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低碳经济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的定义

第1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低碳经济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尤其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场迅速增长。

本文认为,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新壁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大调整,它对国际贸易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在商品贸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比重下降,低能耗、新能源产品比重逐渐上升;其次,已经开始进行低碳转变并拥有低碳技术的经济体,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也变得益发有利;第三,低碳经济催生的低碳技术革命会掀起低碳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转让,推动国际生产力发展。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经济尽管为各经济体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但其对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和推动,尤其明显。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且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各经济体之间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为全球模式,经济角力从而演变为政治博弈。英国是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欧盟也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而美国和日本在低碳经济中的尝试也是投入巨大,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本次洗牌获得该领域的世界话语权。因此,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壁垒。当前,在国际贸易中有关低碳经济的主要贸易壁垒为碳关税、碳足迹。

碳关税,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内引入了碳税,与排放总量控制和配额交易制度等共同控制碳排放。然而,碳关税的征收实际上不能有效减少碳排放,且单边主义的国际贸易壁垒行为极易造成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引起国家间的经济甚至政治问题。

碳关税容易引发贸易战,不利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有机融合。笔者认为,从国际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碳足迹将是长期存在,且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和营销革新的非关税壁垒。

碳足迹、碳标签与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形成与发展

第2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作为研讨中心,在分析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列举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希望对创新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实际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发展;转型;理念;路径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降低碳元素的使用量和排放量,这既是转变能源消耗形式,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当前可再生资源经济、新能源经济、生物能源经济、氢能源经济都是低碳经济的构成方式,它们动态的特点即通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模式的建立。作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申,我们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技术高效率创新、制度合理化整合都纳入低碳经济范畴,通过范围和内容的扩大,将社会和经济中转变发展传统理念,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模式都看作低碳经济,并将现实的时代看作低碳经济时代。

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在解释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和概念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先定义绿色管理,这是始终新型的管理思想,是将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观念整合在管理工作实际的先进管理理念,讲求管理的高效率,将管理看作是为社会和经济主动提供服务的思想,通过对生产过程、经营方式的管理转变,更好地适应绿色经济与绿色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统一社会认知、协调管理对象、整合各类资源的新型管理方式。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在绿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社会、企业和员工看作是一个协同而交互的主体,统一社会需求、企业发展和员工要求,以差异性、高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员工成长、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和新理念。

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功能

3.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功能

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品质,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特别是在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调整企业岗位紧张,提高员工个人效能的功能,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协调而综合的发展。

3.2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功能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人才高效率、低成本地吸引和配置到企业适当的岗位,在行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发展任务迫切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识别人才和企业需要相互结合的契合点,将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关键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3.3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功能

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平台,企业可以在微观上改变传统的人员管理方式和人才发展模式,起到了转变企业旧有文化、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经营模式的作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倡导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和薪酬制度更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与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的目标得到充分地保障,促使企业更为高效地实现变革目标。

4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内涵

研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从企业的基本状况出发,必须结合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展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低碳发展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只有将企业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细胞”进行绿色理念的改造,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高效率运行、人才高水平发展提供可能。二是,低碳经济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明确绿色发展的方向,也才能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人力资源实施的实际职责和具体工作,企业才能绿色生产和低碳运行,完成低碳经济要求的集约化、高效率发展目标。三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础,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将低碳发展作为方向才能适应社会、政策和自身成长的基本要求,通过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制定出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进而建立起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全面构建企业管理的战略系统,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了组织、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管理在低碳经济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在经济学界和管理界有句名言———发展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境和难题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低碳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发展路径)必须应该从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对策和方法。

5.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发展理念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告别传统人事管理中不协同、不和谐的措施和作用,将和谐理念和绿色思想引入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微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管控细节和要点,将绿色做法和低碳发展措施整合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宏观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低碳理念和绿色思想作为平台,重新定义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发挥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现低碳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为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实际、工作、理论与意识的基础。

5.2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招聘

企业招聘是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人才队伍水平,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工作,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低碳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重新定义招聘的实质、内容和过程,使人员能够接受企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充分认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看清自身对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同时强化人员低碳、高效发展的理念,严把企业人力资源的“入口”,为企业实施低碳、高效、绿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基础。

5.3实施人力资源的绿色绩效管理

低碳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走绿色发展的路径,而绿色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是这一路径的基本形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将生态责任、绿色理念、低碳思想及社会责任等指标纳入到企业员工的日常职责范围内,积极表扬和宣传那些在个人责任范围内履行了企业生态责任及社会责任的员工,同时鼓励那些非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员工,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表扬和激励,这将有利于树立企业员工责任感,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5.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执行,政府应当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的大环境。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宣传“和谐”、“低碳”的绿色发展观。企业应当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环保的服务,通过具体实践来体现其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6结语

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更加重视个性化和智能化,必须将低碳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思想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细节与关键中,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性转型,顺应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与经济实际,打造低碳经济和绿色理念下管理的转型契机,在加速低碳经济成长的同时,创建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

作者:辛增平 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第3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第4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低碳道德观念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逐渐从一个科学议题演变成为广泛的政治、外交、经济与社会发展议题,对人类现有的治理架构、民族观念、思维模式、安全意识、发展理念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信息及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并制定现实的应对策略。发展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公民需要形成新的低碳道德观念,我们要从培养公民自身的低碳道德意识着手来发展低碳经济,解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1.1 气候变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气候变化的定义共有三种:第一种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它的解释,主要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都称为气候变化。第二种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定义;“在类似时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除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变化。”[1]这个定义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尽管可能给全球带来诸如中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木材供应增加和取暖能源减少等有利结果,但其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它带来的益处,例如: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加剧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还会使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的混乱而灭绝;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年来使海平面上升了18厘米,到2100年,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2]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从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途径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3]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以前的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特点的传统经济形态相比有着新的特征。

1.2.1 理念先进性

即低碳经济提倡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较之传统经济的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传统经济是以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只关注经济的发展却不关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低碳经济的高效生产和节约的消费模式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其具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改变了以往重经济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传统发展模式,它不仅关心当前的发展更注重长期的发展,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1.2.2 技术创新性

即低碳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较之以往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传统经济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来,各国主要都是以GDP 的增长或减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考虑较少。而今天提倡的低碳经济不再单纯的依靠资源的消耗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它引入了碳排放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强调主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来实现社会低碳化的目标,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

1.3 国际性

气候变化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事关各国的利益,世界各国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应对。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只有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至此各国都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发展速度快是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人,它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率先减排,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

2、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道德规范

2.1 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在我们生活的这几十年中,不管是来自家庭还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我们教育的爱国观念都是要维护国家统一,不断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等一系列注重物质和的教育。

在低碳经济被提倡的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都应当注入新的内容。现如今,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面前,我们不再是只要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只要能促进国民消费的消费行为都是可行的,我们要树立新的爱国观念,只有兼顾经济和生态两方和谐发展的低碳技术才是爱国的好技术,只要合理的消费才能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

2.2 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恶化现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对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能环保观念。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不应该仅从提倡绿色生活,培养科学的环保习惯等这些方面来做宣传更应该从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方面着手。许多老百姓并不知道环保主要是做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一直认为美化绿化就是保护环境。可是只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美化绿化环境对于保护环境也只能尽到微薄的力量。因此要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环境保护的科普知识教授给他们,这样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

2.3 公民权利意识

公民的生存权是最首要的权利,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但公民的生存权不仅仅是包括解决人们的温饱,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人们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要求。人类享有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权利,然而只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中,对国家环境权利的维护实质上就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维护,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捍卫作为一个公民基本的环境生存的权利,提升自身的权利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低碳经济视域下的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3.1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 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丰富每个人的实践生活,通过开展与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相关的社会实践,寓事理于实践,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暑假可以组织夏令营这类的活动,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些像燃煤电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公司。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深切的体会到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多么的庞大,致使他们从自己内心深处认识到提倡低碳生活的迫切性,从此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减少用电量。

3.2 网络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且还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是一个非常方便学习工具。自然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要不可避免的搭上这趟网络的快车。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低碳经济道德的教育网站,在上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低碳道德有困惑的人可以提出疑问,有建议的人可以提出意见,有创新想法的人也可以写出自己的见解。

3.3 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道德与法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而法律应该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几乎没有,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相关的法律体系来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发展下的公民道德。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缓解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各种影响;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法》,将低碳经济的一些规定纳入法律之中,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法与道德并行,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制定.

[2] 闫可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突破》[J].地理教育,2010年第十二期.

第5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一、资源的稀缺性是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产生也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此处资源的稀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的稀缺性。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过去100 多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资源。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全球总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化石能源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正在日益被耗尽。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已被采光或即将采光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却丝毫没有减少,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了化石能源的稀缺性。二是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在日益耗尽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 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 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生态环境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却是不断增加的,这就造成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稀缺的约束使得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持续大量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支撑原有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企业就难以生存,整个社会就难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以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不管是从能源稀缺还是环境资源稀缺的角度看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低碳经济。因此,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稀缺就成为低碳经济产生的根源。

二、外部性是低碳经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外部性往往是在缺乏相关交易的情况下,当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或承担相应义务的经济行为。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当一个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时,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另外负的外部性可以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者或生产厂商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效应气体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外部性经济损失构成了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同样存在一些特征。首先,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是无法产生任何交易行为的。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价还价,以确定这种经济行为的产权形式和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其次,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界定是模糊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性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以及附属污染物。因此,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大气中时,企业污染的空气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再次,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或者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高;而产生正外部性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低。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社会的最优产量高于企业最优产量,当植树造林造成的碳汇,其所产生的边际社会收益会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然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存在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社会的最优产量低于产业的最优产量。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是负的,当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这种危害形成的成本加上企业的成本就构成社会总成本,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高于碳排放企业的边际个人成本。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认为公共物品是外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共物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非竞争性使配置资源的价格机制失去作用。例如,由于公共资源和环境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能会过度地使用公共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这就产生了“公地悲剧”。公共品也会使消费者产生“搭便车”动机,即理性的个人降低或隐瞒自己对集体消费品的偏好的动机,依靠分散决策的价格机制无法使集体消费的公共品的数量保持在最优水平,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失灵”。因此,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这就很容易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化石能源的排放引起了气候变化如此明显的“公共悲剧”,而且由于“搭便车”的动机存在,使减排的国际谈判往往陷入僵局,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要解决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所带来的不利后果,目前要做的主要是政府的干预和产权交易。

第6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世界经济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低碳经济能够在帮助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兼顾了环境保护,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低碳经济,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总结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与影响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与政治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也出现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生产与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在本世纪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有效的帮助我国经济与产业转型,提高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煤炭消耗,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分析

低碳经济是由本世纪初提出的经济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通过计划性、组织性的科学创新对经济发展进行制度管理与服务,其基本内容是进行进行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和新能源的开发,通过上述手段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和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并对石油、煤炭等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缩减,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污染物,提升环境的清洁性,减少大气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发生,减少温室效应,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意义巨大,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改良社会环境,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减少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对我国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改善,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可见低碳经济的主要目的与方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使低能耗、低污染经济得到发展,限制和转型高污染行业。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在长久的人类生活与生产历史中,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共生物”,为了增加经济力量,提高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成为必然现象。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步加重,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可见低碳经济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宏观的角度对生产和发展进行管理与提高,就会使生产者个人的“最优成本配置”与“社会资源配置”产生矛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许多欧洲国家将碳税作为税收的一项进行低碳经济的保护与调节,使生产者能够在政策调节下自觉的发展低碳经济,可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探究

低碳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理论方面“异曲同工”,主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引导。但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高新技术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经济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产生了发展难度。

(一)我国国际贸易模式出现转型和升级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较大,对外的贸易需求与贸易依赖性较强。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能力的制约,我国的第二产业长期处于粗放型,目前正在想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影响巨大,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第二产业的科技性。此外,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等特点的金融、物流、旅游服务业等都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行业是指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对于碳需求较低,同时碳排放量较低的产业,主要以新型能源为主的产业等。这一特点使得低碳产业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成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且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碳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也越来越频繁,煤炭的交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具有更高的发展优势,并产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提高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除大力发展低碳行业减少碳排放量外,提高对碳需求较高的产业技术也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为此,我国的国际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通过实施低碳经济,能够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能力。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使得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较为困难。为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第二产业对于技术革新的需求,争取采用新技术、新科技进行生产力的提升,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使我国的第二产业得到整体的提升和发展,并最终提升我国的的国际贸易技术水平。

(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鉴定的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除能够提高我国国际贸易技术水平外,在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上也有巨大的变化,我国能够通过绿色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实施当中,逐渐奠定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帮助我国从经济上、政治上与环境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能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生产发展相结合,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提高,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作为世界范围内先进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极大,使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作者:张菲菲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第7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开始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为了避免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发展转变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把人们的生活也转变成为低碳生活。

一、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但是至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却依旧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通常来说,对低碳经济的解释可分为三种情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有着很多的说法,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进行技术、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企业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就是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碳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的激励制度、低碳经济具体的发展路径以及低碳经济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等。近年来,中国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国的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碳市场、实现路径、碳税、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以及国内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庄贵阳发表的《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2009年,潘家华发表的《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以及2010年樊纲等人发表的《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等。这几篇文章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落后与资金缺乏,降低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

对国内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以及力量相对薄弱等特点,为了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缩短企业生产的周期,以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收益,才能确保企业的资金链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由于长期受到管中运营观念的影响,有些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目光不够长远,难以为企业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为主。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小型企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项资本性的支出,投入资金数额比较大,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属于一个高投入、长收益的投资项目,这一特点让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都不愿意向低碳经济转型,降低了中小型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2.低碳转型升级投入成本过大,中小型企业无法接受

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对企业内部所有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企业内部的员工或进行再次培训。尤其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对企业设备上进行置换或更新时,置位的设备必须能满足高水平生产的要求,也要达到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做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员工方面首先要让转型后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新设备和新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环保、低碳意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行业起步太晚

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全体员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创新能力也非常薄弱,这一情况对中小企业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中小型企业无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如是在技术开发上的投入资金在该企业的总销售额中占到了1%,那么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非常困难,如果占了销售额的2%,只能维持正常发展,只有点到了5%以上,企业才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开发经费,就算有,也占不到整个企业总销售额中的1%,专门的研发部门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国内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企业低碳转型的主动性

国内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转型,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更新自己的发展理念,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企业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了解低碳转型投资成本虽然比较高,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收益,坚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企业低碳转型升组,努力朝企业低碳经济目标发展。

2.抓住低碳经济关键点,占领市场,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

低碳经济发展,强调的是新能源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在这个低碳经济时代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先抢点低碳经济商品市场。如面对当前制造行业相对饱和的状态,我国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现存生产水平条件下,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向发展。另外,为了促进行中小型企业顺利的低碳经济转型升级,走可持持续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就必须不断拓展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企业的融资方式,确保有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资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业的方式扩展企业规模,抓住低碳经济的增长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提升企业借债的能力等[2]。

3.确保转型步伐的稳定,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转型成本是所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对力量薄弱且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控制好转型的步伐至关重要,转型升级应该有计划的顺利开展。企业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但要确保企业具备足够的收入来源,对企业进行分层转型,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对一些陈旧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例如,企业可采用融资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设备,对财务分配情况进行正确的把握,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对企业转型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4.加强人才培养,创新生产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吸收更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在企业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所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保企业员工能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技术方而来说,中小型企业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把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注重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动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倡低碳技术的研发,了解人们的消费模式,创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观念,促进我国的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鄂湘,杨亦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J].经营管理,2013(20).

第8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这深度分析了资源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型社会的良好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内涵

1.气候变化催生低碳经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目前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人类在过度开发自然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灾难性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共同的主题。如何应对气候变暖,英国首先给出了其独特见解。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目标,即: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8年,当第35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被联合国设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时,“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选择。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从广义上讲,是要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出发点;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为目的;以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以及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输出创造机会为目标。而从狭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造成的影响。但是,单纯地将“低碳”经济理解为“无碳”经济的观点是错误的。二氧化碳不仅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物质,而且在灭火、冷藏食品、人工降雨、制作饮料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完全的“无碳”经济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假如“设定自然系统(大气圈)客观地存在一个最大可容纳的二氧化碳含量,要确保气候不至于逐渐变暖,人类经济活动累计排放的二氧化碳必须始终小于或等于最大可容纳的二氧化碳含量,否则,气候变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2]由此可见,只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也可以并行不悖。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不等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全部内容。

因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基础的,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是否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首先要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自然环境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关系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将自然经济纳入其研究范围,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为经济活动免费提供可利用资源的供应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进行价值交换,因此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吴易风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分析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单纯是生产关系[3];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对自然资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下有着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存在超历史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定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给出系统分析,但是,在他和恩格斯的自然力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5]这一观点明确指出自然资源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基础。因此,自然资源是通过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6]揭示了灾难性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环境的清洁也是一种资源,污染了环境,就等于“消耗”了清洁环境。价格、替代品和技术进步对清洁环境的作用与对其他资源的作用是相同。“如果排放污染物是没有成本的,那么,生产者就没有限制排放污染物的激励。但是,如果污染环境存在某种价格,那么,生产者将设法寻找到某种方式,以替代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污染物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就越有积极性去研发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途径。”[7]因此,在生产中加入环境成本,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还能起到提高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三、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低碳经济倒逼技术进步

低碳技术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是一种倒逼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发展带来低碳经济”,只要突破了技术问题,低碳经济也就自动发展起来了。其实,这完全颠倒了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因果关系。先进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为了适应某个预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技术进步总是滞后于所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纵观历史,只有当人们不满足于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时,才会通过发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满足人们新的需要。事实证明,当下运行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极大挑战。为了挽救濒临枯竭的资源、恢复碧海蓝天,人们提出了更高一级的,更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必将是前者倒逼后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倒逼机制是低碳技术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2.低碳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手段改造自然来获取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的过程。高碳经济模式是将支持经济活动的四种基本资本中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人造资本结合,改造自然资本来获得各种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要素。对比低碳经济和高碳经济的理论模型得出:假设将人类全部的经济活动抽象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低碳经济模式下,在对自然系统向经济系统(社会在生产过程)输入可用资源的认识中,首先,加入了对由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可转移消化的废弃物(抽象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重新理解生产和消费过程。其次,提出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承载力的有限性问题,自然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是不可耗竭的;自然系统能够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最后,给出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自然的最大承载力时,社会在生产过程的实现条件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当其已经逼近自然系统允许的最大排放量时,还必须满足生产和消费活动必须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否则社会在生产过程就不能继续。低碳经济模式展示了劳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性,也不再将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

3.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9篇:低碳经济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会计;低碳核算

如今,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因此,中国的减排压力是非常大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十年前企业界很少有人关注到气候变化与商业经营的关联,随着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等将被问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减缓措施。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事务的职能,发展低碳会计,有效控制企业的年耗碳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浪潮下,2003年《能源白皮书-构建一个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大会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

最近我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庄贵阳从低碳经济(LCE)的概念出发,指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在发展中寻求减排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崔大鹏指出,中国实现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方法:首先是节能降耗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实现经济体系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第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水电、核电、风力发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从源头上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进而减少碳排放;第三是在明确减排义务的前提下,采用CCS技术,实现低碳化和去碳化。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总之,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为了应对低碳经济,目前一个新的会计研究领域——低碳会计受到相关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审计与职责杂志》等相关国际知名会计期刊在近期已经或计划推出与排污权、碳会计及披露、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会计等专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碳会计的相关规范或指南研究将达到一个。低碳会计的内涵、低碳会计的发展前景、低碳会计核算、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等都是近期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低碳会计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利润。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

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低碳核算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低碳资产,包括为能源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而购置、筹建的专门设备或场所;为低碳发展而采购的原材料、低碳技术等;(2)低碳负债,包括为进行低碳发展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环保费、应付资源税等;(3)低碳权益,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低碳资本、节能基金等;(4)低碳收入,包括企业因为低碳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补偿收入、低碳奖励等;(5)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低碳发展发生的支出,包括环境保护治理、补偿费用、低碳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6)低碳利润,反映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的低碳效益。

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加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需要知道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要求企业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由此可见,发展我国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11.

[2]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J].环境教育,2009(7).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5]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6]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