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媒经济学范文

传媒经济学全文(5篇)

传媒经济学

第1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一)善美统一的“中和”美学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美”是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儒家思想强调“里仁为美”,注重善与美的统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美学的主干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孟子的“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3],董仲舒的“德莫大于和”。以“中和”为美,是中国伦理美学基本特色。“和”是宇宙万物自然本真和最具生命力的状态,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统一,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执中协调,体现出个人生命形态的和谐。儒家伦理美学认为“中和”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最高原则。“尽善尽美”、“中庸”等是中和的典型形态。

(二)崇尚超然的“意境”美学

佛家禅宗的审美观以“清净、超脱”为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一体基础上的人生彻悟,是破除我执、摆脱妄念,回归自然自在的心性修持。禅宗主张“无我”和“无物”,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物,追求一切皆空,忘却情欲,超越自我的超然意境。六祖的“本来无一物”,足以让人体会出禅宗美学思想的“空”、“悟”、“净”,这让人们以清静无为的本心去体悟人生、体悟自然、体悟世界。禅宗的美学思想直接引导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意境”。这个玄妙的境界以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学思想对日本的园林,尤其是茶庭景观设计,以及西方极简主义风格的景观设计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伦理美学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意境在先

在“天人合一”、和谐美学的伦理美学影响下,中国古典传统园林尤其是以私家园林为代表,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些作品多是根据园主的意愿甚至在园主直接参与下而完成的,以某种意境入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与园主的行为、心理需求紧密结合,在园主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和谐自然,注重整体

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通常是非常自然的融入环境之中,与山水、花木彼此协调,互为补充,在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但是在我们的现代城市景观中,建筑的表现更多的是标新立异,突出风格,尤其是在建设单栋建筑时,很少为整体环境而做统一考虑。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在充分考虑地域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以整体设计的观念把握景观设计艺术中具体的设计要素,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自然要素、雕塑、灯光、色彩、材质等,注重设计施工完成后给人的整体效果,注重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加强、相互补充的综合效应,并注重加强整体的概念和各个部分的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结语

第2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中国画;色彩美学

我国拥有数千年美术史,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一直都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画的创作形式和工具变得丰富多样,但是中国画的深层次内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中国画是我国艺术领域的瑰宝,其对于色彩美学的应用既成熟又独特,现代景观设计师可以加以借鉴。当前,国内部分景观设计借鉴了西方艺术与美学思想,对色彩的运用既不符合我国实际的景观设计要求,又不利于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积极创新。如果景观设计的风格千篇一律,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美学观念应用到当前我国的景观设计中,既有利于创新我国的景观设计,又有利于传承、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中国画的用色手法及其历史演变

传统中国画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时间的熏陶,逐渐形成了丰富严密的体系,不同时代的中国画各具特色。传统的中国画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其中,色彩美学内涵和人文意境较为丰富的要数山水画。山水画又可以细分为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青绿山水与色彩的联系更为密切,具有重彩的传统。传统的中国画起源大致是在原始社会。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部分陶罐上已经出现了花纹。这个时期,中国画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因为其是用含铁较高的泥土绘制而成的。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画的色彩变得更为丰富。这一时期的中国画虽然画法简单,图案抽象,但是色彩运用技法已经逐渐成熟。到了战国时期,建筑物上也开始出现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体现为功能上的发展,而且体现为画法和色彩运用上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传统中国画色彩运用发展和变化的转折点,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谢赫的“随类赋彩”理念出现,这一理念对后世的中国画色彩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直到唐朝晚期,我国的传统中国画都是以色彩鲜艳饱满、作画精致华丽为重要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对当前景观设计的色彩美学影响较为直观,作用也较为突出。唐宋时,水墨山水画开始崭露头角,在唐代王维“水墨为上”理念的影响下,宋代后的中国画均以水墨山水为上。这种通过改变水墨的调兑比例、墨的使用方式展现不同山水风光的绘画方式极具文人意气,其挥洒自如的创作模式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同时为后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作奠定了基调。后世的青花瓷、雕刻、建筑设计等艺术往往以水墨山水画的意蕴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形成了我国独具一格的写意风格艺术体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1]。我国的传统中国画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历程,从华丽精致逐渐转变为朴素清幽,从工笔细刻逐渐转变为肆意挥洒。这种风格与创作手法上的转变体现了古人在精神追求上的转变,从对物质的追求、对华美壮观的追求,到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朴素高雅、大道至简的追求。这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将传统中国画色彩意韵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我国古典园林一直以来都是珍贵的艺术宝藏,而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中国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均体现出古人的审美意趣和价值追求。事实上,在古代,修建园林的人往往系统深入学习、研究过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手法[2]。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也离不开堪舆学。堪舆学认为,风水宝地往往能够“藏风驻水”,这就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往往包含了对山水的设计,因为山能藏风。而山水的设计又与山水画不谋而合。因此,古典园林的设计往往与传统的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典园林一般可以分为皇家园林与民间的私家园林。受到儒家礼制理念的影响,二者在景观设计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园林中景观建筑的用色上。皇家园林的用色要体现皇家气派,以红墙绿瓦为主,显得雍容华贵。同时,景观在占地规模上也比较大,内部空间宽敞。色彩搭配与宽敞的空间相融合,使园林内部错落有致,整个园林就像艳丽大气的青绿山水画。而民间私家园林由于不能僭越礼制,因此不能使用红墙绿瓦以及黄色等皇家专用色,园林的规模也受到了限制。为在有限的空间中打造具有欣赏价值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往往巧妙构思,采用透视理念,善用水墨的“五色”之分,以此替代艳丽色彩带来的层次感,使狭小的园林空间在视觉上具有开阔的效果。同时,园林色彩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其他辅助色彩也以褐色、青灰色这些朴素的色彩为主。巧妙搭配的水景与绿植也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常见配置。水景的反射作用一方面可以拓展景观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将天空的色彩融入景观。很多私家园林虽然规模较小,但巧妙搭配了各种绿植与盆景,结合精心设计的假山景观,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使园林建筑的色彩更有自然韵味。这些私家园林的整体色彩搭配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与韵味,同时体现了内敛朴素的文人精神气质。由于私家园林无论是在意境还是在色彩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在清朝后期兴建的很多皇家园林中,造园者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私家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色彩搭配,特别是在乾隆皇帝多次游览苏杭等地的园林景观后。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的私家园林,都充分借鉴了中国画的色彩意蕴,多体现为用色朴素、搭配巧妙、写意胜过写实、想象大于现实。古代园林景观往往在用色上简单大气,同时又善于搭配不同色彩,同时重视景观的意境与韵味,并善于用各种山石、绿植、水景等拓展空间,使人对景观产生更多的想象[3]。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1.现代景观设计的色彩使用特点

(1)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更多参观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和多种风格,而不能只局限于一种设计风格和形式。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在风格上往往更加自由灵活,设计形式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对于色彩的使用更加鲜艳,并使用大片具有较强活力的色彩,使整个景观设计更具生机。

(2)色彩与材料搭配

现代景观设计讲究色彩美学和材料美学的搭配使用,即色彩的运用往往与景观设计的材料、主题相匹配。如,以“未来生活”为主题的科技景观设计往往会使用大量的LED灯管、显示屏以及光滑的反光材料,以营造景观整体的科技感。这就要求景观设计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以简单的色调烘托科技感、未来感、虚拟感。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应重视色彩、材料与景观主题的搭配,以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体验[4]。

2.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美学与现代景观设计

(1)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是景观设计中较为灵活且占据引导地位的组成部分,对于参观者而言,建筑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较具冲击力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借鉴传统中国画中对于建筑的表现方式,营造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审美效果。在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虽然画中时常出现亭台楼阁和飞檐宫殿,但是这些建筑往往隐匿在云雾之中,呈现飘然若仙境的氛围,仿佛仙宫一般虚无缥缈、若隐若现,极具意境和情调。而在青绿山水画中,建筑则多具有粉砖碧瓦的华美形象。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从主题和受众看,后一种风格的受众范围往往更为广泛。设计者可以将建筑的外形样式设计成古典样式,采用鲜艳的色彩,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适当地结合木材、石材,打造具有古典韵味的景观建筑。

(2)景观植物

绿色植被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重要的造景手段。传统中国画画家喜爱自然山水中的绿植,喜爱树木枝干具有的自然错落之美。古典园林中往往也喜欢栽植一些天然生长、错落有致的植被。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植物的作用主要在于调和景观整体的色彩搭配,如苏州园林式景观设计,植物以绿色的树木为主,营造婉约的气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之美。此外,设计者还可以采取色彩艳丽的植物开展景观设计,打造简明轻快的风格。

(3)山石水体

山石水体是较具传统中国画特色的景观设计内容。设计者可结合古典园林设计中关于山石水体的设计方法,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意趣适当地加以选择,以奇山怪石和活水溪流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传统中国画中藏风驻水、山水交融的唯美浪漫气息。

四、结语

传统中国画蕴含了深厚的色彩美学内涵,体现了古代画家的智慧,是历朝历代文化风俗的集大成者。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美学原理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包括对景观整体风格的设计,对景观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的设计,都可以参考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以增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乔迁.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新苏州博物馆[J].广西轻工业,2009(1):113-114.

[2]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1):124-128.

[3]陈希.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1):148-150.

第3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太湖石由于其奇特的形状通常被当作景观装饰物,图中太湖石被放置在湖中形成空间景观的构筑小品。太湖石因其外表特征成为环境设计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也发挥着文化标志性作用,通过太湖石界定环境的空间场所,形成传统的装饰性美学空间。同时太湖石也与旁边的水景以及岩石相互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空间上的美学。屏风是中式传统室内构件,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起着装饰与分隔功能空间的作用。

屏风的外部式样也随着时代的审美而不断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由于屏风外部兼具艺术性美学的同时也能起到分隔的作用,因此常用于室外,图中屏风立面式样采用传统的图案装饰,屏风的存在既可以弱化建筑之间的分离,但是又能形成室内外环境区块的划分与组合。框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比较普遍。框景的设计是从空间环境的视觉角度出发,形成比较合适的视觉图像。图中木质格扇与圆形框组合成具有传统设计风格的框景,框景的对面是水景以及绿化植被等自然景观元素,框景的作用在于在用框形成一幅画,将这些自然景观元素包围起来,在空间视觉上形成一幅山水画。

中式景墙经常出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通常用来围合空间与分隔空间,或者通过景墙围合成为小的空间院落形态。图中中式景墙的装饰美学体现在景墙设计的图案与色彩上。图案采用中式符号,然后雕刻在景墙上呈现出两排并列的形态。同时景墙的色彩偏向于灰白色,将色彩与水景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应的倒影空间,体现传统装饰的静态美学。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是传统江南水乡的文化与地域符号,与水乡的空间与人文紧密的结合。图中现代环境艺术空间的营造中,乌篷船停落在水中,在平静的水面呈现出一种倒影的空间美学,结合周围的山水绿化植被,形成一幅江南诗意的静态画面。乌篷船相当于传统文化的装饰性符号,这种符号性的元素可以起到点缀环境艺术美学的作用,同时也能陶冶情操。

第4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增长极;效应;经济结构

一、社会对传媒经济增长极的认知

客观地讲,目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增长极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经济学家对于传媒经济增长极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认可,同时认为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值得高度关注。而大多数社会学家则对传媒经济往往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这种与传统经济模式和架构相悖的经济方式,根本不会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笔者表示都认同,因为经济学家之所以高度评价传媒经济的作用,是因为传媒经济的发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价格格局的存在方式;而社会学家之所以对传媒经济有负面的评价,是因为传媒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特别是一些看似较新的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昙花一现就迅速衰败,没有体现出传统的传媒平台在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应中所体现出来的担当。在笔者看来,其实无论是哪种观点,对于传媒经济的增长来说都是有益的,毕竟传媒经济的增长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梳理出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模式。

二、传媒经济增长极的影响

传媒作为一个特殊的平台,最初的发展中并没有表现出经济效益,只是依托全新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应用,不仅让传媒发展从单一的静态平台向立体平台发展,而且还使信息资讯的传递从单向有效传输向双向信息互动发展。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学上的特殊价值体系,如果将这种价值体系有效利用,就能够体现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从业人员正是抓住了传媒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传媒从简单的线性信息中提炼出来,形成一种具有较强扩散性的传媒经济发展方式。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笔者也发现传媒经济在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传媒经济的社会责任价值没有有效凸显。与其它传统的经济发展不同的是,传媒经济的发展基础中,最能够体现经济特点的基础是传媒平台,而传媒平台的存在价值中,社会责任是远高于经济效益地位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笔者发现,个别人对于传媒经济的存在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导致传媒经济的社会责任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其二,传媒经济增长的方向过于单一。商人的行为是基于趋利的角度体现出来的,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传媒经济的增长来说,所有的行为如果仅限于体现趋利,那么势必会让整个经济增长定位在商业信息扩散的基础上,完全违背了传媒经济是基于信息资讯传输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初衷。社会信息的不能用经济利益来衡量,更不能利用经济价值多少予以肯定,否则便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对传媒经济存在的解读。

三、新形势下传媒经济增长极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传媒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利好,在传媒经济发展的定位与研判上,传媒经济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传媒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让文化产业链带动传媒经济的发展。传媒作为文化信息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已经对文化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了认可。不过文化产业的上下游资源所形成的产业链发展,对于传媒经济作用并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或者存在形式,文化能够将很多的地缘信息和旅游信息同毫无关联的制造业信息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而这种融合恰恰会是传媒经济体现经济价值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二者的有效融合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途牛网、携程网等互联网媒体在这个方面为文化产业链带动传媒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有益的宝贵经验,让社会信息自带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能提炼出经济利益,无论从人文还是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值得全面肯定的。二是让文化消费引领传媒经济的发展。在传媒经济的作用中,刺激消费是一种理念,绝对不能使其成为全部,否则就会造成传媒经济平台的迅速兴起和迅速没落。微商平台的过度膨胀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而电商平台的发展则恰恰证明了让文化消费引领传媒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1+1>2的效果,再加上本身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海量的有效信息,只要是稍加梳理完成整合之后,文化消费对于经济的作用要远大于单一产品的影响。这对于刚刚形成的传媒经济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刺激与提升。短期行为,根本不能代表一种经济价值,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营销手段,以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形成的文化消费才是传媒经济发展的营销重点。三是让文化市场拉动传媒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化方式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文化市场反哺给传媒经济的不仅是利益,更多的还有资源,这种资源是任何一种市场竞争都不能取代的,因为这种资源是固态资源,没有任何的变量因素能够影响文化市场的畸变。这对于有效巩固传媒经济的市场作用绝对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动漫集团、腾讯公司和共青团中央开展的一系列合作项目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点。精准的传媒经济受众定位,让传媒经济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不用考虑有可能出现或者形成的资源匮乏,最大化地发挥了经济效应。四是让文化创意改变传媒经济的存在方式。传媒经济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的确是激烈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产业是信息全球化的最前沿阵地和最根本的基础,而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将尾随于互联网产业的力量之后。传媒集成经济利用互联网技术蕴含的进步精神与拓展能力积极进取,探索出符合时代需求与网络经济特质的经营路径,在创新中摧毁,在摧毁中创新,科学面对市场风云变动,从而取得经营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而创意的存在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文化创意的形成与出现,能够让传媒经济的发展长期保持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特别是在传媒经济形成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创意的存在不仅能够在格局上实现突破,而且还能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真正地体现出经济的价值。农夫山泉公司和《新京报》若干年前的那场轰动京门的口舌之争就充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所有人都认为农夫山泉公司必败无疑的时候,农夫山泉公司通过互联网媒体迅速地完成了自证,不仅完全扭转了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造成的恶劣影响,而且还借助传媒平台形成了另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没能在一城一池上完全挽回影响,但是在后续的事态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有力的增速背后,完全是传媒经济的影响与作用,而这一作用主要的表现与发挥形式就是文化创意的集中展现。

四、传媒经济增长极的展望

传媒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动力作为支撑,未来,传媒经济增长要想保持常态化,一方面应该加强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新型的传媒经济要想发展,必须依赖全新的传媒方式,新兴媒体是完全依靠互联网高新科技形成的,新技术的成果能否最大化地实现经济效益,取决于技术的应用与整合,突破技术壁垒的前提是加强对基础研发的投入,只有将基础稳固之后才能尽快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应加强传媒的基础影响力,传媒经济的发展增速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这种过快的增速背后所涉及的是有可能存在的增速锐减,未来,在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基础影响力的扩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传媒经济中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的作用,从而借助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来提升传媒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结语

传媒经济是基于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传播平台而兴起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强有力的市场推动下,整个增长势必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加速提供有效助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是市场经济常态化的一种必然,只要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让传媒经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贾超然.探讨互联网新媒体促进传媒经济的发展趋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37.

2.许鑫.试论传媒市场化改革对国家—传媒关系的影响[J].惠州学院学报,2016(01):30-34.

第5篇:传媒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计算广告;广告技术;广告学理论;完全竞争市场;数字化转型

一、引言

当下中国的媒体环境和市场环境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品牌的营销传播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以往,广告公司只需要精专于大众媒体上的营销传播;如今所有链路都绕不开互联网,所有营销链路中每个主体都在主动做营销,甚至承担起了最终的营销责任。指向销售的营销传播,意味着单纯的媒体功能已经不足以担当重任。今年6月底,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综合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4A”)理事长刘阳在GDMS大会提出思考——广告业如何革新使命:“当每个创造者都有机会、有能力成为内容创作者和销售完成者,广告公司该如何定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广告公司又该如何突围,做好品牌的陪伴者?”广告公司的服务模式正在被颠覆、被革新。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二、经济学的生产力革命指引广告业领先布局数字化转型

从传媒产业经济看来,广告是从国家、社会组织到个人都需要的一种传播工具。只要是希望通过改变别人的看法、态度来达成某种目的的组织,都需要广告这种现代传播工具。广告学的知识体系是围绕广告主、广告媒介和广告对象三个主要要素展开的。广告业务的执行本体是广告公司,这就需要解释中国·4A理事长谈及的思考之经济学前提。传统上,广告学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以传播学5W效应为最终导向,主要聚焦形成品牌记忆和促成购买意愿,其前提是强大的媒体效应,以及必须经由强大的商超零售渠道实现购买。这些学科的基础条件与产业的基础条件一样,发生了重大迁移。

1.宏观层面,广告公司赖以生存的媒体与渠道都受到极大挑战,家乐福、苏宁纷纷被并购,我国的营销向数字电商和社交电商转型。数字经济成为国家发展引擎之一,“双循环”发展格局依赖互联网经济。

2.中观层面,在产业竞争领域,广告公司的核心经营业务正受到冲击,并逐步向其他产业转移。互联网平台营销“去中介化”,任何自媒体和KOL都可以凭借创意内容传播参与品牌营销,本地数字营销和咨询公司纷纷攻占广告市场,传统广告公司受到较大影响。

3.微观层面,广告人才的主要业务在大众媒体时代已经成熟,包括“研究洞察、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媒介投放”等。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还有AISAS模型领先于业界,但到了深度数字化的后互联网时代,4A公司的广告业务开始丧失优势,新崛起的替代力量是互联网技术广告流派。

三、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