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低碳循环经济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低碳循环经济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低碳循环经济

第1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第2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2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1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3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1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2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

第3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现代化经济体系

1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特征与转型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在换取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日益失衡。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发展范式是围绕发展问题形成的有关发展内涵、发展过程、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知。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伦理基础是尊重自然,在制度设计上寻求生态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新范式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目标是提升社会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要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从国内层面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后期,正是资源依赖程度最高、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的时期。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但在产品的国际分工链条中,中国具有优势的是零部件制造和加工组装环节,企业获取的利润率较低。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从国际层面来看,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全球转型发展的要求。中国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愿景也要和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大趋势相契合。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指出,前五大风险都与环境风险密切相关。我们所处的地球环境未来如何,取决于我们做出什么样选择,如果选择低碳绿色更具有韧性发展道路的话,地球可能更加绿色更加有韧性,反之则可能风险增多。

2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内涵

党的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关于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在2018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这是一个由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2019年欧盟推出欧洲绿色新政,这是欧洲面向未来的绿色发展战略。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增长完全脱钩,使欧盟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中国已经提出“两步走”生态文明目标愿景,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新范式来引领,才能与国际趋势相吻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体系,首要应以新旧动能转化作为特征,以生态安全为基础,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把绿色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点,构建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同时以清洁能源作为绿色发展动力支撑体系,既有考核评估的硬约束,也有绿色金融的相应支持,并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保障,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1]。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的发展模式以GDP增长为目标,新动能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现在对于中国来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既有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引领,也有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持、制度保障、经验积累所打下的非常坚实的基础。

3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方向与路径

释放这种生态红利的载体应该是生态产品。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报告都提出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结构性失衡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在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在于修复生产力系统中的自然生产部分。生态产品除了它特有的生态属性外,也有其生态稀缺性、公共物品的属性,还有弱可替代性和时空的属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创造商品化的市场交易条件。从供给侧来看需要良好的生态本底,从需求侧来看就是社会需求存在,另外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就是制度条件。当然有很多生态产品在市场化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交易,只能通过生态补偿、生态转移支付方式实现。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从实践来看需要补强基础设施,因为有“绿水青山”的地方有其各自的特征,可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延长产业链条,还要形成品牌;对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还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借助大集团的平台商业模式可能更加容易一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创新“两山”转化的政策机制[2],首先要产权清晰,创新商业模式,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其次是人的观念要转变,比如生态产品既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还有一部分具有市场属性,既要考虑它的经营属性、也要考虑其公共物品属性,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作用。最后,促进四种资本有机结合,“绿水青山”是非常好的自然资本。要使自然资本转化“金山银山”,需要人力、物质、社会、自然资本相互配合,尤其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可能更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5):208-214.

第4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开发

前言

目前,我国的社会进程处于由工业化转向现代化的过程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渡。同时,社会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远。在这进程里,限制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若想使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现有的生产方式就必须被改变,积极寻求新的能源,而不是社会对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资源的追求。对于所有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利用,不能因为传统稀缺资源的短缺就大力开发使用新进能源。经济循环中资源的回收利用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环境污染也相对减轻。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依赖化石燃料的社会能源消费、对于环保型的替代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等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循环低碳经济应相互配合,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内因分析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一,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追求。在为促进“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电磁干扰、低效益)的实现,需要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动中进行对循环经济的充分考虑,从而使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以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回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第二,二者的发展是相互的基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是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的,在实施方式和手段上存在互补异同。低碳经济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使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从而使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环境保护也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否定高碳经济并对“3R”原则进行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现了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与节约、充分利用化石能源、低碳价值和低碳发展路径。循环经济理念强调从源头控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即减少资源投入,实现末端管理———利用资源,将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各种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和同步低碳消费被循环经济密切的关注着,从低碳因素分析到消费、交换等环节,着重从经济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解释。第三,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低碳经济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以及碳的排放,将对碳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一定资源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最大化,主要强调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频率。所以,在循环低碳经济与生态开发保护中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从而以实现低碳经济,平衡充分协调关系,二者之间,试图使循环、低碳经济相互进化,尽可能避免两者有冲突。

2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2.1发展阶段的两大制约因素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会发现必然存在的一种发展规律,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必然会受到这种发展规律的影响。其产业体系必须经历轻工业、重化工、高技术产业等多个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来看,未来10年到20年内,基本从中期任务到工业化重要阶段的工业化进度,一方面,以机械、钢铁、石化为主体,能源密集型产业集群仍然是更深一步的促进经济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与建筑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发展对全球的资源以及能源需求大大增加,对环境与气候系统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为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国际减排责任等几项,制约我国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增长与其发展特征。我们需要解决能源与经济方面、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才可以将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创造高效率、低消费、低排放的现代工业体系,使经济社会的转型变得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促进产业基础完善,为全面促进小康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2两个发展目标的要求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并结合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实际情况,将制定多种的政策来实现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其得到快速的增长,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低碳能源结构。因此,在现如今,不管是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低端“世界工厂”,还是“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加速发展,缺乏先进技术,以及结合当前工业的艰巨任务,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为城市化。但是,我们必须进行战略选择,明确发展任务的重点。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遵守,实现经济要发展,还要低碳,这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协调长期和短期利益、平衡各种发展目标的途径,同时也需要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持。我们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应以简单循环或碳排放为核心,而应该建立绿色的经济框架,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把节能减排作为核心,将环境质量进行逐渐的改善,作为我国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基础,避免走发达国家的错误道路。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

3.1制定国家协调发展战略

在社会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就有资源短缺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等。因此,我们必须要走经济循环、低碳循环之路。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应对污染环境、短缺资源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将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给予实现,从而使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得以实现。再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从而建立资源友好型与环境保护型社会。如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以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碳排放量为目标,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的得以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共同特点就是发展周期长,随着其发展的逐步深入,其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在详细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设定阶段性目标,逐步实施政策,逐步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合作,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共享资源等得以实现。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还需要积极地参与,从而为我国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重大保障。

3.2建立健全经济政策

在我国循环、低碳经济的实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与发展,国家为了支持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鼓励各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总的结果来看,关于流通低碳经济,其发展水平不高,主体也不是很积极地参与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来自于市场所建立的约束政策,由于其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强,造成了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在横向方面,应注意各区域流通低碳是一种相互协调的政策,以实现区域内和跨区域发展,这有利于循环低碳政策的统一,促进不同地区实现对接技术,业内人士认为,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应制定相关政策,对一些企业或产业集群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非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4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发展

在绿色经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和推进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产生积极的乘数效应。但是,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新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将经历转型的痛苦。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这个制度与部分,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质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甚至不能做到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总体而言,从长远来看,生态和环境保护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是有助于经济发展。随着绿色生产和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将逐步形成双赢局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保护将促进生物,材料,能源,电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科学产业化,技术创新和科学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新的科技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将应用于各种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二,生态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内需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将迫使消除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先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5结束语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必将导致现代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在我国同样必须关注,应纳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型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制定相应的国家战略,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政策。科学范畴的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这二者的共同发展,促进生态开发保护,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使环境保护与循环低碳经济发展的更好,从而共同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木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5.(52).

[2]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6(2).

第5篇: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关键词:甘河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循环发展

2014年和2015年,甘河工业园区相继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1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园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电解铝-铝合金-铝部件”“电石-烧碱-PVC”“冶炼尾气、天然气-甲醇-烯烃”“石灰石、电石渣-水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对青海省建设生态强省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2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静脉循环体系尚未建立

根据园区现有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冶炼废渣、电石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等产生的固体废物,尚未构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

2.2现存产业链条较短

园区发展受区位限制,招商引资的高附加值类项目落地意愿不强,导致企业间、相关产业间共生耦合较弱,尚未形成企业间微循环体系。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园区创新能力受区位、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科研经费、条件平台较少、实力薄弱,对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循环发展方面成效微弱。

3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1构建有色金属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有色产业基础,优化“电解铝-铝合金-铝部件”、“铜镁锌有色金属生产-铜镁锌铅基合金-铜镁部件”等重点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特种型材、建筑型材、轻量化汽车配件、光伏产业配件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及铝基合金等领域,推动产业向“资源精深加工”模式转变。

3.2建设特色化工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特色化工产业基础,重点打造“铬铁-铬酸盐-重铬酸盐-铬酐-氧化铬绿-金属铬”、“冶炼尾气-甲醇-烯烃-烯烃制品”等产业链,实现化工过程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推动初级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

3.3建设锂电配套新材料产业循环体系

结合青海省“千亿锂电”发展规划及思路,重点打造“镍、钴、锰-三元前躯体-正极材料”、“无水氟化氢-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电解液”等产业链条,引进锂电池隔膜、锂电池箱体、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以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锂电配套新材料产业向多元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循环体系

将围绕“建筑、道路、桥梁”等行业需求,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防水路面砖等绿色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方向发展。

3.5建设静脉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三大产业基础,加快企业间、相关产业间耦合共生网络体系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深度延伸、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较小、运行管理规范的新格局。

4结语

结合园区实际,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可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推动园区产业向高档次、精加工、多品种、消费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文艳.青海省循环经济先行区法制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4,(26):222-224.

[2]李勇.青海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和主要任务[J].攀登,2006,25(5):89-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