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调研活动范文

调研活动全文(5篇)

调研活动

第1篇:调研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调研现状分析;设计建议

引言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大学的“校园客厅”“第二课堂”,已经从单一的社团活动用房逐渐转化为兼容多元化学生活动的单体形式。由于建设年限较早,旧有的活动中心单体的功能空间逐渐不能满足现有的学生活动需求,因此,高校存在扩建或者新建学生活动中心单体的情况。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后称华农)现有的华山学生活动中心(后称华活)和真维斯学生活动中心(后称真活)为例,对不同时段建设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单体的使用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对同类节点功能空间的尺度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学生在使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设计建议。

1学生活动中心校园规划布局层面的现状分析

1.1合理规划布局的选择

在宋泽方、周逸湖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根据学生中心规划布局的易达性分析了设于学生宿舍区内部、校园景观区内、教学区内、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运动区与宿舍区之间五种规划选址的特点[1]。华南农业大学被高速公路划分为主校区(华山区)、启林区(跃进区)、泰山区(五山区)三部分,其中华活的规划选址在华山区,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真活的规划选址在启林区北部,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根据实地调研发现,两个学生活动中心相距较远,一个位于校园西部,一个位于校园东北端,其影响范围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活由于距离主校区较远,其影响效力大致集中于300m范围内,而华活尽管存在地域优势,其功能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影响效力大致集中于500m范围内(图1)。各单体的辐射范围较小,基于此类现状,对于同一校园两个不同单体的研究,学生普遍认为真活的距离较远,影响了使用的便捷性。因此,系统性地考虑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建立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宿舍区与教学区的联系,对于学生活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建筑场地环境的组织

华活入口位于建筑中部,设有一个前广场,会有学生在此组织活动,聚集人群。由于活动中心联系着教学楼与宿舍楼,环绕活动中心的人行道也自发形成了一个非机动车过道,成为学生穿行的必经之路。华活呈条形布局,端部为圆形报告厅,中部圆柱形中庭通高空间作为入口门厅,其活动用房呈条形布局。真活入口设置在西端,通向入口处有一条可停靠非机动车的长廊;另一端临近荷园餐厅,入口前端为一片绿植。活动中心位于校园北端且靠近城市道路,由于北面场地与建筑高差较大,北面临近的消防道路未设置出入口。该活动中心建筑与荷园食堂外观上形成统一整体,虽然真活与食堂出入口分别在西面和东面且建筑内部无相连部分,但食堂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仍可借助食堂增加学生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宣传力(图2)。余洪叶的硕士论文《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在系统分析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层面-总平面-单体对于学生休闲活动的影响时,也着重指出学生活动中心室外广场与建筑产生更多关联,在设计中应注意创造尺度亲切、适合逗留的空间氛围,设置树荫、遮阳、高差、座椅等措施,使广场更具吸引力[2]。同时建筑外部交通流线组织,与其他功能建筑的结合对于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环境也具有较大影响。

2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单体层面的现状分析

2.1功能空间的复合化

当建筑功能出现专门化并趋于稳定的同时,也逐渐呈现饱和的状态,于是建筑需要扩大规模或者对其管理模式、空间划分做一定的改造。华活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和学生活动用房,房间呈现内廊式布局,以学生社团活动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为主。真活主要包括思创报告厅、多功能厅,以及其他学生活动用房,房间呈外廊式布局,以学生文娱活动中心为主,提供信息化时代学生活动场所空间(图3)。两个活动中心单体的功能具有各自的特性,真活的公共空间开放性更强,其共享活动空间更大。华活活动用房随着时代变迁功能逐渐明确,且不满足学生使用需求时,功能饱和使得建筑需要分裂出另一个单体来满足学生使用需求,而真活正是这一衍生产物。在当今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不同的主体和功能可以采取叠加使用、互不干扰的方式,达到空间交换价值的最大化,以满足使用者自主参与、使用、互动。例如通过分时共享,借助网络分时间租用功能空间,或是同时共享,将不同的学生活动融聚到统一的公共活动空间中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活动中心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现状分析与改造策略》也提出改变活动中心使用管理权、改变空间功能划分以及空间设计等改造策略[3]。

2.2节点空间设计(图4)

2.2.1门厅的功能复合化设计华活的门厅设计采用三层通高、天窗采光的形式,主要作为缓解人流的单一交通空间,真活扩大了门厅空间尺寸,将休憩、阅览、咖啡、交流、上网、展览功能融合在这一复合交往空间中,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自由度。同时门厅也是学生最易到达和离开的位置,其设置吸引了学生前去学习和交流。

2.2.2走廊的形式多样化设计华活的走廊为内廊式布局,其采光和通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走廊的宽度在1.8m左右,无法承载展览宣传的功能;真活为外廊式布局,其走廊用玻璃窗与外界隔断,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气候的干扰,其2.7m的走廊空间大大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将学生活动宣传展示作为走廊界面。同时走廊空间局部放大也为驻足交流活动增加了一定的可能性。

2.2.3活动空间的专门化设计华活的多功能厅兼报告厅使用,内部放置可移动座椅,在宣讲会或作小型报告时布置临时座椅,但是其功能置换较为繁复,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不便。真活设有思创报告厅以及多功能厅,报告厅设置固定坐席,其使用的舒适度大大提升,其增加的多功能厅也能承载更多的活动需求。当多功能厅这一临时活动场所被某一活动长期占用且难以置换时,其需要一特定空间分化出来,以减少空间负荷,同时对这一特定空间进行专门化设计以满足其功能使用需求。

2.2.4单元房间的适应性设计华活的办公用房采用以前的单元办公室的形式布局,每个房间设置固定的功能,但是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改变,越来越注重集体交流学习办公的空间氛围。在真活的设计中,创意工作室均为较大尺度空间,可作为通用空间,内部空间可灵活使用,在未来改造使用中也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单元房间尺度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调查对比,真活的单元房间的适应性相对更强。

2.2.5屋顶平台的连续性设计华活的屋顶平台仅仅作为可上人屋面,屋顶未做具体的功能设计,其围护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作为学生活动空间使用。真活的三层局部作为屋顶露台,其平台的可达性以及与室内活动的连续性大大提高,学生在三层多功能厅以及舞蹈民乐活动的同时经常会在露天平台活动。在观景平台、灰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注意与功能主体之间的联系,从室内过渡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应当考虑其交通便捷性以及活动的连续性。

2.3造型立面的文化性

华活由两个圆柱体和一个条形体块组合而成,以中庭三层通高圆柱体为核心组织空间,建筑立面材质以粉色贴砖为主,结合方形凸窗形成较为规整的立面形式。真活是由两个圆柱体和一个条形体块组合而成,以中庭二层通高空间圆柱体为核心组织空间,建筑立面材质以金属铝板为主,结合大面积开窗形成虚实相间的立面形式。两栋活动中心建筑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以及同构异质的设计手法,在外观形式上,华活与主校区建筑风格保持统一,采用简洁的形式语言。虽然学生对于真活的外观评价普遍高于华活,但是其建设之初,学生普遍认为其现代化设计手法设计的外观过于商业化,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不符。建筑外观形象的设计会对活动中心学生使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应当在设计之初考虑其随时代日新月异的适应性以及承载校园记忆的文化性。

2.4室内装饰的可改造性

华活的室内装修相对陈旧,建筑内廊采光不佳,无辅助性灯光照明设计。顶面和墙面均采用白色粉刷,由于年代较久,虽能满足提供管理办公活动的空间,但是缺少共享活动空间,其室内装饰及舒适度需要一定的改进。真活作为新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其舒适度明显提升。其建筑地面采用暗灰色隔声材质,吊顶采用木色格栅,灯光照明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建筑的走道楼梯等交通空间均布置了宣传展廊。新旧两个活动中心室内设计对比差异性明显,华活的建筑层高较低,其吊顶设计缺乏一定的可改造空间。在设计之初应对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及导视设计的更新改造留有足够的空间。

3学生活动中心建筑问卷调查分析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一个提供安全性、人性化、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和体验的重要枢纽,其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线上问卷调查分析,华农学生去华活的频率明显高于去真活的频率,但学生自发前往学生活动中心的概率不足7%。学生普遍认为华活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建筑相对陈旧,舒适度不够,公共活动较少,缺少吸引力;而学生认为真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路程较远。大部分学生认为华活的功能房间数量、面积、舒适度均需提高,而真活主要问题在于其功能房间数量不足。然而,对于两个活动中心的整体评价以及使用舒适度的评价却相差不大,由此可见,由于各方面限制因素的影响,新建的真活公共空间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华活由于其文化性以及地理位置优势,保持着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学生提出活动中心的公共性普遍不足,除了固定社团使用,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中来。需要进一步整体推进华农学生活动中心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提升学生休闲教育活动的实施。

结语

随着时展,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创新在于打破了社交、娱乐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定的活动空间对未来社会和科技进行一定的探索。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目前作为高校学生休闲教育的载体,不仅仅在往功能完整,复合化设计的方向发展,对于历史文脉悠久、深耕城市肌理的高校,需要以多种形式保证学生活动功能完整性以及活动场所的丰富性。以华农新旧两个活动中心建筑对比可见,活动中心设计根据社会变化其建设规模以及空间需求在不断改变,原有的学生活动中心会逐渐无法满足学生活动需求。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需要预见性地创造更多的“模糊空间”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同时需要在细节设计上考虑学生使用舒适度,有利于激活校园整体公共空间,促进学生的休闲文化活动的展开,才能为互联网催生的学生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实体功能与空间。例如,范文兵在《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演变趋势与新的可能》中提到的旧式功能与空间的重构是为了应对互联网虚拟空间对人气的争夺,而新式功能与空间的建构,是为了给被互联网催生的新生活方式找到“最匹配”的实体功能与空间[5]。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余洪叶.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马品磊,李雁杰,赵艳红,等.某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现状分析与改造策略[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9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9:2.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2篇:调研活动范文

[关键词]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

一、MPA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

社会实践调研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制约MPA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多。从社会实践调研能力提升的主体进行区分,可分为政府、社会、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五个因素;从内外部关系看,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管理、考核制度、导师制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研究生个体。本文着重对制约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外部因素进行探讨。

二、MPA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问卷调查方式概述。本次调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主要在江西省的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三所学校MPA学员中发放,问卷采取随机发放方式。发放280张问卷,回收256张,回收率91.4%。

2.问卷调查的结论。问卷调查的结果为:第一,绝大多数MPA研究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重要性,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第二,大多数MPA研究生参加过各类社会实践调研的次数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在校上课期间或者节假日进行调研活动;第三,调研活动内容应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等;项目主要有“学习参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第四,调研活动的准备环节包括:“了解实践单位”“具备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部分学生通过授课或讲座方式获得调研活动相关课程学习;第五,调研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和学院为单位进行;组织形式主要是学校团体组队或者个人自由组队;第六,调研活动效果体现在:能够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新知识能力;第七,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资金支持、缺乏调研活动基地、学校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缺乏必要的培训、缺乏老师的计划和指导、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提升MPA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的对策

1.构建有利于社会实践调研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构建有利于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培养的专业课体系。第一,建立“课程超市”,向研究生提供内容新颖、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系列,应注重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的开设。第二,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形成研究生知识与能力体系的两个建构原则,即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把调研课程列为必修课,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并要求设定课程大纲、评分标准和考核方式。第四,调研课程体系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构建,应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通过进一步整合和拓展,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体系。

2.MPA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把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个人自我评价、书面评审专家评价和答辩专家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最后的成绩(即综合评价)应由以上五部分成绩加权计算,通过专家评议确定,做到全方位评价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成效[1]。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把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成绩档案。建立激励性考评体系,设置不同层面的奖项,对优异者进行表彰宣传等。推荐发表社会实践调研内容相关论文,并给予版面费资助等相关激励制度。

3.培养MPA研究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MPA研究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MPA研究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实现“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可以帮助MPA研究生提高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在专业性的思维和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结合,可以与各级政府部门、税务机关、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管理部门接触,能够很好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专业学位人才“职业性”培养目标,实现高层次研究生培养“领导力”的目标[2]。

4.把MPA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自身社会实践调研资源结合起来。社会实践调研基地是MPA研究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MPA研究生实践调研活动的组织者应与基地接收单位协调沟通,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建设一定数量的校级或院级示范基地,不仅应确保基地建设数量上全覆盖,同时还要兼顾质量上的实效,尤其扶持一些基础薄弱的基地。高校与实践基地应建立长期的联系,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不断拓宽调研活动的内容,实现良性循环[3]。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基地的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轨制项目申请机制,把调研基地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专业和需求相结合,从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5.完善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培养保障机制。MPA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分解为基础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等三个层次。高校、院和MPA教育中心应齐抓共管,多层面组织领导,形成校级职能部门和学院、MPA教育中心三级层面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领导小组,各级组织协调一致,明确任务,密切配合。学校、学院和MPA教育中心还应联合建立社会实践调研指导专家库:学校内外的行政事业部门的干部都可指导和参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校内的专业教师是社会实践调研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应鼓励他们对每年参加实践调研的研究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师生双向交流的渠道畅通,加深对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的认知[4]。

6.创新“第二课堂”。创新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MPA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引进来”和“走出去”。即聘请优秀专家兼任MPA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与社会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作,建立MPA研究生的实习基地。(2)创新多种活动形式,延伸MPA研究生的课堂平台。(3)积极参与公共管理的实际过程。可以直接参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问题调研、提供思路、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等事项,注重实践成果的转化。(4)建立MPA研究生俱乐部。通过建立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各种性质的研究生俱乐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及沟通协作等能力。(5)不断创新和提升MPA研究生实践类社团建设。形成以课题组等为单位,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优势。(6)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处理好一般实践调研项目和重点实践调研项目的关系,推动MPA研究生社会实践调研能力逐步实现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涛,王丹竹.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及考评机制研究[J].成功(教育),2013,(02):166-167.

[2]马林刚.打牢组织基础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74-75.

[3]王乐生,张瑾.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98-99.

第3篇:调研活动范文

关键词:市场调研;企业;营销管理

1引言

关于市场调研活动,可以说是企业能够了解市场变化趋势,赢得更多潜在消费用户群体的一种重要企业营销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主要工具,只有做好了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动态信息,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产品的营销质量,打造品牌形象,使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份额。

2市场调研的概念

从定义上来看,市场调研指的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式,有选择、有计划地收集一些关于市场上产品供应需求以及产品生产资源方面的信息材料,并且针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科学整理,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中某产品的供应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走向,经过科学、细致的市场调研活动,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制定出合适的营销和决策方案。市场调研可以被理解成为是市场调查活动和市场现状研究活动的简称,主要强调的企业针对市场竞争及市场运作情况进行考察的过程,所以市场调研应当被看作是企业进行市场预测以及经营决断中非常关键的重要角色。

3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关于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市场调研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描述、诊断和预测功能,通过市场调研活动,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加强对产品市场运营状况的了解,进而发现并找到更好的商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并占领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了解客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从而制定出下一步的企业营销策略,让企业能够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采取主动营销战略,化被动为主动,不断适应产品市场的变化需求,在市场经济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迎合时展机遇,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打开新的消费者市场,避免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在市场调研中,收集更多有关新产品研发的数据信息,引导用户对企业开发产品的认可,保证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可以正常进行,帮助现代化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4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4.1产品生命周期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市场发展需求,企业要做的就是在产品的营销管理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出市场调研的应用价值,例如将市场调研应用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投入期确认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成长期确认产品地位、产品在公司中的发展走向及发展目标,在成熟期优化并改进产品的运行模式,在衰退期制定下一步的产品生产和代替计划,寻找新的产品销售途径。

4.2安索夫模型

安索夫模型主要指的是通过建立坐标轴的方式,来分析企业在目前的经营状态下,如何才能让产品快速地进入市场,或是分析才能把新研制出的产品销售给当前市场当中的消费群体,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需求,让新产品可以快速被消费者所接受。将市场调研中收集到数据整理到安索夫矩阵模型方框中,可以在现有的产品方框和市场方框中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分析出市场中的消费群体都在想什么,不过在新产品方框和新市场方框的分析,会比较难一些,因为不太能够确定好未来市场的发展走向,或是预测出未来人们的产品需求。

4.3购买行为AIDA模型

所谓AIDA购买行为模型,主要是四个单词的缩写,其中A是Awareness知道,即促销活动让人们知道该产品;I是Interest兴趣,即促销引起消费兴趣;D是Desire要求,即购买产品的渴望;A是Action行动,即客户被产品吸引,迫切想要做出购买行为的欲望。将市场调研活动融入AIDA模型中,能够很好地揭示出企业产品促销计划以及企业同顾客之间沟通的有效性,通过调查消费者是否了解该产品,假如可以进行有效沟通的话,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目标人群范围。

4.4市场营销4PS组合

在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主要指的是“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这四个方面,同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被理解成为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主要方式,在应用市场营销4PS组合模型时,需要开展许多的市场调研活动,分析产品、价格等因素在整体4PS组合模型中的重要性及所在比例,假如了改变了各因素在4PS组合模型中的所占比例,是否会对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产生影响,就要用到市场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

4.5企业SWOT理论分析

现代化企业在针对产品展开营销管理活动时,常常会使用到SWOT机会分析理论模型,即分析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优势S、劣势W以及机会O、威胁T,企业SWOT模型分析同样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支持,只有经过了市场调查,拿事实说话,才能够在真正的企业营销活动中展现出产品的价值,将企业权力集中,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优势产品更好地营销和推广出去,实现企业产品的营销创新。

5结语

综上所述,正因为市场调研工作的存在对于现代化企业的营销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后的企业产品营销活动中,更应该有目的地展开科学的、正确的市场调研项目,充分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强对产品和市场发展因素的调研分析,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8).

[2]韩颖.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

第4篇:调研活动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调研,人体发育学,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近年来,人体发育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1]。但目前人体发育学课程仍主要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弊端,造成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中对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学院自2011年以来在人体发育学课程中推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体发育学课程在本校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4学时,主要用于系统讲授人体各个阶段发育的的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调研则需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般约需1~2个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特定发育阶段的人群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掌握调研对象的发育特点,发现该群体特有的发育问题,并提出主要的解决思路。

1.2方法选择

2015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共43人,依据自愿的原则分为7组,每组6~7人,自荐结合推选选定每组的组长,然后明确每位组员在小组社会实践调研中的具体工作分工。各小组自主选择某一特定发育阶段作为调研主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请教专业人士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材料,确定具体的调研题目,设计调查方案,制作调查问卷及评价标准,指导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修改后确定最终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调研方案确定后,各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选定的受访对象进行走访,具体方式包括填写调查问卷、现场采访、电话采访等,调查时间为1~2个月。各小组对调研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践调研论文,并将相关内容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其他学生可根据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也可对汇报内容进行评论,教师做好引导和反馈评价。各小组社会实践调研的综合表现由任课教师进行基础评分,根据记录员的记录,按照课堂表现,并依据每名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每名学生相应的分数,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以加分的激励,同时提出表扬,并推荐相关论文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本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结果

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结束后,发放调查表,填写完毕后,当堂回收,共发出43份问卷,回收43份,回收率为100%。经过对问卷答案的整理分析,发现88.37%的学生对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有兴趣;90.70%(39/43)的学生认为熟练运用网络资源有助于该项活动的开展;95.35%(41/43)的学生认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促进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及论文书写能力,同时通过与受访人群的深入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增强了亲子关系;97.67%(42/4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体发育学课程考核总分100分,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为社会实践调研的得分,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期末总成绩的分析发现,期末总成绩与社会实践调研得分具有一致性,即认真对待社会实践调研工作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较好,但高分段(>80分)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分数段(70~80分)。

3讨论

社会实践调研作为人体发育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历经6年的尝试与探索,作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简述如下。首先,社会实践调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学生从小主要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3]。因此,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还有些学生不会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寻找所需资料,对文献的分析理解能力也较差,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写作能力均需提高。同时少数学生有懒惰思想,不愿为所在团队付出,只想坐享其成,或只做分配给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对团队的整体工作不闻不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然而,无论是从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还是从客观的期末成绩分析,社会实践调研对学习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本达到了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其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人体发育学在我国就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4⁃5]。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递和接受知识,还是课程创新和开发应用的过程[6]。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需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和评价,如果缺乏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可能是杂乱的、无目的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人体发育学有关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体发育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综合分析整个活动过程,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比如,调研的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科学性和严谨性仍显不足,调研的效率较低,学生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较差等。目前,正在探讨将互联网微信引入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增加教学的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7⁃8]。但线上沟通不能完全取代师生之间的线下交流,教师要严格把关调研内容的设计,提高科学性、严谨性,对于学生论文的写作要加强引导,提升写作能力。总之,深化和完善社会实践调研在人体发育学课程中的应用仍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领域,教师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课堂[9⁃10],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实际,使学生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杰,李卫东,李国标,等.人体发育学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2):1199⁃1200.

[3]靳俊峰,郭瑞珍,欧小波,等.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29⁃32.

[4]张慧,陈朝晖,唐巍,等.人体发育学教学初探[J].医药卫生教育,2016(21):119⁃120.

[5]王顺,刘超,刘乙蒙,等.医学人体发育学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32⁃34.

[6]石秋轶,何迅,刘易蓉,等.社会实践调研在药事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5):766⁃767.

[7]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90⁃97.

[8]杨丽青.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9]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19⁃25.

第5篇:调研活动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光环境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校园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师生的生活质量,其中不同功能区在夜间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频率。对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夜间光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提升校园夜间安全性。避免出现因照明不足而导致的碰撞、失足事件;整理夜间人流动线,从根源上拔除可能滋生的违法犯罪活动。2)激发夜间校园空间活力。夜间光环境品质可直接影响师生交往活动发生的可能性。3)塑造校园文化形象。照明是学校夜间文化塑造的重要部分,好的照明设计可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2校园夜间光环境现状研究与分析

2.1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1)夜间场地现场调研:以在校学生夜间正常生活路线为基础,明确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光环境的测量和问卷调查提供方向。2)光环境测量实验:为校园夜间光环境现状调研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3)问卷调研:了解在校师生夜间在校园内活动的内容、活动场所的倾向性选择以及师生对夜间校园公共空间照明情况的满意度、感受、需求及建议。

2.2研究对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沙河校区(下文简称“沙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西南部,距离学院路校区约22km,总占地面积200余亩,工程建筑面积约16万m2,可容纳6000余名学生学习生活。

2.3场地夜间现场调研与测量数据分析

沙河校区自2017年投入使用,其校园规划自南大门、教学区、中心广场、丰园食堂形成南北轴线,东西分布生活服务区和运动区,布局紧凑,但公共活动空间有限。

2.3.1夜间场地现场调研调研小组发现校园内照明装置主要有5种,分别是运动场地内的聚光灯、休闲空间采用的广场装饰灯、普通装饰路灯、道路系统中的一级道路灯、二级道路灯以及草坪地灯。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草坪地灯未作标识)。通过对场地夜间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目前沙河校区内公共活动空间夜间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花园及活动空间照度偏低。学生公寓北侧篮球场及草坪广场夜间光环境偏暗,直接影响了该区域的使用率。2)校园内道路系统整体光照度较低。部分一级道路出现树木遮挡照明设施的情况。部分二级道路极少甚至未设置路灯,如男生宿舍北侧通往近邻宝的小路,夜间较为昏暗,存在极大安全隐患。3)缺乏高品质的艺术景观照明。校园内中心广场、樱花园等尺度较大、照明载体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其照明设施种类单一,照明场景无设计,缺乏校园艺术氛围。

2.3.2光环境测量与分析由现场调研分析选出3个代表空间作为测量地:篮球场、中心广场、草坪广场,按光源及活动布点,光源距离较大的区域中间适当增加测点,且根据空间活动节点增加或调整测点位置(具体测点分布如图2~图4所示)。测量校园内主要公共活动空间的夜间照度值以及照度分布情况。实验测量时间为2019年10月13日夜间20:00~21:00,天气晴朗。实验采用AS-803照度计(测量精度,≤10000Lux时(±4%rgd±10),>10000Lux时(±5%rgd±10)),测量时,光接收器放置水平,距地面高度为750mm,为确保仪器稳定和测量结果的普适性,在同一点上测量3次~5次。测量结果分析如下:1)足球场:如表1所示,平均最大照度值为124.7Lux,平均最小照度值为11.3Lux。整体光环境较舒适,四盏聚光灯为场内提供了足够的照明。足球场A,B,C测点受网球场灯光的影响,照度值相对G,E,F测点更大。2)中心广场:如表2所示,平均最大照度值72.3Lux,平均最小照度值为5.3Lux。灯具设置分散,活动区域无直接光源,整体照度值偏低,花园区域夜间昏暗。3)草坪广场:如表3所示,平均最大照度值44.3Lux,平均最小照度值为0.33Lux。整体光环境黑暗,场地照明设施布置分散,部分受到植物遮挡。

2.4问卷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河校区在校师生对校园夜间光环境的主观感受,明确校园夜间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小组进行了针对在校师生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10份,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如下:1)学生夜间主要活动项调查。统计表明,35.4%的师生在夜间进行运动健身活动,30.9%选择上课或自习,22.7%选择进行饮食聚餐类活动,购物和约会活动占比最少,分别为3.6%和7.2%。2)夜间光环境倾向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光环境受欢迎程度由人群的使用情景所决定。3)校园各公共区域夜间光环境主观评价调查:a.操场:61.8%的师生对操场光环境的主观感觉是较明亮,7.3%师生感觉昏暗或较昏暗。结合现场调研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了高杆聚光灯作为照明设施,但光线未能辐射到整个操场区域,因此产生了部分阴暗角落。b.篮球场:38.1%的师生感觉篮球场光环境明亮以及43.6%感觉较明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原因在于篮球场面积较小,但布置了多个聚光照明灯。部分同学反映会出现眩光反应。c.教学楼通行廊道:结合现场调研分析,教学楼通行廊道昏暗的原因在于其空间开阔,但灯具照度较低,尽管灯具数量多,整体照度仍较弱。d.中心广场: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中心广场光环境昏暗的原因在于其设置的路灯数量较少且照度有限,主要借助紧邻篮球场提供照明。e.校园北侧部分草地及近邻宝区域:结合现场调研分析,该区域路灯设置较少,且多为矮地灯,灯具照度偏低,整体光环境昏暗。有同学反映该区域夜间道路识别性差。

3夜间光环境的改善策略

3.1校园夜间光环境优化实施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1)为了保证学生夜间运动、活动需求,校园照明设施应具有合适的照度、光色等。照明光源的亮度过高,光源过于集中,照明设施角度设置不当,明暗环境之间缺乏过渡,则会使人产生不安和不舒适感,或是产生眩光反应,降低视力。尤其是在车行道,眩光反应极易引发交通事故。2)通过校园夜间光环境的提升,合理布置校园各功能区在夜间的延续使用,控制校园夜间活跃空间,可以增加校园的安全性。夜间活跃空间使得夜间人群聚集有一定的区域性,对可能出现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监视和抑制作用,提高校园生活人群的安全感。

3.1.2绿色照明原则在校园照明设施的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光污染较少的照明设施避免干扰教学环境,应选择光效较高,寿命较长,显色性良好的光源,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及环保灯具。

3.1.3整体性原则进行校园夜间光环境改进策略制定时,应结合师生行为活动习惯,统筹考虑区域光环境,结合师生作息特点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采取校园智能化分区照明的管理模式,既能方便学校后勤处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又能使得照明设施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3.1.4可识别原则随着高等学府规模的逐渐增加,使得高校校园环境趋向复杂,在校园内组织清晰的可识别性强的环境,可以使得学生在夜间活动时根据自己所处方位快速分辨方向,选择最快的路径到达目的地,进行活动。

3.1.5人性化原则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前提是关注使用者与空间的相互影响,在考虑师生夜间活动的生理需求同时重视其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感受。满足夜间活动的便捷性,营造光照舒适的空间环境,触发各种活动的产生和交融。

3.2沙河校区夜间光环境的提升策略

3.2.1校园道路校园道路照明是为了满足校园内夜间行人、车辆通行安全的功能性照明。为提高其安全性,建议进行如下提升:1)凸显标志物,使师生在夜间了解自己所处的具体方位,获得目的地的明确方向性指示。2)加强夜间道路标志物和节点联系的结构性,创造清晰的视觉秩序,使通行者在通过时看到标志物以先后序列出现,从而建立路径的方向性。3)选择高效光源,如金卤灯、LED、高压钠灯等。4)为避免树木对光线的遮挡,应加强对道路照明设施附近行道树枝叶的修剪和维护。

3.2.2中心广场、篮球场等运动区域对于照度不均或不足的操场及篮球场等运动区域,应适当增加照明设施,采用高效光源,并合理进行灯具布置,避免眩光反应。

3.2.3足球场地1)将足球场地照明分为基本功能照明和运动照明,结合师生的夜间活动特点进行智能化管理。2)提升高杆照明灯具设置位置的合理性,减少眩光和改善运动场地照度不均的问题。

3.2.4夜间景观照明校园景观应结合校园历史,突出校园文化,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当前沙河校区夜间照明中并未充分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议对校园景观雕塑小品等节点进行局部艺术照明处理,采用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隐藏式安装,凸显校园文化。此外,应利用专业照明设计软件对以上提出的夜间光环境提升策略进行模拟,得出更加直观准确的数据,为沙河校区的夜间光环境提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4结语

大学校园包含了教学区、办公区、休闲区、园林景观空间、小型商业区、家属区等众多活动空间,其本身功能复杂,规模如同一个微型城市,承载了众多师生日常的各种活动,在夜间也会被高频率的使用。通过对沙河校区的场地现状调研,更加直接地了解了当前高等院校校园公共空间夜间光环境的现状,有助于为校园公共空间光环境的设计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提升大学校园夜间环境,有利于师生在夜间时段进行舒适的学术讨论,情感交流,营造出安全和谐的校园夜环境,使得校园能够全天候地发挥其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杰.夜间时段广州地区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张广群,程丹丹.大学校园夜间室外光环境测量与分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安徽建筑,2019,26(2):166-167,182.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