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思政课课程建设全文(5篇)

思政课课程建设

第1篇: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软件技术专业

1引言

此后,全国各个省市高校也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是各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显性指标。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2]。移动Web开发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前端开发方向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工科专业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意识、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观[3]。因此,对移动Web开发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既是该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2.1“课程”和“思政”两张皮,貌合神离

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时游刃有余,但是,一提起课程思政就有些犯难。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思政观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将思政“狭义化”为政治、马列主义,导致“课程”与“思政”两张皮。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讲授专业课的时间本来就有限,能讲好专业课内容就已经不错了。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在专业课上进行“课程思政”,很生硬地添加一些思政类元素,引入一些“大道理”,而往往涉世不深的学生对这一类思政形式并无感,这样既起不到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效果,还会使课堂氛围变得生硬,无法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2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

要想进行专业课程思政,离不开专业内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4]。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开始了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尽管很多教师都投入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浪潮,但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政意识不强,思政方法和手段欠佳。“独木不成林”,要想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仅靠部分教师、部分课程的课程思政是不行的,只有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才能实现全课程、全员协同育人。其次,教师没有对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优化,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本专业特有的思政教学案例库,才能更好地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

3移动Web开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移动Web开发是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开发工程师岗位的核心课程,于第二学期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移动端样式、移动端尺寸单位、移动端事件、移动端的适配方案等知识,分析和解决移动终端Web页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无外乎就是简单地将课程的案例设计成思政类型的案例,思政方法和思政手段相当匮乏。经过多年的挖掘、探讨与研究发现,移动Web开发课程的思政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立足专业特征,多渠道多手段深挖思政元素丰富课堂教学

1)明确课程思政内涵,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并不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简单地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而是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5]。因此,只要是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有正面引导的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育人目标不同,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软件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工科类专业,需要更多注重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其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移动Web开发这一编码类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编码的严谨性、规范性、不断调优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设计。守时、专注、细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沟通意识、合作意识、规范意识等,都是编码人不可或缺的职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在学生的日常出勤中培养其守时守信。在代码调试优化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bug,这时沉着冷静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同时,一个成功的项目需要后端开发人员和前端开发人员进行反复的沟通与亲密无间的合作,基于该种情况,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SVN、Git等代码管理平台。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又加强其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时,除了可以根据上述课程对应的岗位特点进行挖掘,还可以结合学科的特色优势,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法规等角度进行挖掘。具体挖掘方向如图1所示。移动Web开发课程经过几年的沉淀,已经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课程思政案例库。第1周在学习移动端中新增的H5表单特性章节,可以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制作疫情防控打卡表单,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注意劳动开展。第2周在学习移动端中的网络存储章节,可以提示学生网络是开放的,在进行网络存储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遵守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第6-7周学习Canvas绘图章节,可结合当前热点的华为5G限制条款,制作华为世界5G布点地图,一方面增加民族技术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第13-15周在学习Bootstrap制作响应式Web网站章节,通过助农商城的开发,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农产品进行销售,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自信心。2)不拘时间和形式,多样化课程思政方法课程思政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定式,它可以不限定时间、不限定形式。课程思政可以贯彻在整个课程的任意环节,可以是课前环节,可以是课中环节,也可以是课后环节。例如,移动Web开发中有一个章节是需要给学生介绍移动端的地理定位服务的,这一类基于位置的服务在移动端App、小程序中屡见不鲜,在本章节中,将以“新能源汽车寻找附件充电桩”项目为任务载体,思政方式如图2所示。课前可通过学银在线平台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问卷星调查当前新能源汽车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新能源汽车问题,根植学生绿色环保理念。课中可以在知识内化环节,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强调代码规范问题。同时,新能源车需要在地图上显示,此时可以植入我国地图相应的法律法规,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养。课后知识迁移环节,可对比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厂商的产品,每一种地图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各个厂商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课程思政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是课程中看似无心的一句话,例如,在讲授地图上充电桩标注时,要求学生要遵守国家地图管理条例,不能随意标注。在进行充电桩的设计时,可以下载网上的充电桩图片素材,此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图片等素材的版权问题,不进行商用。课程思政也可以是课程的导入环节,可采用趣味视频、二次元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景导入。例如,移动端的地理定位服务章节,可以采用卡通动画人物视频倡导学生绿色低碳出行。课程思政甚至还可以是教学环境中职业素养的无声融入。可以在上课的教室墙壁、讲台等处张贴上醒目的标语,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润无声地融入教学环境中,达到潜移默化中育人的目的。

3.2打造课外实践第二课堂

虽然有课堂这一思政主战场,但是,也要重视课堂以外的辅助战场。可以将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创新项目室、各类竞赛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在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引导至各类志愿服务中,落实以专业协会为先锋的志愿队,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4结束语

第2篇: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这是一种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将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度有机融合,在具体的知识结构之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教学管理内容之中的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推动素质教育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挖掘课程思政在综合素质培养的育人作用,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理念贯穿素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在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实效。

1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建设的基础在课程

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只有实实在在地加强课程建设,才能凸显学生品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否则,没有优秀的课程建设作为基础,课程思政功能就难以显现。在进行人才素质培养时,想要充分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基础,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透彻地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并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在教育实践中的管理。在具体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机构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计、内容安排、教学标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需要制定规范的标准要求和指导意见。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扎实做好教书育人这一重要工作,还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必须要把所有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挖掘每门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具体内容,并研究出恰当的融合措施。在进行教育教学时,配合实施一些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使课程思政课程趋于常态化,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要更加凸显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得以充分体现。在思政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达成“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及效果评价时,更要体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因素;还应将“立德树人”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始终把“立德”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之中。思政元素要在素质教学内容中渗透,要在素质教育中培养,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内涵,要紧密跟踪学生学习状态,在恰当时间融入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在当前网络自媒体时代,课程建设还要发挥互联网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在素质培养的效果。

2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建设的重点在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教书育人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实施者。教师决定了思政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每位教师都切实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与神圣使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政意识,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素质教育的效果显著增强。另外,课程思政课程具体教学措施的制定与完善、课程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等等都需要教师去深入钻研和落实。因此,全面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和“育德意识”是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只有普遍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政意识、自觉行动的意识,思政课程下素质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综上所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好多种形式的培训,比如:举办思政课程改革专题讲座、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定期教学研讨等形式,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潜移默化地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中,促使教师主动进行思政课程改革的探究,从而全面增强教师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其次,要营造学校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各级各类学校应明晰不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展和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即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个学校更要积极为课程改革营造出适宜的大环境、大氛围,使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携手并进。还要鼓励每位老师静下心来钻研各个学科与课程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内容和方法,有力促使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向纵深发展。要通过三全育人全面营造出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环境,建立相互支持的、多学科紧密相连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优质课程教学团队,有力推动全体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自觉,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构成在实践活动

思政元素在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延伸,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不仅体现在课堂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活动中。要在开展课余活动和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融入思政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活动设计和开展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业余活动在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同伴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影响有时比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影响还要大———因此,在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作用。在开展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学习风格和课程基础得到相互补充,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得到互相影响。在活动实践项目中培养同学的团队协作意识,在素养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包容、理解、尊重他人的合作素养,通过课余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品格与品行。

4课程思政在素质教育中的效果主要在学生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高质量的人才。检验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中的教学效果,主要就在于学生,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否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行素质教育时,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理念,并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标准,力争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当前,许多学校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很难形成统一,但将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要素值得推广。我们应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这个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制定出适宜的能促使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同时各级教育主管单位还应该积极探究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特征及认知水平,并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深度剖析课程同思政、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使素质教育的效果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幅提高。在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学生的思想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据其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对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思想特征,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以课程思政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促使“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最终通过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来凸显思政课程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人才素质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学生素质培养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更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根本所在。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学校学生素质培养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9-01-20]

[2]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8)

[3]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孙婷婷.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考[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5]马东景.高校思政课综合实践课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理论基础[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6

第3篇: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课程思政

伴随高校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各高校本科教学目录中陆续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是目前,不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相当部分的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课程思政更是显现出“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1],故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进行,融思政教育于实验室实验教学与安全教育中。

一、开设“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从历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实验室管理者,还是实验人员都没有认真履行实验室安全条例,实验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但过分相信自然环境条件及个人能力。一旦环境情况发生突变或个人操作失误,则导致事故的发生。如实验室违规存放大量可燃物、爆炸物。做实验不穿工作服、不佩戴防护眼镜等。在不具备安全条件下,盲目开展实验,在常规化学实验室开展具有生物危害性实验等。对实验室的安全设施不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如冲眼器水压不足或流出污水等。实验室安全专业知识缺乏,辨析安全隐患能力不敏感。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实验设备与实验手段的不断提升,实验室由专业实验室也逐渐向综合实验室演变。现在即使是专业的化学实验室,通常也配备有高压容器等特种设备及辐射设备。相对特种设备及辐射设备由于受到各级安全部门的多重关照来说,如未经培训的化学实验人员对实验室使用接线板连接大功率设备就不以为然,更不用说超载和三相平衡了。当然,在电气实验室,化学药品的随意摆放也经常发生。通过实验来研究未知的领域,必须认真评估实验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危险性实验,可能会对实验装置、实验室或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如上海某大学两研究生在做氧化反应实验时,没有严谨的实验方案论证,仅靠师兄、师姐口头传授实验方法,添加双氧水、乙醇等化学原料速度太快导致爆炸事故。根据实验室管理要求,开展实验研究项之前,必须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对危险性实验方案,须经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进行专业安全评估、审核后,方可开展。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

从2018年起,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在原新生实验室安全讲座的基础上,为全校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选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般化学品安全基本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电气、特种设备与辐射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处理及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章节。课程设置为理论课约10学时,应急演练与现场教学约4学时。理论教学相对全校选修课,需要平衡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但对于一年级新生相对专业知识差异不是很大,限于课时及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为主,针对性的实验安全专业知识,有待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2]。应急演练与现场教学结合校内实验室分布、环境及实验室设施进行。重点熟悉实验室逃生通道、安全设施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等级与危险源的标记辨认;技防设施的报警辨别;实验废弃物的分类及处置方法。

三、“课程思政”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教育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等规章制度,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与管理中,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3]。课程思政强化实验课程的教育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中,既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因此,思政课理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构建系统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其次,实验室安全教育必须坚持相关人员的全员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验全过程。再次,实验室安全教育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发展,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提升安全教育的关键。最后,建立多维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通过多维度的跟进式评估而得以实现。

四、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规范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定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构建和谐世界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美好的环境,实验室作为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保护环境接班人的重任,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的运行。课程思政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实验室安全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姚梦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1.

[2]朱莉娜.本科生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18,33(6).

第4篇: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1“课程思政”的含义及目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通过学习的讲话,更加明确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中心环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只停留在思政课程教育的层次上,还必须贯穿于高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农业高校应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培养新时代思想上成熟、政治上过硬、能力上卓越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

2农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目标

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新时代知农、爱农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于传统农业给人的固有印象,导致农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环节受重视度不高,教育环节存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农业相关专业学生本身而言,在学校更多学习的是本领域专业知识,缺少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人生理想和规划紧密结合,学习目标性不强,难以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没有从根本上被激发出来。因此,在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上往往对农业相关岗位热衷度不高,导致行业技术人才流失,宏观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做人的工作,那么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开展细致的工作,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和生活中注重关照和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

3课程思政重点实施手段

3.1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需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但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亟待改进之处,不能把思政课程单纯的看作是一系列基础理论课,应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各专业领域,充分发挥其生命力。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力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以课堂专业教学为载体,在各门课中都要深入挖掘各自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各自独有优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3.2加快构建思政课程及教材体系

我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为将课程思政这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深入推进,必须要有更加科学完备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5]。

3.3加强引领,以文育人

从学校管理层面上,课程思政的建设并不是要新增几门思想教育类的课程,也不是增加现有课程的学时、学分,而是科学设计实施的总体思路。创造课程思政的教学氛围,建设品牌课程起到引领作用,并提倡以文育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6]。从教师层面上,提出和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后,教师的课堂育人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有组织的行为。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更明确,行为更规范。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教师的新要求是对专业课内容、方法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课程思政不是要教师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专业课程中去,不是专业课“思政化”,只有做到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才能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彻下去。

3.4科学运用,注重实效

课程思政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师的自主性。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应探求“活”的思政,而不是刻板的思政。在实践手段上,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4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也符合农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明确办学目标、建立科学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课程思政”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辞.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3):118-122.

[2]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44-46.

[3]宋伟.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5):104-106.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李柳,王晓红.高校理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入和研究: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20):183-185.

第5篇:思政课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

1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1]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是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高等教育机构推行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鼓励全国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与各类学科的性质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这为全国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和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中医内科学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理论培养)和临床实践教学(临床技能培养)两部分。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而临床实践教学集中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如望、闻、问、切四诊法的临床运用,规范的书写临床病例与处方,对临床疾病进行辨病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医嘱等。理论教学培养是学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前提与基础,而临床技能实践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的重要途径,两者皆为中医内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对培养中医临床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接踵而至,社会各界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与信任度持续下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环境不容乐观,在这种环境的作用下,医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与行为所致的错误价值观诱导,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如: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担忧,对祖国传统文化质疑,功利心重,在学习上产生厌学的心理等。[3]因此加快推进中医类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有效变革以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普遍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对提升医学生医德医风职业素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内科学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课程之一,挖掘“立德树人”思政元素以融入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德育教育入脑入心,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的言论及思潮对学生产生的危害,才能真正实现医术与医德同向同行协调育人效应。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改革上皆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研究阶段,可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现本人结合近年来在中医内科学上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关于做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仅供参考。

2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理论课思政建设

中医内科学教学上有着内容多、知识点多,课时相对不足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起来压力较大,以致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多是集中在专业知识层面,对学生专业的德育教育基本上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实现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制定课程专业知识培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双重教学目标。要实现这双重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充分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此外面对课时相对不足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重新整理中医内科学各章节中要重点掌握的疾病与一般了解的疾病。对重点掌握的疾病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着重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对每堂课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要精心设计,做到无缝衔接,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对一般了解的疾病,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我们的授课对象大多为00后的大学生,具有个性张扬、崇尚自由、对智能手机依赖性强,喜欢并好奇新鲜事物的特点,长期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对其而言,形式单一、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后,要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制作更加形象化、趣味化的视频、动画导入课堂或者在线教学平台如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网等。还可将思政元素融入临床病案,教师制作思维导图课件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病案,解决问题。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便捷化,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也可以随时想学的时候就可以参与学习中,与老师互动交流。

2.2实践课思政建设

实践课主要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而参与实训课教学、临床见习、实习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通过临床见习与实习,学生可以近距离与患者接触,在实践中感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在临床见习与实习带教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接触实际病人后,往往表现出不自信,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在沟通技巧上又存在很大缺陷,导致在采集病史上面临不知道如何问,问什么,不能自然地展开与终止话题,以致难以获得患者信任以获知与疾病相关的有效信息,不利于诊疗的开展。[4]这主要和学生在校期间无专门针对学生的医患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教育课程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临床实践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针对具体病人病情,有效地融入相应的医患如何沟通,医生临证时表现出医者仁心、敬业、奉献、创新等良好医德医风现实案例来感染学生,起到育人于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中。此外,进行实训课教学时,可以采用情景剧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互相扮演医生与患者角色,进行临床技能操作与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乐趣。

2.3提升教师思政教育理念,育人先育己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从事教学的教师有很多是奋战在繁重而又危险的临床一线工作中,日常中他们更加注重医疗技术的学习与提升,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自身的政治理论及素养的提高,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对课程进行思政改革时缺乏深入探讨并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意识,进而出现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衔接僵硬、牵强,生搬硬套等现象,不能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不断利用业余时间,充分采用现代网络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app,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增强思政教育观念,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并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立榜样,发挥引领的作用,从而提高思政育人的质量。

2.4改革传统考核模式,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专业知识笔试是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考核的主要形式,造成学生只重视课程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加强自身养成良好医德医风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医患沟通技能等方面意识薄弱。为顺应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实现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在考核内容上,可以将医学人文素养融入专业知识测试题中,实现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德育教育并举的考核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学习资源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平台,通过主题讨论、作业,或病案(学生模拟进行临床诊疗)等方式以综合考评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德育教育实施的效果,实现以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的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学模式。

3结语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在探索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实践之路上,要不断总结、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协同并举,筑牢学生思想防线以守住初心,为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周小琳,周新强,韩华刚.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126-127.

[3]孙吉凤,张淑芳,田小海,等.思政教育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