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低碳经济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培训

第1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 七大功能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之一的嘉兴技师学院,专门成立了《发挥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优势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等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探索,提炼出校内实训基地七大功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最优过程,有效促进了嘉兴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夯实学生实训功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已完全能满足学生实习所需。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我们探索 “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习单一传授带来的不合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且在操作工艺上有所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目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业课。

二是“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室即为车间,教师即为师傅,学生即为学徒。学校建有全真的机械加工工场、电气控制实训室、烹饪热炒实训室、商业社会等实训环境,是职业岗位的全真缩影环境下的“实战状态教育”,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一体化素质。

三是“实训与生产一体”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以企业产品为主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对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尝试在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接单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整个过程全部实施企业化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对接。

四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体”。学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引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7S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训室作为车间单元,实训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准企业的环境中培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五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体”。专业课程标准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制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取得率。笔者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均持有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推动了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专业研发功能,推动教师科研创新

学校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上,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上,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鼓励师生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实训基地先进资源进行专业提炼,开发技能新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提高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利用实训基地现有先进设备平台,学校相继成立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CAD/CAM俱乐部、电子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研修,将原有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特别是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用型手机主板功能测试生产线5V充电测试电源的革新设计》项目,获得浙江省首届“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一等奖,与奥托尼克斯嘉兴有限公司合作《SMT生产线上料机改造(LD-300型)》项目,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教师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和CAD/CAM俱乐部成立以来,多名同学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约聘用,而参与辅导的教师也作为校名师培养对象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有的已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

其次,拓展学科间的交互知识。研修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结合相关学科,拓展知识范畴,吸收不同学科的“高新技术”,为本专业知识技能 “助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项工作在近年来的技能竞赛辅导教师的组合上已得到有效体现,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上,笔者学校参赛的四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均采用不同学科教师相结合的组队方式,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效果非常明显,比赛取得了三银一铜的好成绩,相关的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最后,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课堂教学往往滞后专业发展新动向,工作室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可利用工作室先进的设备率先练习,引领专业“新潮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先进设备,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研制发明新设备。2013年与圣路机械(嘉兴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万向轮装配系统开发研制,负责电气控制部分的安装与程序的编写,已取得初调成功,进入到优化阶段。

三、开发产品生产功能,培养师生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产品生产,是推动学生综合技能提高的措施之一。

一方面,实施校内创设企业运行模式,即教学过程生产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尝试在校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承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车顺模具加工厂台灯底座、嘉湖数控机床厂加工数控机床手柄等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将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同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加工一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质量意识,成就合格的职业人。

另一方面,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模式。学校商贸旅游专业系与新焦点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开创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将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引进到校园中。学校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下午、晚上不对外开放的时间,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培训与实操。这为学生掌握网上商务业务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产品生产,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技能水平的提升与评价就显得比较直观。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拓展培训鉴定功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学校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注重从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培训转变,注重从基地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等级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转变。学校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技能培训、鉴定的管理与实施,利用基地资源,多形式、多工种培训、鉴定各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近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学校实训基地为本地区大专院校及社会人员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仅创业(SYB)培训一项,3年累计培训人数达1885人,为社会培养多种类的技能人才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学校扩大基地示范专业作用,为兄弟学校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展培训鉴定,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已连续四年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开展金工训练,涉及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工、机械拆装、数控车仿真、数控铣仿真、电焊工、管道工共12个工种,受训人数每年达500~600人。

另外,学校强化培训鉴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下企业开展培训,深入一线岗位实施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直接认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开拓新的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开设新的鉴定工种。

五、创新技能比赛功能,打造技能竞赛品牌

学校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设施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升,具有承办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电气工程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五大技能竞赛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承办全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进技能人才考核与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借大赛东风,学校开展“以选促练、赛教合一、以赛带教”培养模式,提升比赛训练成效,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循环。

所谓以选促练,就是以“训练―选拔―训练―复选―训练―再选” 的训练选拔循环进行的方式,让每个参与训练的同学都有一种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从而全力投入,提高训练成效,培养技术高手参加技能竞赛。

所谓赛教合一,就是指技能比赛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之一,日常教学组织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将比赛训练纳入课程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比赛内容,开阔视野,形成赛教合一的良好氛围。

所谓以赛带教,就是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增补专业知识,拓展训练内容,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由于历年的技能大赛,特别是省赛和全国赛的试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精选试题,内含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对于促进教学,提升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六、强化一体化教师培养功能,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采取“请、送、传”的方式,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优化教师队伍。

“请”,指利用实训基地设备优势资源,请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答疑解惑,传经送宝,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实行帮教。如利用暑假请嘉兴市首席技师开展专业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送”,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高职院校进修,下企业锻炼。这是笔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计划,每个专业每学期均安排1至2名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进行生产锻炼(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外出考察,学习兄弟学校教学经验,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传”,指以老帮新、以强带弱。每位新教师及“名师培养对象”都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培养教师进行学习、听课、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学校还以电气工程系率先开展技师结对工程,首批十名青年教师与企业技师或技术能手对接,开展技术交流与培养。借助对接,目前已有5名教师参与市、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其中一项取得全国赛银奖,有效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七、拓宽基地辐射功能,搭建技能教学平台

嘉兴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作为技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然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展开。学校现有五大实训基地,分别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电子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省机电技术示范专业、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示范专业、省数控加工品牌专业等与区域性产业群相吻合,涌现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全市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的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产业发展。

为顺应技工教育改革趋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把按需“招生”作为校企合作的起点;把“教改”创新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合作作为产教结合的提升;把学生“就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学校借助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以建设特色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饭店(酒店)服务与旅游等特色专业和“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培养工程”特色项目为平台,建设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专业发展适应现代企事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开创了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发挥实训基地示范作用,除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外,还为提升本地区职业教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外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率先在本地区面向企业职工开展高级工和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引领行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员参与,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课题组研究提炼的依托学校实训基地七大功能,构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此,《嘉兴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管理制度》等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系列制度经过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培养途径。

图 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周兴中,张满孝.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证制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2]黄雪峰,周建新,沈铭钟.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第2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1.1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因此,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又要反映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故本文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能仅仅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唯一支撑,还应融入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动企业或组织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

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

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谐的本意是从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与环境、社会、市场、政府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招聘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招聘人员应充分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了解有关环境法律及其他环保方面的知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无纸化招聘的方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尤其是环境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如化工、石油等行业。企业还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环境部门,或者设置环保方面的高层职位。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尽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绩效管理环节绿色化,要求企业在员工的职责里纳入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于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提倡和宣扬;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环境形象的建议,个人或小组的节能措施等,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以此引导企业员工树立为公司整体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改进作贡献的思想。

4结语

第3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一)低碳经济的认知度不足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三、结束语

第4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1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新形势

目前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前沿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在较长时间段内国民经济仍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也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整体来看,交通用能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公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对环境有很大的压力,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面对国内外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我国急需要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又需要政策强力支持,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运输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体系,以较大的发展优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鉴于此,我国也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强调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随着国内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我国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提出的低碳公路运输体系不仅是一项严峻挑战,还是一项战略机遇。

2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境内公路里程的逐渐增加,全国范围几乎覆盖了公路运输网,为我国公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建设公路运输设施设备的时候,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大众逐渐摒弃了原来的先破坏后保护的理念,将低碳理念作为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念,重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公路低碳运输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效果不太好。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规划尚不合理,公路运输系统发展不健全,很多运输存在迂回运输现象,不仅增加了汽车燃油,还增加了车辆污染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车辆清洁能源的发展未能满足现有状况,能源消耗还是不断增加,这对公路低碳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3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对策

3.1 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

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在低碳理念的支撑下有效开展,而这就需要加大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低碳理念的认知,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第一,为了使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工具有正确的认知,降低公路运输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需要加大宣传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力度;第二,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告知社会公众环境污染对自身的危害;最后,加强对公路运输企业宣传低碳理念,普及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知识,引导公路运输企业转变运营方式。

3.2 公路运输发展的科学规划

公路运输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公路运输,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以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第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考虑公路运输的规模问题,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以确保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第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效运营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合理科学的布局支撑公路规划的发展,实现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机结合,有机衔接公路网和城市交通网,便于集散客运和货运。

3.3 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降低我国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减排措施两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升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笔者认为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城市中构建综合客运体系,改变传统的道路公交客运方式,形成道路公交、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形式共存的综合客运体系;其次,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中实施公交优先策略;最后,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加大绿化建设程度;第二,制定科学的节能减排措施。公路低碳运输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公路低碳运输战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结合我国公路运输业的整体特征,发挥政府在公路低碳运输发展中的宏观职能,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措施。我国政府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现状,提出了清洁能源在公路运输的使用策略,如减少车辆的运输空载率,不仅降低了车辆的燃油消耗,降低了公路运输的拥堵现状,还降低了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3.4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支撑作用,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设现代化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实现集约型运输方式,将新研发的材料、设备和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建设中,提高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水平;第二,实施公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管理中应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变革传统的运输管理方式,加快公路低碳运输管理建设;第三,在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中,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作用,改造现有汽车技术,将清洁低耗的科技应用于汽车的研制使用中,改变现有汽车能源技术,如使用天然气车辆代替燃油车辆、使用混合动力车辆代替传统车辆或者对车辆的内部构造进行改进,生产清洁能源的汽车,扩大科技创新的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重,降低车辆能源燃烧,减少车辆污染排放,加快空气质量的改善进程,实现公路低碳运输的协调发展。

3.5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公路低碳运输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公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对公路低碳运输意识的宣传,确保公路运输人才充分认识低碳理念,另外针对公路运输人才进行低碳运输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第二,构建公路低碳运输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以及燃料消耗,强化公路运输安全,降低公路运输的各类损失。甚至可以说,对运输人才进行降低燃料消耗等方面的培训,对公路低碳运输管理有显著成效,这种成效甚至比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要重要。据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家通过对运输人才的培训,大大降低了车辆燃料的消耗,如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国,针对驾驶员采取教育培训、对驾驶车辆状况记录并激励等措施,使得车辆的燃料消耗有效降低。

4 结论

总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面临低碳经济的背景,需要有效实施公路低碳运输策略,在公路运输低碳理念、公路运输科学规划、公路运输低碳环境、公路运输科技创新、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等要素开展工作,确保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科学合理性、经济环保性,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明确我国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发展的基本工作,促进公路低碳运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峰.浅析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方向[J].科技向导,2013(11).

[2]周伟.低碳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3]莫翠梅.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运输的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0(3).

第5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1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低碳经济意识不强

尽管现在的员工整体水平有所上升,然而,从目前钢铁企业的人员组成来看,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那些小型钢厂而言,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钢铁企业成本的提升,会给员工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员工的薪酬水平有所下降,这样一来,许多员工就会存在不满的心理,有时还会存在抵触情绪,同时,在这些人群中,也有一些领导层对低碳经济没有全面的理解,虽然国家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许多新的要求,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对这一概念以及其相应的内涵认识还不够全面,进而就会使这些措施不能进行有效的落实,尽管企业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润,然而,如果从长期来看,伴随着钢铁企业内外政策的变化,就会导致其经营成本不断增加,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1]。

1.2低碳成本信息不完善

现阶段,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其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如与以往的成本管理工作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动态可变性。通常情况下,根据钢铁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成本管理也在不断的更新,基于这一现状,就对相关的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快速、有效的掌握相关信息,并且要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有利于企业进行参考。然而,在现如今,尽管企业已经进入到低碳经济模式下,但是在成本管理中,仍然是以往的粗放管理,这样一来,就会使管理人员不能科学的测量碳排放,进而导致管理工作与这一模式不能进行有机的整合,往往会给企业的相关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1.3低碳成本管理制度不配套

从经济学来讲,如果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差异,那么,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就有所差异,然而,在现阶段,对于钢铁企业来讲,尽管这一理念普及到了各个岗位,但是,相应的财务政策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其核算的过程中,以及在具体的管控中,通常运用的还是以往的核算方法,这一方法不能有效满足低碳经济模式的相关要求。除此之外,根据现阶段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可知,事后管理非常明显,往往对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没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很好的加以落实,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样一来,使得整个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高质量的运行,与此同时,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只有发现成本有所增加,才去做相应的调查,众所周知,就会导致成本管控失败,基于这一现状,钢铁企业一定要注重成本管理制度,并且还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进而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2]。

2低碳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2.1加强低碳意识宣传培养

现阶段,钢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所以,对于钢铁企业而言,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再者,企业的各个岗位都应该认识到只有走低碳经济之路,才能确保成本管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成效。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钢铁企业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主要从培养企业文化入手,把低碳经济模式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做持续性的宣传,进而使企业的所有员工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而对低碳经济的优势与内涵进行全面的宣传。再者,当员工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时,就要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宣传,将成本管理工作贯穿在整个企业中,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对成本的整体架构进行明确,进而确保企业工作的稳定运行,使其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3]。

2.2建立科学的低碳成本管理制度

根据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为了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这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以重视,进而要通过这一制度来规范各个工作流程,使整个工作流程能够稳定的运行。因此,在制度的规划中,企业要进行及时、全面的调研,尤其应该到大型企业中进行调研,进而对这些企业如果发展低碳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且总结一些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验,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加以参考与使用。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要涉及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对预算制度进行全面的制定,并且还应该对各个岗位预算情况进行研究,明确年度预算控制计划,进而在其执行的过程中,将以往的事后控制转化成前期和中期控制,进而实现对整个工作的动态掌握,这是非常重要的。

2.3全面强化低碳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这一发展模式可知,在平常的工作中,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培训这一利器实现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持续有效的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融合,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确保成本管理人员能够满足具体工作需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成本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2.4全面推进钢铁去产能交易平台

在钢铁行业内可全面推行钢铁去产能交易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小型钢铁企业,其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成本已经不能满足钢铁企业发展需求,例如在某一个县域内,对钢铁去产能数额进行分配,每个企业均有着自身去产能任务。基于这一现状,显然倒逼企业要走精细化成本管理道路,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与以往相比也会更加广泛与合理,对于那些劣质企业而言,也会做出相应的选择,如出清钢铁市场,根据此状况来讲,就会使得整个行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进,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5]。

第6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关键词】 港口;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引进;自主开发

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应“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并提出港口行业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意见。

1 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现 状

目前,我国港口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节能减排,政府和港航企业各尽其职。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研究政策和法规,制定节能减排标准,指导、监督和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港航企业负责确定实施的具体办法,包括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开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工作人员相关技术培训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1]目前,从我国港口的节能减排技术来看,主要是设备的“油改电”及供电系统的改进,而在清洁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很不够。本文选择《港口统计年鉴2010》所列港口为例,结合各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说明我国港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见表1)。

1.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2.1 忽视资源和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港口企业在加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港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淡化,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及清洁生产,致使发展超过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各项资源占用过多,环境恶化,社会成本增加,他人利益受损。以上海港为例,每天靠港大型船舶造成的有害物质排放达39.3 t,CO2排放达3.1万t[2],这无疑会对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在低碳港口的开发、规划和运营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缺乏引导公众参与港口低碳化建设的举措,未能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得部分港区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1.2.2 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化和高碳化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有比重很大,达到近70%。大部分港口在能源需求方面对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的依赖程度仍较高,而对其他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利用很少甚至没有,呈现出能源结构整体单一和高碳排放的局面,这与我国的能源储备情况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8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次之,而水电、核电、风电的利用量虽有增长趋势,但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小(生产比重不足1%,消费比重不足10%),达不到能源结构优化的要求(见表2和表3)。其主要原因是煤炭易于获取且价格低廉,发展水电、核电、风电成本高且有许多技术难题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就很难扩大生产和利用清洁能源的规模。

1.2.3 技术瓶颈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港口在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上较为落后,有些技术在短期内尚不能自主攻关解决,而购买国际先进技术的资金成本太高,影响港口使用新技术降低生产资源消耗的积极性。虽然已有部分港口在探索低碳生产技术,但效果不明显。另外,一些港口的管理者急功近利,不愿投入资金用于技术攻关,不愿更新和升级旧有设备,不愿尝试替代燃料的使用,也未能建立起激励机制以鼓励技术人员攻关和一线操作人员提高机械的操作能力,故生产中仍然存在资源浪费和能耗过大的现象。

2 低碳经济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宏观分析

首先,低碳减排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已就港口低碳发展道路达成共识。目前除英国外,欧盟、日本、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加强合作,向低碳社会经济发展道路迈进。

其次,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将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各行各业包括港口行业的努力。因此,港口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必须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制定节能减排指标,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宏观层面的问责而影响整体发展。

2.2 中、微观分析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不仅面临区域竞争,还面临国际竞争。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能源供应量/GDP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见表4),说明我国大陆地区正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必须加快这一领域的工作。

3 措施与建议

3.1 重视资源、环境在港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统一制定港口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港区布局,打造布局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港口;引导企业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港口企业必须加强港口环保节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低碳环保的企业文化,并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培训教育员工;保障港口周边原生态环境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态修复工作,绿化环境,增加碳汇;完善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提高港区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运输能耗。

3.2 促进能源利用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

我国港口应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碳排放低的生物质能,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二次能源利用率。作为港口企业,最清洁的用能方式就是利用电能,而港口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备了比较容易获取清洁电能的优势。如福建省是海洋大省,那里的港口岸阔港深,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等发电的广阔前景。[3] 另外,应对高碳能源进行低碳化处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推进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举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素,而我国对该技术的掌握落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英国政府控制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控制目标能起到关键作用[4],但我国目前尚未掌握该技术,这就需要引进,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组织力量,加快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中国海运集团与上港集团从2009年开始,联合开发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并于2010年3月首次试运行取得成功。如果该技术成果推广至全国港口,以 t级以上的各类船舶在我国港口靠泊装卸货物期间所消耗的燃油计,每年相当于减少CO2排放917万t,SO2 排放12.6万t,氮氧化物排放19.5万t。青岛港多年来坚持科技兴港,开发应用的集卡“最优路径”项目作为世界攻关成果,在美国向世界港口同行作专题演讲。这些均说明我国具备低碳技术的研发潜力。

3.4 加强一线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而技术的掌握和设备的使用离不开一线员工的努力,对他们进行业务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和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实现低碳生产目标的关键。如秦皇岛港工人在生产中发现皮带机的空载时间过长,电能浪费较大,通过精确计算皮带机运行轨迹,改变工艺流程,先启动上游给料设备皮带机,使得皮带机的空载时间大为缩短,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能耗。[5]

总之,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我国港口将参与国际港口企业的竞争,只有实现低碳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涂建军,方平和.港口企业节能减排方式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1(6):1-2.

[2] 吴逸峰.上海港:港行携手建绿色港口[N].香港商报,2010- 07-07.

[3] 黄晓科,曾静.海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2):27-28.

第7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一)资金放贷

从整体来看:虽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但是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宏观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地方。从宏观经济发来的信息来看:国内CPI系数不断增加,央行不断提高宏观经济的备金率,实质上这是宏观调控最为严厉的方式,随之将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放贷。放贷作为先行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最热门的一种,被列为优质资产的房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次贷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国内对房地产进行了很大的调控。另外,受连锁效应与价值链影响,商业银行中的回笼资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当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放贷与紧缩还存在很长的时间区域。

(二)放贷质量差异大

为了迎合低碳经济要求,各个政府、单位在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上,竞争趋势愈演愈烈。竞争的目的不只是促进经济内在发展,同时也是行政晋升的有效机制,对此很多地方官员开始对商业贷款进行打压控制。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很难保障放贷质量。而企业为了继续促进商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也就形成了商业借款等现象,此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腹背受压;一则,政府正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压力,二则受不对称信息影响,它很难掌握产品前景。也正是在这两种压力下,放贷质量始终不一。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的因素

自低碳经济提出以来,它改变了传统的促使经济增长的形式,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求其满足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但是,从现行的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低碳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金融银行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

(一)缺乏准确的认识

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提出时间晚、发展时间短是其主要特征,也包含很多内在银行机构不熟悉低碳经济境况,或者在理解与开展低碳经济环节与业务上存在偏差。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对低碳经济的审查、立项、实施、批复与风险管理缺乏理解,不够了解低碳金融的利润空间与业务规程。也正是因为低碳经济缺乏强有力的认识,在发展低碳业务上缺乏动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二)发展理念和利润追求存在矛盾

从现行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来看:它更注重低碳环保。受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影响,外加缺乏税收减免以及风险补偿制度,相关单位在经济转型时期很可能造成经营成本上升,最后减小企业盈利水平,影响最大利益。在经济效益受阻、企业效益快速提高的环境下,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信贷风险。而金融银行不可能完全承担社会环境对经济成本带来的压力,这也是低碳经济诸多项目融资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原因。

(三)缺乏专业的中介

和普通融资相比,低碳经济项目开发,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它需要经历周期较长、相对复杂的审核。同时也只有借助专业单位才能推动项目实施与发展。但是,从国内中介机构来看:并没有相关项目开发,在帮助金融商业部门专业评估与风险分析上,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这也让金融银行单位在选择项目上更加严格、谨慎。

(四)法律风险约束

从当前的低碳经济实施过程来看:大众对低碳经济明显缺乏认识,在低碳经济发展前景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与疑惑,对世界各国协议还存在争论。另外,低碳经济的认证标准与认证程序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监管单位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还存在风险。

三、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创新

(一)正视低碳经济,提高认识程度

从现行的银行金融发展状况来看:基于低碳经济的银行金融的认知态度与支持程度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与利润市场。为了实现低碳经济与银行金融部门的全力配合与支持,推动金融银行与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正视低碳经济,从源头上提高认知。在银行金融发展中,通过渗透低碳经济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对低碳经济的认知。通过增强员工培训,借鉴与吸收国外发展经验,让整个银行业务正视低碳经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同时还能明确效益产生过程,推动低碳经济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有助于银行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在正视短期与长期效益的同时,扩充市场概率与绿色信贷之间的关系,并且担负起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低碳经济时,短期内很可能对经济效益构成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金融机构利益。但是一旦放弃高污染粗放与高耗能经济模式的支持,就会大大减少潜在危机,推动金融、银行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实施低碳经济时,金融银行也可能丧失原有市场与固定客户,如果在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同时,拥有较好的市场与客户,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就能扩充低碳经济占有率,促进绿色信贷发展,让银行金融的相关业务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银行金融作为相对复杂的部门,它和很多细节都有牵连,不仅关系着股东权益,还承担着社会责任。为此,为了确保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客户、股东、社会共同利益出发,这样才能达成双赢的局面。

(三)加强低碳创新人才的培养

金融创新作为带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注重金融人才培养,对掌握市场主动权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管理人员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准,牢牢掌握新型投资评估与技术计量;通过增强对金融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做好低碳经济技术评估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推动银行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是整合国家相关要求与发展规定,制定金融培训方法与内容,这样才能保障金融信贷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完善与建立奖惩机制、绩效考评体系,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员工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低碳业务与员工绩效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健全奖惩体系与考评机制的同时,增强员工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力度,从而推动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

(四)增强银行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从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银行对低碳经济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与可塑性,客户所处的地位与环境,完全不同于低碳经济影响,故使用的支持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创新银行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从而带动低碳经济发展。如:大型低碳产业项目对银行贷款的重视与支持,它对商业银行的后期支持,对保障低碳产业资金顺利进行都有重要作用。对于有较强辐射的企业,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贸易融资与产业融资,以此保障绿色环保;银行机构利用知识产权替代货权质押,为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在正常融资的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力度。而对于减排节能的高碳单位,一般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为低碳产业提供配套服务与理财服务,让低碳产业相关项目不断向高碳单位发展、渗透。

(五)增强监管创新

从现行的低碳环境来看:银行金融中存在多种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对此,除了要对其进行准则指导与规范外,还应该尽量降低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先,我们可以整合国外发展经验,根据低碳交易地位、作用和实际状况,对经济结构进行新的创新与设计。其次,对于低碳信息监管,除了要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还应该对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进行有效跟踪与收集,通过整合调控政策与发展趋势,完善评估体系,对其作出正确的意见指导,并且使用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四、结语

第8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1.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诱发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现状。为了建立一个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以为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此展开序幕。

2.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利用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经济运营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从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环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环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经济运营,通过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社会。低碳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种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农业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农业又可以被称作为生物多样性农业。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推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西部区域,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他们的固定生产模式暂时并没有受到冲击,所以从思想上还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发展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2.现代低碳农业理念还不稳固。近年来,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低碳农业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能够方面也已经做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但是目前的低碳经济推广主要是针对工业发展,对于农业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农业发展中做了普及宣传。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对低碳农业的认识还非常浅显,也没有在农业种植方面形成浓厚的应用氛围,所以由于现代低碳农业还没有在生产者之间建立固定的观念,所以很难促进低碳农业的普及。

3.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农业耕作的模式,这种高碳的化学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消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民在进行耕作经营的时候无法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于化肥、农药的过分依赖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高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中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和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都在不断的涌向大城市求发展,使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识年迈的老人和儿童,这就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困难,也无法全面快速的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员劳动力的断层,很难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三、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型总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以城市为主要发展阵地,而对农业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的经济转型发展。由于农业具有排放碳的同时又储存碳的属性,所以对生态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当前节能减排、文明生态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偏南方的贵州、云南、广东地带等省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由于降雨量的减少,使农业耕地经受着旱灾的影响,大量的牲畜饮水得不到有效供应,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着持续性的大量降雨天气,引起农业耕地的洪涝,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农业发展一直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在人体摄入这些经过农药喷洒的农产品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工业化农业已经成了一种高碳化的农业,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科技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和谐相处,以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的环境威胁。

4.低碳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度关注,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的要求标准。农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的最终生产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应对农业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建议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技术是关键的原则。在推动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农民、政府、技术三个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动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来说,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农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生产补贴以及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当然除了从一方面进行鼓励外,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规定,针对高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担负相应的生态污染补偿费用,通过这样的规定,就会在无形中增加高碳农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可以顺利促进高碳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的过渡。

2.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运营基础之上的,但是关键的发展支撑力量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形成不断的科技创新模式,经过在低碳农业的发展的创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径的确切实施,全面改善低碳农业中的技术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比如,无污染的新能源开发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固碳减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连接低碳产业发展与政绩考核的关系,增加各级领导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度,这样的政绩考核机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中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实际的开展效果融入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各级领导的实际行动推动“三农”建设的快速发展。

第9篇:低碳经济培训范文

1.低碳经济下山西煤炭产业的现状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是一种线性经济,且是按照“资源→产品→废物→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单向流动。它把经济和环境系统地人为割裂,以GDP 为导向,以市场驱动为主导,主要考虑人的征服能力和对自然的开发能力,将自然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的。

1.1山西煤炭资源及利用现状

1.1.1煤炭产业是山西的支柱性产业。山西省是资源大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山西经济严重依赖煤炭和以煤炭为基础的焦碳、冶金、电力产业,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2]这种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受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煤炭生产盈利的能力快,利润高,因而导致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在煤炭行业,使其他产业的振兴和调整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基础。

1.1.2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约为43%,大部分乡镇煤矿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在15%左右,这就意味着每采1吨煤就要浪费5吨以上的资源,按山西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20亿吨宝贵资源。

1.2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现状。产业集中度偏低是制约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一国煤炭产业整体产能中,前4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达到40%,前8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达到60%,这样的格局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放眼世界,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前4家煤企产能分别占据该国的46%、50%、60%、90%左右。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前4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前8家也不过仅占28%。

2.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低碳选择

2.1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这就决定了煤炭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地区,无论煤炭资源储量有多丰富,只要不断进行开采,资源枯竭的那一天总会到来,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非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产物。现在,人类已从非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教训中,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人类选择其的客观必然性。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低碳经济是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低碳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对于目前的山西省来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紧迫的战略导向。

3.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3.1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山西煤炭资源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山西省的煤炭主要有肥煤、气煤、瘦煤、焦煤、无烟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贫煤、褐、煤这9大煤炭品种。山西煤炭总体上属于易选煤,中等易选煤占2/3 以上,难选煤占1/3 以下山西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山西省也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

3.2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设备优势。虽然对山西省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丰富的低碳能源的供应经验和具备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未来研究的主导方向。

4.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4.1山西煤炭产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山西煤炭行业的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和考核机制,不能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截止2009年底山西进行资源重组以来,随着各大煤炭企业扩张速度的加快,各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员短缺,所以在管理人员的选拔方面要求也一再降低,这也是造成一些新成立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

4.2山西煤炭产业的技术制约。山西省内的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尚不具备专业的低碳技术研究能力,这就严重影响了低碳生产在煤炭行业的实现速度。作为山西煤炭支柱的几大煤业集团,虽然都拥有各自的培训系统,但是其能力仅能维持一些简单的、初级的技能上的培训,在一些设备的更新上也往往多是靠以往的经验而为之,缺乏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因而大大降低了其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

5.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山西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产业的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山西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5.1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 推进煤炭延伸产业发展。资源是上天赋予山西的优质秉赋,我们要倍加珍惜自己的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资源为王”这张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高耗、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利用大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资源跟着高端产业走,把煤化工打造成山西新兴支柱产业,实现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10]

5.2合理进行煤炭资源整合 完善山西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资源整合是构筑煤炭开发环境管理“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的有力支撑,也是治理和保护全省矿区生态环境、再造“蓝天碧水”的有力保障。[11]其次,煤炭资源整合不仅能提升煤炭产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能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能力,有效改善煤矿安全的保障程度。

5.3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引导和监督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但是由于短期经济利益、接受程度、行为惯性、支持系统等诸多因素影响,实现低碳经济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山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可行性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加大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