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第1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 自由兑换 利弊 措施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必然趋势,处于这一趋势下的各国经济政策也在调整,以适应新国际经济秩序的营运要求。我国积极响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不断地调整人民币政策以适应与世界各国贸易的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正在推广改革的新方案。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将世界各国经济集中起来,形成规范化的国际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范围内从事商品的交易买卖。任何商品都有其内在价值,这就需要有标准的价值尺度进行衡量,进而保证市场上商品的价值具有统一性。货币是用于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其能够根据交易双方限定的等价原则,实现了商品的平等交换,维护了市场交易活动的等价性、公正性。

二、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利弊研究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市场秩序的严格要求,中国要想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以充分发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值尺度作用。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本质上是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调整,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外汇市场,以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这是中国当代贸易研究的主要对象,如何掌控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利弊,这关系着后期经济措施的应用成效。从国内外市场分析,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利弊:

(一)优势

1、外贸结算

经济全球化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商品交易活动急需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进行衡量,以保证交易流程的等价性。人民币自由兑换能够提高外贸结算流程的操作效率,使各种资金之间的转换更加便捷。流通性增加,国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后有机会成为国际货币,左右世界经济动向。此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为货币之间的转换使用提供了快捷通道,为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提供方便。

2、金融改革

货币自由兑换是指在一个统一的或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可以通过某种兑换机制自由地交换。我国金融体系正慢慢的从计划经济时代,向着市场经济时代迈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谋求的不仅仅是金融自由化,更是对金融体系实施的改革创新,以货币政策为支撑开辟新的营运模式。从国际化角度考虑,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开放性,更多的是谋求改革国内自身落后的金融体系,达到改革创新的目标。

(二)弊端

1、失控性

货币本质上是等价尺度,用以衡量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具体价值。同时,货币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价值也会受到市场变动的影响,一旦政策失控势必影响到人民币价值的发挥。自由兑换市场中,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资本流进和流出均实现无限制的兑换,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而发展中国家货币要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往往面临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冲突,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冲突。

2、混乱性

资本账户是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一支,包括资本转移和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和放弃,人民币账户对外开放将给市场造成一定的混乱性。从人民币资产结构分析,其中资本转移指固定资产所有权转移;同固定资产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这些复杂的资产形式多种多样,即便政府参与市场调控也难以控制其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应对自由兑换的策略

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是一个国家或货币区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兑换,用于对外支付或作为资产来持有,包括货币完全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兑换是为了方便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商品交易活动提供便捷性。与此同时,上述分析发现,自由兑换在国际市场运行中也面临着诸多弊端,这就需要我国拟定货币策略防范自由兑换风险的发生。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必须注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控制,严格把关人民币在外汇中的价值系数。这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民币对外升值引起的国内经济危机,也可保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有序进行,加快了贸易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四、结束语

货币自由兑换是商品交易的必然趋势,其主要是针对国际市场交易而言,利用货币之间的外汇转换,实现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自由兑换,方便了货币市场在国际上的使用。从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这就需要我国权衡货币自由兑换的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宏观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杨石.中国人民币自由兑换政策的改革与实施[J].财贸经济,2011,15(10):26-28

[2]林仁宝.经济全球化对人民币汇率高低变化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12):47-49

第2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摘要:今年是人民币是否能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关键性的一年,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利弊,提出了应对弊端的策略。

关键词:人民币;SDR货币篮子;利弊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却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人民币落后于中国的国际利益。因此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将在2015年下半年决定人民币是否能纳入SDR货币篮子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性一步。

二、SDR的概念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1]。目前SDR篮子里有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IMF对于SDR货币的审核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货币发行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二是该货币可自由使用。目前,人民币已经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否满足第二个条件将成为人民币是否能顺利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关键。

三、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益处

1.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一旦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使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可以计算至官方储备的货币篮子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2.更加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排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这不仅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匹配,也不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因此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会更加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

3.降低中国在海外的借贷成本,并为未来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提供额外的自由度,有助于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中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减少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将使人民币更加国际化。

4.对于提高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石油、黄金、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好坏,美元的强弱,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大宗商品的价格。因此,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中国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5.可以分担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市场的改革。

6.可以提高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据渣打银行估计,目前有超过60家央行投资了人民币。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会吸引更多央行买家。随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世界储备货币将更加多样化,可以使世界各国在投资资产上有更多的选择,减小投资风险。

四、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弊端

1.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会增加。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种制度下,货币当局可以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不时地干预外汇市场,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升降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货币当局或进一步减少外汇干预,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同时,随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会促进外国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如此一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就自然而然的增大了。从中国现有的经济来看,因为国民经济的很大一个比重都是依赖于对外贸易,所以汇率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量的企业(不仅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还包括很多大型企业)由于长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下,所以对应付汇率波动的抗性很低。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可能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严重还可能使国家经济下滑。

2.将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可自由兑换。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可自由兑换,因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够,金融监管规则还不完善,盲目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会造成大量国际热钱进入我国市场。国际热钱的进入会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同时热钱流入,人为地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最后,热钱的流出,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甚至可能会严重伤害我国经济[3]。

五、应对上述弊端的策略

目前,中国仍然对资本和汇率进行管制,这是IMF质疑人民币是否真正“可自由使用”的关键,也是目前部分国家反对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理由。根据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我国目前绝不能轻易的放开对资本和汇率的管制,对于实行汇率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为了使人民币达到“可自由使用”的标准,我国应该采取一种管理化可兑换性的新型概念,这种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完全或自由兑换的概念。在这种管理化可兑换性的新型概念下,资本账户可兑换只需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程度下,既可以满足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标准,使人民币顺利纳入SDR货币篮子,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开放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作者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振东,周峰.《每天懂一点金融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

第3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摘要:汇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中起到杠杆的作用。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二元难题也随之而来,即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的压力,但对内又面临货币贬值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对中国经济对内、对外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逐一分析了人民币的变革历程,二元难题,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今后的发展趋势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变革人民币二元难题

一、引言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与日剧增,“人民币升值论”呼声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

上个月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人民币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也做出了规划,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如今,中国已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并重新驶向高速发展的轨道。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国通货膨胀率的高涨,今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轮番出台各种紧缩性货币政策,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0%,这是央行今年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于2月24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中国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5%的历史高位,是自2010年以来央行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面对内外经济的失衡,以及不断膨胀的国际舆论压力,人民币汇率外来走势意义非同一般。

二、人民币汇率变革历程

纵观历史,中国在变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上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主要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变革。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人民币汇率近五年的走势图可以看出,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处于不断的升值之中,到2008年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进入20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开始呈上升的态势,截止到今年4月15日, 1美元可兑换6.5301元人民币,达到历史新高。

三、人民币二元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美日等主要贸易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硬通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价普遍上涨,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这就产生了人民币的二元难题,即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的压力,但对内又面临货币贬值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

人民币的二元难题的产生根源是我国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即人民币的二元结构造成的。二元结构是指人民币一方面肩负着维持汇率稳定和平抑国际收支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肩负着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决定基础不能要考察对外部门,还应考虑对内部门。可以说,人民币的二元难题因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体化造成的典型的米德冲突。一方面,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央行很难通过政策工具进行冲销,回购本币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体化,因此以汇率调节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调整内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间丧失,内外均衡难以同时达到。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以下就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四利四弊”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大益处

第一,有条件的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在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的情况下, 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 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这样, 对于广大居民而言, 消费进口产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一些企业而言, 如果其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 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 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 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在这里要注意如果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大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 那么人民币升值则不利于进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

第二,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引起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而人民币升值正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简单地说“不”,看似振奋人心,实则于事无补。因为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它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四大弊处

第一,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 企业利润下降, 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 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 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 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 有的几乎为零, 面临着生存危机。

第二,失业压力会加大。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而这些出口企业中, 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 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第三,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 造成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 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 流动性过剩; 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其产生的“ 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样使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第四,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2010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8473.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五、结论

我们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进行利弊的权衡。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民币升值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大于弊。

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确保我国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且扩大内需也需要一个过程,贸然减少出口,大量的外向型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破产,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内部需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前,外部需求依然会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动力。如果大幅调升人民币汇率,大多数出口之中小企业恐濒临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使刚复苏的经济再次陷入危机。而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汇率更具有弹性,也将使人民币在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如仍维持现状,保持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受到较大损害;导致国内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加重经济失衡程度等。

总体说来,在长期中中国保持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至关重要,而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提倡三性:渐变性、内生性和可控性。中国保持一个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期内,人民币在经济的可适度范围,小幅升值、弹性浮动将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有其必要性的。所以,在我国相关改革完成之前,名义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不仅仅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反倒可能带来许多无法应对的潜在风险。我国应顶住国外压力,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成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驾驭好人民币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晓杰,高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

[2]石磊. 美元贬值并不必然推动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国际金融, 2009;11

[3]石磊. 升值预期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再现――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国际金融, 2009;07

第4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一、对调查企业的样本企业数据的整理报告

(一)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调研向农产品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41份。样本企业出口额8.21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7.1%;涉及企业员工总数13 262人,其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15家,外资和合资企业23家,分别占样本企业的7.3%、36.6%和56.1%。

流通型企业2家,生产型企业39家,分别占95.1%和4.9%。

自营出口类型28家,加工贸易型12家,型1家,分别占68.3%、29.3%和2.4%。

涉及的主要产品为杂粮类4家,水海产品16家,水果蔬菜类4家,干坚果类5家,其它类12家,均为加工类企业。

企业出口规模划分:年出口额2 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年出口额1 000万美元以上,2 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15家,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下的12家,占比分别为34.1%、36.6%和29.3%。

2.出口综合情况调查

因汇率变动影响企业销售净利润总计7.2亿元,影响现金流量1.99亿元,影响当年出口26.51亿元(折美元3.46亿美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56计算)。

受人民币升值影响,41户企业中,7户在2007年已亏损,占样本企业的17%;如果人民币再升值,预计2008年1~6月的利润“一栏中,有13户企业预计会亏损”,占样本企业的31.7%。

3.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影响”弊大于利的29家,占71%;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调整贸易结构影响”利大于弊的26家,占63.4%;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影响”利大于弊的只有8家,仅占19.5%;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31家,占76%;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基础薄弱的农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弊大于利的多达35家,占85.4%。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对“企业是否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选择会的只有4家,不会29家,没考虑的8家;对“哪种汇率调整企业更能接受”,64%的企业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对“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是否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选择不放弃的16户,占到24.4%,选择放弃的23户,占56%。

(二)机电产品出口样本企业调查问卷的情况反映

1.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对机电产品出口调查的样本企业共计66户。其中: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30户,外资及外资合作企业27户,国有企业9户,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45.4%、41%和13.6%;出口形式方面,自营出口36户,加工贸易出口12户,分别占样本企业的54.5%和18.26%;出口产品种类方面,成套装备出口的28户,单机出口的22户,零部件出口的10户;企业类型方面,63家为生产型企业、样本企业2007年出口额51.19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值的57.23%。其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出口额分别占样本企业出口额的5.1%、87.2%和7.7%。

2.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的综合影响(见下表1、表2、表3)

3.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

在汇率、产品价格、反倾销及其他因素中,31户企业选择汇率因素,23户企业选择产品价格,1户企业选择反倾销,2户企业选择其他项。选择汇率因素和产品价格因素的分别占到47%和35%。其中,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近50%。

在“2007年包括汇率在内的各项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变化影响程度”一栏中,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4户企业选择了退税率调整,26户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价格变动,5户企业选择了人工成本调整。其中在选择汇率因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15户,占比达到56%。

在选择“原材料价格变动”因素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占比达到62%(16户),其次为民营企业(5户)占比达到19%,国有企业排位再次。

4. 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

在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方面,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开拓国外销售渠道”弊大于利的企业38户,占58%;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出口企业在华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企业20户,利大于弊的11户,其它为“没影响”或未予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调整贸易结构的影响”利大于弊的11户,弊大于利的18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的影响”利大于弊的企业26户,弊大于利的4户,无影响的12户,其余未填列;选择“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25户,弊大于利的16户,无影响的13户;选择“人民币升值对传统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影响”中的利大于弊的10户,选择弊大于利的31户,选择无影响的10户。民营企业选择弊大于利的企业占填列企业的61%。

企业行为调查方面,选择“会趁人民币升值扩大海外投资”的8户,不会的14户,没考虑的34户。没考虑占填列企业总数的61%;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跑升值”的企业49户,占比78%。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的14户;选择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企业会放弃外贸业务的1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24%,其中民营企业12户,占被调查的民营样本企业数的40%。外资合资企业4户,占被调查的外资合资样本企业的14%。选择不会放弃外贸业务的46户,占被调查样本企业的70%。其中9户国有样本企业有8户企业选择不放弃。民营企业60%选择了不放弃;在16户选择“放弃”的企业,选择汇率升至6.9:1时放弃的3户,选择6.5:1时放弃的10户,其中6户为民营企业,4户为外资企业,选择6.0:1时放弃的2户。民营和外资企业各1户。

(三)对钢材出口企业调研情况的综述

1.2008年上半年,钢材出口价格一涨再涨,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的反映相对平淡。近几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开始贬值,到2007年,美元进入了快速贬值期。美元的贬值刺激各国对钢材等主要商品的进口。2008年6月,随着国内CPI上涨和国际铁矿砂的进口价格再涨,钢材主要品种的出口价格再创新高,且出口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国内销售的盈利水平。热轧卷板、冷轧板的出口价格均超过1000美元/吨,价格增长同比超过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出口积极性高涨,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不再更多地关注。

2.人民币汇率升值使依赖原料进口的钢铁企业成为汇兑的受益者。随着国内铁矿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对铁矿原料进口的依赖性加大。辽宁省进口的铁矿砂逐年增加,到2007年已超过1 500万吨。由此,本钢集团和鞍钢集团等钢铁企业成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受益者。

3.企业反映,当前在出口中,他们最关心的是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包括对部分出口产品是否可能再加征出口关税,是否会进行数量限制。同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国际钢材价格的走势,特别是出口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经营风险。贸易摩擦的增多,也是钢铁企业关注点。

综上所述,钢铁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之所以反映比较平淡,主要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出口利润率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企业出口效益突出所致。

二、我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当前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

(一)出口增速逐渐受到抑制,进口增速趋向逐年提高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是基于以下4方面的表现:

一是出口的增幅变化。2005年至2008年前7个月,辽宁省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0.8%、20%、24.72%和18.5%。虽然2007年在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了13.39%的情况下,辽宁的出口增幅不降反升,表面上看,背离了汇率水平变动与贸易发展之间变量关系的常理。但如果深入分析,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仍然存在。2007年,辽宁出口实际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和钢材出口的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了34.3%,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1.5%,两项对辽宁出口增幅的拉动就达到了12个百分点。相比下之,辽宁省的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负增长在持续加大;纺织品服装类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的增幅继续回落,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高增长,但其当年的增幅较2006年增幅还是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仅是机电产品和钢材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高增长所拉动的地区贸易增长,并不能说明出口受到抑制这一现实状况的不存在。2008年辽宁省出口增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今年前8个月,辽宁出口虽然同比增长了18.5%,但纺织品出口的增速继续在下滑,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幅仅达到22%,同比减少了13.2个百分点。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仅实现了11%,增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可见汇率升值强度的增加对我省出口的抑制能量仍在持续增大。

二是从样本企业反馈的数据分析。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到2007年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3.46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16.1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影响辽宁省农产品样本企业的出口6.34亿美元,影响机电类样本企业的出口28.6亿美元。这些数据从侧面证明了辽宁省今年出口增长之所以困难重重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直接关系这样一个现实。

三是随着3年来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能还在不断加大。近10年,中国的出口像一辆高速飞奔的火车,在外向型经济和汇率高估作用的推动下,以从未有过的高速度行驶。这种高速行驶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并不会在汇率制度改革一出台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初期就会嘎然刹住。汇率的传导机制也决定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将经历一个过程。样本企业的数据证实了这样一个原理。机电产品类企业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其对出口的影响也在逐年加深。每年减少出口依次为6.44亿美元、7.02亿美元、16.1亿美元。预计2008年1~6月将达到28.6亿美元。而那些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汇率持续升值对经营的冲击,还有更多的困难迎面而来。

四是进口增速在逐年提高,但进口产品的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2005年至2008年7月,辽宁省的进口增速分别达到13.2%、14.2%、20.32%和34.1%。进口增速逐年提高。2008年前8个月的进口增幅不仅大幅提高,且超过出口增幅15.6个百分点。可见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传导机制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然而,这种进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动力,并非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设想的重大装备和技术进口的扩大上,进口产品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二)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出口统计掩盖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冲击强度的真实性

根据大连海关提供的情况,我国目前海关出口统计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出口企业报关单的外币币种与当日美元与其币种的汇率,直接折算成美元加以统计。2007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贬值了17.7%、12.3%、6.1%,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升值或贬值都将对出口统计发生影响。在我国,虽然贸易结算货币中,美元依然占较大的比重。但是欧元、日元、英镑等可兑换货币在出口结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在人民币兑换美元大幅度升值和美元不断贬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在出口成交中积极寻求以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为结汇货币。一些企业还常常在出口成交中通过用美元与欧元等其他外汇“混合组价”方式来减少汇率风险。我们通过对一些外贸公司以及一些出口国际市场需求较旺产品的企业的调查发现,欧元、日元等外汇的结汇量有明显上升。因此,在我国海关的出口统计中,这些对美元升值的外汇折算成美元时,由于美元对这些货币的贬值,会增加我国以美元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海关出口统计额,形成出口统计中的“虚高”现象。

另外,近两年美元大幅度贬值也会形成我国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现象。随着美元的贬值,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支付能力随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就会由于这一因素的变化而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的产品交易价格中,购买者必须以支付更多的美元来补偿美元贬值对出口产品的“价值”损失,这也会使我国海关出口统计表现出“虚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海关出口统计的虚高,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作出定量的分析,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掩盖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产生的冲击强度的真实性的实质是存在的。

(三)不同产业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承受力的差异性

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承受力的差异性是由复杂且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般而言,企业承受力的强弱除了受行业特点、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进出口占经营的比例、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等因素影响外,根本的还是市场占有率和产品价格(成本)的相对优势这两个要素。出口价格是产品成本的价值转移,而在价格的相对优势中,企业的技术含量是形成相对利润的最主要的竞争力来源。这种竞争力又恰恰是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最主要支撑点。通过对样本企业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相同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的技术价值转移程度越高,对汇率升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在辽宁,农产品出口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为最弱。辽宁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是以原材料加简单整理和粗加工为主要特征。在价格的组价中,主要是原辅材料价格加上人工成本,技术价值低。因此,薄利和高度依赖市场价格走势是其产业当前最重要的出口竞争力所在,因而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最弱。2007年,全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大量鳕鱼加工,因汇率问题使成本无法接受而全部退出市场。辽宁省水海产品出口的重点地区丹东市水海产品出口企业也因承受不了人民币汇率的一升再升而出现全地区性的负增长。

与之相反,我省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虽然也在承受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较大压力,一些企业的出口也有萎缩,但总体上仍维持着较好的经营规模。有的企业甚至还实现了高增长。这种承受力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样本企业反馈情况的对比反映出来:一是机电类样本企业在选择各种因素对出口销售成本的影响时,只有27户企业选择了“汇率因素”,仅占样本企业的40%。而农产品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占31家,占比达到了76%,与机电产品类样本企业的选择比重多出了36%。二是机电产品类企业在选择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放弃外贸业务的只占样本企业数的26.2%;而农产品类的样本企业选择此项的企业比重占样本企业的71%,差异性更加明显。三是同属机电类产品出口企业,由于技术价值含量的高低,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承受力也有差异。如电讯设备零件、电动机虽属机电产品类,但由于大多为传统的出口产品,其新技术开发的价值含量较低,在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出口出现下滑。相反,沈阳机床厂的组合数控机床,由于拥有德国的专利技术,在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状况下,出口仍然连续3年持续增长。预计2008年的出口增长将超过60%;大连造船厂由于拥有制造海上活动式钻井平台新技术,2007年的出口增长超过了80%。由此可见,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各行业、各类别乃至行业内部之间的企业承受能力的差异性更加凸现。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下去,这种差异性将继续分化。

钢铁行业同样存在着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问题。但是,此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钢铁行业承受力的考量处于特殊状况下。在国际钢材市场需求旺盛,价格逐年上涨和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几乎被抵消。加上人民币升值对其进口带来的汇兑收益,其产业对汇率升值承受力的考量也就难以把握。应当说,这只是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如果对钢铁行业出口进行深入分析,钢铁企业乃至行业内企业之间对汇率升值的承受力的差异性依然存在。2007年,我省以建筑钢材为主导出口产品的北台钢铁集团,就是在汇率升值以及关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与出口热轧卷板、冷轧板、船板、彩涂板以及重轨等深加工产品的鞍钢集团、本钢集团依然保持出口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已到临界点

从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状态分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出口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占主体地位;二是出口企业处于资本积累偏弱,企业净资本积累偏少,设备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三是大多数出口产品尚处于简单加工、挑选整理或粗加工的工艺水平,仍属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对农业产业和劳动力就业涉及面广,与农民增收和地区就业关联度较大;五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个产业的开放度仍有较大差距,其产业竞争力甚至比纺织服装行业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要弱;六是整个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兴旺时期,投资者、经营者和广大农民对通过扩大出口,积累资本,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较高,寻求发展的愿望迫切。由于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以上几个主要特征,汇率变动水平与产品国际竞争力两个变量紧密关联的常理就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受汇率升值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更加紧密。

(1)样本企业反馈情况

首先看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的影响。自2005年7月至2007年,因汇率升值使样本企业减少销售净利润7.24亿元,按户均计算,平均每户累计减少净利润1 750万元。经统计,全部样本企业区间全部出口在16亿美元左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则平均减少净利润0.46元,按2007年人民币汇率计算,每美元出口减少的利润相当于利润额的6.01%。这种描述,至少可以说农产品样本出口企业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农产品的每美元必须有超过6.01%的平均利润率,否则将可能产生亏损。如果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之间的应交税金,出口每美元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更高。应当说,对于大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看,要达到这样的平均利润水平是并不容易的。我们在与企业交流时,企业普遍认为,5%的利润率已是很理想的订单了。

其次,在调查问卷中,有19户企业预计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将在2008年产生出口亏损,占到样本企业的46%。这样的比例明显偏高,说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汇率升值中被吃净。

再次,在问卷中有56%企业选择了“人民币继续升值,将考虑放弃对外贸易业务”这种无奈的消极态度,其中81%的企业把人民币汇率选定在6.5:1的水平上。

最后,由于利润的下降,引起了企业现金流的下降,虽然不到2亿元,并不算多,但对于这种发展水平的企业,户均减少500万元的现金流,必然衍生出融资困难这一实际问题。而现金流和信贷支持又恰恰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经营中最大的瓶颈。收购资金不足,现金流不足,足以把企业拖垮。

(2)通过企业了解到的现实情况

如前所述,2008年,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正陷入10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前8个月出口增长乏力,除了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因素外,资金不足、出口检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水、电、运费涨价过快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出口企业悲观情绪,盲然不知所措的惶恐情绪正在蔓延。甚至是那些近几年来在地方财政支持下,一直加速成长的企业也因汇率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出口出现下滑。企业反映,汇率升到这个水平,有单的作不了,差不多够得上的,因不知汇率还会升到什么水平而又不敢接。虽然企业也想通过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避险,无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太苛刻。除此之外,资金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收购和生产资金不足,而银行(市、县级)偏紧的信贷政策使企业寻贷无门。这两大因素,已经成为目前多数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甚至一些骨干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描述: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下,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出口换汇成本已到临界点。特别是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在上半年的再次快速升值,汇率问题给农产品出口企业正常健康的贸易发展已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加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困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始面临着重大决策调整与企业生存方式的抉择。

(五)仅靠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难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集中表现在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上。巨额的贸易顺差不仅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带来了压力,而且也对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矛盾。中国的贸易顺差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中国多年来实行的鼓励出口战略,建立起巨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伴生出这种失衡现象。准确地说,近10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由快速发展逐步走向过快发展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和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出口的行政干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多关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这一政府“政绩”的关系,轻视、不注意进口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长远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态度,使进出口失衡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进行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但不应当过高地依赖用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手段来解决。

(六)短期内的人民币持续大幅度升值,无法解决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这一重大课题

按照一般的贸易与产业发展理论分析,一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是贸易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础。国内的粗放型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结构特征: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为了改变这种结构,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外经贸发展战略,并通过品牌扶持,财政政策促进等多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其占出口的比重连年提高。但是,其出口产品的主导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决定我国当前出口产品结构的经济结构。另外,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发展定式思维,习惯性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地方领导对增长“业绩”的渴求,巨大的经济集团的利润再分配,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过程与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条件的约束,也客观上决定了这一转变和升级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和需要时间的历史过程。汇改3年以来,还没有数据能充分地证明转变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改革目标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效。笔者认为,把汇率政策作为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工具,并采取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的强力手段来达到快速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一重大战略性目标,是不现实的。

三、汇率政策与企业应对措施的思考

(一)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不仅仅是面临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带来的压力。国内CPI的上涨,用工成本的上升,贸易政策的从紧调整等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制约出口企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建国以来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虽然这些政策的不断约束可以抑制出口,并推动进口,从而使外汇顺差减少,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减轻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但这样下去,会使出口企业生产受到破坏,使我国经济社会的细胞受到大的损害。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制约,一旦我国出口市场丢失过多,企业生产与经营受到的打击过重,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不仅仅是不利,而是有害。另外,我国的GDP增长的结构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的依赖性,如果出口过快下滑,会增加我国的经济滞胀风险。这不仅仅是我国对外贸易是否能实现科学稳定发展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能否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在增加浮动特性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这正如中国古人治水之策,可疏而不可堵。

(二)发挥政策导向和聚集作用,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

对加快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当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在政策上,不仅是一般号召或给予支持。通过加强贸易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相互协调,切实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政策聚集作用,像当年扶持出口那样扶持企业创新项目,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产品升级的主体。对此,为了节约推动工作的政策“成本”,可以先采取有选择、有条件的示范试验。虽然提出这样的思路,或许会使人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但在目前维持人民币强度升值的价值基础已发生明显变化的形势下,发出这样明确而有实际动作的信号,不仅对减轻人民币汇率持续再升值的压力,坚定企业做强出口贸易的信心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今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提高竞争力是出口企业增加承受力的根本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无论是何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面临市场环境对企业承受力和竞争力的考验。企业的承受力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而竞争力则是发展问题。承受力是竞争力的基础,竞争力则是承受力的条件。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2005年汇改以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贸易摩擦增加,而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资金成本上升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偏紧的相互共同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出口企业要应对这种环境,仅仅采用金融工具避险,进一步压缩经营成本等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已远远不够。企业要应对市场和政策环境风险,增加其承受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应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压力挑战,企业合纵连横是必须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是以资源最优化组合和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为主要发展特征。这种资源组合不仅包括企业以重组、兼并、互相参股等方式的资本组合,而且还包含了经营管理模式、营销决策、重要资源以及劳动力调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形成行业集中度高、优势资源互补、加长产业链和避免相互竞争,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应对市场竞争风险和政策环境风险的回旋余地,从而以最大便利获取自己的资源,降低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客观上会迫使企业实现企业间这种合纵连横的战略选择,而且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也要求出口企业必须作出这种选择。

二是再造出口企业价值创新。创新是微利时代获取较好利润的法宝。首先,创新的内涵不仅包括技术、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管理模式、营销决策、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创新。企业必须要由成本战略转向技术和服务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和更完善服务的提供,并加快实现从“原产地加工”到“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经营的升级。其次,有实力的出口企业应抓住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时机,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跨国资源配置,开辟多元化市场。生产初级产品和常规产品的出口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部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政策的成本优势,通过资本重组、兼并、产品生产转移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再次,出口企业必须实现“我生产什么”到“我有什么核心技术”的价值观念转变。在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代,生产什么并不是价值转移并实现价值增值最有力的企业竞争力,而拥有什么核心技术,采取什么“创新”则是创造企业发展空间的核心价值。当然,基于我国出口企业组织结构多层次、产品多元性,且中、低端产品过多的现实特点,要真正实现这种价值创新还需要走过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实际压力,已告诉我们的企业家,只有加快企业“价值”创新的建设步伐,才是最有效的应对之举。

课题组组长:林国军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姚建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觉 东北财经大学

张华 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

姜明群中化辽宁公司

葛 伟辽宁佳益五矿股份有限公司

段敬东辽宁时代集团公司

郭鹏任辽宁对外贸易会计学会沈阳分会

第5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SDR是IMF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是一种补充性的国际储备资产。SDR货币篮子在现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大支柱”基础上,顺应时势将人民币纳入其中,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是国际金融格局演变过程中极具标杆意义的重大事件,因为这将是SDR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首次真正新增组成货币,同时也是第一次纳入发展中国家货币。

IMF评估一种货币是否能够被纳入SDR,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货币发行国必须是大型出口国;二是货币必须“可以自由使用”。这两条标准中的前一条,对于中国早就已经不成问题,而后一条恰当的考量方式,还是应首先将其诠释为一个动态、弹性的演进过程。

人民币“可以自由使用”的演进过程,一方面,清楚无误地反映在中国快速推进的对内对外金融开放,譬如就以近期而论,中国相继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基本放开了利率管制、对境外央行等官方机构开放了银行间市场、自贸区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等。这些坚实举措,以及由此勾勒出的稳固趋向,持续提升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公、私部门对人民币的使用。

另一方面,人民币“可以自由使用”的演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的酝酿与积累往往不是线性的。在某个临界点的前后,金融自由化的风险可能会有比较突然并且显著的变化,譬如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些资本外流及外汇储备下降的迹象,而这些迹象在人民币加入SDR后又会演化为何种态势,目前至少还需要审慎地观察并辅以必要的宏观节奏把控。

上述两方面中的后一方面,正是人民币加入SDR尚有一些争议的原因所在。国外有些人士可能会认为人民币“放”得还不够,国内有些人士则可能认为人民币“放”的风险不太好把握。这类疑虑对于任何复杂、敏感、重大的变革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对立的观点有助于主事者综合考虑,勉其“不及”又避其“过”。

第6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人民币国际化

回顾历史,国际货币体系的每次变迁,都是伴随着严重影响世界的重大经济危机和政治变革,客观反映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此次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们更为清醒的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也为改革和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

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限性

牙买加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当前货币体系功能的发挥已不能完全适应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本位机制受美国经济和美元信用影响,基础不稳定、不牢固。自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导致近年来美元币值一路下滑,加剧了各国特别是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现实利益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外汇储备分配失衡和“美元悖论”显现的今天,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过度积累,使其面临着巨大的货币风险。这些都会冲击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助长了国际金融投机活动,金融危机风险大增。尤其是在中心―――汇率制度架构下,经常会出现大国侵害小国利益的行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和复杂化。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多样化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健全的一面。国际收支虽然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渠道加以调节,但各种渠道本身都存在着缺陷,比如汇率调节机制受出口商品弹性限制、利率机制的副作用、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竞争导致贷款约束放松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积累,而且相互间的协调也难以实现。

二、展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形势下的内外部机遇,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趋利避害将本次金融危机的损失弥补到最小,而且作为一股新的制衡力量也能有力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迅速重构和稳定运行。

(一)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1.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6.0%,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 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2.人民币国际地位迅速崛起,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人民币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可和接受,大量人民币在境外流通,成为支付、贮藏的硬通货币。

3.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蔓延,国际上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不断高涨。中国是此次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人民币可以在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是应对当前危机和挽救国际市场信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说,当前的金融危机正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绝好时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及其策略

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途径及其策略。

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是提升人民币公信力和货币合作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银行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也应该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整个金融业和宏观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第二,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实现完全可兑换是一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在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可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三,主动建立和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可以在组织内部扩大人民币的作用,提高人民币的地位。目前倡导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扩大中国和人民币影响的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2]李建军,田光宁.三大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比较与启示.上海金融.2003.9.

[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汇率改革 成本收益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

汇率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汇率体制,二是外汇平价。改革开放以来,以汇率水平的变动走势为标志,我国汇率改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4年,在实施汇率体制改革的同时,汇率水平不断贬值,改变了长期扭曲的状态;从1978年的美元兑人民币的1:1.5贬至1994年一月的1:8.70,在贬值的同时也放松了外汇管制,恢复和扩大外汇留成制度,实施外汇额度交易。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宣布参照外汇调剂中心的汇率水平确定官方汇率,使官方汇价与市场汇价并轨,且取消外汇额度。

第二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21日,这期间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实施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经历了从名义上有管理的浮动退守到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保持汇率稳定,我国采取了企业强制结售汇、商业银行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和央行干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

第三阶段:从2005年7月21日起至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此次汇率调整主要来自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走强,双顺差持续发生,热钱大量流入,再加上央行的强力干预,甚至不惜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要保持汇率稳定,一方面人为地扩大了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又抑制了外汇需求,于是,在美元不断走低的情况下,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根据巴拉萨—萨谬尔森(Balassa-Samuelson)效应,如果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则经济增长势必受到影响,对于非贸易部门来说,汇率波动会拉动这些部门的工资以至整体物价水平,可以让一国长时期内丧失竞争能力,如同日本过去的十多年那样。可见,汇率波动国家竞争力GDP增长之间是一种因果依存关系。根据巴—萨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强,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导致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长期压力。

当前人民币汇率体制存在的问题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货币政策的制约:

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致力于维持固定汇率。国际收支的失衡会促使货币供给发生变化,货币供给受到维护固定汇率的官方干预的影响,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自1998年以来,我国产生了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的矛盾,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最大时达到3.2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受到更高挑战。在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是必然的和经常的,不能形成市场均衡汇率(陈平2002),央行对外汇交易的干预必然是频繁的。因此,随着资本流动障碍不断减少,在“汇率非均衡”到“汇率超稳定”的实现过程中,我国的货币政策将经受更高的挑战。

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执行货币政策。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的结果和残差项。同时,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

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引起社会资金分配结构的变化,资金充裕和资金匮乏企业并不能在相同的成本收益水平下使用资金,客观上造成了社会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货币政策在维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约束下,分配给内向型企业的资金只能缩减。

我国现行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8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汇率;利率

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以及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比较重要比较活跃的经济体。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的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经济过程,也就是由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达到国际化程度要有三方面的标准:一是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不仅是我国大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流通,也就是说,比如在美国我们也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进行交易;二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成为国际上主要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这意味着当人民币国际化以后,美联储或者欧洲央行将能够选择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三是在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量的比重进一步加大,达到一定程度的比值。

当前货币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人民币国际化能使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替代性增强,意味着我国的影响力增强,不仅能改善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带来各种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能增强我国的政治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世界政治格局。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第一,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只有当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民币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将会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地投资者选择人民币进行投资,更多地贸易通过人民币进行结算,增强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不断促进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第二,间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成为国际上主要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这会促使国家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使更多地国外投资银行可以走进来,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具竞争性,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参与更多地国际竞争。这能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间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降低汇率风险。对于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企业来说,汇率风险对其利润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和投资,则他们的利润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更是大大提高了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它不仅能给我国带来多种好处,同样,如果对其认识不彻底,处理问题不得当,也会给我国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具体如下:

第一,增大了国家调控的难度。当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将会有大量的人民币流动于世界市场,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会降低,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难度将会加大,进而会削弱国家的调控效果。

第二,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的国际化,会使我国经济金融遭受外来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一旦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就意味着资本可自由出入境,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渗透将不可避免。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形成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不成熟状态,人民币国际化,开放资本市场以后,我国的金融机构将会面临更强烈的竞争和挑战。

第三,增大我国对金融界的监管难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央行对国内外的货币需求监测将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增强,套利、套汇、投机等行为将会加剧,国家对金融界的监管难度加大。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有弊,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握关键因素,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制约因素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例如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额增长迅速,甚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等,但是想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认真分析在目前状态下,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

(一)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美元、欧元等能成为世界金融市场主导国际货币,与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内部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完善的、足够大容量和足够多本币计价金融产品的金融市场。与之相比,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性较小,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关于国际范围内的资产配置、资金流动提供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对国内外投资者不具有吸引力,同时,以本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数量相对较少,流动性不强,无法满足海内外拥有储备资产的需求,阻碍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所以,拥有完善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二)汇率决定机制与货币国际化要求不相符

要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推进,必须要求人民币可兑换程度进一步加大,从而最终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由“三元悖论”可知,在开放经济中,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者。对于我国而言,要想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必须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资本市场开放性增大,即资本基本可以自由流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我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强调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为人民币国际化中要求的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仍与货币国际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利率决定机制与货币国际化要求不相符

在开放经济中,国内外的利率差会促使投资者进行套利行为,从而影响一国货币的需求,进而影响一国的汇率决定,故利率的市场化是理顺国内金融市场资金产品价格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必然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决定机制。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应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存款利率而言,要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需要更多地努力。这主要是要求进一步放松利率国家决定的权利,打破银行业以赚取利差获取利润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利率汇率市场化决定机制,实现人民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进一步流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市场背景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正在逐渐推进,但是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尤其在美国的经济影响力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将会受到来自经济和政治双方面的压力。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美元之所以能够国际化,与美国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是分不开的。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就是,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引导促进高精尖产品的生产,在国际贸易中,改变世界工厂的地位,改变中国制造的标志,实现向优质高端产品出口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促进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只有金融市场体系符合货币国际化的要求,人民币才能更好的在国际上流通,目前人民币流通量比较小,是阻碍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流通基本仅限于亚洲区域,而且主要是随着旅游业、区域贸易和人口流动流通的,在更大的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流通量根本无法与其他几种国际化货币相提并论,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不适应货币国际化的要求。只有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才能真正增加人民币的流通量,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促进汇率和利率机制改革

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促进汇率和利率机制改革。只有符合货币国际化要求的汇率和利率机制,才能更好的保证货币国际化。鉴于我国的国情及经济现状,我们不一定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汇率利率机制,只是在长期来看,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会慢慢改变。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利弊兼有,从总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利大于弊。就目前而言,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应该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在伴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实现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应美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学报,2011年5月.

第9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浮动的历程。在汇率改革进行的3年多的时间里,要说亮点,2008年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持续了两年多的单边看涨年底终结;在这一年,贬值和升值的不同预期开始同时出现。这一切都让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充满了不可预期性。或许,这种双向预期的出现,才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浮动”之义吧。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 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

3.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目前中国仍是双顺差,外汇市场的根本压力是升值,而非贬值.目前的出口收缩主要是来自外需减少,中国出口对于外需敏感,对于汇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过贬值促出口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对出口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内需,靠贬值促发展,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

4.国外舆论环境分析

(1)长期内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和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开始会加强。2008年12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讲话中,两次提及人民币问题,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他说:“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此作为解决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部分改革办法。”他希望人民币升值,以缩小美中贸易不平衡。新选总统奥巴马则被认为会比布什更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在竞选时也多次表示将督促人民币升值。因此,美、欧、日企业家都对此极为敏感,认为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趋势,对他们的影响是致命的。

(2)东亚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撤出,对他们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产生冲击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引起东亚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承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测

在对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做出预测前,我们有必要从美元的价值角度再分析一下人民币和其它主要货币的价值

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60%的美元如今在美国境外流通。这无疑意味着美国的过度货币发行,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钞票印得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本币贬值。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是人民币被低估了,而实质上来看,则是美元被高估了,不是人民币应升值,而是美元在贬值, 这不仅是针对人民币而言,对所有的主要货币,美元都存在高估。

一个强经济一定是一个强货币,但这个强货币并不代表对其他货币的汇率不动,美国是一个大国,美元是浮动的汇率,美元也是个强货币。我想中国人民币汇率未来的方向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人民币首先是一个浮动的,有弹性的汇率,同时它也应该是一个强货币,因为我们背后有着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支撑,它一定是一个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的货币,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从外汇管理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但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根据综上所述,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小幅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将来在亚洲地区货币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下滑,2009年上半年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即既不能使人民币大幅贬值,也不能放任其升值过快。币值稳定将对汇率、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9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缓解,商业银行对企业信贷的恢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有可能开始增大,进入一个有升有贬, 相对小幅升值的通道。

2009年人民币汇率这种有升有贬总体基本稳定的走势将是中国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一个占优的策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着:《国际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