,浪费了大量的实验时间。

2基于微视频的高职高专实验教学研究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微视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微视频的总时长一般在10min左右,内容精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微视频内容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微视频能够重复播放与暂停,提高观看效果[4-5]。将微视频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2.1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化学实验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任何一个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因此确保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以往的化学实验开展过程中,老师先会向学生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针对重难点部分还会重复讲解,导致实际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利用微视频开展实验教学,老师可以在实验教学前,从互联网上寻找相对应的实验教学视频,并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整个实验过程,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暂停播放或者反复观看,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各个实验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此外,在进行一些复杂实验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微视频中的动画开展教学讲解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从而改善化学实验教学品质[6]。

2.2利用微视频呈现特殊实验

在高职高专的化学实验中,往往存在一些实验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比如说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使用的药品具有强腐蚀性等,这样的实验不适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不当会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7]。为了解决这部分的实验空缺问题,老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这方面的实验教学视频,也可以自己制作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将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够生动地查看到实验的各个操作步骤与手法,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与领悟。

2.3便于学生进行课前课后学习

通过微视频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和老师对微视频教学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微视频在强化学生化学综合水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环境下,智能手机在高职高专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通过智能手机的运用,老师与学生能够建立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老师在实验教学前将相关实验微视频传输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大致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方法、原理以及各种操作规范等,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在实验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中的不足,通过微视频来进行弥补,更加全面的掌握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3微视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滴定反应是高职高专化学实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实验内容。当下,已经有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视频,涵盖了滴定管、移液管等器材的使用、仪器洗涤、装液以及滴定等操作,总视频时长超过了30min。尽管视频中包含了完整的实验操作步骤,但是对于初次接触滴定反应的学生来说,过多的视频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也难以有效掌握实验中的各个操作步骤与规范,无法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将微视频运用到化学实验滴定实验教学中,根据滴定反应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知识,控制每个微视频在5min以内,一个微视频完整讲解一个知识点,通过多个微视频组成完成滴定反应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为基于微视频的滴定反应操作分解示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分步掌握各个滴定反应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改善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化学实验开展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实验知识,通过微视频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够满足各种化学实验开展需求,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实验本质与内涵,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化学综合素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阳建,罗方,范三微,等.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分类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13):13-15.

[2]肖雪梅,雷颉,杨松涛.高职高专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含量”实验教学的改进[J].江西化工,2010(04):112-114.

[3]谭桂莲,武佳,吴桐.浅谈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32-34.

[4]陈瑛.以医学生能力培养为着力点推进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J].重庆医学,2014,43(34):4701-4702,4704.

[5]马梅兰,杨天林,韩少睿.微型化学实验微视频的设计—以《氧气的制取与性质》为例[J].化工管理,2019(13):25-26.

[6]冯丽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高专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03):212-215.

第2篇: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探究对象,选择初中化学为突破口,首先对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相关概述,接着简述了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最后提出几点应用建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相关概述

1.支架式教学理论之含义

“支架”二字原本主要是指建筑业中所使用的脚手架,将其引申到教学领域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构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当前学术界对其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定义为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础,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并在其能力得到增长之后及时撤去帮助[1].

2.支架式教学理论之特征

第一,教学范围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教学活动,所谓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虚拟的、潜在的空间,只有在建构与学习中相邻的挑战时才会凸显出来.也就是说,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引起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发展水平的情境,并且对其现有的认知水平造成挑战,以此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生长点凸现出来.第二,交流方式独具特征.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可以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过渡者、帮助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此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时往往需要一种师生之间平等、公开的交流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是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有效、互动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教师积极的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构建.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之意义

1.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使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促进、合作的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主宰者、灌输者的地位,在专业素养上可以说是一次挑战及提升[2].

2.通过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支架式化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步骤为师生探讨、研究方案、信息搜集、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在建立起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提供了一种学习者共同体的情境,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创新、尝试最后得出结论.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非常有帮助.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建议

1.利用举例子的方式,巧妙搭建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较多,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熟练掌握更多的搭建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举例子搭建支架可以简称为范例支架,其往往是使用学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当首先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首次对O2这种物质展开完整的认识,并且至此开始今后会继续出现通过O2认识到某一类物质的知识点,如,P、S、C等物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就要注意有效支架的构建,首先教师可以从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体验.接着,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得出O2和其他物质的符号表达式,如,4P+5O2点燃2P2O5,注意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过程中构建其支架,为之后的“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供支架.在利用举例子的方式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选择,尽量选取来自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2.利用提建议的方式,构建支架

提建议构建支架的方式主要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性学习的时候运用,一般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瓶颈的情况下,教师将设问的语气转变为陈述的语气,从感觉上来看更加直截了当.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操作失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致实验的成功率普遍较低,无法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自然也就得出不了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事先对容易致使试验出现失误的关键操作环节、注意事项等做出归纳,在实验开始之前给予建议.比如,需要注意使用的铁丝表面是否有锈迹,如果已有锈迹则必须使用砂纸将其打磨掉;使用的铁丝形状不可为直线型,而应当使其绕成螺旋状等.通过这些建议的提出,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化学学科中作用较为明显.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归纳,更好的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炳林,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98.

第3篇: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1.1构建概念图

利用分层可视化对概念进行多层次的分解,用中心概念将概念表示出来,在计算网络教学中对知识可视化进行使用,教师可以对概念图工具进行使用,将新概念作为前提,和已经掌握的概念建立联系,科学的帮助学生们对记忆进行激活和提取,便于学生们把当前的内容转变长期记忆。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方法和焦点即为概念图中的各种连接词和箭头。此外,也有维持注意力和抑制干扰等控制性注意过程存在于概念图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记忆效果。

1.2应用思维导图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对知识可视化进行使用,在表达一些复杂知识时,思维导图可以用关键词的形式表示出来,依据不同颜色和不同层级来示化不同知识结构,在对记忆学习资源进行消耗时,将学生们的大脑思维发散出来,将学生们的长时记忆更广更深的挖掘出来,此外,构建学生学习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提取线索和储存效果体系。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讲解组网技术相关知识时,对此种方式进行了应用,来帮助学生将有关组网的知识技术结构图构建起来,对于思维导图中呈现出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们能够系统的掌握,进而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组网技术的有关知识,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应该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一起将思维导图创设出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在学习中,使学生们主动加入进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真正的展现出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有效实现学生协作式教学、项目教学和互动教学,彰显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对思维导图进行绘制中,对于要整理和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加细致的进行了解和掌握;其次,应用思维导图画出意念中所想的东西,对于学习到知识能够更好去巩固,此外,在组织知识时,思维导图在其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更加清晰的思路能够呈现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再次,在对思维导图进行创建中,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来实现,对小组讨论进行使用,将学生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和激发起来。

1.3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提升知识可视化应用效果的方式

首先,有效的传递计算机知识。在教学中,准确快速的对传递计算机知识,能够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升上来。所以,在促进计算机知识传递时可以对知识可视化进行使用,在传递计算机知识时,可以对非正式、正式的方式进行使用。在对隐形知识进行传递时,对于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准确把握,传递时要有选择性。在建立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时,对于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都能够有效掌握,提升计算机知识传递的效果。其次,强化知识结构重建。在教学中,为有效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可在知识结构的重建时对知识可视化进行应用。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学习中,只能够对知识载体进行接收,才能够重建知识结构。首先,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来重建知识,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保证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完善。为实现学生间互相协作,教师可应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结构重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师积极倡导与鼓励学生展开知识可视化学习,将学生的兴趣、可视化方法和自身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保证有一定的针对性存在知识可视化中,将学生们的质疑意识和探索思维提升上来,进而提升重建知识的效率。

2结语

第4篇: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

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趋势下,新型教学理念、方法层出不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满堂灌”的弊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课程成为高职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为了提高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积极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该模式的引入,能够借助具体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概念

所谓项目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入具有综合知识内容、且实用的项目,通过对项目的描述将整个工作过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在模块上细分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开展任务讨论等活动,最终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1]。就本质上来说,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个互逆过程,学生在完成知识点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也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特别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

二、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按照项目设置——学生分组——学生讨论——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流程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如下:

(一)设置具体项目

项目设计作为项目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为了能够达到更好地设计目标和效果,在实际操作方面,需要学生对项目设计产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更好地作品;而就理论方面来说,教师应结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一个清晰具体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对各个作品进行评价。比如:在学习“平面设计”相关内容时,身份证件照的制作,设计项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籍表中的图片。受到拍摄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照片版式等存在一定差别,需要对照片加以调整,提高其规范化水平。基于实际需求的迫切性,教师可以确定该项目,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该项课程。

(二)划分项目任务

项目化教学模式积极作用的发挥取决于项目选取及工作任务的设置。因此教师需要根据项目实践目标,合理划分工作任务,构建立体化项目实施体系,具体方式如下:首先,教师将教学示范项目细化为多个子项目,并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排序,并设置多个子任务,围绕着子任务进行学习,如教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时,教师让A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B组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类型及特点,C组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其次,在课后练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理论角度思考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项目中问题的各类方法。最后,在经过前两个学习步骤后,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课程知识,为此,工作任务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提高学习针对性[2]。例如:针对照片像素不高、照片模糊等问题,促使学生按照之前学习的图片修复方法对图片进行修复处理。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学生很快制作了学籍照片,还有部分同学制作了不同背景、不同尺寸的整版照片,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项目操作

项目操作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不同于其他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基础教学更加强调实践操作,如果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基础知识,无法更好地适应日后工作。进行项目操作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项目操作技巧,教师可以将项目拆分为几个不同结构,根据拆分后的子项目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当中,学生既可以单独完成项目操作,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到学生中,如操作遇到疑点、难点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能够完成操作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创新教学考核体系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合该教学模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积极创新教学考核体系,关注学生技能积累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考核体系要加强对学生磁盘管理、word、excel等方面的考核,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程度;第二,理论成绩可以通过对学生项目论文的撰写,将知识的综合应用等内容纳入其中;第三,需要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基础知识、上机操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另外,还应丰富评价主体,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采取项目成果实验、演示答辩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侧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人才。根据上文所述,项目化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产物,是建立在高职教学与学生特点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引入该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设置项目目标,细化项目,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创新教学考核体系,构建高效课堂,从而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秀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2,(05):205.

[2]章晓英.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2,(07):227-228.

第5篇:应用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

1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1.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按照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学习内容、学生的角色化、项目的实践化、过程的情境化等。学习内容需要将就业作为主要方向,利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作为辅助,细化分解任务目标,将细化后的任务来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学生不再是原本的死记硬背,而是对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的从业具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和更加明确的追求,具有更强的角色意识,也通过理论+实践教育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范围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体化教学下的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而是在可行的范围中重点加强实践训练,在实践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发展。在一体化教学中,能够将学生所掌握的所有知识及工具应用到学习环境中,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1]。

1.2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改进,自然具有其适用范围和优势,如计划性和组织性较强等,学生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可以实现知识的链接,为之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但这对于教育初期以及传统教育来说更加契合,对于机械制造专业这类职业教育则存在很明显的问题,那便是培养目标无法契合,职业教育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的知识基础,所以职业教育更加契合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重视实践训练,但一体化教学是强调理论与实践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实现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充分贴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于被动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并没有学生“发挥”的空间,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看与听,而一体化教学则通过实践来验证、消化理论知识,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明白其过程、原理、方法等,因此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来说,一体化教学更加适合职业教育[2]。

2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2.1教学内容的设计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结合机械制造企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要求,将具体任务作为导向,将《金属切削机床》、《机制工艺学》等各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加工工艺为主线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制造理论知识和加工实训的进一步结合。在课程学习情境的创设上,需要结合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根据专家座谈和企业调研等方式进行分析,再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情况,选取各个典型零件作为载体,建立4个学习情境和8个学习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在任务的规划上,根据零件加工的难度由浅至深根据既定的流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征和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开展方面,教学期间需要结合具体的任务将教、学、做进行融合,根据六步法组织教学活动,具体流程有以下:①确定任务目标;②决策方案的制定;③计划制定;④方案与计划的实施;⑤结果检验;⑥评价。在这一期间,需要合理应用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灵活运用现场训练及多媒体等手段,通过过程控制的考核方法针对各个任务单元进行考核,让学生自评、互评,将其与教师评价进行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将零件加工工艺作为主线,完成具体的任务目标。以一级减速器传动轴加工为例,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2.2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原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实施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将文化理论基础和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定。制定宏观的教学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个大模块下的小模块来确定整体上的课题目标。在这一教学体系下,不仅将各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包包含在内,而且各个模块也都强调了技术实训和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功能效用使得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都能得到显著提高[3]。

2.3改善教师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体化教学对于教师的理念和方法等具有一定要求,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训经验和操作能力,也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明确一体化教学的要点和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下教学的统治者和知识传授者,更像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专业课中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教学指导,更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都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指导。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企业设备也在不断更替,这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配备双师型教师外,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一体化的培训活动,让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及时更新,掌握全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方法,通过教师的与时俱进来推动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2.4与企业需求接轨,及时更新实训教材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将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训进行有机组合,那么这也需要将所选任务作为基本条件,通过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结合学校和人才培养需求来更新实训教材。专业教材的学习决定了学生能否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以及二者的融合时效性,传统教材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的需求,也难以匹配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此学校在教材的编制上需要将实践训练与专业理论进行融合,并且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案取舍上也要做好全面规划,确保教师能够运用专业化的知识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在理论知识中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项目为基础、以实践为方向的一体化教材更加契合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更能迎合学生自身、企业需求的发展与变化。

2.5拓展教学资源,构建一体化教室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说,完善的教学设施是沟通学生与教师的有效途径,不仅满足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要求,而且也推动了实践训练课程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适应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学。所以,讲台、设备、多媒体等教具与设施的一体化设置能够充分满足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的需求,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室中的设备和课桌的布设关系,能够体现出设备摆放的前后型,让学生看清教师的演示,从而跟随教师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并且也便于添加实训设备,教师可以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自由切换,也便于课堂教学的管理[4]。

3结束语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来说,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更加契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帮助社会解决一线技术人才需求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具备了适应社会长期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黎,董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76-77.

[2]陈农娣.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上的应用[J].职业,2015:104-105.

[3]赵恒.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践[J].科技风,2018: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