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高中教育理论全文(5篇)

高中教育理论

第1篇: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教师应该把支架搭在最近的发展区内。教师在进行支架式的教学时应该把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以构成教学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创设学习任务情境——提供教学支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师生共同协作学习——教学结果的评价。下面笔者根据一节读写教学课程为例,对支架式教学的“支架”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教学案例说明与分析

1.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

本教学案例以高中英语课本其中第一单元的BoyMissing,PolicePuzzled的阅读课文为例。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报道,课文围绕名叫Justin男孩的失踪以及失踪与外星人的关系展开。文章的构图式与新闻报道相符合,由于新闻题材是生活中市场遇到并且使用的题材,因此笔者认为以这篇课文为依据可以在课堂上开设英语读一些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一般情况而言,在学生完全吸收课文的基础知识后达到灵活运用是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完成由“读”到“写”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运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创设学习任务情境

为了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应该运用创设学习任务情境的方式,给学生们布置一项具体而明确的学习任务,之后通过任务的划分,一步步的实行,最终以下写作任务:Thesymbolsofsuccessintoday’sChina.

3.提供教学支架

提供教学支架是促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必经的途径,教师对教学支架进行具体化就是: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词汇、科学合理的文本结构、相关的语法与作文话题等几个要素。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就搭建了以下支架:Step1:CultivatingvocabularyStep2:BuildingstructureStep3:Enlargeone’svocabularyStep4:AddOutputmoduleStep5:Createbyyourself

4.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

在以上步骤支架的引导下,学生会在掌握文章基础之后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吸收,会在支架式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此同时,师生间可以通过对支架式任务的学习与执行进行协作式的共同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1.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是关键

科学合理的支架式通向灵活运用知识的途径。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进行多加的研究。在教学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读”是“写”的前提,读为写提供了基础服务。因此正确的理解输入与输出的统一问题是进行教学学习的关键所在。

2.读写的时间分配要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读和写的统一,并同时对学生的协作进行指导与评价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读和写的时间。学案导学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读写时间分配上了。通常情况下读的时间要短于写的时间,因为读是写的前提与基础;写是读的扩展与延伸。总之,读和写是要科学合理分配的,已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优化。

3.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读写教程时

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进行详细的观察欲了解。现代化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更好的促进教学对学生反思认识自我能力的培养,在于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形成自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促进学生进行反思的最佳方式就是使学生把生活体验引入到课堂当中。

四、总结

第2篇: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生;抉择能力;新高考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议增加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生树立职业抱负,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准备,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学界对新高考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终认识到生涯教育将助力新高考系统中高中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高中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选择理想的院校,树立抉择意识。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生涯教育

广义的生涯教育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主要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涯教育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核心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主要为学生时代),也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非职业认知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为跨入职业界以后)。[1]

1.2抉择能力

新汉语大词典上将“抉择”解释为“挑选,选择”。“抉择”一词常用于书面或者正式场合。目前,学术界对抉择能力的界定尚未有统一明确的说法。本文在梳理了相关文献之后,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真正影响个体理性抉择能力的不是环境,而是个体本身;也有研究者提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每个决定都是一种选择,人在做决定时总是希望收益高于成本;还有研究者表明,人的抉择能力与个人兴趣、认知水平、家庭条件密不可分。综上所述,可以将抉择能力概括为:个人受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主形成的一种选择倾向。

2高中生抉择能力的影响因素

2.1主体性意识

高中阶段只有少数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大多数高中生只是“活在当下”,不懂“为谁学、该学什么、如何学”,只是想完成课业。高中生主体意识淡薄,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未来规划的理性思考和抉择,对未来感到迷茫,习惯于听从于家长、教师的建议或跟从同学的选择,不能主动地选择学科和学习内容,同时缺乏对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的胆识。[3]

2.2学习成绩

学业成绩的好坏会影响高中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抉择能力等。在新高考制度实施前,一刀切的“唯分数论”培养模式,导致高中生在学业上过度追求分数。学业成绩优异者往往抉择意识强,敢于做出抉择,且抉择的实施成效较好,能够实现抉择与结果之间的良性循环;学业成绩中等者缺乏深刻的自我认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能独立做出抉择,会陷入抉择两难境地;学业成绩较差者会因为学业无助从而放弃抉择,随波逐流,陷入不良循环之中。

2.3家庭条件

家庭条件对高中生的抉择能力有重要影响。越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在做出学业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还要考虑家庭所需承受的经济压力。家庭条件优越的高中生更有做出抉择的意愿,能坚持自己的抉择,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家庭条件困难的高中生则很难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抉择,他们的抉择往往被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造成的强烈自卑感和失落感所限制。家庭条件困难造成的心理负担,会使部分高中生产生迷茫和恐惧的择业心态,甚至对社会形成片面认识,对社会感到不满和失望,这会进一步影响其抉择能力。综上所述,家庭条件是影响学生在抉择时是否将自身意愿放在首位考虑的重要因素。

3基于现实意义培养高中生的抉择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选择未来生活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实施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生应初步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生活规划能力。因此,在生涯教育指导下,将高中生作为主体进行抉择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1主体性凸显

雅思贝尔斯说过:“只要人是活着的,人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首先,高中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其次,高中生面临的首要选择是选学科,即学业规划抉择。学业规划会影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最终指向人生规划。最后,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认识水平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选择未来生活发展道路的转折点,对实现其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都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兴趣和特点逐渐显现。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凸显主体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出抉择,培养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设计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意识和能力,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主体性基础。

3.2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实践,使整个教育活动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状态,学生终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认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2014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要“落实学生选择”。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赋予了学生一定程度的科目自主选择权,高校的录取方案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4]一方面,生涯教育促进了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系统。在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高考制度改革最为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扩大学生的抉择权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打破以往高考制度“唯分数论”的状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充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3.3保障高中生的抉择机会平等

目前,以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及地方专项计划为核心,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体系,在生涯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全面培养学生抉择能力提供了助力,为受家庭条件制约的高中生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其享有平等的抉择机会。这类计划的实施有助于矫正受家庭条件制约的高中生做出抉择时的意愿,推动高中生抉择能力的发展,使其敢于做出与自己学业能力相匹配的抉择,助推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基于未来发展向度培养高中生抉择能力

4.1树立高中生抉择意识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几门课程或几个活动,更要通过家校合作营造高中生关注生涯教育的氛围,将生涯教育与主干课程教育全面结合,多渠道构建高中生学习体系。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抉择能力,应使高中生尽快确定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锚”。“职业锚”是指一个人在做出抉择时,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即人们选择自己人生道路、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做出抉择时的“定海神针”。高中生在明确生涯规划时应遵循以下规则:首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为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准备;其次,明确自己的“职业锚”;最后,在确定“职业锚”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遵循该规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阶段、有目标地安排高中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规划意识,树立终身规划意识。

4.2认识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首先,生涯教育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感,还能促进学生为未来生涯做好准备,最终带来积极的教育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实现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其次,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兴趣、特质、价值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加主动地利用各种教育与培训机会获得所需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本,也能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人才,还能促进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流动。最后,生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实效。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要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劳动教育;义务教育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应通过创设各种机会与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世界,并为学生与真实工作情境的互动提供指导。

4.3尊重高中生的成长性与个性化发展

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性,认识到学生在生涯发展和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任务绝不是根据生涯测评的结果让学生过早地做出生涯决策,而是将生涯测评的结果作为学生生涯探索的起点,为学生创造更多有针对性地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探索与其生涯测评结果相关的职业是否是其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同时促进学生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与意义建构,推动学生思考下一步的目标与行动。[5]在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生涯认知,促进其生涯规划和抉择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生涯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涯发展需求、问题与困惑,生涯教育在以课程、团体活动等途径开展之余,也应当兼具个性化手段,为学生的特定问题和需求提供生涯指导与咨询,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6,10.

[2]姚宜华,全.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13-15.

[3]王世存,王后雄,周竹.学习选择能力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基于对化学学科学生学习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2):58-63.

[4]姚宜华,全.个体理性抉择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13-15.

第3篇: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一)在方法上

很多的高中缺乏系统管理,不能实现全员参与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督导、常规检查、师生座谈会、领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等等,固然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就显现出创新意识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监督力度有限的问题。

(二)在管理队伍上

教育教学管理者存在着素质偏低,管理意识薄弱等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高中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很多本身的学历层次就不高,而且在来源上很多都和教育管理专业沾不上一点的关系,再加上这些管理人员对于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多,平常也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学习,这就导致了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另外学校领导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显得严重的滞后,加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教育行政体制的不够完善,想要有效的行使行政职能就显得很困难。

(三)在教师的管理上

只注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把教师的发展和培训给忽略了,忽视了教师社会活动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把教师学历的提高当做了重点,但却把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给忽视了;重视了对校内教师的管理,忽视了聘任教师管理和考试,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了行之有效的规划。

二、做好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

1、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求

只有确定好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每一位高中教师使用充足的精力去培养高中学生,让所有毕业生成为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栋梁之才,才能办出规模大,声誉好的名校,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加强高中自主管理

高中必须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看法,决定了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好坏,所以,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应定期展开学生评价各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教师体系。例如,每个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普通话标准程度、课后批改作业质量等等进行详实的研究分析,通过问卷分析结果,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调整,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1、明确各教学部门关系,强化管理职能

高中教学方针的制定、实施、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各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明确教务处与各科之间的教学行政关系,改进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强化校内教学宏观协调职能,并且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主权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

2、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决策指导功能

在高中内,无论是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在教改决策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另一方面,研究部门的工作要有前瞻性,善于捕捉信息,有计划地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决策指导。

3、充实软硬条件,保障教学顺利运行

教学软硬条件是为教学活动及时提供人、财、物等各类教学资源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果说“硬件”是学校党政领导决策和增加经费投入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那么“软件”建设则是包括每一师生必须严格管理的具体要求。因此,只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全面建设教学软硬条件中做到经费落实,人员到位,专家督导,正常供应,才能使高中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地投入,保证教学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运行。

(三)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直接关系着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是做好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高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意识,以甄选、聘用的形式,充实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一个高质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要合适的建立合适的考核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让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

三、结语

第4篇: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物理图像;分层次教学;师爱

一、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受众差异的溯源

1.思维方式因素。据笔者观察,女生在构建物理模型时高度关注细节,善于对局部进行缜密的考量,但对全局的分析相对有所不足。反之,男生对整体逻辑的把握常常胜于女生,动手能力也较强,体现为处理实验问题时的创造性,但容易犯粗枝大叶的错误。从整体上来看,女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略逊一筹。如果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在理解物理图像时常会出现困难,最终导致仅仅识记了物理概念,却无法理解其隐含意义,即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心理因素。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大,加上青年特有的现实压力,一些女生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产生生理问题[1,2]。上述不利因素的诱因往往是精神压力,后者不可小觑,因为这些现象通常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精神压力的负面作用容易导致部分女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物理学习需要清晰的数理逻辑,学习焦虑问题会使学生在主观上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输在起跑线上。3.社会因素。多数情况下,女生的情绪比较细腻敏感,除了期待得到老师的认可外,也希望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体现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期待获得同学们的信任与鼓励。部分家庭的不良氛围会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在语言和行动上倾向于偏激[3]。一个充满和谐友爱氛围的家庭具有赋予成员安全感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青年成员形成完美人格。高中物理的学习常常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情景的构建需要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来完成。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对物理学有裨益。

二、差异化物理教学的模式

1.“师爱”的感化功能。相对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师爱”是一种更高的道德标准,更能体现社会功能。实际上,教育过程应有情感价值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孔子认为“亲其师,信其道”。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信任某位教师,教师的教法就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无论是春风化雨的讲解,还是直接的批评,学生都能乐于接受。我们常常看到,如果某位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无论他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学效果也常不尽如人意。我们尤其需要注意性别差异:高中阶段的女生较为敏感,更需要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进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春风化雨时,严师出高徒,“师爱”是一种有原则的爱,不仅体现为对学生的关切,更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2.差异化物理教学的思路。郑渊洁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在理论上,笔者认为教师应平等地关爱每位学生,无论学生当前处于何种发展阶段[4]。女性天然热爱生动直观的表达,这使得一些女生不适应物理课堂中严密的数理逻辑。笔者还常常借鉴语言中的美学,如使用古诗词描述物理现象,诠释物理概念。在讲解参照物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会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亦能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3.差异化物理教学的措施。“师爱”感化功能的实现须借助师生的双向交流[5]。师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教师、信任教师。女生的性格大多文静,不太善于就学习中的困难主动与老师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她们的情绪波动,立足于物理教学,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在实践过程中,贵在秉持抱诚守真的态度,以保证良好的效果。笔者及时了解她们的物理学习情况,耐心解答她们遇到的难题。当她们展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笔者不吝溢美之词;若她们在解决问题时陷于困境,笔者会利用励志故事予以激励。4.差异化物理教学的实证。她的名字叫CMX(为保护隐私,隐去全名),她的物理基础很薄弱。笔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牺牲休息时间与其交流,发现该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笔者在给她辅导物理课程的同时,适时地推荐她加入学校音乐小组。她在音乐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反过来也促进了她的物理课程学习,最后她的物理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个事例验证了上述理论,也诠释了“师爱”的伟大力量。笔者用“师爱”感染了学生,也用“师爱”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三、结束语

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除。”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具有大爱,无爱者难以为师[6]。差异化的高中物理教学能充分体现“师爱”的感化功能,与核心素养的导向保持高度一致。差异化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爱”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因而适用于不同的受众。

参考文献:

[1]丁长亮.高中女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56-57.

[2]刘云华,皮飞鹏,刘芳,等.高中女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广州市五位高中女生的个案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07,25(17):3-5.

[3]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第5篇:高中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体育;教学;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活跃班级的气氛,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自19世纪末以来有关教育部门就非常重视这一种新式的教育理念.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方式则是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团队合作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各自的任务.这种教育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防止学生发生因为被动学习而松懈的状况,所以,高中的体育教师应以抓住合作学习的关键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体育健康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一、运用合作学习理论产生的主要问题

(一)偏于形式,实质性不足

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通常将学生简单地分成若干小组,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分组不够合理,因此使得合作学习不能很好地进行,缺少了顺利实施的意义.

(二)主动性不够,合作互助互动少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之间多进行互动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前所进行的小组活动中多数同学通常缺乏互动和分享,主动性不够,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合作学习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进行400米接力赛之前老师将学生四四分组,然而分好组的成员之间缺乏友好交流和互动,甚至拒绝一起合作赢得胜利,这样造成了无法正常进行合作学习.

(三)分配不均衡,比较注重优等生

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机会参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基本以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中心,这样往往导致成绩较差或普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发言发表的机会,特别是教师在公开课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可想而知,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个人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仅仅重视整个小组所表现出来的结果,这样往往会造成负面影响.

二、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理论表现出的要点

(一)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分配

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分配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保证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友好互动,熟悉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身体状况,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运动状况、交往能力、性格方面来进行科学的分配,接下来根据小组成员的意愿选出体能和能力俱佳的学生成为小组组长,协调各位组员使得分工明确.

(二)教导学生学习合作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

达成合作学习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合作的意识,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思维,他们很难融入到一个团队的合作中去.不仅如此,合作的技巧和技能对于保障顺利进行合作学习同样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合作学习,让他们学会主动去接受和理解他人的技能和思维.

(三)成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融入氛围,教师在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和友好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自我的意识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要具有责任担当

现在的班级里有很多是独生子女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家庭的关系可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只关心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却忽视了组内的其他同伴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样的行为非常不负责任.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监督小组成员团结互助,友好交流实现一起完成任务的目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待事物的责任意识.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体育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方法,以便来应对课堂中发生的一些我们无法预知的因素.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所设教学目标的详细要求,要求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互帮互助或让做得较好的同学单独示范,这样可以完成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的目标.

(六)创造优良的学习气氛

实现合作学习还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时,要时刻表现出以学生为中心,进而组织合作学习展开活动,这时教师要科学地组建小组教导学生,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互帮互助开动思维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师应该在合作活动结束后及时点评小组或是个人的表现,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总而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让学生在学习时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团队与个人的密切关系,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论,放眼他人在合作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从而提高个人能力.虽然现在的合作学习理论模式仍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探索,交流和研究,时刻关注应用合作学习中要认真对待的各个问题,使其每个过程环环相扣,长此以往定会让每个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也会因此收获较大的教学效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鹏锋.高中体育合作学习模式问题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27).

[2]房轶丹.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策略分析[J].高考,2016(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