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1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通过深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本人认为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2.素质教育。高职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看,不稳定性太大,学生大多表现浮躁、急功近利,一旦在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稍不如意,大多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人,这也给负责学生实习、就业的老师带来很大困扰。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我们高职类院校应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课堂教学安排也应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思想。

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一线技术员,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三、重视“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兴趣小组在我校现在以各种社团的形式进行,但社团制度还不够成熟,活动还没有正常化,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系里今年已开始从一年级学生中培养学习、技能上的尖子学生,起步变得越来越早,值得欣喜。

四、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关联

第2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03-02

1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三明治”“双元制”等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执行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尤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这些高校教学模式,由于国情等实际情况而无法直接应用于国内高校,目前国内仍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四年全日制培养模式,其中实践教学的特征是短而集中。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针对本校和全国专业发展状况,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局部调整和改革,但已有的措施仍然无法解决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例如:教师上课很努力,学生却感觉没动力;教师教了很多,学生用得很少;企业需要技能,学生只懂理论;等等。因此,调整优化已有的高等教学模式,也就是优化改革高校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将是目前高校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本课题将通过研究国外成功的高校培养教学模式,结合国内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提出高校转型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方向,在分析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上,提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践资源以及实践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方法,并最终提出一种新型的3+X多轨实践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核心观点就是在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实情,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提出流水线式的本科在校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升级应用技能培养,明确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多轨选择。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三明治”教学模式中的带薪实习课程需要4年完成,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读书,第三年带薪实习,最后一年再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只有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相反,我国目前高校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比例以及重要性都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彻底全面地对当前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改革。本文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解决地方高校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时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人才与社会需求、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以优化改革高校目前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为突破口,让所提的新型教学模式能为高校培养所需人才提供有效、科学合理的指导。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实践教学中的课程体系、内容、实践资源及管理制度出发,逐个探讨目前已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对应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1)课程设置优化。本科教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公共基础课设置比例过大,约占总学时的50%,不利于本科学生的个性发展;②实践环节课时过少,约占总学时不到30%,与国外对应环节的比例差距较大;③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内容延续性差,应用技能培养的最终目标不明确。

因此,课程设置优化的对应方案就是要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压缩基础课程比例;增加提高实践环节课时;制定统一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向,从基础到综合、从理论到认识、从认识到操作,设计一个台阶式流水线培养过程。

2)课程内容优化。在学术型人才培养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已有的专业课程内容就无法真正服务和带动实践环节的应用技能培养,主要问题在于:①实践内容多针对专业课的知识点,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目标不统一;②各个实践环节独立性过强,不注重后续实践环节的技能培养要求;③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杂乱;④实践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综合性实验也以演示性内容居多,达不成动手能力的培养;⑤生产实习只是短而集中的参观式实践模式,资源浪费严重,无实际的教学效果;⑥产学合作等级低,教师很少参与项目,无法提升教师工程技能,不能反馈实践教学。

因此,实践课程内容优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从专业认识、基本技能培训、综合实验、独立设计几个环节来分解实践教学的总目标,从而实现从易到难、单项到综合的流水线式实践技能培养;多个课程设计设定为一个综合类课题,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到课程结束逐步完成,明确每个独立实践环节的培训效果,保证整个专业的应用技能总方向;建设多种竞赛类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供支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在岗锻炼,同时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师培训计划。

3)实践资源优化。实践资源优化涉及实践师资优化和硬件配置优化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教师职业规划单一,多参与教学工作,无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以致专业内容讲授枯涩,学生掌握难,兴趣低;②实践实验设备多为常规演示性设备,无法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和能动性。

因此,实践资源优化的方案就是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教师每年定期进入不同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教师积极参与所购买实验设备生产企业的设备研发;采购可进行二次开发类实验设备,建立综合实训实验室或创建微型生产线。

4)实践管理优化。当前学生的学习管理仍然采用辅导员制,而没有清晰的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因而可以从大一开始将学生划分于各个教师,实行教师承包的导师制。由指定的导师来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各项教学任务,包括实践教学的学时、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成绩考核。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上,突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X多轨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改革方案,在参考国外先进的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地方高校的软硬件配置条件,提出一种3+X多轨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教学模式中的3为3学年在校学习时间,X为第四学年多种实践教学的任选项,包括多轨在校的选修课学习和在校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及自主校外实习三种实践模式。

2)3年的在校实践教学环节将以流水线式进行设置,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大一开始分割总目标到每个独立实践环节,而不是简单地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实践内容。

3)3年在校学习完成所有的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大四只安排X选项中的在校选修课程。

4)第四学年开始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然后学生可根据自身要求,自行选择X多轨实践的一项内容。校外实习的学生可通过企业工程师认定的实践量换取在校选修课程学分。

4 结语

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在已有教学模式开展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如社会需求与人才能力、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实践能力等,重点对高校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各种问题并给出对应的优化改革策略,最终提出一种符合地方高校转型下的3+X多轨新型教学模式,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建川,关佳佳,李娇月.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1(4):71-73.

[2]鞠耀绩,张德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3(12):110-112.

第3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之一。同其它高等教育类型一样,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也面临着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层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1、5"要素进行了构建和研究,最后对该模式的实现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及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划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人才类型不同,其担负的任务也不同:学术研究型人才主要任务是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将具有专向培养潜质的“毛坯”,培养成具有社会特质的“产品”——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从业品格塑造、专门知识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较高的从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由不同类型的院校来完成,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培养,因此又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本科”和“应用型”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其它类型人才在人才品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人才品格: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自信、进取、诚实、守信、较强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专业意识、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相应的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实验、制图、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它具体涵盖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学科(或专业)和课程三个层面又可将其分为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和微观人才培养模式。

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国家或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战略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国际范围来看,主要有通才模式(以美英为代表),专才模式(以法德为代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通专结合的模式。根据我国国情,上述三种模式都有其采纳的合理性,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少数名牌大学由于其生源质量高,办学条件好,毕业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比例较高,应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专才培养模式应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可采纳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为实现其人才培养规格所采取的培养方式。由于人才培养规格涉及到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和体魄诸方面,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其中不同规格人才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上,这也是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被关注较多的主要原因。学科或专业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微观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其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上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人才培养模式又必须主动适应和服从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以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规定。国际上公认人才质量应包括知识、能力和品格三个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归纳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目标是“基础扎实、口径适中”,能力方面的规格是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素质方面的规格是综合素质高,具备执业的社会道德标准。由此,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口径适中、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二)培养方案:为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执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能力分析,分别确定各专业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两大教学体系并行、融合、交叉,并把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在知识的构建上还要注意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快,且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

(三)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①有针对性、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为专业教学服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应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针对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构建基础模块,同时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间转换。②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比例,确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应该高于学术型本科人才,而一定数量的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是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大应用型专业模块的比例。③提高核心(主干)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应该适当提高实验课时比例,而且理论课、实验课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与关联,压缩验证性实验,加大二次开发性质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作为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的实验,应该作为一个模块课程加以系统设计,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④引入跨学科类课程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工程教育为例,应该引入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树立大工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

(四)教学模式: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社科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比如:工科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可以广泛将现实生产中的方法、技术引入现场教学,即课堂与实验室(实习基地)合二为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法等文科课程,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撰写应用性的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法律等课程,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模拟课堂进行模拟教学;结合项目教学,可以在所有专业的专业教学阶段广泛开展模拟现实生产情景的仿真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为了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完善其保障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重理论,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这种教育思想在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反映。某些政策导向,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认识不统一,分类指导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导致了高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建立起准确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才能切实地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科学、准确定位,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区域性特色

科学、准确的定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里的“区域性”包含两种语境:其一,地理概念语境,即地区、地方;其二,专业概念语境,即相关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区域性”同时含概这两种语境。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人才特点及专业优势,决定了这类院校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特色鲜明。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以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向,适时地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三)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当的学术理论水平,而且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到人才考核的完善的用人机制。①人才引进。在学校招聘的新教师中,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应当把这种经历视为与学历、职称同等重要。学校还应从实际部门聘请一批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型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②人才培养。目前,不少学校都出台了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政策,应当同时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到实际部门工作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③人才考核。应该尽快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师考评机制,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各方面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学产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学产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企业技术实习环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学产研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能力;再次,要加强在实验室建设中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缩小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所用仪器设备的差距,寻求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最后,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高校应首先树立积极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设立专门的学产研合作教育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各方面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型科技合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保障,为此:①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完善学分计算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②结合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模块负责人制度,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③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改革一考定级的成绩评定方式;④建立教师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⑤加强跨学科学术团队建设,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术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学术团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⑥完善对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真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实施,避免操作过程的弱化。

第4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生产领域的全面渗透,如何培养具有宽厚的科学知识并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生产技术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就在此背景下产生。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阐释

通常根据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将人才分为两类,即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理论型人才有时也被称为学术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传播、理论创新和原理创新,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研究与传播理论的重任”,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应用型人才有时也被称为技术型人才或实践性人才“,主要是把发现、发明和创造的理论成果变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实践成果,主要承担着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实际价值的任务”,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应用型人才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出,“‘应用型人才’最早是由高等专科教育提出的,正式出现于1990年原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时很多参会的专科学校在介绍各自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时都提到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等专科学校的“专利”,也成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可将应用型人才理解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方面,可以发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既有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发展,即将科学理论或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生产人们所需的产品,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发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业务能力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及训练,不断增强未来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协调性特征。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应该协调发展,在知识构成方面,包括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作为重点。在能力构成方面,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并以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应用能力相协调是应用型人才的立足之本。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应用型人才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因此,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三是专业与岗位相结合的适应性特征。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进行培养的,这类人才培养特别强调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是和未来从业岗位对应的,专业与岗位相互结合是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任务

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行政管理工作从业人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发展,使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了解社会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承担的基本职能之一,有效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社会实践,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作为前提,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各种行业和组织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条件及其变化,了解不同组织的岗位设置及从业要求,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知识和能力构成情况。只有了解社会需求,才能明确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所需技能,并有效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也要结合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主要通过培养规格体现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明确所在学校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观念、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一般来讲,“985院校”和“211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从事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事社会组织一般管理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从事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工作。

(三)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输出服务于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关键技术与管理岗位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反向重构教育模式,而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的人才需求条件来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重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的数量和结构,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协调,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确保课程开设能够培养学生的行业就职知识和岗位工作能力。

(四)更新日常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注重业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应该重视“产学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加强专业知识和现实行政之间的对接,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体验式和观摩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由于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性特征,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尤其要加强实践性教师队伍和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高校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采取挂职、顶岗、外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多管齐下。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从社会需求出发,在教学中转变理念、充实内容和改进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关注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满足社会需求,即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开展相关工作,缩短岗位适应期。促进学生发展,即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密切关注不同行业和组织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以及对本专业从业者所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尊重学生主体,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通过传递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使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获得生存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是各类高校肩负的重要任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样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为中心,所有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观念上,应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以理论传授为主转向以技能培养为主,从以学科体系构建为导向转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三)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以适应实际生产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从社会需求出发的反向课程重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本专业学生的从业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适当压缩理论类课程的比例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并构建就业方向模块。教学内容方面,要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结合现实行政实践,关注理论研究前沿,构建“基础、实践、前沿”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

(四)强化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

第5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 for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Li-yan GAI Guang-qing ZHAO Li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China)

【Abstract】The necessity and the proposals of constructing a 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 for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ere proposed: Changing education idea and ideology of undergraduat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programs containing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s. Setting up relatively stable practice bases. Constructing “double type” teacher groups. Enhancing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reating high qual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Finally,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 had been applied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for polymer materials major of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and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effect.

【Key words】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Applicable talents cultavating mode;Practical teaching

1 普通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由于我国教育布局和人们观念存在问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量增加缓慢,技术工人数量急剧下降,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普通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普及型教育。以往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合于这种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因此这种普及型高等教育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然而,这种就业难问题并不是社会人才剧增的结果,而是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较少,导致多数企业存在人才严重缺乏问题。这种普及式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既不具备高级精英式人才的能力,又缺乏职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当前这种普及型高等教育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两大问题,一是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问题,二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不够,使目前高度教育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有责任为高等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根据目前现状,把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目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不断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有很多人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困扰高等教育者的一大问题。研究构建一种适合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

2 普通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转变教育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

普及式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当然,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最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针对地方普通高校,在不断扩招、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的情况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育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大学生首先应转变自身观念,突破白领观念,吃苦耐劳,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2.2 加强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环节及基地建设

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强化生产实习环节,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避免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要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工程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2.3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应用型人才质量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必须要有综合型教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安排校内导师参加企业的科研实践活动,与校外导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应用型人才质量。

2.4 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打造优质教学科研团队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加大了对实践环节的投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政策,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学生也经常到企业参与生产,进行学习,并有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校企的密切合作,学生的自觉学习热情显著提高,改变了大学学习观念,认识到了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学习即将被社会淘汰。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学生自信心增强。当然,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一个长期的实施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社会各界、学校领导、一线教师、高校学生不仅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要并付诸实践,采取行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协助下,我们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才能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2]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9.

[3]曾永卫,张亮峰.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39-40.

[4]蒋毅坚.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30-32.

第6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IT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不断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也是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各个高校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加快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行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行业需要适用性强的应用型才人,但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业界的需求存在差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培养定位有待明确。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IT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笔者深入分析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素质,构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对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特征

1.1 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坚持“基本理论、核心能力、基本技能、人文素质”4条培养主线,坚持以IT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编程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强化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和提高,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强、有特长且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IT人才。

1.2 IT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有知识又拥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IT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

(1)专业素养:具备从事IT行业所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保证最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要具有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及时吸收,跟上知识变化。IT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4)工程素质:具有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的潜能和适应性,积累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5)创新精神:具备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变革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提升的能力,且拥有为社会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方法和新发明的精神和意识。

(6)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角色是IT项目分工的需要,合作精神是团队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的源泉,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是IT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

2、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宝鸡文理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了“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培养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工程素质与职业规划教育相融合,以社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为牵引,以“IT实验能力一IT设计能力”为主线,进行IT能力的培养。实验区多方位多层次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学科竞赛等,探索与构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2.1 建立多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宝鸡文理学院所建立的多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模式见图1。本教学体系模式具有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基础理论教学不弱化、程序设计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多维化等特点。

第1学年以夯实学业基础、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重点放在信息化素养及程序设计基本功的培养训练上,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课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整个4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课程及认知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业有一个思考,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一个预期。

第2学年以初步掌握软件工程方法为目标,重点进行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建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组,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邀请企业工程师任组长,和任课教师一起完成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开发、生产实习、学年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学年以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专业素养培养训练上。进行综合实验及基于项目驱动实验;通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岗位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

第4学年以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与合作企业一起在校内设置企业招聘及企业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求职、就职、稳职等职业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再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其成为毕业后能满足IT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2 搭建实践教学特色平台

实践教学特色平台见图2。

实验教学平台: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提供支持。学生可以使用实验室和在线学习系统,完成课程实验及在线训练。教师可通过实验平台为学生答疑、与学生互动。实验教学平台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提升平台:该平台分为教务、案例、任务、绩效、考试5个模块,通过工作台提供真实的企业软件开发流程。案例库是企业已完成的项目案例,分专项案例和团队案例。教师通过工作台对学生任务、管理任务并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学生通过工作台查看并完成任务。该平台提供软件工程生命周期过程中先进的、主流的工具软件,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项目专项开发及团队合作项目开发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企业实训实习平台:与IT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真实环境。大一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l周的认知实习;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在企业进行为期1月的专业生产实习,大四学生在校内企业模拟环境或企业真实环境中进行为期1年的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实训实习平台,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岗位意识和职业素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提升应用水平和就业能力。

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平台:以创新实验、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立项、各级各类竞赛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途径。学校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教师帮助学生立题,用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长久坚持的意志和品质。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计学分、计工作量、重奖科技成果、设立优秀成果及荣誉展览室等措施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 实施校企合作

近年来,宝鸡文理学院分别与西安软件园的加中大学生IT实训基地、西安行知汇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陕西未来蓝图软件教育等多家IT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与企业一起制订了专业培养计划。企业工程师对新生进行了专业教育,企业经理人对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指导,学校还请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设计请企业工程师为组长,成员为该课程的教学梯队教师,以项目为主导,组成项目组。所有的课程设计均由企业工程师与课程组共同完成,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对接,为在企业进行实训的学生进行了大四选修课的学分转换。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带动了教师,鼓励了学生,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形成了“培养计划企业参与”“新生专业教育企业做”“职业规划企业指导”“课程设计企业导师任组长”“毕业设计企业支持”“实习实训在企业”“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可课程学分置换”“合作企业优先选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见图3。

2.4 提升创新能力

注重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竞赛、学生科技立项、证书考取、资格认证、学优表彰等形式,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科技发明竞赛、科技立项、针对全校师生的软硬件维修维护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外活动模式,见图4。

2.5 注重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规划采用三线并行方式:一是请企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报告会、咨询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二是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及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自主完成职业规划;三是设立各类学生社团和协会,吸引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兴趣寻找和兴趣培养。三线并行、四年不断,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就业,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IT应用型人才。

3、成效与启示

近年来,宝鸡文理学院全方位探索实践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宝鸡文理学院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其岗位上为母校赢得了许多的荣誉。在“挑战杯”“博创杯”等全国性比赛中捷报频传,其中在2010-2012年的“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中,宝鸡文理学院的学生连续取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关联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8年的78.6%上升到2012年的95.8%。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在团队协作、人际交流、项目规划与实施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学生普遍反映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所学的内容在企业实习和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有用,并能在就业等方面具有竞争力。

3.1 建立多维应用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按照以培养“务实创新的IT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及“需求牵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实施将工程素质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以“IT应用能力IT创新能力”为主线,进行IT能力培养的思路。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不断进行程序设计、软件设计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构建阶梯型实战模式,即综合实验用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项目驱动实验为学生提供软件开发过程的实践经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实战式实习包括企业认知、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参与短期项目开发、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等。同时形成了以“学生竞赛”“学生科技立项”“资格证书考取”“学优表彰”带动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所代表的行业的联合。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管理文件,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作方案的总体制订、组织实施、经验总结和改进推广。各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的实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合作,使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过程、实践实习指导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企业也接受学校师生的智力和其他资源的服务。企业的参与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科学,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落实更加到位,培养的人才应用型特征更加明显,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一是建立了完善的IT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学校、院系及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督导制度。院系落实教学质量,学校督导管理质量,企业督导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自我评价、督导评价、专家分析等多元评价机制。

三是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方式。实现从注重理论与结果的考试向注重过程与能力的考核转变;从单一笔试加实验考试向理论掌握、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多元综合考核转变。通过考核和评价标准的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是制订校企(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办法。

这些制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

4、结语

第7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型应用人才 培养 教学方式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于人才的标准也更加是多样化、专业化、综合化。在各个领域中专业型的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大比例的,在各行业都要用的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是很大的。目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应用人才,高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迫不及待的。

1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在各领域中都需要人才的注入。对于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的则是软件公司以及应用型软件企业。软件公司以及应用型软件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型人才的要求量大,并且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严格,不仅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基础的计算机理论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能够准确的把握计算机所出现的故障,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故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业界人士给与的专业导向,掌握专业导向适应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如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培养人才的计划是教育体系倍加重视的问题。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

2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与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心里有做事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只有应用型人才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可,才能够被企业所重视,才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完全应用到实际中。在计算机领域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严格,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输入性东西,需要人为操作,只有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满足计算机企业发展的需要。

3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1制定并优化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始都需要合理的规划,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需要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是育才教育的指向标,只有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培养的顺利进行,才能够为社会提供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制定培养方案,需要明确社会市场需求,依据社会市场需求来制定方案。培养方案要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培养前提下,将专业技能教育与应用型人才教育方案相结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在,计算机领域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其快,为了跟得上社会的要求,需要不断的优化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培养方案中除了明确培养目标,还要确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要规划好学生的授课内容,要调整骨干课程,精心设计课程的内容。

3.2落实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无否以及方案的效果合理与否,都需要在合理实施后才能够验证。培养方案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形成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培养模式无非是将计算机的各种课程整合起来,将课程有序并合理的组织,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合理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程实践、实习实践很好的结合到计算机的理论课程中。在课程实践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要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将知识很好的应用,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实验设计奖参与度,激发学生团体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

3.3注重学校教材的更新以及其他教学平台的利用

计算机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的不断的更新优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与学生最实用、科学、先进的教材。为了保证学生的信息知识的获取渠道,要加大图书馆的投建力量,保证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相应的学习氛围。同时,要丰富图书资源的种类,从计算机专业知识到文科到理科等不相关的专业图书知识,要丰富学生的阅历,加大学生的视角,开拓学生视野。为了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要加大学校的实习基础设施投放力度,增加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力度,要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有开阔的视野,从而能够带学生领略专业知识的最前沿,分析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科技要素,提供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远程教学系统,提供学生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实践机会。

3.4增强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型应用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中,目前社会更加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要具有高标准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个人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在学校加大好人好事的宣传力度,加大公益文化的投放力度,带动学生参加公益事业,例如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习上岗前的培训,增加学生的工作坚持力度,增强学生的工作安全意识,加大学生的职业负责能力等。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中,给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举办学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团体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就要不断的利用学校加强自己。学校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准,给与学生最广阔的知识平台,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第8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一、以“应用型”理念为指导,定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人才类型,包含高科技应用型,研究开发型,工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高科技应用型和研究开发型人才培养主要由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完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对于本科工商管理类教育来说,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提出“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考察体系。

知识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结合构成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基础知识传授应当以应用为主线,适当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以增强适应能力。

能力方面,大学生应当具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培训,强调工程实践能力。

素质的内涵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

二、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综合师资水平

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第一,引进高水平师资。要积极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请进来,邀请他们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第三,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让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实务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这是国际上流行的做法。第三,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施加压力。从制度人手,鞭策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重奖与高压并施,推行顾问教师制度,提倡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体提升师资实力。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定期开展说课活动和科研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中国工商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却相对落后,明显不能满足客观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各高校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学到“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知识技能的配置。与此对应,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应侧重于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制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建立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有适应的教材,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指导和监控,适当调整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

第二,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更要强调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和要求,有预见性的灵活调整和改变教学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和社会需要紧密接轨,应经常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发展动向,及时的做出适当合理的教学调整。

第三,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工商管理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引入国际最先进的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以致用的水平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重在“应用”二字,我们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实践的需求和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教育将不复存在,所以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第一,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还要投资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第二,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学校应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到著名的工商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操作,论文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四)结合地方实际,培养“地方性”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的目标也已被纳入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体系当中,培养地方性人才更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中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要服务社会的,首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地方性”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第9篇: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 应用型 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40-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的新型高等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或基层培养一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有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从自身特点出发,仍沿用学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和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层次性

高等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从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专业博士、专业硕士、本科、专科,分别对应技术研发创新、技术研究与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操作等工作职能。

2.专业性

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又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成为高素质(或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执业医师、中小学教师等。

3.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广,突出表现在工作方面上手快、实践能力强、应用能力强。

4.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标准

“重实践、重应用、重一线”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上:(1)工程实践能力强,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2)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3)实践创新能力强。

二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既相对独立又融会贯通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阶段我国的本科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导的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宽厚而系统的理论功底。而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则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既能满足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和操作的需要,又能满足专业应用理论学习的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是必需的,但与学术型本科高等学校的要求又是不同的。它要求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理论教学的设计应以“必需和适用”为度,强调知识和方法如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把应用性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注意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的统一,处理好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岗位需求多变性的关系;

不断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了解不断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培养适应能力强、应用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具有专业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这些能力的培养途径,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借助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应把握各专业实践教学不同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等)的目的,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有特色的教学形式,并且要注意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切实抓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化、一体化和特色化。(1)实践教学实用化。围绕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的要求,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适当减少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和实训的比例等,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强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内容一体化。一是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要有一致性,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二是将学生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大学一、二年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基本能力;三年级:应用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四年级:岗位实训,重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3)实践教学特色化。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专业发展的根本。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打好校企合作牌,构建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的办学特色。

3.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

“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还应当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素质教育的素质应是以人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的作用下高度内化的心理品质,并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外化为个体的行为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素质的养成除了个体先天的因素外,教育培养与环境是素质养成的主要要素。根据职业教育理论,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要素。具体地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整合的结果,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对于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构成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基层一线人员为己任,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除了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养成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来构建。该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体系、文化素质养成体系、专业素质养成体系和身心素质养成体系等。应将规范化的素质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显然,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对应的课程平台除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职业教育课程平台外,还需要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平台。我院开设的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主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意义,但课程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这样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此外,素质能力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素质能力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保证素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不仅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细鸣、汤凤莲.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3(3):70~73

[2]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5~56

[3]孙泽平、漆新贵、何万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5~58

[4]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