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汇率范文

人民币汇率精选(九篇)

人民币汇率

第1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关键词】汇率 GARCH模型 汇率预测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进行汇率体制改革,汇率不再固定不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社会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研究汇率改革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并对其进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GARCH模型的模型预测。

一、GARCH模型

在经济、金融领域里的许多时间序列均存在条件异方差现象。Engle(1982)开创性地提出了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方程(ARCH)概念,Bollerslev(1986)对其进行了直接扩展形成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GARCH)模型。本文主要采用的是GARCH(p,q)方法中最简单并且又最常用的GARCH(1,1)模型。其基本模型数学表达式如下:

二、模型的预检验

在模型应用前,对建立的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预测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统计检验分析。

相关性检验。首先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益性序列yt的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yt存在着明显的自相关性。

GARCH效应检验。时间序列的GARCH效应(即异方差性)检验,可以使用Engle的ARCH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伴随概率Probability等于0.000026,明显小于0.05,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ARCH检验都是显著的,yt存在着明显的异方差性。因此采用GARCH方法建模是可行。

三、GARCH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1、模型的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建立GARCH(1,1)汇率预测模型进行估计:

2、残差检验

在得到估计模型后,需要对估计的结果进行有关的残差检验,来验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1)Ljung-Box Q统计相关图检验。该图基于标准残差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用来检验均值方程中是否存在着严重的相关性。根据估计残差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一阶自相关值显著不为零,表明存在着严重的自相关。Q统计量均不显著,说明方程的均值估计是正确的。

(2)正态柱状图检验。该检验反映标准残差的柱状图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Jarque-Bera统计量不显著,K值近似于3,伴随概率为0.001小于0.05,所以标准残差属于正态分布。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GARCH模型的均值估计正确,标准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不存在额外的ARCH效应,所以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模型的估计是准确的。

四、预测及预测结果分析

1、预测(Forecasting)

预测允许利用选择的预测方法和初始化方法,产生状态变量、测量变量和相应的标准差预测。

本文主要采取了动态预测法对人民币/美元汇率进行预测。本文以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3月21日区间中每个交易日的人民币/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分时高频数据(第1个至第3205个数据)建立估计模型,预测2007年3月22日至6月25日(后1000个数据值,第3206个至第4205个数据)的每日分时高频汇率值。预测结果如下:

2、预测评价

对于模型的预测功能的评价,通常可以将整个样本区间分成两个部分,用样本的前一段数据估计模型,然后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对余下的数据点进行预测。通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评价模型的预测功能,假设预测样本期为t=T+1,…,T+h,一般有七个指标对预测精度进行度量: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PE;Theil不等系数;偏倚比例;方差比例;协方差比例。

测算的指标如上图,可以看出RMSE、MAE、MPE和Theil不等系数均较小,说明模型误差较小;而那么偏倚比例和偏倚比例应该比较小,分别是0.018442和0.325879;而协方差比例则比较大,为0.655678,说明预测成功。

3、预测结果分析

从预测结果看,GARCH模型的预测汇率围绕着实际汇率波动,两者数值非常接近,拟合曲线与实际汇率走势方向一致,预测的各项误差也非常小,检验结果证明了汇率的时间序列中存在着异方差性,GARCH(1,1)模型完全适用于对人民币/美元的建模和预测,并且预测结果证明模型预测短期汇率是可行的。GARCH模型在市场比较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的趋势是平稳的。这为GARCH(1,1)模型在我国人民币汇率预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能将GARCH模型的预测应用到汇率风险管理以及套利中去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五、结 论

本文首先论证了GARCH模型在预测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可行性,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进而建立了相应的GARCH(1,1)模型,并运用模型对美元/人民币汇率进行预测。根据Eviews提供的预测评价指标,模型的预测比较成功,表明在现实中可以运用GARCH模型进行汇率预测,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易丹辉主编: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第2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目前对于人民币有效汇率,国内外不同的机构有多种算法,其中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机构公布的数据比较权威。

连续两月下跌

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6、7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

虽然中国对美元已升值两年,但是人民币对大部分篮子货币依然是贬值的。据统计,11种篮子货币中人民币除对美元升值外,自汇改以来,对其他的主要币种则基本是贬值,其中对欧元贬值了5.35%,对英镑贬值了7.75%,对加拿大元贬值了8%,对澳大利亚元贬值了6%,对俄罗斯卢布贬值了4.5%,对泰铢贬值了23%,对日元升值了18.4%,对马来西亚林吉特升值了7.2%,此外对韩元和新加坡元汇率基本不变。“人民币虽然相对于美元是在不断升值,但是那些一蓝子货币的升值幅度更大,所以相对于那些货币,人民币还是贬值的。”贺强解释道。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人民币一直与美元挂钩,汇率一直保持在8.2765,直到2005年7月21日,一次性升值2%,人民币形成机制完善从这里开始,直到最近,人民币兑美元较汇改前已升值近9.4%。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06.4,汇改后第一年只是在105至107的区间震荡,第二年则开始不断攀升,2007年7月16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1.8,也就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汇改以来升值了5.1%,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相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相对平稳。

刺激出口

现在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但真正有意义的是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名义有效汇率是对所有双边汇率按照贸易金额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汇率;实际有效汇率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对双边的通胀水平予以剔除。“事实上,决定两国之间贸易盈余或赤字、以及一国的竞争力,真正起作用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如果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外贸出口能力将下降,相反,出口能力大增。”贺强说。

美元在2007年进入新一轮的贬值,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将持续走强,例如人民币、英镑、欧元等。但是,2007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走势最终取决于非美元主要货币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比较。据统计,7月份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贬值1.45%、对英镑中间价贬值0.9%,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的贬值幅度均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如果人民币较非美元的其他货币升值更大,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将快速上升。这样将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下降。目前来看,由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持续回升,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下降的趋势是可能的。”贺强表示。

面临升值压力

目前,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现在人民币实际汇率下跌不仅仅让人想到,国际上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不会因此而加大。

前不久,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来华访问,也表示中国政府应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美国国会表示,不升值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他们这样要求也无非是出于本国利益考虑。”贺强说,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因素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外汇投机。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赤字导致美国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需求升值,对人民币施加压力;而其他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赤字没有如此严重,所以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没有美国紧迫。前不久,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曾指责中国政府升值速度过慢。

第3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60年一甲子。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中,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意义稳定,七十年代的错误升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的贬值,九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固守,2005年至2008年的过慢升值,2008年至今的再固守美元。回眼望去,一路走走停停,蜿蜒曲折。

汇率只是计划

人民币的历史始于新中国前夜。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于共和国而成立。当年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与惊人的物价波动相适应,面值跨度从1元到5万元。1949年3月,600元人民币可以兑1美元,到了1950年3月,就变成4.2万元人民币才能兑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

“人民币基本上开始一文不值。”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

1953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覆盖全国,1955年新的人民币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之后的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整的直线,长期稳定在2.4618:1。

人民币牌价基本上没有波动,源于国内外处于一张凝固的价格网。一方面,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体系下西方各国间都保持了固定汇率,另一方面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对外贸易被十二家国有外贸公司所垄断,进口与出口的规模与价格都由国家统一规定。

计划经济,是一种以短缺为基础又制造短缺的经济,在一切短缺中,最缺的就是外汇。出口的唯一目的就是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不惜代价出口成为计划经济中对外经济战略的核心。

简单地从数字上看,当年的人民币似乎相当值钱。中央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回忆,1963年中国银行搞外贸信贷的人做过一个调查,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换汇成本大概是1美元合6元多人民币。而按当时的外汇牌价,出口1美元商品换回来只有2元多人民币。人民币被严重高估。对于企业出口亏损部分,政府的办法是给予财政补贴。

吴念鲁说,“对调整不调整,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当时人民币的对外汇率只是作为一个统计用的,全部归到财政”。

实际上,由于当时人民银行只是财政部的会计部门,人民币主要是用于对内的计价结算和作为交换的媒介,不反映供求关系,给予财政补贴还是提高人民币兑换比例,实质一样。

此外,国有外贸企业出口越多亏损越大,看似会遏制出口。但实质上外贸职工拿国家固定工资,一切按计划行事,而且企业内部反可以做出口换汇成本的假账,提高申请补贴的标准。

在这计划经济的20年,中国与国外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有如藕断丝连,仅有的也多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往来。加之人民币仅仅在中国流通,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影响面。因此,在吴念鲁看来,看似高值的人民币汇率,对其他国家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一篮子”政策的失败

1971年11月,由于各国疯狂向美国要求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无法承受而崩溃,此后西方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由此带来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使得中国无法“稳坐钓鱼台”。于是采用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方法。

“篮子”中所选用的货币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确定权重,再根据这些货币在前一营业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当时,国家要求人民币汇率水平稳定在国际市场各国货币汇率中间偏上水平上,选用较硬的货币,加大这种货币的比重,使人民币汇率既不随上升货币而上升,也不随下跌货币而下跌。这种“盯住汇率制”的汇率安排,操作简便易行,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成本核算、利润预测及减少汇兑风险。

但是,这种盯住自定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反映的是人民币与“篮子货币”的相应变动情况,而不是人民币本身的价值量的变动情况,使人民币汇价脱离了直接的物质基础和货币购买力原则。

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爆发世界性通货膨胀时,美元汇率下跌,导致了人民币对外汇价的节节上升。从1972年至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步调为1.53・1。1980年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为1:2.75,比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高出1.22元。这使中国出口贸易处于不利地位,每出口1美元商品就要亏损1.22元。

根据《货币战争:真相与未来》一书的说法,这个153的汇率实际也并不是通过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来,而是参考国内外的消费价格之比。也就是同样的美国外交官一家四口人,在美国的生活费如果是100美元的话,那么在中国生活的费用可能是153元人民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振中直言,这个阶段汇价高估的状况不断趋向严重,错过了调整外汇水平的良机,遏制了对外开放,而让“亚洲四小龙”借此飞速上升。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质应由中国对世界市场各类资源产品和世界市场(美元是通用货币)对中国各类资源产品的供需决定的,就象一国之内的物价是由供需双方决定一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由于缺少技术,小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皆不能造,而国内又急需这些东西以支持现代化建设,但外方拿到了大把的人民币却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可采购,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就非常不值钱。

两个官方汇率并存

因此,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是汇率贬值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单独地对外贸企业“开小灶”的过程。

1978~1979年,中国政府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为此下放外汇经营权,实行分散经营。开放外贸经营体制,需要有一个同进出口贸易实际相适应的合理汇率,这使得由于汇率高估所造成的出口亏损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此拉开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9年8月,国务院撕开了人民币汇率“铁幕”的一个缺口,决定除继续保留人民币的公开牌价之外,另外制定内部贸易结算价(实质是人民币贬值),从1981年1月1日起实行。

对外公布的人民币牌价为$1=RMB1.50,用于劳务外汇、侨汇和捐赠外汇等非来源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兑换和结算。而进出口贸易则使用内部贸易结算价$I=RMB2.80,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1美元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而来。

对于采取“一国两汇”的招式,国家外汇管理局顾问陈全庚表示,要调整汇率,步伐非常艰难。改革只能不以直接触动官方汇率为开端,借助于另辟市场、壮大市场的方法,稳步实现市场化的目标。

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在实行头两年起到了“奖出限入”作用,但也遭到了国际责难。1983年,美国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告状,认为“中国实行两种汇率制度是对出口的补贴,提出对进口中国商品征收40%的反补贴税”。IMF也敦促中国改为单一汇率。

1983年,中国的贸易汇率与公布的汇价相差40%。1984年,在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持续上涨和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逐步调低,到该年底,对外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一致。

1985年起中国顺势恢复实行单一汇率制度,将人民币汇率定于1美元合2.8元人民币的水平,后来逐步滑至3.2元人民币并固定下来。1986年至1990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又先后经过了3次大幅调整,每次调整幅度都在10%~20%,其贬值46.38%。

对于这“五年三调”的大动作,陈全庚表示,这段时间通货膨胀加剧,外汇出口换汇成本长期远高于人民币汇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么增加财政补贴,要么把人民币汇率调到合理水平。而随着外贸经营自负盈亏的承包制铺开,财政补贴已不合时宜。

“五年三调”后,人民币汇率又继续下调,但采取了经常性小幅调整的减震方式。自1991年4月起,至1993年底,人民币汇率逐步下调至1美元兑5.7元人民币。

市场汇率逼迫官方汇率

随着两个官方汇价的合一,汇率市场价开始在市井野蛮生长。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弥补出口企业的亏损,中央政府允许外贸企业按官方汇率将部分外汇收入卖给国家银行后,留成部分拿到外汇调剂市场上去买卖。一开始规定,调剂汇率可比内部结算汇率上浮10%。

前上海外汇调剂中心主任汪德顺说,“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企业之间关系熟了,有时发生交易的时候虚报一个价格,事后再补差价。这样的汇价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市场情况”。1988年,外汇调剂实行公开竞拍。由于外汇是稀缺资源,企业之间自由买卖的价格不断上涨。

加之,企业留成比例从原来的6%不断放宽到20%、40%、80%,外汇调剂中心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从1978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228亿美元,占企业留成外汇的70%以上。各主要城市都相继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了对外公布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双轨制。

由于当时各地分中心不联网,调剂价格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一个政府管制相对较少的市场,套利行为风行,刺激市场价攀升。1993年,官方汇率调至5.72元人民币,而市场价为8.72元,两种汇率差距巨大。

调剂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官方市场却越来越萎缩,形成了私人部门外汇多、官方外汇储备少的局面。当时通过调剂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大约占全部外汇交易的80%~85%,通过官方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却只占15%~20%。

汇率的巨大价差,加之个人购汇的严格受限,又直接在调剂中心外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个人外汇交易黑市。从境外各种渠道携带进来的外汇,经黄牛党炒作,在银行门口、外国人聚集区高卖。北京雅宝路曾是名胜一时的外汇黑市据点。

作家王朔曾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中写道,“大伙儿是那么需要外汇买洋货,急得都疯了,就差组织义和团砸使馆了。”

吴念鲁说,所有的外汇全部通过调剂中心、黑市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

两种汇率并存,一开始用官方汇率的较稳,保证了计划内生产建设和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和物价的稳定,又利用市场汇率提高出口利润或弥补其高于商品的亏损,解决取消财政补贴后外贸企业亏损的问题。

但因此而形成的两种人民币对外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由于各类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不同,有时我们和其他企业同样一笔外汇收入,那些留成比例大的企业,换取人民币就多于我们这些留成比例小的企业,造成了实际上的不公平竞争。”浙江杭州一直从事纺织品贸易的付俊平女士说。

此外,用官方汇率获取外汇的成本相对低廉,成为盲目引进与扩大投资规模和浪费外汇的一个潜在因素。

多种汇率的盛行,所带来的顾此失彼,使统一提上日程。

第一次汇改

1992年,由于物价飞涨,外贸逆差骤然拉大,加速了汇率统一的步伐。因为外贸逆差,使中国官方外汇储备锐减,而此前市场汇率的存在,让外贸企业基本上都不愿意将外汇卖给商业银行,而愿意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官方外汇储备已萎缩不堪。

如何拥有足够的外汇,这个长期套在中国决策层头上的“紧箍咒”,突如被念咒般疼得要命。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汇率大幅贬值,贬值达33%,使官定汇价与市场汇价并轨,以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作为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市场汇率。

另一方面,取消政府管制较少、买卖双方自由成交、汇率波幅较大的外汇调剂市场,改为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中心,实行企业向商业银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由外汇交易中心组织全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根据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的汇率并由央行对外公布。央行在市场供求失衡时负责使市场出清,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即使央行买入外汇的出价过低,企业和商业银行也被迫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

1994年汇改,被IMF誉为战略性决策的重大改革。

当时中国大陆全部的外汇储备只有212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处长王欣欣称,政府对改革十分紧张,对每天的交易进行监测。

李扬也曾回忆,那一点外汇储备本来已经是“天天令我们担心”,担心汇改之后会出现逆差。以前关于汇率改革是不断有人提出,但是不断地会被“发展中国家缺外汇”这样一个问题吓倒。

幸运的是,1994年汇改,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近11年的顺差格局。此外,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从此摆脱了长期零增长的尴尬局面,走向了狂奔之路。

但这次汇改也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隐患。北师大金融系教授钟伟说,官方集中了外汇,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任何藏汇于民的可能性;此外汇率完全受控于央行,虽然避免了外汇调剂市场那样剧烈的价格波动,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了。

钟伟设想了两个当时可以采取的、能给未来带来更好效果的方案。

一个是,如果当时不取消外汇藏于民间的政策,而是央行拍卖进入调剂市场的许可证,企业获得许可证之后,可以进入调剂市场购买外汇,但事后需用外汇向央行支付许可证的费用。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交易量越大,央行拍卖的许可证价格就越高,央行因此获得的外汇收入也越多,也可以达到集中外汇的目的。

另一个是,如果能把全国各分中心的外汇调剂市场联网,集中显示报价、集中、清算,形成类似于纳斯达克那样活跃而广泛的场外交易市场,形成做市商制度,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波动就不会那么剧烈。

二次汇改

从1994年交易市场开始,人民币由以前的贬值进入到升值的过程,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人民币与美元比达到了8.3,三年不到的时间,人民币升值了5%。

人民币升值的合理性也被理论所支撑。按照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追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和收敛,则该国货币实际汇率会在长期内表现出升值趋势。

北京大学教授薛兆丰更通俗的解释是,由于用人民币标价的那些中国货物和中国服务受欢迎,外国人争着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而在争夺人民币的过程中,用人民币换取美元的比率就会被抬高,也就是所说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了。

王欣欣认为,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人民币会有一个漫长的升值过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等危机过后,中断的人民币升值未能恢复,原因是大陆遇到了6年的经济紧缩,为了保护国内经济增长,人民币不能升值。所以1998年后,IMF又把中国归纳为固定汇率制国家。

“当1块美元只值6块人民币的时候,你非要给人家8块不可,那么你就是在送价值2块的礼了;既然多买多送,那么美元就会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薛兆丰解释。

中国对外汇来者不拒,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其机制是导致在外汇占款项下基础货币的被动式投放。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的数据是,2003年外汇占款项下所形成的货币投放,第一次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给量相等,到2006年则已相当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给量的3倍了。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最早发起的是日本,2002年末,日本财政大臣盐川首先发难,此后,日本从官方到理论界不断提出人民币升值,称正是人民币汇率低谷,导致全球通货紧缩,造成全球经济不平衡。但王欣欣表示,2002年日中贸易中日本顺差50亿美元,“没有理由要求人民币升值,它是从政治考虑出发”。

之后,美国、欧洲开始轮番上阵,越演越烈。

但令人迷惑的是,期间“欧元之父”蒙代尔几次来中国,都劝中国领导人人民币不要升值。“好像美国学者在帮中国政府说话,实际是为美国人民说话”,王欣欣研究发现,按照2005年的数据,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每年使美国老百姓通过降低日常用品价格和银行利息支出可获得10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中国政府决定采取自己的升值方式。

要主动渐进升值,需要突破固定汇率制度。因为固定汇率制度,在强行对各企业手中的外汇国有化过程中,提供了防止人民币贬值的绝杀武器,但一旦人们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并蜂拥要求卖外汇买人民币时,这个汇率制度的僵硬就天生缺乏处置升值压力的能力,自1994年来,一直如是。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从原来的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8.11元人民币,一次升值2%。之后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

参考“一篮子货币”,似乎是30年前的回归,但此时的美元保持了稳定的币值。

对2005年的汇改,反思者也众多。张五常在《货币战略论》中多次叹息,认为这是对之前政府所确定的有着“稳定锚”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偏离。

西南证券研究员邵宇说,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渐进式战略透明度太高。更糟的是,升值的幅度与速度如蜗牛般,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水平决定的换汇成本仍然低于当时的汇率水平,造成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的22个月间,中国进口与出口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同时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变得愈来愈强。

不过王欣欣认为,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看,2005年的汇率改革收益大于损失的8,3倍。

再盯住美元的错觉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8月底开始,在实施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0%的爬行盯住汇率制三年以后,中国再次采取1997年应对东南亚危机模式,重新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控制在6,82左右的水平至今。由于这个变化,人民币成为金融危机下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对美元没有贬值的货币。

对于重新盯住美元的好处,邵宇分析,能配合稳定经济增长和公众信心的刺激计划,并为对外经济创造一个名义上较为稳定的环境,防止来自美元资产波动的冲击。另外,当时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越来越接近中国广义出口换汇成本的底线6,452元人民币/美元,政府担心有升值压力的人民币如果再维持管理浮动的话,会对已经恶化的外贸情况雪上加霜。

但美元已不复当年的稳定,开始如过山车般上下滑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斌表示,回看过去两年,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体制的收益或者是非常模糊,或者是由正转负。

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体制的缺陷日益突出。包括难以抵御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推波助澜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美元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名义锚”,盯住美元加剧国内物价和宏观经济波动;难以发挥汇率价格杠杆调节经济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功能,是产业结构、内需不足等一系列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诱因,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伴随严重的福利损失;阻碍了国内诸多改革和发展,尤其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资本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国内金融业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遭遇国际社会压力和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

盯住美元,在2009年引发美国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实施贸易战、成本战。到2010年,中美汇率战全面爆发。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近日对媒体表示,当下实在没有汇率稳定的条件。明明靠不住的挂钩,非要挂,结果顶多只有名义汇率的稳定,而真实汇率最后还是无法稳定。

第4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此阶段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起伏回升阶段。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其特点是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

2、计划经济体制的外汇管理体制(1953~1978年)。其中,1973~1978年,从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至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人民币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盯住汇率制”,汇率调整频繁。其特点是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3、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1979~1993年)。实行的是计划内部的双轨制。其主要特点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其中,1981~1984年,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1985~1993年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至新汇率改革前的外汇管理体制(1994~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特点是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国的汇率制度不可能永远不变,各个时期的人民币汇率的安排都是随着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演变的。第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走了一条盯住单一美元盯住一篮子货币—双重汇率制盯住单一美元之路。但是,逐步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和汇率的市场化是这条演变之路的实质。因此,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必然也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新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内容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标志是从单一汇率制度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1、改革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名义上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其实质上却近似固定汇率制度,目前的汇率水映的是一种扭曲的外汇供求关系,外汇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无法形成均衡、合理的汇率水平。从一般经济理论来理解,衡量货币汇率是否合理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国内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二是外汇储备。我国当前没有发生通胀,但是,近几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登上了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位置,这势必将我国推到国际经济金融错综复杂矛盾的第一线,各种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持续增高的外汇储备,给当前金融调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货币理论认为,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这是因为:(1)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如果外汇储备量过大,则会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2)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资金存在国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因此,不适当地盲目扩大外汇储备规模,不仅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增加外汇储备的风险。

2、改革的内容。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升值影响(2)二、汇率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升值

目前阶段,新的汇率机制必然导致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额的贸易顺差以及外资对国内投资的增加带来的大量资金涌入。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挂钩,使得人民币相对于世界主要货币实际上也间接地贬值,虽然这样增强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但也加剧了与主要贸易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汇率制度改革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

有关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也就是政治压力;最后,是政策性压力。从现在中国汇率制度的国际环境来看,市场压力开始减弱但没有消失,政治压力逐渐弱化,政策性压力是否将成为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压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也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一直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9.11”之后,美国开始明显实行的“弱势美元”政策才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总之,不同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持有不同的观点。

(二)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小幅快速升值,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1、人民币升值的积极影响。(1)人民币小幅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平衡国内物价,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也会便宜。尤其是对出国旅游人员,购买物品可能显得更为低廉,显现出其国际购买力,也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2)人民币小幅升值,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有利于偿还外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资产出卖更合算;人民币可以直接交易面扩大。(3)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进口贸易,尤其对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对工业化所需的关键性原材料进口起到平衡作用,减轻价格压力。(4)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仅可以改变对外均衡的问题,而且还能降低贸易纠纷等方面的成本,更加注重国外对我国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改变以廉价水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从而更好地融入全球化。

2、人民币升值的消极影响。(1)人民币小幅升值,会抑制出口,增加进口。因为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从而降低国内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也会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2)人民币小幅升值,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加速资本外流。(3)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会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人民币小幅升值,对股市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外汇汇率的变动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汇率的变动会给股市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继续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同时应加快推进汇率以及金融制度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昌.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资料通讯,2005(10).

2、杨胜刚.国际金融新编[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J].金融论坛,2005(8).

第5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近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的原因就在于,最近国内利率上升和美元持续贬值。然而,尽管人民币的利率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成本,外币的利率是国家外汇储备的收益,但人民币利率与人民币汇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利率是本币市场的资金价格,而汇率则是本币与外币兑换的价格。利率的变化是国内财富之间的价格调整,不管利率如何变化,财富都是在一国的范围内变动。而人民币汇率则是对外币的价格,这种价格的变动是国内财富与他国财富之间的重新分配。这就是说,不管本币的利率如何不合理,资金配置如何扭曲,这些分配都在国内进行,但汇率变动则完全不同,如果调整不当,国内财富就会流出去。这就是汇率调整要比利率调整慎重的原因。

由于坊间流传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少国人纷纷把美元等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国内外的媒体更是对此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不仅表明国人对个人金融资产变化的关注,也说明了人民币汇率变化确实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影响。

既然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汇率水平?汇率机制应该如何生成?历史与现实中有一种最优的汇率制度吗?如果有,这种汇率制度是什么?如果没有,最优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应如何来选择?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人民币汇率又应该确定在哪一个基准上?如果合理,国际上为什么还时不时地有人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如果近期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变动,将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只要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近期内人民币汇率是否要变动就一目了然了。

多年来,国际学界对汇率制度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不过,从最近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少经济学人与观察家似乎有了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介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最易引起金融危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布布拉教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罗布研究员就对150多个国家在1990年到2001年间所发生的143宗危机事件作了详尽研究,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在中间性汇率制度下产生金融危机的次数以及产生危机的可能性所占的比重都较高,而采取硬挂钩汇率制度的国家所占的比重最小。因此,不少国家为了避免由于汇率制度而引起金融危机,采取了硬挂钩或浮动汇率制,这就是目前国际金融学界所盛行的汇率制度“两极化论”。

但是,香港大学的饶余庆教授对汇率制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浮动汇率制还是硬挂钩汇率制,都不是最优的汇率制度。1974年至1982年中国香港的浮动汇率制度、1998年马来西亚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及2001年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破产都说明了制度的两极化不足以抵抗金融风暴。正如哈佛大学法朗克尔教授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对所有国家或在任何时间都是适当的,汇率制度仅是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关于汇率制度的理论与模型可以有许多,但要找到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最优的汇率制度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存在一种最优的汇率制度,中国采用自由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就没有了理论上的根据和实践上的证明。

但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有管理的可浮动汇率制,基本上是一种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种汇率的弊端我曾撰文作过深入的分析。

在这种汇率制度下,由于种种条规限制,市场交易量小且95%由四大国有银行垄断。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大宗买卖操控汇率,也可以通过对各种交易条件的管制直接掌控外汇的供求量。过去一年中,政府对用汇和交易条件作了一系列修改,以防止资金过量流入、方便资金流出、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成效并不大。2004年,在中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缩小态势的情况下,国内外汇储备仍然持续高速增长。到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为514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较2003年底增加近1113亿美元。外汇储备及贸易出口持续增长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的基础。

国际上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因为他们认为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严重被低估了。而这不仅影响到与中国贸易国的工人就业、产品竞争力及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也成了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的根源。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增加了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扩大了国内银行的信贷,从而成了国内经济过热的根源。有人估计,2003年至少有60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这相当于50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按照乘数效应(假设乘数为2),中国的M2(广义货币发行量)就增加了1万亿元。在国内证券市场投资机会不多、风险过高的情况下,这些热钱就会投向房地产。房地产一热,自然就引起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投资过热。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失为一种遏制经济过热的重要手段。

上面两种主张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根本因素。首先,尽管人民币汇率水平对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在于其具有无限供给、素质逐渐提高、低成本的劳动力,目前美国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十倍以上,如果人民币升值10%,这种差距只能缩小一倍左右,要想拉近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近期内即使人民币汇率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也不会太大。

其次,尽管外汇储备持续迅速增加,国外热钱不断涌入,但这并不是国内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因为,国内房地产过热是地方政府追求GDP业绩、房地产开发商争夺暴利、银行用消费信贷鼓动民众购房的结果,国外热钱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后所占的比重不会太高。从已有信息来看,房地产投资者多是从银行获得资金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经济过热并不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在哪一点,要根据国内实体经济的情况来确定。正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所指出的,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主的选择,必然会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以避免汇率大幅度波动。

尽管目前进出口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对人民币升值构成了一定压力,但仍有不少化解的工具与方式。国内的经济形势,如今年GDP增长速度、宏观调控的效果、通货膨胀因素将持续多久、国内经济未来形势等问题,仍然相当不确定;加上国际油价迅速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连续四个月出现增幅下降,我认为,在诸多市场因素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从稳健的角度考虑,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宜再给市场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

第6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关键词:汇率;走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3

一、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2765到2014年10月27日的6.1446,单边升值25.7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经出现过两次短暂的贬值,一次出现在2012年4月-8月;另一次出现在2014年1月-5月。

(一)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2014年一开始,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6.0990下跌到6月3日的6.1710。这个3.31%的单边贬值不仅改变了2005年7月汇改以来,市场对于人民币稳固的升值预期,同时走出了一波持续偏弱的行情。随后,从6月4日的6.1693到10月27日的6.1446,属于双向波动走势。截止2014年10月28日,2014年人民币贬值0.95%。

在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NDF)市场上(参见图1),2月14日以后的人民币远期汇率一改单边上涨走势,持续大幅贬值两个月。随后,人民币升值动能趋弱,凸显远期市场强烈的贬值预期。10月27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约为6.2385,反映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超过1.5%。

图1 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NDF)

(二)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走势

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先从1月2日的8.3937贬值到5月7日的8.5756,随后再升值到10月28日的7.7796。2014年全年(截至2014年10月27日)升值6.71%,振幅为11.62%。就日元汇率而言,2012年年底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日元汇率持续贬值。2014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通过每年购买债券目标上调至80万亿日元(约7200亿美元)。随后,日元对美元下跌3%,创出2007年12月以来的低位。2014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从1月2日的5.7478升值到10月27日的5.6560,升值1.91%。

图2 2014年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由于美元、欧元、日元等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作用重大,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汇率的变化,势必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密切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2014年9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3.89万亿美元,比6月末的3.99万亿美元减少1055亿美元。而最新的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的外汇占款比5月份减少805亿元。这是6月份小幅恢复增长后的再次下滑,7月下滑11.亿元。

外汇占款的下滑与外汇储备的减少相对应,反映出近几个月以来,在定向宽松政策之下,已经出现大批资金从金融和资本项目下外流,尤其是境内金融机构把资金以外币的形式在境外运作。另外, 2014年年初至今,美元指数上涨7.22%,欧元对美元下降8.08%、日元对美元下降3.40%,汇率折算变化引起外汇储备等的变化。

图3 2014年我国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的变化

二、2015年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

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的因素繁多,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国际收支、货币供给、财政收支、通胀率、利率、心理预期等市场因素、政策与政治因素等。其中,决定性因素包括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通胀率与利率水平,美元与欧元汇率走势等。

(一)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一季度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仅430亿元,较2013年四季度的1.13万亿元顺差规模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较2013年同期下降2555亿元)。虽然2014年二季度的顺差规模回升到4953亿元,但与2013年同期的6143亿元相比,仍然减少了1190亿元。贸易顺差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外汇占款的规模。

从经常贸易余额占GDP的比重看(这一指标最能够直接体现汇率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2014年一季度的占比为0.34%,属于近三年来的最低点。其他两个历史最低点是1999年二季度的0.35%、2011年一季度的0. 1日,日本QQE深化),我国的外需回暖难以延续。另一方面是我国在政府政策托底的背景下,经济将出现的弱复苏(政府将主动下调经济目标至7%),因此,2015年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将振荡减少,从而增加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压力(由于存款准备金仍在历史高位,所以,外汇占款减少首先是引发降准)。10%。

预计2015年,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日本经济面临再衰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面临危机(10月3

图4 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及占GDP的比重(单位:亿元,%)

(二)通胀率+利率

表1是国内27家券商对于2014年四季度的最新预测值。CPI由三季度的2.0%下降到四季度的1.8%,GDP由三季度的7.3%上调到四季度的7.4%,维持2014年GDP为7.4%,CPI为2.2%的判断。预计2015年的CPI同比增长2.4%,整体物价涨幅温和。

2015年的PPI仍然呈现负增长的走势。因为2015年经济目标向下调整7%,工业品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改观,稳增长对于PPI的改善较弱。因此, PPI同比的转正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整体而言,2015年的通胀率高于2014年,但上涨压力非常有限。

表1 2014年四季度经济指标预测

预测指标 GDP CPI 工业 投资 零售 出口 进口 利率 汇率

三季度 7.3 2.0 8.0 14.4 11.8 13.0 0.9 3.00 6.15

四季度 7.4 1.8 8.2 15.2 11.8 9.8 4.5 3.00 6.13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图5 我国物价指数的走势

图6中美经济周期不同导致利差扩大(SHIBOR-LIBOR)

(三)美元汇率+欧元汇率走势

仔细分析10月30日美联储的声明不难发现:美联储以前QE3的两大退出门槛已经有所改变,即美联储将6.5%的失业率目标改变为最大就业。鉴于9月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5.9%,2015年美国就业市场的全面复苏趋势确立,中期通胀预期温和,因此, 2015年的美联储将笃定加息。这势必将加剧我国外汇占款趋势性的下行以及出口复苏的压力,同时对于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压力,对于2015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牵钳制。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跟踪观察。如:2015年的美国是不是进入加息周期?2015年美国经济是不是将被日欧和新兴国家经济的疲软所拖累?

2015年,预计美国经济增长2.7%,欧元区GDP增长1.0%,即美强欧弱的格局。与强势复苏的美国相比,欧元区经济将具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当期通缩、中期通胀预期压力大。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7月份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为24.5%、14%、12.6%和11.5%)。三是因经济衰退所衍生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2015年欧元区经济衰退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预计中的2015年年初欧央行即将出台的宽松政策也将改变世界的资金格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美元的涨跌。因为目前来看,即使2015年年初的欧央行不会推出如市场所预期的QE措施,但也会通过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欧央行的释放流动性或者出台QE在总量上压低欧元汇率,这无疑意味着趋势上的美元升值、欧元贬值。

图7 欧元区及德国的GDP增长

(四)政策引导+政府干预

仔细观察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1),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我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方和卖方,央行分别在6月10日、7月8日、8月7日和9月5日大幅下调人民币中间价172点、183点、108点和187点。并且,2014年3月,国家外管局宣布汇率浮动空间由1%扩大至2%。如此操作的目的在于,主动引导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成功改变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以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双向波动市场。

所以,综上所述,2005年至今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入资本项目管制有序放开的过渡期。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政府干预和市场预期互动的结果(政府干预指国家干预,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虽然我国经济出现衰退,但由于及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而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另外,根据最近几年央行的表态,央行一直表态强调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处于平衡水平。就意味着2015年人民币缺乏大幅贬值的愿意,当然,也没有大幅升值的动力。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是:双向波动、高位振荡。2015年的人民币贬值并非趋势性贬值,人民币仍有适度升值空间。

最后,有关2014年、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点判断:

第一:2014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2(摩根士丹利预测值为6.14,摩根大通6.15,花旗6.12)。与2014年1月2日的6.0990相比,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

第二:2015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0。

参考文献:

[1].中国将采取措施刺激消费英国.金融时报.

第7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人民币近几个星期的“较大”变动,令市场人士把汇率与中美双方的政要互访直接挂钩。一方面,美国两位把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与进口关税捆绑在一起的国会参议员近日访华,其目的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中国国家主席将于4月访美,人民币势必成为中美会谈中的一个焦点议题。

在我们探讨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政治因素前,有必要澄清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银行出台的一系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短期无法改变人民币供小于求的局面;

第二,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减小作用甚微;

第三,即使人民银行允许人民币小幅升值,外界在汇率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也不会减少。

从去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币值除了出现过短暂的小跌,基本是直线升值。对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绝非“免费午餐”。中国持有超过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3%的升值,意味着近200亿美元的外汇缩水。

正由于这样的代价,总理在人大会议期间否定了在近期“一次性调整”的可能性。

然而,对绝大多数海外人士而言,2.1%的一次性调整,则只是象征性的。对美国参议员来说,他们所要考虑的是本州的就业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平息当地选民对蓝领工作的流失而引发的不满。

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企业利润受压迫于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中国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及一系列对中国迫在眉睫的种种挑战,根本不是这些西方政客需要考虑的。

正是由于中外政策决策者完全不同的考虑,2.1%对中国是“一次性”的调整,对国外则不过是象征性的变化。

也正是由于如此大的认识差距,中美两方的最高层交流非常有必要。问题是中国在最高层访美之前,应如何把握汇率政策呢?

有人说,几星期前的人民币持续五个交易日微跌,是为了给主席访美之前人民币小升创造空间。这种猜测很难证实,但也很难证伪。由于之前提到的三点原因,人民币汇率目前的波动基本上由央行掌控,也就难免给外人提供了口实。

从政治上考虑,人民币小幅升值,给中国带来的善意回报几乎没有。另一方面,目前已出台的旨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微观措施的边际效应实在太小;即使加大已实施的措施的力度(如企业可参与某些人民币衍生产品买卖,以及企业在保留外汇上较大的自,等等),对减少人民币升值亦是杯水车薪。即使人民币偶有小跌,市场反而会认为这是一个买入人民币的良机。

坦率而言,目前人民币汇市与去年7月21日之前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仍然是市场多家买方对中国央行一家卖方。

不可否认,中国人民银行也试图通过利差抑制对人民币的需求。在过去联储的几次加息过程中,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上反而有些放松(以全年货币增长目标为证)。从理论上讲,如果人民币与美元在利差上维持目前的水平,人民币需要在一年升了4%以上才能抵消利差上的损失。实际上,人民银行的思路也是用利差和“一次性调整”带给的空间,为更多微观措施出台争取时间。

客观上,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空间已被基本耗尽。一方面,央行无法减息,另一方面,联储的加息周期又接近尾声。如果仅从金融创新着手,中国在汇率上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处于被动的地位。

那么,中国在近期是否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抑制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呢?我一直认为,并非小打小闹的QDII,是给人民币减压的最好办法。当前央行提出的“藏汇于民”与实质性的QDII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结汇制度,才能给人民币汇率双向流动创造必要条件。“藏汇于民”的本质就是把买卖外汇的权力下放,从而让民间为过多的外汇寻找出路。

目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天交易额只有数十亿美元,与真正的外汇市场相差很远。在结汇的制约下,人民币的净需求被夸大。没有真正的QDII,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低估,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然而,真正的QDII又受到某些制约(如振兴A股市场的政治考虑)。因此,“藏汇于民”实际给资本项目开放创造了一个契机。

第8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一、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每次升值或贬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从日元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日元的汇率政策是服从于美元的,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1、日元的汇率政策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终于激化,“广场协议”由此产生。此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三阶段。自1985年以来,日元汇率出现两次大幅度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一次是1985年9月西方主要国家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从240日元兑1美元一口气升至120日元兑1美元。第二次是1993年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后,日元从110日元兑1美元急速升至79.75日元兑1美元。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并非日本情愿,而是受到美国的压力,或者说是美国强迫日本吞食日元升值这颗恶果。

日美关系是带有主仆色彩的异样关系,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保护日本,理所当然在经济上要求日本配合美国的政策。多年来,日美贸易极不平衡,日本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市场,造成美国对日贸易的庞大赤字。美国就逼迫日元升值,以此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在毫无准备和并不情愿下发生的日元大幅且急速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美出口比重很高的汽车、家电、机械等制造业。据日本有关机构调查,每升值1日元,丰田、索尼、东芝等企业就要损失100亿—150亿日元。据估计,在两次日元升值的浪潮中,日本出口企业的损失至少达上万亿日元。日元升值还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猛增。据统计,1994—1996年日元升值期间,企业破产上升了30%,其中因日元升值而破产的企业达45%。另外,这期间大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辞退工人,加上中小企业的破产增加,因而失业人数猛增,1994—1996年就有近30万职工加入失业大军。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生产,数以万计的企业把工厂搬到海外。原本已经低迷的国内需求更加萎缩,本应在国内的投资却投向海外,本应在国内增加的就业却在海外增加。据东京都调查,1990—2000年的10年间,东京都减少了6.1万亿日元的投资,为此就业也减少了32.2万人。其中,以投资比重最大的机电业为例,1997年雇用人数为246万人,1999年减至220万人,2000年又减至205万人。投资和就业的下降也必然影响消费,以致于零售业竞争空前惨烈,许多著名商店如崇光、八佰伴等纷纷破产倒闭。

日元升值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是因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本一直重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努力保持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美国或把传统产业移至海外,或干脆放弃部分失去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不管日元升值多少,美国的进口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仍要进口日本的家电。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从根本上讲,还涉及日美两国的传统文化。美国人注重消费,常常借钱消费;而日本则注重储蓄,提倡“节俭为美”,经济不景气使日本人更重视存钱。据统计,日本的储蓄率约为6%,而美国则在1%以下,甚至是负数。这是日本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3、美元的汇率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发达国家相对势力地位发生较大变化,早曾美元汇率下跌的总趋势,比较突出的是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前期;9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保持了持续的坚挺地位,但伊拉克战争后,摆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明年大选连任,而获得大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为了大力振兴美国经济,美元贬值成了布什政府拉动美国经济的一张王牌。几乎所有的舆论分析指出,美元贬值对于目前的美国经济“利远大于弊”:它有利于增强美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促进出口,减少美国贸易逆差,避免通货紧缩,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另外,美元是美国控制全球经济、确保其经济霸主地位,从而维护其单极世界的法宝之一。面对第二大货币欧元向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所带来的挑战,美国政府的策略在过去的四年中确实利用了欧元新生不久、脚跟不稳的劣势予以了有力打压。十多年来,欧元区国家一直在努力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图大砍福利社会给企业带来的沉重包袱,但远未成功。在市场内需不旺的情况下,欧洲迫切需要推动出口以支撑其经济,而此时此刻,欧元持续走强使欧洲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通货紧缩风险增大,经济增长受压。因此,有媒体分析,所谓美国财长斯诺不久前给“强势美元”下的新定义,称美国政府不再根据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市场价值衡量美元的强弱,“强势”的意思是指美元使公众产生的信心和它的防伪能力,这不过是掩盖美国政府当前放任美元贬值以打击欧元区经济的真实意图而已,并不意味着美国真的要放弃“强势美元”政策,而是通过贬值巧妙地维护美元“强势”。当然,目前美元贬值尚没有达到1995年4月份的历史最低点。美元当初对德国马克的比价为1比1.3525马克,假设那时就有欧元的话,1欧元等于1.9558马克,那么,那时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为1欧元兑1.4461美元。据此推断,欧元对美元还有升值的空间。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欧洲经济长期疲乏反过来对美国经济也必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美元继续贬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二、人民币面临的汇率压力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其国内经济问题,人为诱导日元贬值,但收效甚微。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一些政府官员便将矛头指向人民币,他们频频在国际上游说,试图迫使人民币升值。而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则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心要解决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问题的美国也在汇率问题上打主意,开始改变坚持了近10年的强势美元政策,使得美元一路走低。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美元走贬导致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舆论显然放大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负面作用。实际上,中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并不等于固定不动。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进入了相对灵活的浮动状态,在不同时点上对不同货币的汇率有升有降,幅度有大有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货币对美元贬值百分之十几甚至几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自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较窄的空间里波动。但总体上看,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汇率是升值的。到2002年末,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或德国马克)、日元名义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0%。考虑各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因素,同期人民币相对上述三种货币的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期间,人民币对三种货币最高实际升值幅度曾经分别达到45.5%、71.4%和93.0%。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走贬,只是收窄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升值幅度,并没有改变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的基本特性。因此,那些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

国际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导致中国今年外汇储备增加了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超过200亿美元相信属于国际游资,而这部分热钱将导致人民币供应超常增长约2000亿元。

迫使人民币升值,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正在由微观层面向制度层面扩散。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此次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人民币汇率升值有6大危害:人民币在资本帐户下是不能自由兑换的,也就是说决定汇率的机制不是市场,改变没有意义;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人民币汇率升值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面对国际上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压力,2090

但国际上的压力,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压力,保持我国快速健康的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措施

近年来,对于我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原则、方向和具体措施,国内众多的机构和专家学者,都作了很多很好的分析和总结。这些探讨和总结,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准确和深入的。本文综合了众多的观点,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第一步是确立多种货币一揽子计划,从而为人民币提供参考汇率。这个包括了美元、日元及欧元等主要货币的货币组合会更好地反映人民币的有效汇率。相对于只与美元挂钩比较,这种方法更能反映贸易竞争力。一种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固定汇率下的黑市套汇或资本外逃压力、有利于克服市场结构上的刚性及更好地吸收冲销外部冲击等。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要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功能转变节奏。还要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健全人民币汇率机制,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等。逐步改变人民币只盯住美元的单一联系机制,改为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加权平均)一揽子联系机制,确保人民币的稳定。

2、建立严密的监管机制。当务之急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建立起严密的金融监管“防火墙”和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职能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对资本项目下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进行实时监控、全程跟踪,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并应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加大对跨境“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

第9篇:人民币汇率范文

1灰色关联度的概念与计算规则

灰色关联分析(GreyCorrelativeAnalysis)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灰色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系统内的各因素随时间变化时,其变化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如果样本数据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就大,表明该因素是影响系统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反之,关联度就小,说明系统发展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通过关联度分析,便于分清主导因素和潜在因素,分清优势和劣势,为分析评价系统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

2汇率变动影响因素指标建立

在现实情况中有诸多因素会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产生影响,本文仅根据张黎(2010)在理解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一文中认为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除此之外,本文将引入居民消费支出、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相关重要指标来构建以下主要指标体系来探讨,下节将解释这些指标的变动在理论上分别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什么影响。各指标对汇率变动的理论影响机制(1)经济增长率与汇率变动关系: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增长率上升较快,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果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相对于其可得到的外汇供给来说趋于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跌。然而要注意对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出口增加而推动的,那么经济较快增长伴随着出口的高速增长,此时出口增加往往超过进口增加,其汇率将不跌反而上升。(2)通货膨胀率对汇率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两条途径达到的。一方面,通胀率表现在物价的变化会影响一国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胀率还会通过影响实际利率而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和汇率。(3)国际收支情况:本文仅选取中美贸易差额来反映中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的顺逆差情况,以中美投资差额来反映中国国际收支中资本账户的顺逆差情况。国际收支顺差就意味着外汇的供给暂时大于外汇的需求,即外汇的供大于求,那么外汇汇率就相应下跌,而与其相对的本币汇率就应上升;而当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就必然使本币汇率下降。(4)利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是反映一国经济金融状况的基本指标,同时体现一国筹资成本和投资利润。当一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利率水平时,往往会引起大规模短期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暂时出现外汇汇率下降而本币汇率上涨的压力。从长期来看,一国较高的利率会使外国投资者的筹资成本升高,影响了外资的流入,从而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对出现外汇供小于求而本币供大于求的压力。(5)外汇储备: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从而引发贬值;相反外汇储备充足,往往该国货币汇率也较坚挺。另外一国居民消费支出是否扩大、财政赤字的情况以及一国货币发行量情况也将对汇率变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仅选取以上指标来研究这些因素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分析哪些是主要因素在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

3样本数据

以下所有数据均由中国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与世界银行整理所得。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均值作为参考序列,经济增长率为年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为年均水平,中美投资差额以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于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为计算标准。

4关联度分析

由于所获取的数据均为正值数据,所以不必进行将负值变化为正值的变换,为计算方便,对所有序列进行初值变换,进行无量纲化,减少随机因素的干扰,即将该序列所有数据分别除以第一个数据。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