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高中地理课堂全文(5篇)

高中地理课堂

第1篇: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提问设计

一、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现存问题

1.教师缺少问题设计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调查显示,一部分地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提问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教学提问的设计研究不深刻,甚至很少会精心设计问题,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提问非常随意。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地理教师自身缺少了教育理论知识,具备的教学理念不够创新,因此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提问对于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一部分地理教师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以完成课堂教学计划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预留出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逐渐适应了被动学习的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问题的设计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给予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水平和,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课堂提问内容。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往往提出的问题都是课本上就具有的简单问题,学生不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只需要在翻找课本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提问失去了交流和讨论的意义。还有一部分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比较难,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回答,这样同样无法把课堂提问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并给予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还需要兼顾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3.问题的提出缺少了问题情境

据调查显示,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过程中,使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时政热点,应用趣味性比较强的语言来营造出问题情景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中地理教师都不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使用生活案例和时政热点,同时也没有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问题情景模式,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任何问题和材料,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在讲台下被动的听,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达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没有给学生预留出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4.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一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提出来的问题针对性不强,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出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况,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点时,教师没有单独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一起来回答问题或者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答案让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没有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参与性不强,逐渐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方法

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的设计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如果问题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对于师生的沟通交流也会相应的产生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要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首先需要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部包含的知识,真正的把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单纯的在课堂教学中读教材、念教材。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能够有效提升问题涉及的针对性。例如,本节课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地质作用,教师A提出的问题时:“地球从形成一直发展到了现在,地表的形态有没有发生变化?”教师B提出的问题则是:“据报道在我国的台湾海峡当中发现了煤炭资源,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两个问题对比而言,教师A的问题明显仅仅只是描述了教材当中包含的问题,而教师B提出的问题既源于课本知识,同时又是课本知识中没有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问题的提出要适当铺垫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减少单句直问的提问方式,单句直问也就是教师直接两当的提出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是和否直接回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没有进行铺垫,学生与教师之间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没有把课堂提问的真实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代替学生思考,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干涉的深度。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地震比较多的国家?”这样的问题已提出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们在回答过程中缺少了思考的空间,因此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教师可以把问题换成:“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带,再看日本所处的位置,思考一下日本为什么地震比较多?”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指明了范围,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思考的出问题的结论。

3.问题的设计要深要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通过引导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设计来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不能太浅薄,也不同太偏。如果问题设计的太浅,就不会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认知的机会,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就能够得出结论,没有把问题教学的价值发挥出来。问题设计的太偏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规律性,学生拿不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造成教学的混乱。例如说在学习西亚和北非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是扁球体?”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就让学生们难以作答,这就是引导不当造成的,在课堂教学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一些小巧灵活,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提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课堂提问环节出了常规性的提问之外,还可以通过变通来多样化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程蒙蒙.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周白莲.高中地理课堂差异性提问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白宇.高中地理课堂启智性有效提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王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第2篇: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新式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高中教学中得以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使用地图教学也越来越平常化,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更加适合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激励他们探究世界。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又大于学习能力。那么高中地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是目前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地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概念与地理信息,更是教师意念表达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沟通工具。然而数据表明,距离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完善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其在不同层次都有着不同深度的问题,微观上来说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宏观上来说其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所以,推行高中地理课堂使用地图教学是学校任务的当前之重。

二、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中地理不断改革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在课堂上使用地图教学。无论是高中地理课堂涉及到的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都需要学生直接与地图打交道。地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工具。高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地理空间能力,让他们学会看图说话。但是,当前的教学工作却令人担忧,许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成绩,常常忽略地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无效用图以及不使用地图的危害,再加上很多学生缺乏相应的地理空间能力,因此常常不能及时正确地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忽略了内涵丰富的地图教学内容,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地理能力低下,也降低了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高中地理课堂使用地图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会使用到不同类型的地图,有的是课本上的地理地图,有的是虚构的地理地图。特别是在自然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很多的地图知识,这也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使用地图教学。高中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大多数是围绕地图所展开的,所涉及的地图知识也十分广泛,包括地形图、交通图、气象图、旅游图、市区规划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等等。地图可以有效地把零散的地理知识进行汇聚,形成较为鲜明的知识系统,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应该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地图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把简单的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看图和用图,并且要帮助他们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以及框架。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的地图大多是地理挂图、地球仪、教材插图、地理图册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的使用这些媒介,那么一定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四、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让学生认识地图,使用地图

地图已经把高中地理知识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不太乐观,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也不了解地图。因此要求教师应当巧妙的使用教材插图和中国地图来引导学生,传授给学生相应的试图技巧。地图一般有基本的要素,包括比例尺、经纬度、方向、注记等,这些基础的知识学生必须要记住并且加以应用。不仅如此,学生应当认识地图,根据一定的信息判断出地图名称,如区域交通图、资源图、气候图等。学生应该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出地理方位,例如气候特征、降雨量、温度线、纬度、南北半球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是否使用地图,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如果地图可以把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的话,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当然要开展地图教学,反之亦然。

(二)优化地理的教学内容

优化地理教学内容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地图就是来自于地理图册。它是地理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围绕着课本知识点和知识结构所整合出来的,是地图教学内容的重点。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地球仪分析问题,一旦遇到图解题首先就拿出自己的地球仪,其实地球仪只能宏观的把地理位置展现出来,并不是专业的地理图册,较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图解题来说,地球仪是毫无用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地图册是第二教材,也是需要掌握的地理内容。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规划,并且应该多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地理地图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演讲,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地理知识,又可以领悟到地理地图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地理空间能力。

五、结束语

第3篇: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地图教学

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是最能直观表达地理知识的教学媒体,也是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常用手段。它能直观地传递地理的空间信息,能形象地表达地理知识,能具体阐述地理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能系统概括杂乱无章的地理知识点[1]。将教材和地图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既能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利用地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高中地理老师除了需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之外,还需具有灵活运用地图教学的能力,通过地图传授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图对于教学来说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确定位置,地图上能够直观表示某个事物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能够明晰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第二,确定地貌,地图上能够直观表现出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学生可通过这些外部特征推导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研究地理事物的自然规律;第三,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地图上有众多山川河流、各式各样的地貌、洋流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本文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介绍如何运用地图教学:

一、提高识图能力

当前,地图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用教学手段,并且部分老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教学问题便是学生识图能力差甚至不会看地图,直接导致地图教学方法无法推行。看懂地图是地图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既要求老师传授学生一定的读图技巧及看图方法,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一定地图知识,了解地图的基础概念及基本要素。地图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图幅、国界线、文字等,这些是了解地图的开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不同地图了解国家名称及方位,如美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还可以了解地理知识及地貌等,如等高线、降雨量、喀斯特地貌等。

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册的读图能力

地理图册也是地图的一种,相对于地球仪等简单地图工具来说更具有使用性。高中地理不仅学习地形特征,还涉及降雨量、洋流、种群分布等各式各样的地理知识,仅是地球仪等简单反映地形的地图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需求,而地理图册则是根据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描绘出的具有图形特征的知识图册,它与普通地图相辅相成,具有相似的图形特征,但包含不同的知识内容[2]。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学生一面临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求助于地球仪,但是地球仪只是宏观表述地理位置和特征,并不能反映具体地理知识内容。因此,老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申明地理图册的重要作用,并教授具体读图方法及学习法则,如洋流的判断、气候的辨别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地图将地理知识系统化

地图涵盖了各种地理知识,并且将地理知识整合成体系,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地图体系将地理知识系统整理,并围绕地图将地理知识系统讲授给学生。首先,老师将所需讲解的地理知识分类,简单易懂的归为一类,抽象难懂的归为一类,简单易懂的一类可以直接讲授,抽象难懂的则需要将知识体现在地图上,通过地图进行讲解。例如:高中地理中有个工业区的知识点,主要是讲解全国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代表城市、行业分布等。如果单纯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点显的杂乱无章,学生很难形成有效记忆,如果利用中国地图,将各个工业区标到地图中,并配有工业种类插图,学生就很容易记忆和理解工业区的分布位置和工业特点,甚至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推断出工业区的优劣势[3]。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运用地图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基本特征判断是否适合地图教学。地图教学的目的在于直观、系统地阐述地理知识,发现内在规律,是否看重地图教学的评判标准便是地图能否让地理知识简化、形象化。总之,地图教学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地图及地理图册能力,又需要将知识点和地图有效融合,以便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周杰 单位:安徽省六安中学

参考文献:

[1]殷勤.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与多媒体直观手段的运用探究[J].快乐阅读,2013(36).

第4篇: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特点;教学举措

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升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也有所提高。高中地理的知识点相对零散,知识体系也比较复杂,再加上地理学科自身既具有文科特质的逻辑性,又兼具理科特质的抽象性,学生们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比较头疼。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可以较好地将地理知识的特性展示出来,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的地理学习。

一、地理微课的教学特点

利用微课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要有效结合微课教学特点以及地理教学特点,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微课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过文字、音视频、PPT等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地理规律,弥补了传统地理教学中的不足,将枯燥无聊的地理知识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每一项科目学习的最终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亦是如此,通过地理微课教学,加强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生活实际来验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之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除此之外,地理微课教学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高中地理知识涉及范围广,通过微课有效整合资源,有机联系理论与实践、人文与自然,就一个知识点综合各个方面的内容,用极具综合性的地理微课教学促进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学习。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1.导入预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地理主要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人文地理偏文科,自然地理偏理科,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枯燥无聊,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性,束缚了高中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微课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学视频将教师的所思所想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地理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微视频开展课程导入,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完成课前预习,大大提高预习效果,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学视频的引导下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重难点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说在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要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组成,明确岩石圈的主要范围。教师可以结合微视频,以动态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的形成方式以及主要特征,了解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深入地了解岩石圈每一部分的主要组成,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2.精讲精炼、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由于高中地理自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有所偏重,对不同模块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针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导入预习情况,掌握班级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预习,学生对基本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主要攻克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之后,经过精心设计,对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展开视频讲解,通过专项精讲精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说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时,本节课学习都重难点,主要是高压系统以及低压系统的主要天气特征,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仅仅依靠课本的文字描述,学生无法较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结合flash以及教学视频,对每一个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剖析式讲解,以此来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形成过程,再结合必要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内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资源整合、巩固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通过复习查缺补漏。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微视频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晚自习时播放,以此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地理复习。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有效资源整合,拓展延伸,向学生讲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或者是地理文化,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其地理素养,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切实有效的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综上,随着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逐渐被应用到各项教学中。结合微课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地理教学过程,引导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重塑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高中地理学习能力,为其综合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也要在地理微课教学实践中注意有效导入、针对性教学、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知识的延伸,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潘能惠.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有效性的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108,110.

[2]尹大鹏.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7,(31):185.

[3]乔建军.微课,高中地理教学的帆[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19-120.

第5篇:高中地理课堂范文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高考的严重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方面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可能并不是地理教育专业毕业,而是在大学所学知识与地理专业有所关联,在就业时选择了教师岗位。如果这样,可能就有教师存在着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不一致的情况,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更依赖教材,并且教学方法跟不上现在教学需要的步伐,且不注重改革,一味地强调文科的死记硬背,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忽略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有部分教师比较死板,教学思路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对地理兴趣较低。整体形容就是,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水平与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差距很大。第二,由于高考的影响学生更重视三大主科,对地理等文综类科目投入精力不够,甚至是,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别的科目,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第三,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平铺直叙,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善于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课堂互动,造成课堂无聊、死板的氛围,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只有先从规范教师行为开始,才能正式的开始构建高效的课堂。规范教师行为需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老师应该提前更长时间备课,写教学规划,然后根据教学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备课,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建设高效的地理课堂,我们要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核心,让他们自己建设自己的课堂,老师只为课堂构造一个框架,具体的内容都交给他们来填充。地理学习本身是个无趣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地理提升兴趣,发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用电脑设备演示相关实例。比如,在讲到火山的时候可以用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Vesuvius)———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举例,然后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维苏威火山的图片资料,以及新闻和视频,让学生对火山这种地形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火山喷发后会有什么影响,然后各种影响都有对应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对地理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

3.鼓励团队合作,让学生真正地做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改中,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高效的课堂。首先我们需要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轻松,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如,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板块碰撞会产生的后果以及影响,并给予他们相关提示,比如说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还有地形改变以后会不会对气候造成改变,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然后让他们分析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课堂上讲他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只在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和内容补充,并且进行一个排名,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4.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探究课堂

因为地理所学的东西在高中很难亲眼见到,所以它们不够生动形象,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事物以及新闻等,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探究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讲到地转偏向力,那我们就可以联系装满水的水池放水时产生的漩涡;有流星雨出现的新闻的时候谈环形山等特殊地貌;有地震时可以联系地震知识等方式联系生活。

三、总结

总之,在面临新时代的教育问题下,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秀的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在各种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帮助学生在培养自身能力与高考应试之前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

作者:王琳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德育教学探析

一、将德育贯穿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开展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有效开展德育,教师应当巧妙灵活地把握教学内容,努力将德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当仔细地研读课本,发掘课本中的德育意义,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受到有效德育。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德育贯穿其中,充分开展德育。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德育。例如,在讲中国台湾的气候,经纬度等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讲讲关于台湾的历史,它的被侵略和收复的情况。让学生明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知识开展德育。例如,教师在讲关于非洲的地理知识时,可以引出对伟大人物甘地的介绍。向学生说说甘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甘地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学习甘地可贵的精神。因此,教师将德育充分贯穿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二、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因此,教师应当灵活地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德育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各种矿产资源被不断开发甚至过度开发。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向学生讲解过度开发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环境观。其次,教师可以针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德育。例如,针对雾霾严重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应当怎么有效解决或预防。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受到有效德育。由此可知,教师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三、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

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就应当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地理中讲到了水资源的宝贵,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微节水的活动,鼓励学生在用水时减少一点点用水量,从而一步步地做到节约用水。这既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益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针对雾霾严重的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雾霾科普活动,让人们认识到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呼吁大家预防和采取措施治理雾霾。这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所以教师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风气也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好的风气能够促使人向善,因此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的德育,就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给学生好的影响。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呢?首先,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促进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这既能够有效增进教师的威信,又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从而肃清环境。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前举手,不说脏话等。这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德育的开展。

四、总结

开展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今时代对教育、对人才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性格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德育的意义和开展,将德育贯穿于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张静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SMART 技术实践

一、SMART技术支撑下的合作互动

1.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以建构主义理论观点来讲,学习环境会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学生能够在SMART技术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进而提高知识学习与掌握的速度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只有双方合作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性。SMART技术为师生合作互动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在SMART前能够做到“讲、写、走”同步,能够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在进行“冷暖锋的比较”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图片在SMART中进行批注,然后让同学在SMART上进行相应项填写。表格中主要从温度和气压做了对比。随后教师利用SMART技术对学生进行客观点评,并进行保存,与其他学生分享,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如,在复习中国地形的相关知识时,在触摸式大屏幕上展示空白中国地图和经纬网图,可以利用SMART的书写和绘图功能,让学生直接在空白中国地图和经纬网图上标出重要的地形区,充分发挥SMART的交互功能。

2.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是师生间的合作互动,而且需要生生间的合作互动。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通过生生之间的深入合作与互动,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并产生“1+1>2”的团队效应,有利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高,并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提高学生交际能力。SMART的交互功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地理教材中设有“阅读”板块,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课外延伸性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综合发展。比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中“阅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教师利用SMART技术为学生呈现荒漠化的图片与视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分析与对策找寻,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充分的组间探讨,最后教师通过SMART对组间讨论结果加以汇总和呈现,以便让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

二、SMART技术支撑下的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提问。

SMART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能够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有效工具,借助SMART营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时,学生需要掌握全球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与成因,但是每一种气候类型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差别,因此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此,教师可利用SMART技术对具体的气候类型差别加以高亮显示,让学生加强对同一气候类型?你能快速分辨出这些差别吗?以此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让他们产生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此外,教师还要将先前讲过的风带和气压带分布图在SMART中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并非完全以学生为主,也并非毫无计划、毫无目的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与纠正,以确保自主探究的方向性与高效性。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帆风顺地探究到所需答案,而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探究情绪与心态,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借助于SMART技术的相关功能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最终确保学生探究能够高效完成。

三、总结

总而言之,SMART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实践,能够有效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严宝林 单位: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活动探索

一、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探究问题

学生们普遍觉得必修一的知识点要难于必修二和必修三。有不少学生会因为一开始听不懂而放弃继续听课,导致后面的内容越来越听不懂。其实必修一的地理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的时候,恰好这段时间宝应大降温,这非常符合冷锋的天气特征,因此在开始讲这节内容前,可以先设计一个探究情境:看宝应最近几天的气温、天气状况的变化,我们这几天来经历了什么样的天气过程?学生看表格,相互间略作交流,很容易得出气温下降、天气由晴到阴雨再到晴这两个结论,由此教师再提问:结合大家课前预习的知识,请说出与哪种天气系统相符合?此时就会有不少学生能够得出“冷锋过境”这个结论,由此开始这节内容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还需要判断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在讲完相关知识点之后,还可以给出一些图片和谚语,让学生思考这些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天气系统。比如08年的暴雪街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学到此时,学生很乐意参与其中并积极思考和展示。本节课结束前经过检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理想。

二、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展示

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有时候会感觉到学生明显的懒散,不跟着自己的思路去听课,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很快给出答案,这是在认真听课的;有学生则会低着头,或者偷偷地左顾右盼,这是走神的;当然还有打瞌睡的,这部分学生则更是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若此时有一个相对贴近实际的合作探究案例,可能会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在讲《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的时候,先帮助学生了解5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并对5种方式的特点进行归纳,帮助大家理顺思路,然后提问: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在PPT上给出中国的城市分布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填空,并且要求学生讨论选择的理由,明确选择的依据。我在这节课堂就采用了此种探究设计,表格里的内容部分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也有需要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城市分布图进行分析和思考的,相对来说学生会觉得比较新鲜,大部分人一扫之前无精打采的状态,很快地投入讨论中。在展示的过程中,上黑板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之前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虽然有的小组答案不完整甚至错误,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都提升上来了,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整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如期完成。

三、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升学生思维空间

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大多数思维敏捷,容易发现问题。问题提出后,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能够自己总结出想要的答案,甚至可以举一反三,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此类问题,可以进行迁移式的提问或者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复习必修三《东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时,讲完了东北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出现的问题、对策之后,可以给出宝应县的自然条件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及宝应发展的现状,分析宝应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并思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材料 宝应地区的自然条件宝应属黄淮冲积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湖泊多属浅水,水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土壤种植优质莲藕、耐水林木。全县野生药用植物305种,总蕴量3560吨。红花、丹参、薏仁等名贵药材远销省内外。境内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本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都在进行农业生产,设计这个探究问题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让学生先自主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将答案要点内容整理在纸上,并鼓励学生主动用投影展示,若有不完善之处,可以互相补充。教师再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重点强调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来思考。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也可以从自然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生态发展等角度来思考,如:①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③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④注意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⑤加强宣传,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等。设置这个问题既有利于检查学生对之前所学东北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训练他们的灵活运用能力。加之探究的内容本是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也体现了地理课标中“地理知识生活化”这一要求。

四、总结

不管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探究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新课程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意义,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梅淑君 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一、直观导入法

导入时教师通过实物、视频、实验、图片、教学卡片等的演示,创造有意义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2.1“热力环流”部分,笔者设计一个能证明热力环流存在的实验,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课前我收集一些实验材料,如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塑料保鲜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盘蚊香、打火机等。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上课时我先将蚊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这时,让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有什么规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烟雾总是飘向热水后再上升,这是因为热水上方空气被加热,气压低形成低压,气流上升;冰块上方空气相对冷却,气压升高形成高压,气流下沉,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就能得出结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这样,教师顺理成章把学生带入热力环流的课堂氛围中,而且通过上述实验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本节内容。又如,人教版4.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部分,在进入新课学习前,笔者将平时采集的不同种类的岩石标本或者图片拿来,让学生观察辨认:下列岩石标本分别属于哪类岩石?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各种岩石上,于是我顺势展示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这些岩石组成成分上有哪些不同?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设问自然引入新课学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学习的积极性就有了显著提高。好奇心促使他们结合上图主动学习教材中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内容,有时还会提出各种问题。这样,通过情境导入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这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我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味盎然,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从而引出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如何开发与保护雨林,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很好。这也是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例如,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把这张3000美元的废票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时已经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教师适时提问,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三、复习导入法

知识是系统的,新的知识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导入新的知识前先复习旧的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例如,人教版1.3“气候类型”,对学生而言本节知识较难理解,但是这节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气压带和风带联系较密切,所以在导入时,我先以课前小考或复习提问的形式,安排学生回忆下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地区的气候特点,进一步得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如此一来,水到渠成进入气候类型的新课学习,将复杂内容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设计复习导入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叙述式地复习和引入;也可以在教师简要提及复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出新课;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复习问题,教师从学生的答案中引出所要讲的内容。这样,通过简单的复习便把学生从这个知识境界带到了另一个知识的乐园。

四、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事件、谜语、诗歌等材料引入新课,帮助学生领略地理学科的美感,体会地理学科的人文魅力。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例如,“借东风”可以作为季风、气候、天气等内容的导入。教师讲解或幻灯片投影展示这个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又如,我在讲“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材料导入法,效果较好。首先通过幻灯片出示一段材料: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通过生动形象的简介,学生兴趣大增,这时教师顺势提问:“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再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用“淮南桔、淮北枳”的典故引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另外,借用诗歌同样也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如在学习“四季的划分”时,可结合古诗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装点春的意韵,可用“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评述夏的情境,可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秋的美丽,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孕育冬的希望。

五、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