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农家小院的作文精选(九篇)

农家小院的作文

第1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出城不久,灰蒙蒙的天空淡了许多,太阳不再若隐如现,空气也渐渐清新起来,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秀美壮观。路边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开着,上面挂满了一滴滴晶莹的露水,美丽非常。

三叔家的院子虽说是小院,但一点都不小,养着小猫、小狗、母鸡、鸭子等可多了,这在城里是根本见不到的。我很兴奋,我最先和母鸡打交道,三只母鸡都长着尖尖的嘴巴、小小的红鸡冠、肥肥的身子,胖胖的脚丫,走路一步一停一点头,嘴里还咯咯的叫,看起来傻傻乎乎的,其实特别聪明。第一开始它们很惧怕我,见我走近,无论在干什么,都警惕地停下来。一次正在刨食,见我来了,立刻停下来,歪着头,目光直直地看着我,我一转身,三只母鸡一下子都来啄我的腿,我一回头,它们立刻跑回去,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去刨食,一副不关我事的架子。这样的事连续发生了好几次,这分明就是在耍弄我!我打算捉住他们,好好教训一下。可是不知怎么它们就知道我的心思,我刚一伸手,它们立刻跑到垃圾坑里,还在里面大叫着挑衅,一幅得意洋洋的样子。

母鸡没捉到,无意中看见了在一边晒太阳的小猫,于是我把注意力转到了小猫身上。我悄悄地靠近它,可它早就发现了我的意图,便敏捷的跳到了墙上,又喵喵地叫了两声;我又去捉它,它又逃到外面去了,忙了半天都没捉到,总是力不从心,只好认输。

那只小狗卧在门口,好奇的看着我,好像在看笑话,我生气地一跺脚,他就夹着尾巴跑得远远的,好长时间才回来。

我一会捉鸡,一会赶鸭,弄得满院子:“咯咯咯、喵喵喵、汪汪汪、嘎嘎嘎。”大人们看我忙的不可开交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情不自禁的笑了。

中午,太阳当头。大人们在树荫下喝茶乘凉,我和邻家的孩子们挽起裤管,去河边捉鱼去了。我们先将手放进水里不动,不一会就有小鱼儿来咬你的手,你先不要动,然后看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顺手一抓,将它扔到岸上。我忙了半天,没抓到一条,看着伙伴们你两条,我三条,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重在于参与嘛,也就高兴的去做别得游戏去了。

第2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主粮种植――成本下来了,收成上去了

“以前,俺这里的地,一亩小麦产900斤,玉米一亩产1200斤,算下来一亩地两季能卖2000块钱,除去种子、化肥、浇水成本700块钱左右,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人工费用,想赚钱很难,谁敢包地种粮食?”这几年,和村民合伙流转了500多亩耕地的李文涛,心一直悬着。在河南禹州人均不到3分地的康城村,村民李文涛算得上十里八村一位数得着的种粮大户。

还记得今年5月上旬见到李文涛的样子。当时,56岁农民李文涛蹲在地头望着眼前正在抽穗的麦田,满面笑容:“今年稳赚,看这麦一亩能产1200斤,收麦企业早都下了订单,每斤比市场价高一毛钱哩。”李文涛说,“这还得感谢在俺村的科技小院。”

“现在咋施肥、咋浇水、咋灭虫……都有科技小院指导,种地成本下来了,收成上去了,要不谁敢包恁多地?”

李文涛所说的科技小院是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地方农业部门协同成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长期派驻专家和教授,24小时接受种植户咨询,解决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问题。据了解,科技小院选址在驻地村委会大院,设有办公室,配备专业检测工具和实验仪器。目前,河南已建立3个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为订单种植、大户管理、经济作物等提供个性化服务,一般辐射周边10公里内的村庄。

“河南禹州农村的基本情况,是我国农村耕地的一个缩影:人均耕地少,灌溉条件差。要想节本增效,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在优质、高产上做文章。”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博士说。

6月小麦收割,李文涛的500多亩小麦平均单产1140斤,这让李文涛合不拢嘴。“这个产量对于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来讲,在许昌地区很少见,在河南也不多见。”叶优良说。

河南禹州的科技小院建立于2012年,门口挂着“庄稼110电话”。康城村村民宋国灿说,方圆10多公里都知道俺村有个能给庄稼瞧病的科技小院,村民们觉得专家教授和学生们都是自己村里的人,亲着哩!

经济作物――土地改良了,品质产量上去了

“种了那么多年蒜,头回听说要拌种,少施化肥增加有机肥。以前觉得多施肥才会长得好,现在化肥农药用得少了,大蒜照样长得好,也不怎么生虫。”河南杞县裴村店乡陈楼村蒜农孟中兴说。

60亩大蒜,一亩地利润1万多元,加上收购的大蒜,赚了100多万元。在裴村店乡,蒜农们都知道陈楼村出了个“孟百万”。眼前的“孟百万”皮肤黝黑、说话粗犷。因为种大蒜收成好,孟中兴购置了一辆20多万元的轿车。

“受天气影响,今年大蒜产量普遍降低,但我种的大蒜产量不低。”孟中兴说,“省里农业大学和县里农业局专家技术指导,俺按照他们说的来,要不咋会成孟百万?”自2013年科技小院到杞县以来,孟中兴一直是科技小院的“铁杆儿粉”。

“大蒜迷”杞县五里河镇贾洼村张磊,以前从没有想到科技能让“土生金”。2014年,张磊种了90亩大蒜,当时科技小院培训种植技术的时候,张磊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种了那么多年蒜,不需要别人来教。结果,因管理不当,加上病虫害发生,当年他种的40亩早熟蒜严重减产,看着别人接受指导的地块大蒜收成不错,张磊后悔没听科技小院专家的话。

2015年,种的蒜一向“又丑又不好卖”的张磊接受科技小院专家指导,一口气种了140亩大蒜,施肥、灌溉、田间管理跟上之后,甩掉戴了多年不会种大蒜的“帽子”,“可算打了一个翻身仗。”张磊的蒜地平均产湿蒜3200斤,因为品质优良、口感色泽突出被收购企业抢购一空。

杞县农业局工作人员石秀良说,“全县经济作物近100万亩,其中大蒜种植面积近45万亩,是经济作物的大头。”经测算后,每亩大蒜在技术指导跟踪下可增产近500斤,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左右。

跟禹州不同,杞县科技小院重点把科技服务放在了经济作物种植上,为种植户提供定制化免费技术服务。

科技小院――点对点支持,面对面服务

“引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提升作物品质,探索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开展订单式种植,形成农资选用――种植管理――收购――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循环,将科学种植和定向销售紧密结合,减肥减药保障农产品安全,也为企业解决需求难题。”这是河南科技小院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服务方向。

河南实佳面业董事长石红松介绍,企业每天需要千余吨小麦,没有小麦来源,只能停产,科技小院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信息服务的桥梁,对稳定生产帮助很大。

“我们的合作伙伴里,河南科技小院是建得最好的,为科技小院在全国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说。8月中旬,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科技小院交流会上,河南科技小院的经验引起全国农业专家的重视。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倡导创立科技小院,目的是让学生扎根一线,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叶优良认为,省属农业大学开展农技服务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农民欢迎,效果不错。”

第3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2017年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陈志强在会上指出,特色小镇已经成为2016年热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一,早在2015年,和总理就分别对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作了重要批示指示。陈志强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地带动产业的发展。《经济》杂志社将继续发挥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关注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经济》杂志社作为中央级媒体,早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就积极报道前沿信息,并在《经济》杂志上开辟《特色小镇》专栏,针对特色小镇大政方针和未来走向采访相关政要与专家。

陈志强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华颁发《经济》杂志社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聘书,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研究T、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副研究员杨敬华,住建部中国建设会计学会PPP研究中心副主任丁伯康颁发聘书,聘请他们成为首批《经济》杂志社中国特色小镇研究院学术委员。

第5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鲁西南农村民居 居住方式 建筑 格局 仪式

民居是指承担居住和各种社会职能的场所以及其由延伸的居住环境,它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是一部描绘地方风俗的优美画卷。鲁西南农村民居是山东民居很典型的一部分,鲁西南广义上包括菏泽、济宁两市;狭义上一般指菏泽市所属地区(文中鲁西南是狭义上的鲁西南)。鲁西南位于山东西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北纬34°39'―35°53',东经114°48'―116°24',与苏、豫、皖接壤,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两区八县。鲁西南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5°,夏天最高温度35°,年平均气温13.5°―13.9°,年均降水量为462毫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收冬藏,这些都对当地农村民居有很大影响。鲁西南农村民居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仪式等几个方面。

一、居住方式

民居的选择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一望无际鲁西南的大平原,土地肥沃,树木繁多。农民就地取土烧砖制瓦,伐树做梁当檩,建造起砖木结构的民居,屋顶用泥铺平以后再加上瓦,墙壁用些沙灰、石灰来涂抹平整。1980年以前的农村民居的地基为青砖,地基以上用砖砌1―1.5米高,再往上就是用麦秸等和泥而垒起来的泥墙,屋顶是斗拱式的,房顶用灰色的小瓦铺盖。1980年以后新建的的房子是“浑砖的”,也就是说房子的墙都是用砖垒成的。房顶更多地使用红瓦来铺盖。这种结构保温性能较好,既能消除夏日的酷暑,又能对付冬季的严寒。

二、民居建筑格局

自古以来,生活在鲁西南黄河冲击大平原上的人们都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民居早已形成了前院后屋的居室布局。今天的农村民居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四合院的风格:前面是院门,后面是堂屋(也叫北屋,主要用于住宿和贮藏物品),东、西两侧有厢房(厢房在一侧或两侧,主要作用是当作厨房和贮藏物品),通过院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四方形。诸多这样的民居呈“非”字形排列,逐渐扩展出去就形成了有大街和小巷的村庄。这种格局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对称美、和谐美,表现了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鲁西南农耕社会相对封闭的观念、内敛谨慎的气质、朴实纯真的性格、内外有别的意识。鲁西南农村建筑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院墙。院墙是居室的外边界,具有保护家人和财物的作用,也有向外人明示自己领域的作用,一般用土石或砖砌成。在1990年以前,由于生活水平比较低,院墙多是用土夯成的,也有人家用木桩或树枝围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墙也开始变化了:基本上都用砖砌成,有的用石头做地基、上面用砖砌;有些富裕人家还将内、外墙粉刷一下,在院墙上画上优美的风景画,写上“福禄寿喜”的字样,或宣传乡规民约,或祈求平安幸福。

2.院门。院门是一个家庭的正门,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进入院门才算真正到家中,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等重大事情也必须走院门。

院门是传说中神灵的把口,古往今来,鲁西南农村一直盛行在院门上贴门神的风俗,“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是真实的写照,门神多为钟馗、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敬德等忠勇正义之士,据说这些门神为主人在门口站岗值班,忠诚地履行义务,严防奸邪入内。在院门口两边,往往还有两个小狮子分坐于左右,为主人看家护院。现在过年,农民多是贴门神、对联、福寿等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的愿望。如果两家是“对门”,一般都要让院门稍微错开一点,否则不吉利。如果实在错不开,院门小的那户人家要在院门上方悬挂一面镜子,防止对门的邪气入内,即使两家院门一样大,也有“明镜高悬”的。院门不宜正对树、电线杆、路口、别人家的屋角等,大概是取出门办事忌“拦截、碰壁”之意;若实在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则需要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小石块对准不祥之物。这种禁忌尽管更多地包含了风水理论,但也反映了农民朴素的世界观和避祸祈福的美好愿望。

院门方位的选择院门朝向一般向南,在整个南面院墙的正中间。若院内只有东厢房,且大门朝南开,院门则可以在南面院墙的正中间,也可以选择在正对东厢房的南墙靠右半部分。民间有俗语:进门上山,越过越暄(即日子越过越好的意思);若院门方向不能朝向南,必须朝向东或朝向西,一般在东或西厢房的南侧。若院门朝向向北,一般在整个庭院的西北角。院门的选择上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美、和谐美,蕴含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

1980年以前,院门多是简陋的:用砖或土垒成垛,有的人家就在地上刨两个坑竖上两根木棍,弄个柴草门或者破木门就当作院门了,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门。近年来,鲁西南农民脱贫致富,院门也开始变化:先用砖或石头砌成垛,院门多是用自家地里的树木做成的木质门或用较薄的铁皮做成的铁门。院门多为3米宽,4米高左右。现在更多的人家则在院门处盖一到两间“门楼”,以存放农用三轮车、自行车或其他农具。这样的院门多为红色,外观漂亮,预示着吉祥喜庆。带有门楼的院门多是用红松或其他高级木料做成,给人以厚重淳朴之感,也有较好的铁门,还有的人家装上防盗门。

3.庭院。庭院(在鲁西南农村多称为“当院子”)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大小不等,与宅基地大小和院内房屋的多少有关。宅基地多则庭院大,房屋少则庭院大,反之,庭院就小。自古以来庭院在农村一般是用来迎神祭祖、日常生活的地方。鲁西南多数农村庭院里都栽种一些树木,既能遮蔽夏天的炎炎烈日,又能备将来不时之需;农村人家都养些鸡、鸭、羊、猪、牛等家禽家畜,它们的活动范围也都在庭院里。这些使得农家小院个个生机勃勃:狗儿叫,羊儿跳,小鸡撒欢跑……庭院既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丢沙包,过家家,玩跳绳,踢毽子等,又是老人们冬天晒太阳的好去处,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沐浴在阳光下。这些处处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

4.影门墙。在鲁西南有建影门墙(照壁)的风俗。当地人认为影门墙能起到阻碍怪邪的作用,因为怪邪不会拐弯,只能走直线,如果从正屋到院门是一条直线的话,没有任何阻挡,邪气就有可能从院门口直上堂屋。这是当地的习俗,不能算迷信。从现代环境生态学上讲,影门墙不但有防止外人直视主人活动的作用,增加了庭院的私密感,而且有点缀庭院景致的作用。影门墙多用石头或砖砌成,用石灰、砂灰粉刷。当地老百姓在正对院门的这面墙上,用瓷砖、水刷石等拼成图案加以美化,给小院增添些许别致,家境殷实人家也有在影门墙前建圆形小花园的,在里面种些月季、之类的花草。但这种情形并不多,因为农户养的畜禽往往在主人一不留神时就闯进花园里与花儿“亲密接触”。

5.厨房。厨房一般是和堂屋是分开的,厨房是用来做饭和就餐的,也贮藏一些食品,还是祭拜灶王爷之处。在当地农村,厨房一般在庭院的东厢房处(院门朝南或东)或者西厢房处(院门朝西或北),以在东厢房处居多。厨房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在五行中属火,而东方在五行中属木,木生火,木火通明,寓意家业兴旺、得贵人相助。农村做饭一般用大锅,锅被支在锅台里,锅台旁边有灶台,供奉灶王爷。家庭主妇是厨房的主力军,她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香喷喷的家常饭,让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或者是有贵客时,则是煎炒烹炸,不久色香味俱佳的农家菜就端上来了: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黄瓜,橙的是胡萝卜,还有单县羊肉汤、曹县烧牛肉、郓城黄安驴肉……(不同县市的农村略有不同)常常令远道而来的客人体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水浒英雄情怀,而旁边的孩子馋得直流口水,想吃却又害羞的样子令人忍俊不已。

6.堂屋。堂屋在鲁西南方言中代表正屋的意思,它既是家庭成员的休息之地,也是用来远接神祖,近待亲朋的公共房间。鲁西南农村堂屋变化一般以1990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一般是三间房子,俗称“三间大瓦房”或者“葫芦头”;在此之后,堂屋多是“明三暗五”的格局,即从外面看像是三间房子,实际上是五间(中堂两边各有两间)的“前出厦”;中堂(当地称为“当门”)位于堂屋的核心部位,供奉“天地君亲师”,是接待亲朋、商讨家事、举行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紧邻中堂的两间一般都用来当卧室,另外两间多用来盛放农具或者粮食等。在1990年以前,堂屋一般宽5―7米,1990年以后,一般宽7―8米,甚至有9米宽的。立墙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基本没有变化。屋脊为“人字脊”,屋脊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在25°―30°,以便于雨季排水。当地农民在屋脊上筑起神奇的动物,像麒麟、龙、独角兽、雄鸡等。据说屋脊上筑起的雌毛脊表示家道向上,哺鸡脊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1990年代后,也有少部分堂屋建成平顶样式,即屋顶为平的,而不是建“人字脊”。

房屋堂屋朝向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朝东南方向偏斜10°左右。据说,只有金銮殿、寺庙和官府才能取正南方向。堂屋在庭院的后半部分,且居于中间,在其左、右两边分别是东、西厢房(有些庭院只有一边有厢房)。堂屋明显要比厢房高,前者地基也比后者地基高,后面一家的堂屋比前面一家的堂屋要高。在深受孔孟思想浸染的礼仪之乡,民居的朝向、高矮象征社会等级秩序的人生哲学更被当地人接受:人们不能僭越阶层差别,要共同遵守不同阶层的居室等级秩序。

鲁西南农村堂屋的室内格局大致分为住处、神位、照明、取暖等几部分。

(1)住处。住处是一家人最为私密的地方,一般是通过墙或者纱幔与其他房间隔开。在鲁西南农村,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且大多住在同一个房间,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时。父母与孩子的床铺是分开的,当孩子上小学后,孩子就要到其他房间去住。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寄宿制学校念书,他们往往只有在周末和假期回家小住。在农村,一般情况下当儿子成年后,父母就要给孩子准备好新房,年轻人一结婚就与父母分开,住在新房里。但新房和老宅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大院子里面,新房就在庭院中依次排开,衬托出老宅在后院正中的醒目地位,给人一种明显的“主次之分”,体现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从整体上看,一个完整的家庭基本是晚辈围绕着长辈,儿女顺从家长的。在1980年以前,尽管不同辈分的人分室而居,但合住于一个宅院,如今,已婚子女多是搬出老宅另建一宅院,离父母住处或远或近。近几年许多年轻夫妇在外打工,干脆就把家安在外地,仅在春节回家小住几天。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体现了今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的解放。

在当地农村,人们一般把卧室安排在房子的东半部分(当地人称为东间或者里间,西间仍被称作西间)。人们睡觉用床而不是像东北农村广泛用炕,因为鲁西南农村冬天不算太冷,基本上不需要用火炕取暖、做饭。农村睡觉用的床多是木床,取之自然;被褥的棉絮是自己种棉花纺织而来的,是真正的纯天然产品,人们入睡后也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床铺放在里间的东北部位,即紧靠北墙和东墙,人们睡觉一般头东脚西。如果卧室在西间,则床铺在房间的西北角。

(2)神位。在鲁西南农村,神位一般在堂屋的当门或者厨房,主要在当门,是因为那是“天地君亲师”之位,人们在家中祭祀祖先,拜谢上天都是在当门,在农村住处多是和神位同处于一个空间,一般不再隔离,也就是说,当门用来祭神拜祖,里间用作住处。

(3)照明设施。照明设施是居室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窗和灯。鲁西南农村的窗子有立窗和卧窗之分,当地农村从来不使用天窗。立窗是竖在阳面墙壁里的窗子,高度大于宽度;卧窗指在阴面墙壁里的窗子,相对立窗而言较小且高度小于宽度。立窗在1990年以前较小,且都是木窗,现在多是1.5―1.8×2.2米大小,甚至更大些,仍以木窗为主,但部分富裕人家已经开始用铝合金窗户。大窗户采光性能好,而且鲁西南的夏天炎热,大窗户可以加速空气对流,降低室内温度;冬天不太冷,窗户大也不会对室温影响较大,更不用贴窗纸,“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的真实写照,与鲁西南明显不同。

鲁西南农村有句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是描写灯的故事。古代中国人是点菜籽油灯的,20世纪初才开始大量用煤油灯。在1990年全省村村通电以前,农村大多用煤油灯,分有罩和无罩的两种。“花媳妇,快过来,大娘婶子送灯来”,是指新婚当天长辈妇女给新人送灯的习俗,这种灯就是有罩的那种。那时候煤油很贵,一般人家都只是在冬天晚饭前后点上一段时间。冬天的鲁西南夜晚漫长,母亲们支起了纺车,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嘤嘤”地纺起棉花来,不久,一个白白胖胖的棉穗就在她们的辛勤劳作中诞生了。孩子们在一旁打手势,做出猫、狗、兔等动物的样子,投影到墙上,真是其乐无穷。如果孩子做作业,母亲们就边陪孩子边纳鞋底。“嘶嘶”的拉绳声,融进了对家人的爱,尽管她们不会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她们知道这些“千层底”确确实实能让家人免遭很多苦头,直到现在仍有老年妇女出售手工纳的布鞋。随着生活的富裕,“千层底”受到冷落,但用红丝绿线绣的带有鸳鸯等图案的鞋垫仍然深受大家的追捧。现在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村民居的每个房间都有电灯,再也不用一家人挤在一起做事了。电灯的样式千姿百态,现在新婚夫妇也像城里人一样用起了床头灯、电视灯、吊灯、壁灯、落地灯……过年时,还把两只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旁。

(4)室内取暖处。室内取暖处随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在鲁西南的农村不用火炕来取暖,而且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他们像城市一样使用暖气。1990年以前,人们冬天取暖多与厨房联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们只是在做饭烧火时才能烤烤火。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会点燃秸秆或树枝烤上一会儿,然后到火炉处取暖。大多数农户用火炉来取暖,即使如此,也不是整个冬天都用火炉,往往将从“三九”那段最冷的日子一直用到正月十五。人们往往是热水袋、热水瓶等放在被窝里给孩子和老人取暖。1990年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用火炉取暖的人家越来越多。进入新世纪,部分富裕人家开始安装“土暖气”,电褥子、电暖气等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取暖条件。

7.厕所。厕所为污秽之地,但它是庭院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位于庭院的西南角。如果庭院大门是东朝向或者西朝向的,正对大门一般由影门墙,在影门墙的后面一般是厕所。鲁西南农村厕所一般为露天旱厕,尤其在夏天臭气熏天。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农村的厕所也在不断改良,直接利用风筒等排出水分和臭气,或者通过沼气池转化成农家肥,有些农家用上了类似于抽水马桶的装置,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民居建筑仪式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房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幸福、希望和安全感,于是民居建筑仪式也就应运而生。

1.选址仪式。在鲁西南农村房屋都是建在自己家的宅基地里,房屋一般要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不紧靠大水坑(尤其是房屋不能建在大水坑前)、不紧靠大路,否则身体健康受影响,财气也会减少。从现代环境生态学和社会学上看也是有道理的:地势高,可以使房屋免受水涝之灾,地势低或者紧靠大水坑则会使房屋湿度大增,主人长期生活在阴冷的环境中,肯定会得关节炎之类的病;主人受大路上车辆、行人的干扰,往往休息不好,易患神经衰弱、失眠、心率不齐等疾病;而庭院中的财物也容易被路上过往行人看到而增大被盗的几率。建房选址显示了当地劳动人民朴素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2.上梁仪式。鲁西南农村房屋都是砖木结构,通过木梁或者斗拱起脊。木梁是房子的心脏部位,只有它稳固,房子才能结实稳固。为了表示重视,人们盖房都要举办隆重的上梁仪式,一般有唱上梁诗、掼梁红、吃上梁酒等几个步骤组成。但现在很多地方仪式都已被简化,上梁前将写有“上梁大吉”的红纸贴在梁上,在鞭炮声中将正梁拉到高处,安放好,然后主人好酒、好菜招待工人一番,给围观的邻居敬烟,给小孩子们糖块和瓜子。

3.贺新房仪式。新房落成后,在鲁西南农村有“温锅”的风俗,即搬到新居,开锅做饭之前要温锅,亲友四邻聚到乔迁新居的人家,赠送礼物、唱喜歌、吃酒宴、闹新居、庆贺祝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4.祭灶仪式。中国老百姓相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灶王爷救万家的故事,人们在厨房内用砖或石头砌成灶台,供奉灶王爷,敬其为家神。每到腊月二十三,主妇在灶台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全家举行祭灶仪式,焚香叩拜,给他一个永不下岗“一家之主”的职位。我们不能把这种仪式单纯地看成迷信,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祈求衣食无忧、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鲁西南农村民居的居住方式、民居格局和民居建筑仪式反映了人们的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和人文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民俗历史、文化研究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鲁西南农村民居折射出了浓郁的山东人文地理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姜波.山东民居概述[J].华中建筑,1998,(2).

[3]张杰,张伟.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的营造环境与装饰文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

第6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服务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63

1研究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及制度运行效果。纵观已有政策措施,大多是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医疗卫生需求。只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才能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用。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有助于从需求的角度合理组织医疗卫生服务,科学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依据湖南省各市州现有卫生资源配置基础,全省分为三类区域:一类地区: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二类地区: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郴州市、娄底市;三类地区:邵阳市、张家界市、永州市、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区域中至少抽取2个以上的县,共抽取11个县。每个县抽取3个乡镇,共抽取了3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经济好、中、差的3个行政村,共99个行政村,共计调查603户,每户调查一人,共计603人,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达94.53%。

2.2考察变量

2.2.1社会人口学因素

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

2.2.2影响住院服务利用的相关因素

设计调查问卷,由调查员逐一入户询问填写问卷收集资料,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解:(1)近半年内是否生病或受伤,近半年内是否住院、住院服务机构的类别、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一、二、三类地区住院差异等信息;(2)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情况等;(3)需住院未能住院的次数及原因等情况。

2.3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1)描述性分析:对所调查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患病住院情况等进行描述;

(2)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探讨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满意程度、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三类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对患病住院是否有影响等。

本次研究中,α显著性水准一般为0.05。

3结果与分析

3.1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603人,其中一类地区(长沙浏阳、株洲攸县、湘潭湘乡)128人,二类地区(益阳南县、常德石门、衡阳常宁、娄底双峰)183人,三类地区(邵阳隆回、怀化溆浦、湘西保靖、张家界桑植)259人。本次调查共访问男性为274人,占48.1%,女性为296人,占51.9%;年龄构成主要为中老年农村居民;学历主要以初中为主,家庭年收入主要以12000元以上为主,具体的社会人口学情况详见表1。

3.2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情况

3.2.1农村居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满意度调查

在调查的农村居民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157人,27.5%,比较满意214人,37.5%,一般178人,31.2%,不满意21人,仅占37%。表明农村居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度普遍较高。

表1样本一般情况

样本数构成比(%)性别男27448.1女29651.9年龄(岁)≤18142.519-3514926.136-4514625.646-6013714.0>6012421.8学历文盲6210.9小学14224.9初中22940.2高中9116.0大中专396.8大学以上71.2家庭年收入(元)≤1000396.81001-30009917.43001-60009917.46001-1200010418.2>1200022940.23.2.2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

调查的居民中,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依次为明显减轻经济负担(39.3%),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明显(37.2%),参与新农合与不参与新农合没区别(21.9%),参加新农合加重了经济负担(16%)。由此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3.3住院服务利用一般情况

调查中,农村居民有242人在近半年有生病或受伤,比例为42.5%,其中住院人数为83人,比例仅为14.6%,未住院人数为159人,比例为27.9%。经χ2检验,住院组与非住院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P=0.923);在住院组中,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的为主,分布占43.3%,33.7%,经χ2检验,两组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0,P=0.020);在住院组中,年龄以46岁以上的为主,占住院组的744%,经χ2检验,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7,P=0);在住院组中,家庭年收入以12000元以上为主,占住院组的47.0%,经χ2检验,两组家庭年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67,P=0.101)。这表明,年龄、文化程度与住院服务利用显著相关。

在住院组中,地区以二类地区为主,占住院组的42.2%,经χ2检验,住院组与非住院组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816,P=0.000);在近半年生病或受伤选择住院的83人中,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以比较满意为主,占总住院人数的39.8%,经χ2检验,两组新农合满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0,P=0.562);在近半年生病或受伤选择住院的83人中,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以明显减轻负担为主,占住院总人数的49.4%,经χ2检验,两组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8,P=0.048)。这表明,地区差异、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负担影响等因素与住院服务利用显著相关。

在83人住院中,选择乡镇卫生院最多,65人,占总人数的78.3%,其次为县医院16人,占19.3%,最后是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选择住院医院标准由高到低为离家近(52人),医疗技术高(35人),服务态度好(33人),价格便宜(27人),设备条件好(24人),医院有熟人(8人),其他(2人)。可见医院的可及性对于农村居民的住院服务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中近半年生病或受伤住院率达34.3%,远高于2008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农村6.8%。农村对于住院医院选择由高到低,分别为乡镇卫生院最多,占总人数的78.3%,高于2008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36.6%,但研究中选择县医院住院为16人,占总住院人数的19.3%,低于2008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50.0%。分析其原因为就近治疗比较方便,一方面减少了间接医疗费用,而且更便于家人对住院者的照顾。表明居民在患病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能够得到迅速、便捷、有效的救治,因此有近距离选择的趋向。其次,研究表明服务态度是紧接离家近原因之后,但优于价格便宜原因,表明农村居民对于卫生服务利用心理需求逐步提高,此现象也表明我国初次卫生服务水平在逐步发展与完善。

3.4近半年生病或受伤未住院原因

在近半年生病或患病242病例中有159人选择了未住院,通过调查询问,主要分为以下原因:(1)自感病轻,无需住院;(2)医生诊断无需住院;(3)经济困难,负担不起;(4)担心影响农活或其他工作;(5)没有床位;(6)其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自感病轻,无需住院,86人选择该项,占总数的41%,其次为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医生诊断无需住院,分别有50人,24%,31人,15%选择该两项。由此可见,个人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农村居民生病或受伤住院服务需求影响较大。上述情况表明,从需方的角度考察影响住院服务利用的因素,经济困难是制约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未住院率有下降趋势,这一结论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4政策建议

4.1加大对新农合政策宣传

本研究在对农村居民对新农合制度的满意程度调查中,选择一般极不满意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政府必须在新农合政策宣传上要加大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做到及时公布、有效沟通,让居民进一步了解国家对于新农合政策的内容。另外,从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经济影响程度上看,选择效果不明显及没有区别和加重负担的居民较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切实减轻弱势群体疾病经济负担。

4.2加大卫生投入力度

有研究表明,合作医疗能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意识,刺激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导致就医及住院次数增多。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资源配置、基础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不断提高卫生管理能力和医疗水平,缩小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4.3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力度

调查显示未住院人群中,自觉病轻,无需住院占41%,农民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不了解,对基本医疗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因此,在农村普及健康知识、实行定期体格检查、让农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显得尤为必要。

4.4加强法制化建设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始终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证这一制度的有效执行,法律基础薄弱。在德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农民必须加入“农民健康保险”,按其实际收入水平交费,但给付待遇相同。联邦财政对保费收入和医疗费用支出的缺口进行填补,由专业的保险公司对医疗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由此,我国可以根据德国经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制度保障法,对政府行为进行制约监督管理,逐步实行依法管理,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权。

参考文献

[1]雷娟,乔慧.宁夏海原县农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04):345348.

[2]张禄生.湖北省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雷卫河,张智民,王耀平等.河南省农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6,(03):221223.

[4]刘宁.梁山县农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J].医院管理论坛,2008,(04):3640.

[5]王卫忠.桐乡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前后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比较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09):1214.

[6]王安珏.新医改形势下乡镇卫生院住院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7]Travassos C,Laguardia J,Marques P M,et parison between two race/skin color classifications in relation to health-related outcomes in Brazil[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2011,10(1):1217.

第7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一、建设文化大院,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渴望身心健康、优生优育、家庭幸福、社会和睦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文明观念的形成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建设高标准的人口文化大院,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于转变农民的婚育观念,提高农民的生育、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而重大的意义。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对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高度重视,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把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列入小康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县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人口文化大院计生服务阵地、设施、制度建设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市、县党政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领导先后多次到我村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我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在市、县、镇各级投资和社会募资75万元的基础上,村集体又投资145万元,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小康电子书屋、计划生育家庭幸福咨询指导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生产生活用品超市、书画活动室、活动室、建身房等于一体的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人口文化大院,配备了多媒体电教、VOD点播系统、电脑、健身器材等设备,并配套建设了篮球场、门球场等活动场所,为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学习和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服务便利的农村文化生活主阵地,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发挥三大功能,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为确保人口文化大院的充分利用,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设立了人口文化大院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健全完善了分工负责、轮流值班、管理使用、定期培训、集中活动等各项制度,保证了人口文化大院的全年开放和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了人口文化大院的文化娱乐、宣传教育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和村民生育、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发挥文化娱乐功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计生协会牵头组织成立了由文艺活动爱好者20多人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农闲时节编演以倡树婚育新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吕剧、快板、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遇到谁家有喜事便免费上门演出,既送去了欢乐,又宣传了国策、教育了群众;组织成立秧歌队,广大村民踊跃参加,每到农闲傍晚近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热闹非凡;10余人组成的书画爱好者协会,闲暇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交流,节庆日义务为群众写春联、送对联,宣传新型人口文化;组织6名德高望重的热心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提供婚丧嫁娶上门服务,改变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旧习,受到广大村民的普遍欢迎。群众在空闲时间、茶余饭后都爱聚集到人口文化大院,读读书、上上网、下下棋、甩几把扑克、活动活动身体。村里的篮球队、门球队已连续4年在全镇体育比赛中保持前三名的好成绩。百余名热心村民积极领头参与各种宣传活动,成为宣传国策、倡树新风的志愿者和带头人。广大村民在活动中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睦了邻里关系,摆脱了“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形成了健康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新风正气。

(二)发挥教育培训功能,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在村人口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分期分类组织育龄群众培训,宣传国情国策、人口计生法律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持家教子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邀请计生、卫生、农业、畜牧等方面的专家,通过面对面、互动式、温馨化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类科技知识讲座。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知识培训班17期。通过村里的VOD点播系统,村民在家中便可自主的点播观看内容全面丰富的生育、生产、生活方面的电教片。群众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生殖保健意识和发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村计生协会还组织16名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具有一技之长的会员等,组成生产生活帮扶服务小

发挥人口文化大院作用促进新农村新家庭建设

*位于*,总人口918人,耕地面积1375亩。多年来,我们村充分依托人口文化大院,传播农村生育文化新理念、倡导农村小康新风尚、培养农民致富新技能,适应了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需求,取得了丰硕的社会教育成果和经济效益,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村风文明、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美满的可喜局面,我村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村和市级小康文明示范村、生态文明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

一、建设文化大院,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渴望身心健康、优生优育、家庭幸福、社会和睦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文明观念的形成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建设高标准的人口文化大院,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于转变农民的婚育观念,提高农民的生育、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而重大的意义。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对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高度重视,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把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列入小康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县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人口文化大院计生服务阵地、设施、制度建设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市、县党政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领导先后多次到我村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我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在市、县、镇各级投资和社会募资75万元的基础上,村集体又投资145万元,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小康电子书屋、计划生育家庭幸福咨询指导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生产生活用品超市、书画活动室、活动室、建身房等于一体的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标准较高的人口文化大院,配备了多媒体电教、VOD点播系统、电脑、健身器材等设备,并配套建设了篮球场、门球场等活动场所,为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学习和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服务便利的农村文化生活主阵地,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发挥三大功能,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为确保人口文化大院的充分利用,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设立了人口文化大院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健全完善了分工负责、轮流值班、管理使用、定期培训、集中活动等各项制度,保证了人口文化大院的全年开放和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了人口文化大院的文化娱乐、宣传教育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为新农村新家庭建设和村民生育、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发挥文化娱乐功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计生协会牵头组织成立了由文艺活动爱好者20多人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农闲时节编演以倡树婚育新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吕剧、快板、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遇到谁家有喜事便免费上门演出,既送去了欢乐,又宣传了国策、教育了群众;组织成立秧歌队,广大村民踊跃参加,每到农闲傍晚近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热闹非凡;10余人组成的书画爱好者协会,闲暇时间聚在一起学习、交流,节庆日义务为群众写春联、送对联,宣传新型人口文化;组织6名德高望重的热心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提供婚丧嫁娶上门服务,改变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旧习,受到广大村民的普遍欢迎。群众在空闲时间、

茶余饭后都爱聚集到人口文化大院,读读书、上上网、下下棋、甩几把扑克、活动活动身体。村里的篮球队、门球队已连续4年在全镇体育比赛中保持前三名的好成绩。百余名热心村民积极领头参与各种宣传活动,成为宣传国策、倡树新风的志愿者和带头人。广大村民在活动中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睦了邻里关系,摆脱了“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落后观念,形成了健康向上、追求幸福生活的新风正气。

(二)发挥教育培训功能,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在村人口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分期分类组织育龄群众培训,宣传国情国策、人口计生法律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持家教子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邀请计生、卫生、农业、畜牧等方面的专家,通过面对面、互动式、温馨化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类科技知识讲座。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知识培训班17期。通过村里的VOD点播系统,村民在家中便可自主的点播观看内容全面丰富的生育、生产、生活方面的电教片。群众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生殖保健意识和发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村计生协会还组织16名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具有一技之长的会员等,组成生产生活帮扶服务小组、沼气服务队,利用人口文化大院为广大群众提供致富信息、传授致富技术、生产经验等,帮助群众发家致富,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去年,村里的狐狸养殖户*家的狐狸不知什么原因忽然不吃不喝,还不停得咬自己的尾巴。*吓坏了,赶紧找帮扶服务小组求助。小组长*在人口文化大院上网一查,原来狐狸是得了“嘶咬症”,于是领着*来到镇兽医站买来了“狐咬灵”,给狐狸服上,不久狐狸就全好了。平时村民谁家的沼气出毛病了,作物、牲畜生病长虫了,不管大事小事,自己解决不了的,帮扶小组都会热心指导帮助。

(三)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满足群众生育、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在县、镇人口计生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起“信息采集—分级负责—跟踪服务—效果回访”的计划生育家庭幸福指导机制,村计生专职主任付艳玲每月6天定期在计划生育家庭幸福咨询指导室坐班,生殖保健员和育龄妇女小组长按月入户随访,解答群众疑难问题,了解群众服务需求。根据群众需求信息,村里积极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群众生育、生产、生活,及时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温馨化的服务。近几年来,共协调贷款300多万元,“三结合”扶持款7.45万元,先后帮助14户计生家庭解决了项目启动和资金周转问题。协调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对2户孤寡残疾老人*实施了安居工程,并给他们配备了全套生活用品。男到女家落户的*,因病致贫,村里为他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并出资3000元进行了困难救助。镇计生服务站技术人员每年2次进村到人口文化大院组织健康查体,近2年来已帮助6名患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的妇女治愈了疾病,对26名有生殖道疾病的妇女实施了跟踪指导服务,使她们消除了病痛困扰。村民ZZ、*夫妇,结婚3年不孕,到村计划生育家庭幸福咨询指导室咨询,村计生主任将情况上报,在县计生服务站的跟踪指导下,于去年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享受到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村民*女儿出嫁、儿子参军,农业生产遇到困难,每到农忙时节,村计生协会都会组织人员上门帮忙。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物美价廉的社区生产生活用品超市,为群众的卫生保健和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质快捷的服务。村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闲有所乐。用村民们的话说,现在城里有的,我们村里差不多都有了,有些城里人享受不到的我们也享受到了,有了人口文化大院这个家,咱就没有啥可发愁的了。

三、文明新风劲吹,实现了人口计生事业与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的互动共赢

文化大院的建设和充分利用,倡树了文明新风,使广大村民在优美的环境中情操受到陶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思想受到教育,在优质的服务中生活得到实惠。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拓展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的舞台,增强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渗透力。村民*,婆婆*年去世,为让公公*有个幸福的晚年,多方托亲戚、找熟人,给老人找了老伴,翻修了新屋,还为他们热热闹闹地操办了婚礼,“儿媳为公爹当红娘”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道德风尚的文明人。

独生子女户*,依靠“三结合”扶持款办起了“馒头房”,他做的馒头质量好味道香,很快在四邻八村出了名,现在年收入超过5万元,成了优惠政策的受益人和小康路上的富裕人。广大村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在计生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科学、自主地确定生育计划,自觉接受孕前检查、补充孕期营养素、参加孕期优生监护,生殖保健知识水平明显提升,十多年来未有一例病残儿出生,成为生育计划的新主人、政策上的明白人、生育文化的现代人、优生优育的聪明人和生殖保健的健康人。*、*兄弟,最早响应村里的号召建起了沼气池。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在全村80多的户建起了沼气池,村里街道上以往堆积的柴草不见了,家家户户内外整洁、干净卫生、讲求环保,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活方式的生态人。

第8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跨区域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王弢(1977-),男,陕西西安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JA070035),主持人:邢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20-03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近5年来围绕对口帮扶与跨区域智力支持等多项任务,尝试将钻石模型理论指导具体工作,积极开展了中西部地区的各级管理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中青年专业技术干部等的多层次、多元化、多系列的合作办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跨区域合作办学战略设计

“钻石模型” (Diamond Model)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2]。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3]。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4]。参见表1。

表1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四因素比较表[5]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6]。

在跨区域合作办学中如何依托学院的地域和办学优势,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按照市场需求动力进行战略设计就成为当务之急[7]。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战略设计:

1.生产要素上:学院的生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个是北京郊区近些年涌现出的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典型,这两个要素成为我们开展跨区域合作的物质基础。

2.需求条件上:合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教育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所在地区与学院开展跨区域合作的现实条件和动力基础。

3.相关支持条件上:北京市作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同时又是科技教育文化输出的重要区域,从各级政府和各个教育支持单位上都予以充分的保障。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北京市对口援建四川省什邡市,学院作为北京市农委的所属高校承担了大量的农业干部的培训任务。这对于以后开展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的农业智力支援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积累了服务经验;同时,所在区域也以学习北京市的先进做法、更新管理理念等为契机,全力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

4.学院战略和组织结构上:学院以建设全国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抓手,从制度上、组织上和管理上全面落实对帮扶地区的合作,以此作为学院的辐射带动价值的体现和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动力机制,为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创造较好的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学院的全面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出学院在跨区域合作办学上的战略设计路线图(见图1)。

二、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证分析

从2002年以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北京区位优势和学院教育资源,通过不断拓展中西部对口支援培训服务,传播了首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技术,搭建了中西部地区与北京的农业企业和市场对接合作的平台,以干部培训和技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为中西部对口支援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8]。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任务导向型合作模式(任务型合作)

学院作为北京市农委的直属院校,从2005年起接受北京市农委委托,承担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安徽省金寨县的农业干部现代农业知识培训任务。从2005年到2008年共有150名来自安徽省金寨县主管农业生产的县级干部、农业系统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各乡镇长(党委书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负责人、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个体经营大户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及农产品市场开发战略等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课程,并深入到房山、怀柔、大兴、昌平等区县考察了京旺食品、格瑞拓普生物、顺通虹鳟鱼养殖基地、小汤山部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昌平天翼草莓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观了长阳镇保合庄村、渤海镇庄户村、杨宋镇耿辛庄村、延庆陶艺之乡盆窑村、柳沟民俗村、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观摩了大兴区、通州区等区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金寨县学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第9篇: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直接影响农民的受益率,因而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甘肃省新农合运行的分析,提出完善新农合补偿模式,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选择适宜的补偿模式类型;突出补偿方案设计的重点环节;将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对基金的监管;合理制定补偿比例;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和改善农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由于新农合补偿模式规定了如何补偿参合农民发生的医疗费用,决定着基金的支出方式、水平及使用方向,直接影响到参合农民的受益率,因此,采取什么样的补偿模式是新农合制度建设中函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新农合的补偿模式

    (一)文献综述

    由于新农合的筹资额度有限,扩大受益面与最大限度增加抗风险能力的矛盾始终是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既保住院又保门诊,则合作医疗基金面临的压力较大。如何在有限的筹资额度与扩大受益面之间进行权衡,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从文献分析来看,补偿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大病”与“保小病”的探讨,赞同“以保大病为主,兼顾保小病”。胡善联认为如果基金仅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及住院医疗费用,会导致受益面小,影响未受益的农户继续参加的积极性;如果不兼顾保小病,农民可能会因小病延误治疗而拖成大病;如果只保大病,会导致资金向医疗倾斜,预防保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地位降低并影响资源配置。纪爱卿认为如果只补偿住院医药费,会导致大量的造假住院材料及引发农民小病大治,增加监管难度,浪费卫生资源。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坚持“保大病”,“保大病又保小病”不可行。新农合制度规定以大病统筹为主,大病冲击对于农户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应重点保障大病风险,保小病影响统筹基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应改变参保者“人人受益”的传统观念。谭湘渝、樊国昌认为由于小病和门诊发生概率极高,是住院率的几十倍,有限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监控数以万计的门诊报销病例,并且基层卫生所、乡卫生院管理缺乏规范,只能对卫生院和农民出于各自利益合谋套取新农合资金的造假等行为放任自流。

    (二)目前新农合存在的补偿模式

    1.风险型补偿模式

    风险型补偿模式在实践中分为单纯大病补偿和住院与门诊大病补偿两种模式(统称大病补偿模式)。单纯大病住院补偿模式将新农合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资金用于补偿住院大病。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防止“因病致贫”具有一定的作用,管理也比较简单;其缺点是人群受益面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住院与门诊大病补偿模式除了补偿大病住院的病人外,还将部分慢性门诊病人纳人补偿范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鼓励慢性病人平时的保健治疗,尽量减少这部分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减少其可能因为住院而发生的医疗费用。该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慢性病种、病人的诊断的界定要严格监控,以免带来新农合资金透支风险。

    2.福利风险型补偿模式

    福利风险型模式在甘肃省实践中分为“住院统筹+门诊统筹”模式和“住院统筹+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两种。“住院和门诊统筹模式”意味着将补偿基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补偿住院,另一部分用于补偿门诊小病。对于门诊补偿资金也按照住院资金一样实行统筹,门诊补偿制度也参照住院补偿制度设立补偿比例和封顶线。对住院和门诊大病补偿而言,门诊统筹模式扩大了受益面,提高了参合率,鼓励及时就医,提高门诊利用率;缺点是在按比例报销时手续较麻烦,管理成本相对较高,门诊基金有透支的风险。在“住院统筹十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中,门诊家庭账户是将家庭成员个人缴纳的参加合作医疗的基金集中起来,以户为单位建立起一个家庭成员共享的储蓄账户,可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该账户可用于该家庭任何家庭成员的门诊消费,账户当年的节余可以积累起来用于下一年度的门诊消费,但不能作为次年的参合费用,超出账户的门诊费用则由农户个人支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动员农民参加,能控制门诊费用的支出,建立农民健康储蓄的观念;缺点是带来合作医疗门诊资金的沉淀,不能充分发挥统筹基金互助共济的作用。

    二、甘肃省新农合补偿模式比较分析

    (一)甘肃省实施新农合补偿模式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从2003年在5个县开展新农合试点以来,到2008年全省87个县(市、区)都开展了新农合,参加人口达到1869.12万人,参合率达到93. 2%,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人均30元增加到2008年的人均90元,2008年共筹资16. 84亿元,比2007年增加7. 37亿元,增长78.15%。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 26亿元,省财政补助5. 61亿元,市(州)财政补助0. 72亿元,县(区)财政补助1.15亿元,农民个人缴费2亿元。

    甘肃省在实施新农合制度过程中,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逐步规范统筹模式和提高住院补偿标准,参合农民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受益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新农合基金支出147804.94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8%,其中住院补偿131150.66万元(其中二次补偿4497. 61万元),门诊补偿11857.58万元,住院正常分娩补偿2503. 7万元,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1275.02万元,体检补偿1017. 98万元。从受益情况看,全年累计补助1033.5万人次,受益面55.3%,比2007年增加176. 46万人次,增长21%。其中,住院补偿101. 25万人次,门诊补偿812.46万人次,住院正常分娩定额补偿8. 72万人次,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5.15万人次,体检补偿105.92万人次。

    从2008年甘肃省开展新农合的87个县市区来看,有76个县市区实行福利风险型的补偿模式,其中74个实行“住院统筹+家庭账户”的补偿模式,占开展县市区数的85.1%,2个实行“住院统筹十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11个县市区没有设家庭账户,实行的是风险型的补偿模式,占开展县市区数的12.6%,其中,有5个县市区实行的是“住院统筹+门诊大病补偿”模式,6个县市区实行的是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见表1)

    (二)甘肃省不同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

    1.福利风险型模式的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福利风险型即“补大又补小”模式是甘肃省实行的主要补偿模式,在实践中又分为“住院+门诊统筹模式”、“住院统筹+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两种。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住院和门诊统筹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刺激和鼓励农民及时就医,提高门诊的利用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将小病拖成大病的风险。由于甘肃省实行这种补偿模式的只有两个县区(永靖县和金川区),并且目前只是试点,因此这一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减少了农民就医过程中的逆向选择行为,可以有效地降低住院率,控制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三是受益面较大,更加体现了互助共济的保险意识。

    实行“住院统筹+门诊家庭账户”模式,主要优点有:一是相比住院和门诊统筹模式,能够更好地控制门诊费用,降低门诊基金透支的风险。以甘肃省为例(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住院统筹基金的结余比较低,家庭账户基金结余率较高。二是能满足农民的既得利益,使农民觉得自己出的钱还是花在了自己身上,更容易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可以形成积累,保证住院补偿的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福利风险型补偿模式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以保大病为主,兼顾对小病的补偿,但是实践中难以完全实现保大又保小目标的实现。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目前的筹资水平较低,尤其是在甘肃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有限的资金根本不足以解决农民所有就医需求。其次,仅就保大病而言,农民因小病在县、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低、补偿比例高、自付费用少,而因大病在省、市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高、补偿比例低、自付费用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合对小病的保障力度大,对大病的保障力度差(见表3)。再次,强调“补小”模式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道德风险。相对而言,大病和住院发生概率很小,而且住院门槛较高,套取新农合资金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如果将小病和门诊也纳人报销范围,势必加大新农合管理机构的监管难度,有可能出现卫生院和农民出于各自利益合谋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情况。最后,新农合基金结余水平不平衡,增加了基金运行的风险。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县市区之间的结余水平不平衡,从而整体上不能有效地发挥新农合基金的作用。二是住院统筹基金的结余与家庭账户基金的结余水平不平衡,家庭账户基金大量结余,不仅影响了农民就医状况的改善,也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众参保的积极性。 

 

    2.风险型大病补偿模式的分析

    (1)风险型大病补偿优势分析

    ①大病补偿模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传统合作医疗的目的是解决小病,而新农合是为了解决“大病”,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大病对于甘肃省农户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病治疗直接对农户形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大病对于农户的人力资本造成影响,对于农户的长期收人与消费甚至于家庭会产生影响。因此,住院或大病是造成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了大病问题,也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农户的贫困问题。

    ②大病补偿模式符合新农合初始阶段的适度保障原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特别像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合就要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和合适的补偿模式,从而循序渐进地推进,以保持保障适度的程度。当前新农合的补偿目标确定为补大为主的模式,这比较符合当前甘肃省农民的实际情况:农民的收人水平对于一般的头痛发烧等小病有能力自己应付。保障原则要求在设定补偿政策时应力求科学合理,尤其是对最低起付线和最高封顶线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

    ③与补小相比,补大的工作量小,易于管理和监控。大病补偿不需要专门人员去管理家庭账户,并且住院人数比门诊要少得多,因此更易于管理。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紧张,大病补偿更容易集中管理,成本更低。

    (2)大病补偿劣势分析

    大病统筹保障模式的设计初衷应当说是符合农民医疗保障实际需求的,但这种制度设计在甘肃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补大病”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即身体较差以至于有病的人急于参加,而健康的人则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可能会由于没有受益而选择退出,从而会导致留在新农合系统里面的都是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较高的疾病风险必然带来更高额的保险赔付,最终将使并不多的新农合基金人不敷出,农民的受益面窄,只有少数大病或住院患者受益。

    ②经济条件越差的农民受益面反而越窄。因为甘肃省经济条件较差,住院费用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一般农牧民不愿住院,即使住院也由于无力支付较高的费用而提早出院,从而报销金额也更小。

    ③大病补偿的做法还会降低医疗效率,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如果只保大病,农民的行为就会变成小病不看,拖成大病再去治疗,一方面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的医疗费支出,另一方面也由于忽视预防措施而不利于真正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与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④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人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甘肃省河西地区是高血压的高发区,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卫生投人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目前河西地区一些县市建立健康档案,并且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效果显著。

    ⑤易导致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在大病为主的补偿模式下,一方面预防保健人员、预防保健机构运行费用政府不能承担或不能全额承担,预防保健工作虽能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就可能忽视预防保健工作,导致防保机构地位下降。另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本着保大病的宗旨,把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投入到已经发生的大病重病、大医院里,而在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上,则投人相比之下很少。这种相差悬殊的投人比例使大多数人确信大病为主就是“治疗为主、预防和小病为辅”,结果是偏离农村卫生工作的总方向。

 

    三、完善新农合补偿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适宜的补偿模式类型

    模式类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当地的经济状况,政策规定,农民的意愿,对减轻因病致贫和照顾受益面的优先考虑等等。从前面分析看,“大病统筹”补偿面太窄,影响参合农民的长期积极性。从甘肃省大部分县市区实行的“住院统筹+家庭账户”模式来看,家庭账户在设计思路上是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促进农民参合,但总体上补偿的水平还是比较低,尤其现在新农合已经进人全面开展阶段,家庭账户不过是停留在新农合初级阶段吸引农民参合的权宜之计。鉴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大病统筹十门诊统筹”模式,因为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比“住院统筹+家庭账户”模式更有利于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这种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好“大病”界定、村卫生室的生存、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管、门诊统筹补偿比例的确定等问题。

    (二)突出补偿方案设计的重点环节

    首先是合理划分基金,将尽可能多的资金划入“基本医疗补偿金”。随着筹资水平增加,应提高住院补偿的水平,尤其是提高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其次是科学地设定起付线、补偿比及封顶线。起付线、补偿比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病人的过度医疗行为,用经济杠杆调节病人尽可能首先在基层就医。一般来说不宜采用零起付的方式,否则可能会出现门诊转移为住院的现象。最好采用梯级起付的方式,即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起付线越高。其次应使起付线尽可能地低,即尽量使住院者都能有机会得到补偿。封顶线的设定要避免过多的超大额费用占用新农合基金的太大比例。三是补偿方案测算应向精细的模型化方式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计算机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各地都记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这样就有条件改变目前的简单测算方式,转而采用模型化的精算方法来测算补偿方案。

    (三)将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

    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农村居民最常见疾病,慢性病的危害和疾病经济负担也已成为新农合方案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实中,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民通常的就医特点是: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一次的门诊费用也不会太高,但是慢性病的累计门诊费用却很高,最终有可能成为农民重要的疾病经济负担。新农合制度重点关注大病保险的原则,在各地方具体运作过程中,往往把住院治疗确定为大病,实际上应该包括长期在门诊或家庭中治疗的慢性病。慢性病门诊费用纳人大病统筹基金管理,首先要明确纳人的程序和方法,通过测算慢性病基金分摊比例和基金额度,确定门诊费用人均累计起付线和封顶线。其次是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将慢性病门诊费用纳人大病统筹后,最明显的特点是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的工作量和管理的科学性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线测算的科学性,提高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加强并完善相关制度。慢性病门诊费用的管理需要服务机构的密切配合。慢性病门诊费用一般由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基金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以有效控制费用和质量。

    (四)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

    调整新农合补偿模式可以提高公平性,但无法解决低收人群体的全部医疗保障问题,毕竟现阶段的新农合是共付医疗保险,其规则是针对全部参合农民的。解决低收人群体医疗保障问题,要发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作用。实践表明,虽然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加了新农合,但还是无力承担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和按比例补偿后的个人承担部分,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补助。因此,除了利用救助资金为困难群体代缴参合费用,还应当由政府直接为贫困农民购买一定的医疗服务,保证他们真正得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患大病住院的农民由于住院总费用高,导致个人负担加重,因病致贫的可能性很大,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要加大救助力度。在充分掌握救助对象信息基础上,改变事后救助的方式,先用救助资金垫付部分医药费,缓解因大病致贫的现象。

    (五)加强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目前,乡镇卫生院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有着最高的补偿比和最低的平均住院费用,因此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引导农村病人到基层卫生机构看病不失为一种双赢措施。病人就医的目的是为了治好疾病,在选择就诊地点时,大多首先会考虑什么医疗机构有能力治疗好这种疾病,再接着考虑所需花费和方便程度。选择在基层卫生机构看病,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降低、报销比例较高,使得患病农民可以得到较大补偿;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费用较低,可以缓解新农合统筹基金的压力。因此,完善新农合制度,必须同步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具有提供适应农村居民就医需求的能力。

    (六)强化对基金的监管

    新农合补偿是新农合链条中最敏感的环节,严格执行补偿方案的规定,减少不确定风险,是保证补偿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补偿环节减少和消除管理方及提供方的不规范行为,有利于提升政府在新农合管理中的公信力。要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建立包括政府在内的纪律监察、审计监督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主管部门对管辖机构的监督以及外部的参合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内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发挥制度对行为的约束力,增大监管对象的违规成本。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吸收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其他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新农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