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人民币国际走势精选(九篇)

人民币国际走势

第1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在市场人士纷纷猜测究竟人民币是否该升?以何种方式升?对市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的时候,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表示人民币汇率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路径应是一种保守的路径:恢复执行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之间的浮动机制,让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

人民币缓慢升值对股市的影响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跌破1:8、1:7大关,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平,维持1:6.8的水平。而这段时期内,中国股市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经笔者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6月份开始,股市开始走进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当然,正如市场所认为的一样,这边牛市行情要归功于2005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我们不否认股改是推动本次行情的核心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忽略了汇改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先是跌破1:8关口,继而逼近7.6的水平,人民币大幅升值无疑对股市走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汇改和股改几乎出现在同一时点,也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如果细分,此轮人民币升值略早于股市启动,也反映出人民币升值对股市行情启动有一定前兆预示。

其次,一直到2007年10月份之前,人民币升值与股市走势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两者互为影响的成分更多。但当股市疯狂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在10月16日出现顶部之后,市场急转直下,一路狂泻。而这个时候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在股市见顶之后,出现了加速升值,直到次年的4月份。4月份之后,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才有所减弱,直至走平。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股市走熊的过程中,股市的反应明显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股市行情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拐点指引。

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汇率温和升值时股市的表现。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不大,基本维持在6.8的水平,处在温和升值的过程。与前期大起大落走势相比,这个时期的股市无疑呈现出温和上涨走势。从时间段上看,人民币汇率走平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7月份,而股市企稳回升出现在2008年10月份,再次说明在牛市行情到来前,人民币汇率的表现对股市行情有一定的先行特征。

整体上看,股市的表现和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互为牵引。在牛市行情中,人民币汇率的反应要早于股市的反应;而在熊市行情中,恰好相反,股市的反应要早于人民币汇率的反应。另外,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短期内还是具有利好效应的,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股市行情,但这里面有一个人民币兑美元临界值的问题,临界值究竟是1:5还是1:6,并不好确定,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将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势必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上来,那个时候就会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缓慢小幅升值,将会强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长期将陆续稳步升值的预期,他们会通过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进入中国内地,推高中国内地的资产价格。而境外资金的流入再加上国内民间资本的共同作用,无疑对股价带来长期性的利多。从目前中国沪深300的走势来看,在形态上形成了一种收敛三角形,价格存在向上突破的迹象。从过往人民币升值后的证券走势来看,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突破的可能。

人民币缓慢升值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重要的进出口品种上面。其中大豆、橡胶、铜以及钢铁影响最大。

人民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短期会对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形成压力。大豆、铜、橡胶等品种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人民币升值后对这些品种的利空影响较大。但根据历史数据统计,2005年7月21日,央行实行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第二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但对期货市场走势的影响并不明确,各品种涨跌不一,大豆下跌2.45%,铜上涨0.39%,橡胶上涨1.76%。

但是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期货市场外强内弱的局面,国内进口的增加,扩大了国际商品的需求,有利于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又会拉动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后,橡胶内外盘比价短期走势虽然不明显,但在之后两年的时间里,日本橡胶与上海橡胶比价是持续走低的,由95下跌到67,下跌幅度超过30%;大豆在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基本保持外强内弱格局,比价由2005年7月的3.8下滑到2008年2月份的2.41,下降幅度达到36%;金属铜也保持了近两年多的外强内弱走势。但人民币汇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不是根本的,最终商品价格还是由供求关系决定。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国内的钢铁价格。目前钢铁行业中有40%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到钢材成本的40~50%。但是对于钢材的出口不利,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的钢铁出口价格增加,进口钢铁价格降低,由于中国目前主要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钢坯、长材、热卷等钢铁产品,而从国外输入的大都市高附加值的冷板、镀锌等产品。人民币升值后会使得国外钢铁产品价格偏低,市场竞争力更强,占有率也更高,对国内出口的钢铁会产生挤兑作用,由此会恶化国内钢铁的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国内钢铁价格的下跌。

总结

从投资机会的角度来看,本国币种升值对股市具有利好效应。具体到板块,金融股无疑是币种升值最大的受益板块,币种升值将支撑金融股持续走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金融类股票是沪深300最大的权重板块,也即金融板块的表现成为沪深300走势的关键。从人民币升值和股市联动这个主线来看,人民币升值给股指期货带来的是机遇,投资者可以从人民币升值角度来把握股指期货的投资机会。而对大宗商品市场而言,人民币升值中长期来看都会形成商品市场外强内弱的格局。因此投资者可以择机尝试内外盘的套利机会,即买CBOT大豆抛国内大连大豆,买伦铜抛国内铜等的套利操作。

第2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汇率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通胀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2-021-05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汇率水平与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离不开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动态变化的合理预期,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本身可能就是汇率水平调整压力的被动反应。

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长期随美元汇率被动调整,升值压力此起彼伏,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在此背景下2005年汇率改革在压力下启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货币锚由美元转变为一篮子货币: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应该有所增强。

就货币锚而言,虽然汇改后要求公布货币篮子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央行所参考的货币篮子的权重仍然不清楚。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以及国际上各主要可兑换货币分布情况,美元似乎肯定在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美元是否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是美元在货币篮子到底占据多大的比重,即货币锚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调整。根据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的收盘价的有关信息显示,二者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9年7月17日期间的相关系数为0.6375。因为一般认为欧元在这一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居于第二位,那么在剔除欧元自身影响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仅能解释人民币欧元中间价波动的63.75%,这就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可能远低于63.75%。当然,这一简单数据对于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比重的意义相当有限,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汇改后货币锚的变化。

就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而言,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与外汇供求的自由释放密切相关,可以从三个层面观察。首先,就技术层面得出,央行在汇改后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限定在中间价的上下0.3%区间内,不到一年后该波幅提高到0.5%,这一波幅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而言仍然是较低的,当然这与我国汇率改革渐进性原则有关,考虑到美元在我国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这一波动幅度限制必然决定了我国货币形成机制弹性不足。其次,就更高层面的资本管制而言,2005年汇改后为了增强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外汇管理当局围绕放松管制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依然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仍然较低。第三,就汇改的策略及政策取向而言,为了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决策者采取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即通过人民币渐进性升值使人民币不断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然后在达到均衡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放开管制让市场性力量在汇率的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这一“均衡汇率水平”是动态的,而且也许这一“均衡汇率水平”可能并不存在――汇改是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下启动的,随着热钱的大量流入,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均衡汇率水平”不断朝偏离原来既定水平的方向运动,而决策者放松管制的风险也就更大,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决策者以汇率水平的动态渐进变化换取汇率机制改革空间与时间的策略并不没有想像的那样成功。具体而言,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依然不足,市场性力量并未得以充分展现。

二、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

(一)复苏前景渐明,后续效应尚需关注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三年,目前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日趋明朗,而中国经济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但是,作为自1929年-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后续效应仍有待观察,其必将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动及其机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决定其难以独善其身,而首当其冲的将是外贸部门,进出口大幅萎缩,其中,出口降幅在2009年5月达到了26.4%的峰值,而同期进口降幅也达到25.2%,此后进出口降幅将逐步收窄(参见图1)。目前进口增速已接近持平,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出口复苏必然晚于进口,2010年进出口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但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2010年经济增长的态势也不会大幅跃升(参见表1)。因此,即使2010年进出口出现增长,这种增长也只是触底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各界普遍预期明年进出口增速均在8%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仅为0.5个百分点(参见图2)。显然,在国内消费短期难以有效启动的情况下,进出口的这一增长态势决定了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相信这也是决策层反复强调中国“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一大原因。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幅升值,而汇率机制改革的推进也必将谨慎。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对外部而言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政治筹码,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必将更加稳健。

(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通胀预期渐强

虽然,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如何进行着眼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央已经提出“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同时,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通胀预期不断增强,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热钱流入形势不断加剧,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必然有所反应。

1,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汇率水平与机制面临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在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前已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参见圈2)。同时,危机后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不断明显,出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再次凸现,依靠低端贸易

担当经济增长重任的格局难以持续。作为联系内外部经济的价格变量,汇率水平与机制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当中所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费比重过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在内外部门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即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外部部门,积累的巨额对外储蓄转化为内部通胀压力并刺激投资泡沫,最终造成外贸与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汇率这一价格变量必须调整,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对外部门的局面必须改变,市场性力量在决定这一格局中也应发挥更大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决策者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相信决策仍将延续以往的渐进性改革思路: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汇率机制渐进性改革的配合;当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时,汇率机制改革也就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2,通胀预期渐强。热钱问题重现

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就是通胀问题。危机后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率先复苏”的预期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问题。目前,危机初期的通货紧缩的担忧不再存在,通胀预期却不断积聚,股价、楼价等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参见图3);与此同时,全球复苏的态势基本确定,各国投资者在低息环境下的风险偏好不断增强,热钱流入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再次出现,在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了通胀预期(参见图4)。

联系危机前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伴随全球复苏态势的逐步确立,各国经济增长将会不断加速,在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巨额“双顺差”与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主要方式的情形将重现。此时,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将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一起进入决策者调控工具的备选项,而随着压力的不断积聚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加入,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

(三)巨额赤字压力难改,美元弱势仍将延续

上文提及在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近期美元在美国巨额赤字的压力下不断走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贬值,各国纷纷再次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同时,美元的不断走低可能推动决策层在货币篮子的调整上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外部压力陡升,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伴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各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必然需要有所表示。与此同时,国内外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热钱重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而且二者可能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因此,人民币汇率可能又会面临危机前的政策困境,此时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也将慢慢显现,当然这种必要性是乐观其成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则另当别论,同时这种必要性又将在什么时候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的外部压力与潜在内部压力下,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2,国际货币格局有所松动,货币篮子调整有望继续

近期,伴随美国的巨额赤字以及美元的不断走低,国际货币格局开始出现细微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开始有所松动,当然这种松动的幅度以及未来的趋势仍有待观察。但是,如果联系近期国内官员有关调整外汇储备构成言论推出的时机以及决策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货币篮子的构成将有望调整,而且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人民币的外部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启动,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也说明了此前四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不够充分。在2005年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美元仍然在这一篮子货币占据主导性地位,当然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关。但是,美元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与中美共生关系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一次又一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两难境地,并被迫做出调整,而不管人民币汇率怎样调整,中国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或是在国民财富方面总需付出一定的成本。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民币置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正是这样一种境地最终促使中国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将与汇率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人民币货币锚的调整与汇率弹性的增强构成重要影响,当然这一过程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第一,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必然对我国的资本管制构成重要的冲击,其结果就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加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从而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反过来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增强又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但是如果和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安排与节奏把握不当,资本管制放松过于超前,则三者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第二,正如前文所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启动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本地区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要有所提高。

三、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改革的展望

央行2009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上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删一增”,即历史上首次未使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提出“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删一增”也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的后续变化。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将“先稳后升”,但升值幅度有限

1,外部现实压力与内部潜在压力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呈现“先稳后升”的走势

2005年汇改后支持人民币连续三年单边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当前这种压力再次出现,而且美元汇率走低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大的外部升值压力。同时,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各国的救市措施可能使全球重新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处境,投机性资金已经重新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外贸顺差依然在不断积累,潜在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形成,来自内部的升值压力持续发酵。但是,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的内部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在2010年上半年依然将维持基本稳定,近期央行官员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不大”的表态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回升基础的不断稳固,来自内部的促使人民币保持稳定状态的动能将可能逐渐减小,人民币汇率将重拾温和升值的态势,但是预计这一态势将最早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具体的时间窗口可能取决于外部的政治压力。

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而言,中短期内走势仍将

受美元汇率走势的影响,受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人民币货币篮子调整进程的快慢。

2,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要求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仍将以区域化为主。目前而言,中国在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仍然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决策者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结算货币的威效并不明显,这实际上与此前人民币汇率的横盘整理态势有一定的关系。在与美元的竞争中人民币必须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币在区域结算中的吸引力,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以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对内外压力

上文提及人民币汇率近期将呈现“先稳后升”的态势,而且升值的幅度也将相当有限,这就决定了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内外压力将更多地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而被化解。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近期可能重新启动并回归调整货币篮子构成与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基本取向。

1,顺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篮子构成,应对汇率升值压力

当前,美元在人民币盯住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过大,而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又反过来形成对汇率机制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掣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再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最大利益的实现。当前货币篮子调整面临新的机遇与动力:其一,美元印钞机全力开动,美元弱势命运难以逆转,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开始有所松动,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要反映这种趋势;其二,区域货币合作的推进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启动客观要求人民币货币篮子必须要有所调整,区内货币的比重应该有所增加。

2,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单边持续升值难再现

新的形势既要求加快形成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也为其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就必要性而言,伴随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管制放松必然要相应跟进,资本跨境流动更为频繁,在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否则人民币可能沦为国际投机资本猎杀的对象。

就可能性而言,首先人民币汇率在经过一年半的窄幅震荡后,虽然升值的压力开始出现,但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对较为温和,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改革的环境虽有所恶化但仍较为宽松,改革不能错过近期内这一最后的”时间窗口”;第二,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推进,相关金融市场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相关经济主体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也将水到渠成。

结论

第3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 键 词:人民币汇率;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026-06

2006年是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尽管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改革依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回顾,旨在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图把握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并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作出基本判断。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 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 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 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 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的承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一年之后,人民币升值3%以上,其间市场交易日间和日内波动幅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正常。这与汇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关系。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银行现汇、现钞买卖价差限制,引导挂牌汇率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发展,外汇定价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定价发展。“一日多价”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汇率风险意识,并促使商业银行从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各类金融衍生业务的陆续推出,对商业银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银行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争取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发优势,并巩固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对冲及投资产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本币升值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关系;为了抑制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流动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将主要投资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往往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汇改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仍然认识不足,对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板块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持我国股市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反复经营的投资主题之一,因此,投资者应乐观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点关注那些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板块。当然,下一步将不再停留于人民币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将逐步转向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挖掘上。

毫无疑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的汇率制度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由于汇率走势与汇率形成机制相辅相成,完善汇率机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王元龙,2005)。[2]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又取决于未来的汇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民币未来汇率政策趋势来分析预测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预测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提出,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地协调起来,其关键是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国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经告一段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开始向汇率政策转移。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汇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重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本身以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上。

2. 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

我国“双顺差”的失衡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要求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3. 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述,汇率政策的操作将采取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例如从当前日均波幅的0.3%,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从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间的利率差额为3.1%,这种状况使得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教授(Ronald I. McKinnon)所指出: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就以这一幅度持续波动着。但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罗纳德・麦金农,2006)。[4]维持货币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我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即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潘英丽,2006)。[5]

4.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逐步放开外汇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逐渐增大,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办银行间、银行与其它交易主体间的远期交易、调期交易、货币互换、外币期货、期权等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以满足企业对冲外汇风险的要求。要将以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扩展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均大量参与的完善的外汇交易市场,并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各类企业按实需原则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并且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额度相当大,这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持有外汇头寸的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外汇经纪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外汇经纪商来规避汇率风险,并进一步使手中的外汇保值增值。同时,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改进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要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发展汇率衍生品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还要向这些机构提供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机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风险,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本领增强了,我们才可能考虑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一点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包括汇率衍生品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酝酿重大突破。我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配合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动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测

1. 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趋势

可以预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但这只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短期状况,人民币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过早实现汇率比较大的灵活性,将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要灵活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充分探讨并统一认识的过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利率、汇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适应利率、汇率变化的时间。

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2.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将会在适宜时间放宽

人民币汇率弹性还有较大空间,波幅有望放宽。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即在较短时间里,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长时间里,则是人民币汇率涨跌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可望抑制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就有可能减少,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放宽,单日波幅多次逼近3%这一限制区间,因此放宽汇率波幅的时机已经成熟。选择此时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通过行政性升值措施不仅会打破各种市场的均衡,不利于汇率、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破坏市场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8月21日开市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冲击。这就是说,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扩大人民币升值波动幅度提供了基础。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最终将人民币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关于时机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了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但也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货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市场发育状态和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可以预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应该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汇率政策趋势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判断:2007年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汇率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pbc.省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 中国货币市场,2006,(7).

[2]王元龙.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 金融时报,2006-08-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pbc.省略).

[4]罗纳德・麦金农. 人民币汇率法则(The Yuan and the Greenback)(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6,(8):29.

[5]潘英丽. 放弃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N]. 国际金融报,2006-08-24.

责任编校:魏琳

Th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Wang Yuan-long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18)

第4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美元 8.11汇改 英国脱欧

一、建国20年来汇率变动

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势经历几个大的周期。首先是从1994年1月开始人民币小幅升值,随后到2005年保持了长达10年盯住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人民币8.3元上下;2005年第二次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1美元兑人民币8.27元调整到8.11元,随后人民币进入长达3年的持续升值期;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再度盯住美元;2010年以后人民币进入新的升值期,尽管到2012年欧债危机爆发,人民币受到一定影响,但此轮升值一直持续到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接近1美元兑人民币6.10元。显然,从1994年到2014年的20余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升值超过30%,随市场变化而小幅波动。

过去20年人民币对美元保持持续升值态势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高。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10.3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二、8.11汇改后的汇率形势

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态势表现出新特征,出现年底汇率弱于年初汇率的情况。2015年8月11日9点13分,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2298元,较前一日下调1136个基点,贬值1.86%;较前一日收盘价6.2097元贬值200个基点。从外部看,此次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受美国加息周期启动后美元汇率指数继续走强的影响。截止8月14日,四个交易日累计,人民币贬值约2.93%。

自推出8.11二次汇改后的半年里人民币汇率一直承受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一次性贬值达到4%到16年初,市场对人民币在未来加速贬值的预期达到顶峰,以至于仅在16年的头两周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骤然贬值了5%之多。16年1月7日,央行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至报6.5646,调降幅度332点,当日降幅创下去年8月“新汇改”以来最高。这引发了巨大的资本流出。

按照国际金融理论,影响一国货币汇率的经济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等,一国如果存在国际收支盈余、利率较高、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等特征,其货币在汇率上就会具有升值空间。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中国在前述几个方面都不具备贬值的基础。

三、从全球视角观察2016年汇率走势

进入2016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加快分化。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亦将不断扩大其影响,帮助提升市场对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强势货币的认知。另一方面,从影响汇率主要因素看,人民币兑美元仍有调整压力。不论是美联储加息的风吹草动,还是国内市场的一丝一缕,都能在人民币汇率上掀起一些波澜。

4月底由于美元加息预期回温导致隔夜美元大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五一”假期过后开始持续下滑,回看5月份,美元走势可谓顺风顺水,涨势几乎贯穿了整个5月。据统计,5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1201个基点或1.86%,创下2015年8月之后的最大单月跌幅;当月,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亦贬值991基点或1.53%。

进入6月美联储议息和英国脱欧公投先后上演。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美元阴晴不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亦随波逐流,反复波动。端午假期期间,市场对英国退欧的担忧开始显著升温,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升温,英镑、欧元大跌,美元和黄金则呈“双强”态势。6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大幅下调210点至6.6001元,刷新2011年1月以来的低位;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开盘即跌破6.6元,并创逾5年新低。

24日,全天受英国退欧公投刺激,外汇市场出现大幅震荡。截至24日19时,离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HY)徘徊在6.6484附近,单日跌幅超过600个基点,创五个半月新低;在岸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CNH)同样徘徊在6.6199附近,单日跌幅超过450个基点,盘中触及2011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退欧余震仍在持续,6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幅下调599点,报6.6375,创2010年来新低。这不禁让人担忧,人民币是否正在或将要经历“8・11汇改”的波动情景。好在6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324,较上一个交易日上涨204个基点,人民币汇率出现止跌回升,结束了此前三个交易日连续下跌的趋势。针对这次汇率动荡,央行在其官方微博公开表示,近期受英国“脱欧”公投影响,国际外汇市场出现波动,英镑、欧元走贬,美元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因市场波动出现的被动贬值,并非“8・11”重现。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英国脱欧将导致欧元相对地位下降,平衡美元独大的货币需求增加,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可以配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利用这个时机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然面对更加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在进行国际商贸与投资时更要谨慎选择,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屈晶.后金融危机时代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02).

第5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80个月后的2012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22.2%。然而,从最近半年时间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已经开始凌乱起来。套用“拆除体”,近半年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以用“回调式升值”形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已不再是单边式升值。2011年12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曾连续11次触及“跌停板”。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依然呈现出升值走势。在去年底出现11连跌后,累积下来的贬值幅度最终被接下来的升值幅度所吞没。即使在人民币汇率出现11连跌的日子,每日也只不过是触及“跌停板”,而非收盘于“跌停板”。

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仅要看美元,而且也要看其他主要硬通货。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9年至2009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由71%降至62.2%,而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则由17.9%升至27.3%。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比单纯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更有意义。即使观察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也依然是“回落式”与“升值”的合成。国际清算银行公布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2月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环比贬值0.98%,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却环比上涨0.54%。也就是说,近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总水平是名副其实的“回落式升值”。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之所以关心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很简单,遇到人民币贬值,企业至少会感到日子舒服一些,而人民币升值,企业就会感到日子难过。按照“一篮子货币”算总账,现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至少从名义上看充满了“回落式”味道,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至少不会是坏消息。不过,今年以来的出口形势恰恰不能够支撑得住如此说法。据海关统计,2012年前3个月,我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为4300亿美元,同比仅增长7.6%,明显低于2011年全年20.3%的出口增长幅度。

单纯从增量上看,现阶段的人民币升值过程似乎是强弩之末,但如果按照存量标准来判断,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已经累积了较大的升幅。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的感受似乎可以用痛到极致不觉痛来形容,而即使近期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也很难对出口贸易的失速起到抑制作用。

从近期来看,除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因素之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两个上升”与土地资源、信贷资金的“两个趋紧”严重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既然国内什么东西都在涨价,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够说明人民币的“含金量”在下跌。所以说,剔除了国内物价上涨因素之外,近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就更为明显了。

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出口同样多的货物,即使依靠汇率的名义贬值使出口贸易能够多换取一点人民币,但比不上人民币“含金量”在国内被稀释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看起来是升值遇阻,但相对于国内物价水平来说,升值进程依旧。

第6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 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

3.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目前中国仍是双顺差,外汇市场的根本压力是升值,而非贬值.目前的出口收缩主要是来自外需减少,中国出口对于外需敏感,对于汇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过贬值促出口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对出口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内需,靠贬值促发展,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

4.国外舆论环境分析

(1)长期内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和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开始会加强。2008年12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讲话中,两次提及人民币问题,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他说:“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此作为解决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部分改革办法。”他希望人民币升值,以缩小美中贸易不平衡。新选总统奥巴马则被认为会比布什更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在竞选时也多次表示将督促人民币升值。因此,美、欧、日企业家都对此极为敏感,认为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趋势,对他们的影响是致命的。

(2)东亚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撤出,对他们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产生冲击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引起东亚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承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

在对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做出预测前,我们有必要从美元的价值角度再分析一下人民币和其它主要货币的价值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60%的美元如今在美国境外流通。这无疑意味着美国的过度货币发行,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钞票印得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是人民币被低估了,而实质上来看,则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币应升值,而是美元在贬值, 这不仅是针对人民币而言,对所有的主要货币,美元都存在高估。

一个强经济一定是一个强货币,但这个强货币并不代表对其他货币的汇率不动,美国是一个大国,美元是浮动的汇率,美元也是个强货币。我想中国人民币汇率未来的方向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人民币首先是一个浮动的,有弹性的汇率,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强货币,因为我们背后有着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它一定是一个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的货币,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从外汇管理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但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根据综上所述,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小幅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将来在亚洲地区货币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下滑,2009年上半年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即既不能使人民币大幅贬值,也不能放任其升值过快。币值稳定将对汇率、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缓解,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的恢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有可能开始增大,进入一个有升有贬, 相对小幅升值的通道。

2009年人民币汇率这种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走势将是中国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一个占优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着:《国际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7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涉外贷款;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2006年2月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给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当前最主要的是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银行也采用了紧缩性货币政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一下涉外贷款对改善流动性过剩的积极作用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涉外贷款的动因分析

本文所指的涉外贷款包括外汇贷款和外资企业的人民币贷款,外汇贷款又包括用于境内项目贷款和用于境外项目“走出去项目贷款。

.开展涉外贷款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十分贫乏。例如,森林储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铝、铜、镍和煤炭储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铁、铅、磷和石油储量人均占有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锡储量人均占有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为缓和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和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开展涉外贷款,扶持企业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资源的开采利用。例如通过涉外贷款,帮助中国企业在巴西、南非、赞比亚、尼日利亚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实现跨国经营,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

2.开展涉外贷款有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目前,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传统产业,如轻纺、机械、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阶段,而在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仍具有一定的技术比较优势,因此可以通过涉外贷款帮助这些产业转移到低技术档次的发展中国家,将过剩的生产力及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进行生产,国内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开展涉外贷款可以有效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产品以“物美价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加剧,尤其是美国和欧盟,通过修改反倾销法提案、提高贸易壁垒等措施限制进口,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涉外贷款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分公司,摆脱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华的贸易壁垒。如就美国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进口限制,可以利用澳大利亚对美出口的优惠政策,扶持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建厂,将帖有“澳大利亚制造商标的产品轻松出口至美国,以迂回的方式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4.开展涉外贷款有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与世界级大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是技术创新能力弱,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我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因此,通过涉外贷款可以支持企业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例如,企业或通过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地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将海外研发机构生产的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使我国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将海外研发机构的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形成“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二、涉外贷款的特点与效果

1.开展涉外贷款,支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减少GDP增长对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通过外汇贷款,支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过剩产业转移出去,利用别国的土地和资源,赚取营业利润。与节能减排一起减少经济增长对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开展涉外贷款,支持国内企业 “走出去,可以缩小GNP与GDP的差距,增加社会福利

我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远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表明,外国居民和企业在中国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中国居民和企业在国外创造的价值。通过外汇贷款,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虽然不能增加财政税收和GDP,但企业的盈利水平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我国的GNP水平,缩小了GDP与GNP的差距,增加了社会福利。促进我国从追求外援式经济增长模式向内生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促进重视“Made in China向更重视“Made by China转变。

3.开展涉外贷款,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缓解流动性过剩

外汇贷款用于境内项目,通过促进国外设备的进口,可以抵消部分经常项下的贸易顺差。外汇贷款用于境外项目,促进“走出去项目的开发,可以扩大资本项下净资本流出。据统计,我国资本项目顺差有75%转化为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外汇占款。“走出去企业在国外生产经营,不通过出口方式获得收益,通过出口替代,缓解国际收支顺差,对国家不产生外汇储备的压力,可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外汇占款巨大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

三、涉外贷款与其他缓解流动性过剩举措的比较

目前通过拓宽外汇使用渠道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措施主要有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和中司直接投资两种形式。与DII和中司的投资相比外汇贷款用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具有以下优势:

1.“走出去项目的出口替代作用可以动态的抵消贸易顺差

DII 和中司,分别从一般民众和国家的层面拓宽了外汇对外投资的渠道,作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工具,正在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在持续增长的贸易盈余面前,DII和中司在缓解流动性过剩上显得力不从心。

而外汇贷款,通过“走出去项目,一方面可以起到同DII和中司一样的分流外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出口市场容量一定的限度下, 不同实现途径会发生相互替代,外汇贷款可以动态的解决由贸易盈余造成的外汇占款问题。特别的,目前我国的“走出去项目多为资源导向型和贸易转移型,从部门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服务业很少。按照世界经验,自然资源类企业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制造业转移对母国出口替代效应是最大的。

2.“走出去是一种长期行为,对过剩流动性的缓解效力稳定、持久

从美国的经验看,约需9年的利润收入方可收回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前些年海外投资收益都是小于海外投资支出的除特殊年份外。因此,企业对境外实业投资不像证券市场投资一样可以方便的赎回,对流动性的分流将起到更加长期和坚实的影响。如果DII的投资业绩不能令投资者满意,则资金会被赎回,那么回流到国内的DII资金无法起到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目的。

3.“走出去项目可以有效分散投资风险

与中司相比,“走出去项目的投资风险承担主体为企业,而不是国家,内外部限制更少,也更容易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时,由于单个项目的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且分散在不同行业和地区,能够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4.外资企业人民币贷款可以减少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吸收过剩的流动性

外资企业人民币贷款,以及第三次中美经济对话中我国承诺认真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公司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政府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以上这些渠道都可以减少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DI的依赖和我国外债的增长,减少从境外的融资,从而起到吸纳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四、涉外贷款的最终愿景――人民币国际化

1.当前形势分析

积极开展涉外贷款业务,固然抑制了流动性过剩的过快发展,但其实是被动的对已经输入的流动性的一种释放。从国际金融的角度,在疏导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维持并控制流动性本身可能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提高主动控制国内流动性问题的能力。

欧元、美元两大货币通过保持充分的流动性促使货币扩张并调控流动性保持货币强势,这是强势货币争取国际金融市场主导权的必然状态,国际市场必须接受这种前所未有的“金融秩序,即流动性总是过剩的。其它各种强势货币同样面临这种流动性的博弈,这也包括人民币在内,向国际市场释放流动性已经别无选择。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把外汇或者人民币推出去,向国际市场释放流动性,与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内部消化手段相比,是更加有效、更加彻底的解决办法。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手段以及目标不应仅仅囿于国内,而且要致力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之中。人民币逐步区域化和国际化,就是日渐掌握区域性直至世界性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这对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均至关重要,是与大国崛起的要求相匹配的。

2.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005年以来,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储备增长与国内货币政策之冲突,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动货币可兑换改革,目前已经从经常项目转向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走出去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也是人民币获得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契机。

目前人民币正处在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在逐渐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规模,这一趋势已经开始, 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经贸技术交流不断,人民币的可接受度因此得到极大提高,流通总量也越来越大。当前在中华经济圈,朝、韩、俄、蒙、越、缅、柬及新、马、泰等周边国家及东亚地区都有大量人民币在流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其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因此, 现在的任务就是加速这一阶段的发展, 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 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这可以设定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近期目标。在完成上述阶段后, 作为第二步, 就是要推进或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区域化是货币国际化的过渡阶段。就人民币而言, 应当说, 这一阶段还没有开始。

最后,作为第三步, 就是实现人民币的全球化, 使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3.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降低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发展

由于国际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间的计价、支付和结算,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用际货币来进行的。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结算,简捷方便,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多地使用本币而少受或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

2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的衡量有两种口径,狭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广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因本币国际化而获得的本币及其表征的金融资产的净输出。

在国际上,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享有此种特权,几乎无成本地从发行国际货币中获利,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这等于关键货币发行国以几乎无价值的纸质凭证向其他国家夺取资产。

3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货币的国际化也使本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受益。各国银行在经营本币上无疑天然地具有比较优势,另外极大地缩小币种不匹配的汇率风险敞口。

4提升一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货币的国际化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开展涉外贷款,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缓解国内过剩的流动性,进而有助于平抑通胀;开展涉外贷款,支持国内企业 “走出去,可以缩小GNP与GDP的差距,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本国福利水平;开展涉外贷款,可以支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减少GDP增长对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通过开展涉外贷款和互换等外汇业务,可以有效促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这是中国走向大国之路、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冯郁川 《人民币渐进国际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03出版)

[2] 管清友 《流动性过剩距通胀仅一步之遥》 上海证券报

[3] 聂利君 《货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简论人民币国际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0出版)

第8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走势;汇率;货币战争

一.人民币走势看法:

首先,是国内的宏观经济状况。据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公布,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4%,创下14个季度以来新低。据悉,今年一季度GDP增长8.1%,二季度GDP增长7.6%。这种温和的增长正表现出我国经济正在平稳地前进,泡沫减少,未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这种大环境的支撑下,我国因为还存在大量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并且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和工业体系向技术型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还拥有巨大的潜力。其实,从最近美国大选当中频频提到的中国的字眼也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只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看好的。据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2012年9月我国贸易顺差达到了276.7亿美元,相比前几个月的266.6亿美元、251.5亿美元,贸易在平稳地提升。中国的外贸出口伴随着技术含量的升高和产品的升级,也会逐渐克服汇率上升对企业带来的威胁,贸易的顺差使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购买的需求增多,人民币必然面临升值的趋势。而人民币又是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买卖的货币,必然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供给量不够,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升值。

而且,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外汇储备从3亿美元到2.4万亿美元,增加了3000倍,这直接形成了在我国外汇市场上由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到如今的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人民币尚有升值的空间。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人民币一方面主动,另一方面被动地面临升值的压力。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霸权从地缘的战争转移到币源的战争,美国这一强权频频通过货币战争,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大的变动和大国博弈过程中捞得好处,频频从一个个新兴经济体身上“剪羊毛”。

作为一个消费大于生产的国度,美国利用自己在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滥发货币,向新兴经济体(通常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投资,只出口附加值高的技术,然后在这些国家出现贸易盈余的时候,利用政治经济手段迫使该国货币升值,从而变相将贸易盈余投放到美国市场。

小结:从长远来看,一个是中国经济本身发展的潜力导致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另一个是迫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原因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问题,人民币在中长期还是面临一定的升值的趋势。

二.人民币升值走势合理性分析:

人民币不升值,虽然减轻了出口企业的压力,但是由于国内流动资本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通货膨胀,造成失业、社会总产能减少等社会问题。

相反,人民币升值,是用升值来平抑国际贸易顺差,虽然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总产能的降低和一定的失业上升。但是这种影响相对于人民币不升值,幅度小,影响也没有那么显著。这种上升对于增强国内居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能力、提高给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是有好处的。这种势头应当理性地保持下去。

人民币不升值的影响:滞涨。如下图1所示,人民币不升值必然导致国内外汇储备逐渐增多,导致央行多发货币,直接引起国内产品物价的上涨,物价的上涨引起了对社会总供给产生了不利的供给冲击,供给曲线到了AS,导致社会总产量增多,物价普遍上涨,物价的上涨最终侵蚀掉人民币不升值给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带来的价格优势。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降低了外需,导致总需求曲线左移;同时也降低了国内企业生产原料的成本,使得总供给曲线右移。并且,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的需求效应大于供给效应,总产出下降,失业会上升。但是相对于不升值来讲,这种总产出下降的幅度和失业上升的幅度会小一些。

三.合理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弊端的策略:

为了保持人民币在合理空间内健康平稳地升值,扩大内需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当前,我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消费水平低下、贫富差距加大、资源利用与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面临上述问题,首先,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避免房地产泡沫过高,让老百姓有多余的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加大消费;其次,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增强经济实力;再次,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国内就可以消化这些产能,或者出口企业不再单靠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则内需的扩大和技术优势的双重保障,降低了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对汇率变化也不致于如此敏感。

再者,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升值成本,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将过量发型的货币,专款专用在全民保障方面,加强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力度,既缩小了贫富差距,又解决了升值带来了弊端,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应当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力度,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还会受到相对利率水平、资本流动、货币当局干预和心理预期的影响。

小结:保障人民币平稳升值,以及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弊端,扩大内需是关键。但是,人民币升值,同时应当避免一次性大幅度升值以及对美元和欧元的同时升值。

四.总结:

人民币在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巨大的经济发展前景,在各项产业我国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未利用的资源,我国经济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人民币还是有升值的趋势和空间,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尤其是迫于美国和欧洲的压力,人民币在将来一段时间还可能有升值的空间。并且在长期看,适当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总产量的提高以及就业状况来讲是有利的。为了减轻我国经济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最根本的措施是扩大内需,同时应当加强外汇市场资本项目下的监管力度。(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伟 苏剑, 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4))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2]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

第9篇: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与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过程,是中国国际贸易扩大趋势的必然结果。人民币国际化是从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曲折,但只要中国继续改革开放,经济稳步发展,人民币就会无以阻挡的成为区域货币和世界货币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尤其依赖于其整体财富的增长。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但可以减少人民汇价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样看到,货币国际化也是有其弊端的,最主要的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加大了人民币的监管难度,会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并及时预见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出相对于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基于以上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经过的四个阶段,具体而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可以实行“四步走”的战略,即人民币必须首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然后实现周边化,进而实现区域化,最后达成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人民币自由兑换

中国在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中必须吸取日元国际化的相关教训,应积极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人民币升值问题,逐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最终实现强势经济与强势货币互为支撑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在配套措施上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国际收支的重要机制。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我国就能自动地调节资本的流动,缓和外汇市场上的波动,防止以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动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这对逐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至关重要。其次实行利率制度弹性改革。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项目不断开放,为继续保持对货币政策的可控性,汇率制度必然要趋向于浮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向前发展,必然出现人民币跨境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只有市场化的汇率财才能有效调节人民币有序流通,是人民币有效和充分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另一方面在策略安排上,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先长期后短期,先流入后流出,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先直接投资后证券投资,先放开实体经济的交易,后放开虚拟经济的交易。以上顺序也并非固定不变,如果中国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和所处的国际金融环境出现变化,其顺序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人民币周边化

人民币周边化主要是指人民币在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中成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可以自由流通。人民币周边化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发展中的中国首先是一个地区性强国,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首先推进。在政策的具体制定上同样可以采取分步的方法来推进人民币的周边化。

第一,建立“中国内地――香港――澳门自由贸易区”。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的独特,使其很容易和内地组成自由贸易区,从而为人民币在此区域内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利用香港澳门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以人民币为结算工具的贸易规模,其目的就是在境外可以尽快形成足以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抗衡的人民币贸易市场。

第二,吸收台湾,建成“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自由贸易区”,即建成“中国自由贸易区”。 在人民币周边化的过程中,台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重要的经济地位,独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走势,所以吸收台湾加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中国周边的东盟各国是中国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同时,对于中国周边国家来说,他们从中国的进口对经济举足轻重。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在周边的市场上已自发产生了人民币的流通。我们可以试图建立诸如“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从而进一步的带动人民币周边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人民币区域化

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亚洲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

首先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其二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由此可见人民币区域化可以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第三,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经济金融稳定。人民币区域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成为贸易大国、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第四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在亚洲区域作为核心货币地位被确立后,再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做后盾,进而向外延伸,辐射至全世界。加上中国政府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采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这一目标最终将会实现,实现这一目标应当注重一下几点: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既要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也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国际货币需要有稳定的供给渠道,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是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逐步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平衡国际收支,改变国际贸易保持顺差的观念,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持适当的逆差,这样可以不断输出人民币。扩大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带动出口,巩固和扩大海外市场,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还能增强人民币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促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实现。

第二,加快建设遍及全球的银行体系。人民币全球化的逐步实现必然带来海外人民币资产数额的大幅增加,为保证和方便人民币海外业务的开展,需要有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海外中资银行机构。

第三,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实现国际化后,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肯定会大幅度增加,但大多数境外人民币仍会回到国内的货币和金融市场,只有少数人民币可能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市场。因此,在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来吸收和消化这些人民币,在这个金融市场上,要有大量的金融产品和高效率的投融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