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安全基础教育全文(5篇)

安全基础教育

第1篇: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生物安全教育;教学改革

肺炎疫情出现以来,感染造成了人民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感染防控工作的核心,医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如何降低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并提升防护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肺炎疫情下的生物安全教育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医学教育改革方案。

1医务人员面临感染防控的压力

作为参与一线防控与治疗的核心群体,医务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医院内感染防控的压力持续存在。医院是重要的感染者和患者的确诊和治疗场所,具有人员密集和患者抵抗力低的特点,容易发生传染病的播散。作为疾病诊疗的高危场所,医院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场所,医院内存在气溶胶、防护装备、消毒灭菌、医疗操作流程、人员与物品管控等多个复杂场景。感染防控工作对医疗资源需求大,对人员要求高,实施的难度大[1]。

2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的反思

2.1全体医务人员的防护水平和防护能力需要提升

肺炎防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与普通人群不同,医务人员面临的风险更大,需要提升职业防护能力。多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生物安全教育仍存在不足,毕业后的医务工作者的防护知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3-6]。

2.2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在传染性环境中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

医务人员无法远离患者,其安全防护不能通过单纯隔离、阻断传播途径或远离传染源的方式解决。医务人员需要贴近患者,进行各种复杂的医疗操作。这需要医务人员深度掌握病原体的传播规律、致病机制,在传染性医疗环境中开展手术和气管插管等医疗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标准的生物安全意识与防护实操等基本功,能判断各种临界场景的危险状况并能够及时处理。因此,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影响了医院内感染的控制能力[2]。与普通的公共卫生预防的目标不同,培养在传染性环境中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需要医学教育体系的跟进调整。

2.3感染防控需要纳入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生物安全教育仅在基础医学阶段的病原学实验部分涉及少量实操与训练。除了基础阶段的病原学实验课程外,在临床部分没有专业的培训环节,在整体上的重视程度与发展空间不足,至今生物安全教育尚未纳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医学教育需要跟进调整,以降低职业感染风险,提升疫情应对能力。在总体上,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是社会整体防御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物安全教育,结合实操训练,使学生具备能深度理解传染病致病、传播和防控的能力。将生物安全观念与操作融入诊疗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逐步成长为传染病防控的核心骨干人才。

3在基础医学阶段建立与感染防控相衔接的生物安全教育模块

3.1明确防控所需的生物安全教育,修正生物安全教育观念

在原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传染病防控原则、知识和能力,升级并整合为应对病原体的必要的知识、技能与防护措施。同时,需要解决长期以来的安全观念错位,避免在管理上追求绝对安全无责。例如,为了追求绝对安全,大量删减病原生物学实验项目,削弱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弱化了生物安全教育。为纠正这种安全观念错误,将生物安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培育,可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危险性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升学生应对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否则,学生不能在病原生物学实验环节获得生物安全观念和防护能力,在临床学习和工作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应对疫情时,很难有好的表现。因此,将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切入点,可以提升医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3.2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通过前期的论证和探索发现,医学生的防护能力不高,通过教育干预后能大幅提升教学效果[7-10]。基于前期研究结果与文献数据,对医学生的防护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对基本防护用具的认知与实操能力,能保证未来在短期培训情况下,掌握高级别的防护操作;掌握代表性消毒灭菌方式的原理、设施与操作;具备对传染病临床表现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知;具备能够分析临床复杂性感染疾病中病原体相关问题的能力;具备能够独立判断病原体相关的复杂环境下的防护级别,能够在传染性环境下工作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防护操作习惯。

3.3改革病原生物学实验,加强实操训练

首先,加强基本防护能力的训练。在加强经典的生物安全教育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演练等环节,如在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中,增设生物安全的并行考核指标。在每次实验课上,增设生物安全负责的学生岗(由学生轮流担任),以提升生物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效果。同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建议新增如下模块:引入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中的分区概念;升级原有生物安全体系中的分级缓冲至感染防控需要;强化接触传播的预防以及气溶胶传播预防;强化物品与空间的消毒灭菌;练习安全运行中的责任管理;学习对临床和其他场景的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估;管理与控制传染源。其次,引入感染防控教育与演训模块,加强对病原体感染问题的深度认知。在“靠近感染者,而非躲远或恐惧”的原则指导下开展防控工作,发挥一线医务人员的作用。在具体操作环节上,从基础医学中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入手,加强对病原体感染的防控。升级生物安全模块,建立常备培训机制,培养未来传染病防控人才。深度培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对公众的预防性宣传,而是直接参与培养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或医学生。如我校病原学实验教学中心是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黑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在实验教学、实验室安全体系、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能力、防护装备升级、防护用品和试剂研究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目前已经增加生物安全防护服的演练环节,提升了医疗防护用品的覆盖面,建立生物安全管控制度,多年来一直努力推动生物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干预可促进医学生的病原体认知和防控知识的知晓。

3.4与临床合作,加强疫情防控研究

生物安全教育目前局限于实验室部分,其与感染防控的原理和方式相通,但比感染防控体系更严谨。因此,以与临床合作的模式开展相关研究,促进生物安全与感染防控融合,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情况。我校病原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合临床一线科室,开展了疫情防控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案、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能力、防护装备升级、防护用品与设备研究等方面。改革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医学教育框架内稳步推进生物安全教育的目标,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以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

3.5与临床合作,建立常设的培训体系

依托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传染病防控框架下的生物安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防护能力,在疫情控制后转为常规的生物安全教育模块,固化到现有医学教育体系中。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也适用于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常备的生物安全培训与实操训练平台,作为今后传染病联防联控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参与物资储备、宣传和培训。日常培训体系包括以下部分:提升学生的卫生习惯、日常防护、临床操作防护和传染病防护能力;升级生物安全教育模块,增加教学实操训练,建立传染病防控能力的评价标准;建立常备的针对烈性传染病防控的培训机制,参与传染病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增加实操训练,建立传染病防控相关调研、能力评价标准制定与教育干预措施。生物安全教育的拓展将与传染病尤其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需要更接近。新体系从基础医学阶段入手,主动与临床和公共卫生感染防控融合,缓解了后两者前移困难的难题。提升生物安全教育,还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对感染性状况的防护,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改革医学生物安全教育体系,使医学生具备能够在传染性环境中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从而应对各种烈性传染病等医疗与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提高生物安全教育的水平将有助于当前的疫情防控,提升社会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杜明梅,索继江,闫中强,等.病毒感染流行期间大型综合性医院感染防控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8):1131-1134.

[2]周吉,杨珊珊.临床医护人员掌握医院内感染知识对发生医院内感染几率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7(6):134.

[3]赵正阳,张旭,罗雷,等.2017年广州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18,18(11):1524-1528.

[4]刘丽杰,夏娴,樊林科,等.2015-2017年某三甲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0):3145-3148.

[5]侯冉,贺富荣,汪刘涛,等.耳鼻喉科医务人员体液喷溅职业暴露防护知信行现状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9):3770-3774.

[6]王兴容,赵川,杨彩萍.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及认知、心理状态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45-149.

[7]商庆龙,嵩钰佳,李迪,等.医学生对病原体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知晓率的调查与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29-30.

[8]王晖,刘中林,彭澜,等.初入口腔科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946-948,956.

[9]栾艳,向茜,李勤,等.实习生及新上岗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2):309-314.

第2篇: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安全教育;基础护理;教学方式;护理学教学;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往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的路径已经逐渐被淘汰,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加强以学生健康为中心,逐渐被列为临床护理的宗旨内容以及核心内容。如何能够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该课题一直是护理相关工作者长久以来的热衷内容[1]。护理安全主要是指在进行临床护理的全部过程当中,学生未发生法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所允许范围以外的机体结构、心理结构以及功能结构上的缺陷以及损害等等。有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相关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临床护理法律知识掌握的情况较差,很多均没有经过专业以及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2]。因此为了全面加强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尤为重要。为了全面加强与改善目前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中开展安全教学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护理以及安全的认知,避免出现相关差错事故,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的改善,对开展安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进行简要分析。现将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高职学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的学生,其中2016级学生40名为参照组,其中34名女生,6名男生,最小年龄18周岁,最大年龄20周岁,平均年龄(18.69±0.23)周岁。另选取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35名女生,5名男生,最小年龄18周岁,最大年龄21周岁,平均年龄(18.71±0.25)周岁。两组基本资料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处理,对比计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其中参照组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教学方式:(1)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病案导入,通过以问题为基础以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2)对相关护理安全知识的讲解,需在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详细讲解,针对难点与要点等注意事项进行讲授。(3)学生实习之前开展岗前培训,主要对其职业素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知识等进行学习[3]。实验组根据安全教育为基础,对基础护理学进行改革教学。(1)通过制定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案,对实验课以及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制定,邀请该学科职称较高的专业人员给予论证。带教教师则需选取具有职称的教师、临床主管护师、讲师等。(2)开课之前,需集体组织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名、护师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邀请法学专业教师对相关疑难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4]。开展经验丰富护理专家讲座,根据临床实际案例讲解医疗纠纷以及护理差错事故所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处理措施。另外根据护理安全教育的基础护理改善措施,制定编制的案名,同时统一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措施。(3)将相关护理安全知识融入进教学当中,在实际教学期间,由于章节学习的内容与重点不同,需结合临床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从刚学习的阶段就能对护理安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掌握,逐渐培养其加强安全防范意识[5]。开展小组讨论,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相关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扩张,掌握知识迁移的方式,最后对相关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归纳,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知识掌握水平。(4)每章节学习之后,教师需给予实际临床情景,指导学生开展情景模拟活动,通过情景模拟与教师的指导,能够有效使学生真实感受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举证,等待活动结束之后,需告知学生书写反思日记,加强对护理安全问题的认知以及加强应变能力的培养。(5)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除了能够使学生掌握护理技能以及强调操作规程的严谨性之外,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护理文书的书写以及保全证物等等综合能力[6]。岗前培训课程当中,除了以常规教学方式之外,还需针对学生实际考核过程当中存在的常见措施给予针对讲解,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护士管理办法等等相关规定,重点给予总结,使其掌握正确书写医疗文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掌握实习护理、注册护师需要了解的相关法律责任。

1.3评价与标准

1.3.1评价指标对比两组学生护理学成绩与安全教育成绩,评价两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1.3.2评价标准通过自制满意度评价表,给予学生发放80份满意度调查表,共回收80份,总分100份,非常满意为90分以上,一般满意为89分以下70分以上,不满意为69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一般满意度;护理学成绩包含理论、安全、法律、综合等4项,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掌握评价,带教老师给予综合打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其改善情况越好;安全教育成绩包括护理技能操作与护理安全问题,带教老师对其实践操作情况予以详细记录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其改善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对比的相关临床数据均输入至SPSS21.0软件当中计算,对其临床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取例(%)与(x±s)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与t检验,P<0.05时表明本次研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学成绩

两组护理学成绩统计评价,实验组理论、安全、法律、综合等成绩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同等数据指标,经过t检验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安全教育成绩

统计两组安全教育成绩情况,实验组护理操作技能与护理安全问题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相对应评分,t值检验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教育方式满意度

实验组与参照组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实验组总满意度97.50%(39/40)名高于参照组总满意度80.00%(32/40)名,经过χ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第3篇: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康意识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各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培养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和市场的发展,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之而来,则是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研究中,超净实验室的应用需求非常普遍。使用超净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科研研究者、实验室人员、本科生及研究生。这就意味着超净实验室使用人员具有数量大、进出频繁、成分复杂、知识层次不同等特点。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和操作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效预防超净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例证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除了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外,软件建设即人的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心理,未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违规操作,有效的个人防护不足;(2)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防护、保险、警示灯硬件设施装置缺乏或有缺陷,实验仪器设备带病作业;(3)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严、实验室安全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上级职能部门监管不力;(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实验室水电线路以及设备配置在设计装备上的不科学造成的隐患。因此,要落实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环境健康,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参与。下面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及通行的安全管理模式,并结合作者在本校超净实验室工作的亲身经历,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实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

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以达到认识机体功能及生命运动的规律、维护并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与其他学科类似,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各种理化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等;应用研究包括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等。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而人工器官则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超净实验室是对洁净度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洁净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悬浮粒子数量的程度。超净室主要由空调机组、过滤系统、进排气通道等组成。超净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室外新风经过初效、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处理,通过空调和风机送入超净室,而室内的尘埃则通过回风夹道被带走。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使超净室达到设定的洁净度。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超净实验室主要用途为进行细胞培养、材料表面生物分子接枝及其检测、光刻制备微图形、支架喷涂等实验,由万级和十万级两个洁净度区域构成,每个区域各有4个实验室。超净实验室内新风量仅占20%左右,这就意味室内空气80%左右都是回流循环风,超净实验室内氧气浓度明显低于大气中氧气浓度。为避免实验人员长时间因缺氧发生不适或晕倒等意外,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最好两个小时左右离开超净室透透气。特别是每年本科毕业班同学做毕业设计时,进入超净实验人员众多,再加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时通常在超净工作台内使用酒精灯,酒精燃烧时耗氧,这些都会加剧超净实验室内缺氧。在细胞实验中,除定期用紫外线辐照房间空气灭菌以外,超净工作台使用前也要进行紫外线辐照灭菌。由于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紫外灯工作时间长,紫外线辐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如不注意防护,紫外线和臭氧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臭氧能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紫外线和臭氧还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也能产生危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失眠、易感冒等症状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

超净实验室使用中学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但他们往往存在实验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熟练和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特点(超净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并且新风量远低于循环风量,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产生大量紫外线和臭氧)和超净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及健康意识引导等问题,以预防为主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引导其建立实验室健康意识,增强实验事故防范能力,是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且详细的超净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张贴在醒目处。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室必须穿实验服、长裤和不露脚面的鞋;禁止携带食物、饮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超净室;室内禁止吸烟;进出超净室需登记出入时间、使用房间、实验内容、使用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实验服、物品及地面清洁及空气净化系统检查维修。进行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对超净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建立设备使用台账及预约制度,设备旁附上简单易懂的操作说明。对超净工作室中的化学品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化学品的采购和运输、化学品的储存,以及产出的废弃物分类收集放置并由学校和学院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建立超净室安全应急响应措施及预案,包括在超净实验室内配置急救箱,箱门不上锁以备随时可用,箱内配备有急救用基本药品和工具,例如碘伏、创可贴、毛巾、纱布、防毒面具、棉签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检查、补充及更换急救箱内物品;配置安全标示及应急设备,超净实验室门口墙上悬挂超净室平面设计图,标注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疏散的方向和通道,超净室内安装安全出口指示灯以及火灾逃生出口及救生锤。根据实验室使用功能配置相关的安防设施,包括监控录像头、烟雾报警装置、灭火毯、灭火器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防设施使用方法现场培训,并在学校安全部门及学院和系安全员指导下定期开展包括火灾、地震、人体受伤、有害化学品和气体溢出等在内的突发事故应急响应演习,尤其重点针对火灾突发事故进行应对演习,其程序包括判断火势能否自行扑灭,如不能扑灭则应尽快通知超净室内其他人员及时撤离,撤离前对所在实验室房间进行断电,并及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这些应急响应演习,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事故及伤害的发生。2.逐级安全培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即需要到实验室开展认知实习,让其初步了解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从理论角度认识紫外线和臭氧等对人体的危害,初步树立一定的安全、健康意识。需要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集中安全培训,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超净室设计布局、设备使用流程特点、安全注意事项,并对超净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说明。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片,把一些常见的实验伤害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完毕后,培训人需在安全保证承诺书上签字。3.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学生入室开展实验前,必须通过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资格。考核分为理论和实地操作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超净室使用规则;超净室特点、分区、布局;超净室能开展哪些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人员进出超净室流程;物品及仪器设备等进入超净室注意事项等。

三、结束语

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综合了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交叉性强,潜在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超净工作室时的安全问题就必须重点关注。通过加强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意识引导,我们初步积累了控制和降低实验伤害的工作经验,并将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形成规范细致的逐级安全培训体系,学生安全、健康意识,健康安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净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功能的同时,保证实验室运行安全有效和使用者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魏桃员,尤朝阳,霍开富.美国高校实验室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杨志勇,樊庆福.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

[3]谢俊祥.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发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

[4]张盼盼.超净室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2013

第4篇: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授课方式从最初的多媒体演示授课的传统模式发展到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老师教学生跟着做的同步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要能随着时代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是第一要素。随着电脑的普及,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平均水品也在提高。打字、上网发邮件、WindowsXP的操作、Of-fice软件应用等教学内容已不再能完全满足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范畴。为此,我们将一部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逐步的添加到其中来以充实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结构、数据库的基本运用及原理等。

现如今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看到这里可谓是发展良好,亮点颇多,但这只是教和学,真正运用起来又如何?是否真的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呢?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需求的变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录用要求代表了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它是极具代表性的,因此也成为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革新的重要依据。但是当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不断进步将这一标准变为社会公众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普遍水品之后,它不再能代表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它的代表性将被剥夺。然而社会对计算机基本能力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新的需求代表是什么呢?我们来认识一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覆盖,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上网看新闻、看电影、订票、交水电费、购物、炒股、聊天等等。计算机使用范围不再单一的局限于工作,更多的运用到了生活娱乐中,相应的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多元化:计算机的各种外部设备如何安装、台式电脑如何合理的升级换代,笔记本电脑如何挑选的价优物美,单一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补充。现如今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不再是计算机怎么用,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计算机的好用,不好用的怎么变得好用。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认知新的社会时期,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有了重大的变化,对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从新去定义,去认识:新的社会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不再是简单的运用,还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运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以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里简单的教会如何去使用计算机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以基本的就业需求为目标,而是将它作为计算机概念传播的一种手段。通过教授计算机的基本理论,让同学们了解计算机的概念,懂得计算机的结构,知道计算机网络结构知识及市场营运模式。把运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提高到可以根据需要动手配置适合的机器、装载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常见问题进行简单维护处理的能力。

第5篇:安全基础教育范文

一、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1.教育经费实现稳步增长

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8.12亿元,比上年的46143.00亿元增长8.7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40046.55亿元,比上年的36995.77亿元增长8.25%;201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04%,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

2.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投入重点

通过对2012―2019年全国中小学公共财政预算投入情况分析,全国各级政府公共预算用于普通小学、农村小学、普通初中、农村初中、普通高中(幼儿园的投入情况,自2018年开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体系,故本文未涉及)的教育事业费投入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普通高中的增长比例最大,达到110.09%。各级政府安排的中小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主要用于中小学校两方面支出,一是中小学校的人员经费支出,二是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只公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支出,没有人员经费支出情况,从数据倒计推算可知,2012―2019年间中小学校用于人员的经费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公用经费支出水平,说明近些年来中小学校经费的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了教师的人员经费支出。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印发了专门的文件,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二、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

1.经费保障能力整体不足

基础教育投入责任重点在县级政府,部分县级政府对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仍不能全面落实,而是采取挤出效应,上级政府拨款达到拨款标准后,县级政府应承担的部分不再安排。有的地方,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仍没有制定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或制定的标准偏低,或有标准不落实。对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经费,不能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只是一味地等靠上级专款的安排。对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的保障,有的县区还不能达到公务员工资水平,有些津补贴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在一些地方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重物轻人思想依然严重

我国基础教育投入的重点一直是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校校舍的改扩建、内部配套设施的构建,基本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目前,在部分省份开始实施的优质均衡发展中,部分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依然是以物为主,高标准、高档次的一些设施设备配置到基础教育学校,而忽视对教师的投入,忽视对软实力的投入。国家实施的优质均衡发展,重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质均衡,从经费保障角度来讲,就是要加大对教育教学,尤其是加大对教师的投入力度,而有些地方政府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3.教师队伍建设任务重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由于受历史原因影响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在很多县区依然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教师在配置数量、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别;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上不均衡,部分学校专业学科教师不足,骨干和名师培养能力不足,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不足,新课标涉及的课程专门教师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低学历现象还比较普遍。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大部分教师常年得不到系统培训。

4.经费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基础教育办学点多面广,相对分散,落实到具体学校的经费数额总体不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监督部门对中小学校的监督覆盖不全,部分学校成为监督的空白地。中小学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务公开机制落实不到位,部分中小学校经费管理制度缺失,校长财务观念淡薄,又缺乏专业财务人员管理,经费支出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部分县区对区域内中小学校支出缺乏统一规划,学校随意支出大,重复建设、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三、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调整建议

1.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重在各级政府对投入政策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生均拨款制度,落实地方财政教育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责任与义务,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对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旗帜鲜明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尤其是县级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确保学校设施设备安全完好。要鼓励扩大社会投入,完善政府补贴等政策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教育,但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监管。

2.逐步增加人员经费支出力度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要向教师倾斜,通过稳定教师队伍来保障教育质量,中小学校教师工资要按时足额发放,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发放水平。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各种津补贴,以及周转房建设等要给予重点关注,并确保优先到位;幼儿园教师是近几年新兴壮大的团体,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事、劳务派遣等性质人员,给幼儿园教师队伍带来不稳定性,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以及扩大在编岗位是关注的重点。加大人员经费支出力度,还要体现在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以保障中小学校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试验按照教学大纲正常开展。

3.建立完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统筹考虑资产和业务活动,建立核心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要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标准等衔接匹配,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提高绩效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有效解决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问题,避免克扣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问题。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要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要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加强预算执行事中监控,加强预决算事后监督,并全面推进教育部门及各类学校预决算公开。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各中小学校的财务预算、决算、重大支出项目都要逐步公开,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要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将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教师工资发放情况、各类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与落实情况、专项资金到位及效益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并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4.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软实力”,面对逐步加大的经费投入,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全面推行“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建立教师稳定补充机制,开展定期培训,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实施职称评审激励政策。从国家和省级层面,要通过公费培养、设立师范生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并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

四、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定不移地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投入,彻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婷月.公共基础教育配置效率――资源优化还是资源浪费.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1).

2.李春霞.“后4%时代”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6(66).

3.唐军.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优化的若干重点.财政科学,201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