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传媒论文:体育传媒媚俗现象探讨

体育传媒论文:体育传媒媚俗现象探讨

本文作者:朱媛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精彩体育赛事的转播、报道、评论以及各种和体育有关的娱乐节目,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体育意识、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体育的价值延伸到各个社会角落。体育传媒的大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为大众所熟知。体育是一种广泛参与的娱乐活动,人们参与其中,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传媒的推动下,激发了人们的运动欲望,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关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运动的观赏性,体育的娱乐性被逐渐还原。体育文化传媒日积月累地影响了大众对体育的态度、对体育的认知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评判。

体育文化传媒中的“媚”、“俗”现象

1“媚”、“俗”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媚”的意思有:(1)有意讨人喜欢,巴结(动词);(2)美好,可爱(名词)。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将“媚”理解为:有意迎合、巴结大众平庸与低级趣味的行为。“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2)大众的,普遍流行的;(3)低级趣味,庸俗。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低俗、庸俗和低级趣味;二是指通俗的、普遍流行的。

2体育文化传媒中的媚俗现象

某网站一周体育图片精选的封面为(2011年10月18日,北京)“型动女郎”潘霜霜剧照曝光,剧中潘霜霜大秀傲人身材,性感香艳骑机车;还有一张照片配的文字为“在佛山龙狮男篮和澳洲虎的友谊赛中,比赛双方爆发激烈冲突,最终引发两队球员的群殴,据现场球迷爆料,有人脸上被打出血,还有人拿起椅子追打对手”。还有(2011年10月19日,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一名半裸球迷挑衅保安,惨遭围殴驱逐”。类似的新闻图片赫然在一周体育图片精选中。还有一篇关于丁俊晖和潘晓婷共同出席了一场表演赛的报道,标题为:《性别大战:“美女”潘晓婷胜野兽丁俊晖》。本来是一场表演赛却被媒体拿来以“美女”“野兽”“金童”“玉女”等词做噱头,制造绯闻,并且误导观众把关注点放在二人的绯闻上。这些内容导致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非精彩的体育比赛,激烈的竞技过程,而是花边新闻,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这样的偏颇报道不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更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甚者,借着体育明星的绯闻炒作,以“脱”搏出位,走一条“捷径”,一脱成名,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

3体育新闻媚俗化的表现

(1)由于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观众,体育新闻越来越呈现娱乐化的倾向,场外的花边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角。明星的绯闻、丑闻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甚至是一些本来不属于体育竞赛范畴,各种“宝贝”也成了报道的焦点。如对各种体育“宝贝”性感暴露的报道,以及摆着撩人姿势的照片,充斥着各类媒体、网站。赛场上、赛场外的暴力事件,滋事斗殴画面也喧宾夺主,仿佛比赛真好像战场上的混战一般。这倒也符合了现在对各类体育人士的称呼———以“帅”“掌门人”“霸主”“战舰”“射手”“杀手”,或以某教练的姓氏打头为某“家军”的语言含义。比赛过程中如“挑战”“歼灭”“宣战”“生擒”等常用于战争的词汇也屡见不鲜。对此曾有《体坛周报》的记者如是说:“最大的足球故事,仍然跟足球无关……场外的丑闻远远凌驾于场内新闻之上,各种媒体能够联篇累牍的去分析一桩轮奸案,围绕几张模糊的虚影头像煞费心机,却只用寥寥几百字介绍一场英超联赛”。这种现象反映了现在体育媒体报道“媚”、“俗”的现状。

(2)标题追求刺激,以暧昧或有歧义的字、词吸引眼球,却没能“概括事实,表达观点”,忽视了体育新闻本身所要传达给受众者的体育精神。如“四川大学校园宝贝热舞,白底裤风光一览无遗”。这样的报道非但没有突出学生对体育的热情,校园宝贝热舞的精彩场面,反而把这种尴尬照片宣扬出来,忽略了参与校园宝贝活动学生的感受,使本来积极健康的活动低俗化。尤其是在后面加了“高清”二字,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暗含色情化的报道,对女性也是一种变相歧视。还有报道对看台上的不良标语,不是过滤,而是玩味和展示,再加以津津乐道的评论,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赛场转移到了过度的娱乐化、明星化。过分关注花边新闻,绯闻闹剧,对本应谴责引以为戒的炒作过度关注,把体育文化传媒者本身的责任抛之不顾,追求低级趣味,宣扬引导错误的价值观。又如有这样的报道,“2011年10月18日,2011年足协杯半决赛前瞻,北京国安备战鲁能,商毅探班美女记者分美食”。在足球比赛半决赛中,新闻媒体关注焦点应该是对战双方的备战情况和队员的状态,但此标题却为“商毅探班美女记者分美食”,把人们关注的中心从“集体”转向了“个人”。对个别明星过分关注,明显地突出了个人的英雄主义,甚至把个别明星“神”化,塑造成整个民族的骄傲,成了民族英雄,而忽略了集体在体育明星成长、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姚明、刘翔他们已经被赋予了除了体育明星以外的众多的身份特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登上体育新闻的头条。有的记者对一些不确定的新闻加以大肆报道,甚至无中生有制造虚假信息,欺骗大众,完全忘记了新闻工作者本身应具有的素质和责任,置职业道德于不顾,自编自演“狼来了”的故事。

“媚”、“俗”现象出现的原因

体育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升华。然而一些体育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视听心理,降低审美标准、道德水准,跟风传播,导致媒体“媚”“俗”现象愈演愈烈。

1受众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理。对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个究竟,并且好奇心极大”。[]人天生有一种接受“奇闻轶事”的心理趋向,正是人们这一心理,为新闻媒体的媚俗行为提供土壤。于是媒体用容易引发受众感官刺激的图片、标题、细节描写对一些低俗、暴力等内容大肆渲染,吸引关注。

2唯乐心理

弗洛伊德精神的分析理论认为,寻求快乐和满足是决定人的主要动力。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精神的需求被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希望借助轻松的娱乐享受来宣泄情绪、缓解压力。于是,媒体就以煽情、刺激、火爆的新闻内容,低俗的调侃方式,媚俗化的文化传媒迎合大众心理。体育新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帮助受众群体释放压力,然而体育新闻除了此功能外,最主要的是让受众在欣赏精彩体育赛事的同时宣传体育精神,营造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社会氛围。因此,一味地低俗、媚俗,只会让体育新闻媒体丧失自我,进而丧失受众群体。

3体育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

有些新闻媒体对一些缺少社会价值、具有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进行夸大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避重就轻,过分夸大细枝末节,颠倒主次。一些媒体工作者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没能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导向,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过分强调新闻的趣味性、刺激性,导致体育文化传媒媚俗化。

4转型期间,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碰撞,观念冲突,政治、生活模式逐步变革,人的思维正发生激荡。在这夹缝中,是非、美丑、善恶界限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难免有人脱离正确的社会轨道,价值观扭曲。例如:“2011年10月11日,圣地亚哥,2014年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有关智利VS秘鲁报道:秘鲁惊现爆乳女球迷,男球迷争相合影挤爆看台”。“2011年10月11日有关2011晴隆汽车爬坡赛报道:美女车模大秀美腿,像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开幕仪式增添不少青春活力”。这样的报道不仅没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把观众引入歧途,有违体育精神的本质。

对策与建议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化工作者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

体育新闻的“媚”“俗”现象对社会大众的体育观点、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远。体育媒体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众群体,以体育专业视角报道体育比赛,引导社会关注体育活动,弘扬体育精神,宣传体育文化。体育报道的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娱乐现象上,而应该更注重培养受众的体育素养、体育知识、健康健身等方面。

2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健康的体育传媒空间

理性地对待炒作,报道内容要真实有效;抵制虚假新闻,重拾社会责任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守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划清低俗与新闻传播“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关系。同时也应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使体育运动在媒介的控制下被过度商业化、扭曲化。

3提高受众群体的辨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控制新闻媚俗现象蔓延的同时,培养公众的辨识能力,自觉抵触低俗趣味,坚决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建立公共交流信息平台,通过受众的舆论力量监督媒体。

4完善立法

通过立法手段执行,杜绝体育新闻“媚”“俗”现象,完善法律条文,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记者作风不正、编辑把关不严,造成污染受众思想的不良后果,应受到相应处罚或吊销相关证件。这样虽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却可以有效地遏制不正之风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