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实施

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实施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是当下职业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两年理实一体化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了实施课程思政,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教学策略。

一、系统建构,目标融合促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首先要在目标上实现融合。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不同课程的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设置,将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政要求融入课程中,系统化、阶梯化、协同化设置思政目标,引领不同学科同向同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在原有的同专业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增添思政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协同备课制度,要求思政教师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通过“送出去”,即将思政课程中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实现的教学内容通过思政任务单的方式送到其他课程中去实施;“引进来”,即将其他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内容或活动成果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导入思政课程中来;“共评价”,即思政涉及专业体验和践行部分的请专业课教师协同评价,而思政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他课程涉及思政素养提升部分的评价,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的融合。

二、优化教案,精心预设引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有效落实的关键,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政育人内容和目标的设计。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版)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为主要依据,结合党代会文件和思政教育相关文件的内容,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主要来源,以此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教案的格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思政教育目标,形成了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基础上的思政目标。二是在教学环节中,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师生活动、教学策略与方法基本要点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观测点,把课程思政目标转化为期待学生出现的行为表现,以此让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技术,把课程思政目标内容转化为师生鲜活的教学行为。三是在反思环节中,增加课程思政的策略或特色,以此让教师在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育策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三、教学创新,依规施教提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遵循共同的育人规律,即在做到思政与教学的有机融合的基础上,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育德规律。但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发展需求,所以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时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规律。“因事而化”,即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如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实习归来,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孩子挑食”“孩子如厕卫生”等问题,在专业课程“师幼交往心理”和思政课程“职业道德规范”的授课中,就共用这些问题情境,分别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等角度助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时而进”,即要抓住新时代的脉搏,导入鲜活的素材,创设学科任务情境,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目标。如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教师导入了肺炎疫情初期患病人数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运用指数函数计算如果政府不加干预感染人数的变化,然后与实际人数进行比对,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激发了爱国情怀。“因势而新”,即要善于创造或发现教育契机,在把握融入思政内容的比例、时机频次、方法技巧中,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升温,让德行逐步养成。如在财会专业课程“真账实训”中,教师巧借“校企合作”的东风,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的建构,与企业导师携手同向育人,导入了真实工作岗位中鲜活素材,在引导学生做账的过程中,培育敢担当、能担当、乐担当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把爱国情怀转化为技能报国的实际行动。

四、隐性课堂,积极文化塑大国工匠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课程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所以,提出从以下三方面来打造积极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课堂上融入道德的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成为大国合格的工匠。一是教师模范地践行师德规范,言传身教。我们梳理了模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特质,要求教师们自觉地规范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构建民主、平等、友善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民主、合作地享受课堂上思维的碰撞、技能的习得、价值观的培育。三是正向思维,行动研究,积极育人。我们把传统观念中的问题学生、学生问题,转化为教育契机,以教师团队合作教研,以教学案例督导为特色,以微课示范为引领,攻坚克难,打造有理有据、有情有意、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魅力课堂,让学生真学、真动、真信、真用,成为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

作者:胡卫芳 单位: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