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精选(九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第1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崇明县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06-02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以下简称农业推广)工作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方法选择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创新成果的传播和采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农业推广方法并加以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一定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及时且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再好的推广内容,如果方法选用不当,可能收效甚微或者完全失败。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把握各种农业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对各类农业推广方法灵活地加以选择和应用,才能更有效的地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

1 农业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应用条件

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分类方式也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

1.1 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利用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将有关农业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的方法。信息传播的高权威性、高时效性、及沟通的单向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一般来讲,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介绍新技术、新品种;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相关信息;病虫情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指导性防范措施;针对推广对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推广成功经验等情况。

1.2 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在同一时空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的多个目标群体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其特点有: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等。集体指导法可分为小组讨论、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小组讨论能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可以倾听多方意见,但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的主题和主持人的水平,且人数太多时效果往往不理想。示范对于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短期培训针对的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力求通俗、易懂。实地参观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农民亲眼目睹新技术及其效果,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但费用较高。

1.3 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户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个别指导法主要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农户访问是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在访问活动中要提高效率必须精心考虑,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其中的技巧与要领并及时总结。办公室访问则应注意时间与地点的安排,应尽量便于农民来访,但由于来访农民数量有限,不利于新技术迅速推广,且来访农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千差万别,可能会对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信函咨询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少。电话咨询虽然快速高效,但受环境和费用的限制较多。

每种农业推广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对于不同的推广内容和目的,效果反映各有不同,因此在具体的推广活动中要对多种推广方法加以选择,将不同的方法综合起来应用,使不同的推广对象、不同推广阶段都有有效的方法加以应用。

2 农业推广方法选择与综合应用的要领

当选择推广方法时,要考虑所采用的方法是否能达到推广的目标,不同的方法是否能很好地结合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整体,是否考虑到了推广对象的需求。总之,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以下要领。

2.1 考虑推广技术本身的特点 在技术推广中尤其要考虑各种技术自身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从而选择适当的推广方法。对于简单易学的,可通过课堂讲授和技能方法示范,推广对象便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复杂难懂的,则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刺激推广对象,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2.2 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 农业推广对象个体间有着年龄、文化、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多种差异,这决定了他们接受新技能、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时,要考虑推广对象的特点,适当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2.3 考虑新技术不同采用阶段的特点 农民在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在不同的采用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农业推广方法。一般而言,在认识阶段,应采用大众传播手段,在兴趣阶段要适当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试验采用阶段则要加强巡回指导。

2.4 考虑推广机构自身的特点 推广机构自身的条件包括推广人员的数量、素质、推广设备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效果。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机构应用大众传播推广手段较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应用个别指导法,结合开展培训等集体指导。目前,在推广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可提高推广效率。

3 对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的分析与思考

3.1 崇明县农业生产特点 崇明县全县耕地面积4.7万hm2,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全县农村人口占80%,农业从业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10%,40~50岁的占30%,50岁以上的占60%。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近年来,崇明县不断拓展蔬菜、特色瓜果、特色水产和特色畜禽生产。中兴镇的花菜、港沿镇的芦笋、绿华镇的柑橘、寒优湘晴大米等纷纷走俏上海市场,崇明大闸蟹、金瓜、白扁豆、白山羊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

3.2 崇明县目前常用的几类农业推广方法 基于崇明农业生产特点,目前该县在推广主导技术时,主要采用科技示范、入户指导、专业农民培训、大众传媒以及实地观摩考察和科普早市等方法。

从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3种推广方法分析来看,在推广工作中,集体指导法用得最多,个别指导法次之,最少的是大众传播法。个别指导法中以入户指导和农户咨询为主。从农民采用的推广方法的次数来看,上规模的农民合作社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接受新生事物的积极性较高,对媒体信息比较关注,能很好地将“希望的田野”、“崇明农业网”、“为农服务热线”等媒体主动利用起来。对于林果、水产、蔬菜等行业,集体指导、专家指导和实地观摩交流等效果良好,对周边农民起到了一定的幅射带动作用。而对于一些常规作物(如水稻)的栽培与虫害防治方面,由于人们对传统的种植技术不会主动去寻求太多的改进,主要以集体培训为主,病虫情报等资料宣传为辅。

3.3 影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的几个因素 农户会接受怎样的农业推广方法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最易于接受农户访问、实地参观等方法。因为对他们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容易学得会、做得到。而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推广对象则比较喜欢集体培训、方法示范等。此外,农户所从事的行业不同,种养殖习惯也往往不同,从而导致对不同推广方法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不同。

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一般分为认识、兴趣、评价、试验、采用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农民对推广方法的选择不同。据统计,在认识阶段,报纸杂志、电视、实地参观等大众传播方法比较有效,可以引起最多的人注意、激起农户的兴趣。在试用阶段,具体的指导(如科技入户、实地参观)可以帮助农户掌握细节,避免由于新技术的不正确使用,导致用户放弃采用。在采用阶段,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多,需要更多的信息咨询和专门指导。这一阶段,专家咨询、为农服务热线等就可以及时对新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此外,我县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比例不高,人才断层,知识老化,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方法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4 完善崇明县农业推广方法的措施

3.4.1 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农户的需求 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结合农时和当地种养殖特色,根据农民需要的信息、技术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推广方法,要着重考虑农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处的经济环境、所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等。

3.4.2 给农民注入“参与”理念,让农民主动参与推广 真正的“参与”是参与者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干预的共同作用下,由改变现时状况的行为动机所诱发的一种自发行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推广,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种养殖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对提高当前农业推广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3 以集体指导法为重点,改进传统推广方法 目前我县现有的推广人员有限,提高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配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基层农技指导人员,以扩大农业推广的范围。此外,还要帮助农民学习掌握网络的使用,让网络为农业推广、农村的发展服务。

第2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理论培训 技术培训 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6-01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困难期,办学职能仅局限在对口升学方面,导致办学萎缩。面对此种情况,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突破瓶颈,拓宽办学职能,改进办学模式,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农村职业学校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农村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就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当代青年农民有学习现代化农业技能技术的愿望,有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农村职业学校要把培训农民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要传授技术给农民,帮助农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和乡村产业结构特点,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切实为农民朋友创造创业平台,搭建致富金桥。只有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学到致富本领,走上致富道路,才能说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面,着重阐述一下农村职业学校怎样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一、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培训目的。农民培训目的不仅要科学合理,而且要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坚持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必须落实农村职业学校为农村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办学方针。切实为农村培养一批具有中专学历、懂科学、有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进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具体培训目标为:1.利用两年时间为县域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实用型技能人才。2.懂得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熟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专业技能。3.能够致富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二、抓好培训过程管理。农民的培训工作和对口升学的在校生培训不同,农民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管理,有很多家庭琐事需要办,他们没有整个学期的时间,不能整个学期的每一天都坐在教室里学习。所以,职业学校进行农民培训工作还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不能拘泥于一种培训方式。为此,农民培训管理应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技术理论培训管理。技术培训是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农民技术学不到手的话致富就属于空谈,会影响整个培训工程,会直接阻碍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所以,对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必须统筹规划、严格管理、教学落到实处。

1.学员第一年在职教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农学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学分积满,考试合格者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

2.组织学员开展社会调查,自定一项致富项目。技术理论学习合格的学员根据本乡、本村的主要产业和计划开发的农业经济项目,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后,撰写并提交“拟定致富项目”及可行性报告。学校针对学员的拟定项目进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论证,确定“拟定致富项目”可实施后,正式确定每位学员的致富项目。

第二部分:技术实践培训管理。这一步骤是培训工作的关键,也是在实践中检验技术时期,做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只有使农民所学技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农民心里才会踏实,才会愿意接受职业培训。为此,技术实践培训管理工作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责任落实到位。

1.建立致富项目实施负责组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要由职业学校领导担任,成员分别由职业学校教师和农民学员专业骨干成员担任;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组长聘请农业中心专家担任,副组长由职业学校领导担任,成员分别由聘请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担任。

2.抓好项目实施保障工作。一是协调乡村相关部门,帮助学员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缺的资金、土地、场地等问题,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二是职业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职能,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及时下乡指导,跟踪服务。

3.认真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相关领导要做深刻的动员讲话,强调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鼓舞农民学员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三、做细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节工作。用实践检验技术的过程中,每一个细枝末节问题都不能忽略,都要严阵以待。要用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每一位农民学员的项目,不能出现纰漏和差错,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科学严谨,才能使得整个培训工作获得成功,项目实施是整个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

1.根据学员确定好的项目明确任务。学员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本乡产业结构及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要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蔬菜大棚,庭院经济、农牧产品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经济等所学技术确定项目。

2.学员根据自己所确定的项目,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进行项目实施。方案要注明项目实施的时间、地点、规模;项目所需生产资料及数量和来源;项目所需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项目实施的方法和步骤;结果预测等内容。

3.项目实施时,学员要充分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场地选择、设施配套建设、品种筛选、生产资料准备等实施前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正常实施。

4.实施过程中学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跟学校或指导专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5.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经常下乡技术指导,现场解决问题,使项目顺利开展。

第3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精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侧重于应用,培养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培养既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又能运用农业与管理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与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其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的国内外最新成果[2]。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特点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均从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2010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设置,单独进行招生,但也有部分从参加学术型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以在职人员为主、通过参加全国GCT联考入学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他们在知识结构、外语能力等方面优于在职的农业推广硕士,但在实践经验上则较为欠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毕业后既可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职业,也可进一步报考博士深造,因此,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实践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理论基础。

1.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是三年制,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制也是3年,但因为以在职人员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且较为灵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为2年,因此,其培养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模式。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而且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减课程数目和学时。然而,就目前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实践而言,二年制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仍有“赶课”的现象,同时学制缩短后,每个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结合以上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分析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可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该部分设10个学分;(2)领域主干课,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不同领域如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物、植物保护等,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门案例研究课程,该部分设8~10个学分;(3)选修课,根据各领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条件开设,选修课包括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可选2门课程,该部分设4个学分;(4)实践教学,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该部分设6个学分。此外,每个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必修环节。

2.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上,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强调应用性,重点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上相应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要把讲授与讨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如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三下乡”等,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团队精神。

2.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因此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入学后第1年,以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工作室为平台,熟悉仪器设备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或开设第二课堂的方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途径了解、接触科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学后第2年,在研究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安排研究生学生进入各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所、实验中心等结合学位论文开展实践教学。办学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可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定负责人,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指导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决不是要放弃对它的学术要求,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的,作为“高层次人才”,自然应当有一定的学术要求[5]。论文要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要能反映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最好有一位是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评阅通过后才能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导师可以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

3.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的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是从学校内部相关领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中选任,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是从基层或企业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选聘。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项目研究、参与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各培养单位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办法,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要提高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专业学位教师申报横向课题,到相关的产学研基地挂职,以提高实践经验。聘请政府、生产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3.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材建设

多年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十分缺乏,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用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上课内容靠教师临时拼凑,缺乏系统性和先进性。教材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水平。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教材,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学校要激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的案例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师编写的高水平案例分析及课件制作应可作为教学研究成果。

第4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校,合作社,模式

 

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1000余个,是活跃在我县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而我们农职业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也要瞄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学校主动与合作社联合,不失为一个科学决策,能实现学校和合作社共同发展。

一、“学校+合作社”模式类型

(一)是单独组建型

对我校一些强势专业,我们根据专业单独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合作社,全面吸纳社员参加。我校养殖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2007年,学校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将灰天鹅养殖作为“带民致富工程”的发展项目,为此向盐城市工商局申请成立了“盐城市大可灰天鹅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学校建立灰天鹅养殖基地,安排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吃、住在基地,从灰天鹅的生理习性、生活习惯等方面对灰天鹅进行全天候的观察研究,反复驯化,终于使灰天鹅在射阳“安家落户”。按照“学校+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村户发放灰天鹅养殖宣传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让农民真正了解灰天鹅,喜爱灰天鹅,一方面免费向农户提供鹅苗,制定《灰天鹅养殖规程》、《灰天鹅繁育技术标准》,做好跟踪指导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集种苗供应、技术培训、保护价回收于一体的服务网络。通过现场观摩、登门指导等形式对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实行传、帮、带,合作社规模日益扩大,社员人数快速增长。据统计,三年来,已在全县范围内发展社员1000多人,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联合组建型

对我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均与县内相关合作社联合组建,主要实施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方面的合作服务。通洋镇农民栽培平菇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本地市场狭小,加之菇农信息不畅,大多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丰年不受益”的情况屡屡发生。学校在了解国内平菇市场情况和实地调研后,立即和该镇合作社联系,进行联合组建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突破当地市场限制,带领农民外出育菇,在北京、上海、成都等6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和外销窗口,引导近万名群众走出家门创业致富。学校利用每年7月份菇农回乡备料的时机,对社员集中开展大规模培训,先后举办“绿时空科技论坛”、“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要领”等讲座,让200多名社员获得了专业技术证书,2500多名菇农掌握了栽培、菌病防治技术。学校食用菌研究所利用科研优势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研究出多种适应不同气候的食用菌良种,免费提供菇农使用,并积极帮助新育菇农联系筒袋、菌料和药品等,并且辅导菇农改进了装袋机、拌料机、注水器等生产配套设备和技术,大大降低了菇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和效益。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时通报各地行情,帮助合作社农户解决技术难题。至今年4月,该合作社社员农户达到了2

258个,产菇13万吨,创产值近3亿元,获利1亿多元,人均增收4000元。

(三)是宏观指导型

对我校目前未开设的专业,学校自身力量相对不是太高,我们采用宏观指导型,重点在政策、信息和管理等方面指导合作。如千秋镇爱民米业专业合作社,以爱民米业公司带动农户,形成了江苏省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庆缘康蜂业合作社,以庆缘康蜂产品厂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组成合作社;洋马镇天香菊花专业合作社,在全国17个主要药材市场建立了办事处,年销售干品菊花4000吨,占全国干品菊花产量的50%。对这些大的合作组织,学校在技术上虽然不是太强,但也和他们合作,主要提供策、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服务。

素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称,中药材是其支柱产业,全镇药材种植及辐射面积达10万亩,品种近300个,其中尤以菊花、丹参有名。但由于信息不畅,法律不强,过去药农们吃过不少苦头,药材收获后无人要,有的经纪人违约,烂掉倒掉的药材时有发生的,药农损失很大。我校了解情况后,及时和该镇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该镇举办了多场法制讲座,帮助合作社联系经纪人,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各地需求状况,吸引全国各地诚信的经纪人来合作社做客签约。在学校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洋马菊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新开发的“天马”菊花茶畅销大江南北。去年,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增收1万余元。

二、“学校+合作社”的意义

(一)、“合作社+合作社”体现了农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模式。

合作社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是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各国乡村建设的经验表明,与其他产业与职业相比较,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中发展合作社经济,对于改善他们的地位,缓解他们与其他产业和群体的失衡,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学校在这一时期及时向合作社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并引导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其为农服务办学方向的具体行为体现。同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合作社,也开辟了新的实验实习场所,扩大了空间,在合作社中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实了自己,从而也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模式。

(二)“学校+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学校+合作社结合后,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学校根据庆缘康蜂业合作社蜂农随花期迁徙流动的实际,利用冬闲时节组织培训蜂农1000多人,协助合作社逐步完善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质量追踪、内部奖惩、“二次返利”等制度。如今,庆缘康蜂业合作社已有社员2000多人,生产的“妙语”蜂产品作为国家唯一免检蜂产品,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0%,蜂农人均年收入已达5万元。,模式。另外我县“甘露”牌菊花、“千叶”牌桑苗、“青龙”牌白蒜、“长新”牌梨果等几佰个合作社生产的100多种农副产品名牌也成了全国各大超市的“抢手货”风靡国内外。,模式。

(三)“学校+合作社”是当前农职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次创新。

通过“学校+合作社”这一新举措,使农职校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农职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次尝试和创新,为农职校在新形势下再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学校+合作社”引领农民在增产增收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实惠,使合作社找到了坚实的发展依托,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5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推广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5]杨蓓.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11,(243)9:62-63.

第6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业技术人员 知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2-01

随着国家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的时代,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出现了年轻人不愿上农业院校,农业单位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多数还是70、80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这样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快速、良好发展的过程。在某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科技技术武装、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生产效率达到先进水平的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新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现在我们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提高,对农作物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逐渐向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要保证这些领域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有农业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农业新技术的正确、快速运用就要求有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增长的需要。如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运用,它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起到了保湿抗旱作用,使玉米亩增产20%——30%。与此同时,其他的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农民多年来盲目施肥的习惯,大大减少了肥料对土壤的侵蚀,不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由此可见,高新技术的引入,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作支撑,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而农业科技人员是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的主体。比如:如何应用立体种植技术,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增收;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和智能化的数据技术,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农业管理系统,使农业管理达到规范化、一体化。现在我们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农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因此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 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农业技术队伍,他们毕业于正规的农业院校,他们专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解决了农业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以及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他们的知识是那个时代的,仅靠他们所学知识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是有点力不从心。比如我县农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毕业的,虽然具有中、高级职称,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指导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仅靠他们现有的知识越来越难很好地运用高新技术。因此只有对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才能逐步地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队伍,才能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

五、知识更新的途径

1.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人员,要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对自己时时充电,通过自学农业或与之有关的课程,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要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技术人员能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单位结合所需业务派技术人员进修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转化。又比如,可聘请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直接培训,对不懂的现场咨询专家,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3.要让农业技术人员走出去。“闭门造车”式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最佳的方式。基层农技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很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网络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因此,要让技术人员到农业新技术运用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开阔眼界,把他们的先进技术、经验、方法早点引用到我县。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优质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培训,努力为加快实现全乡基本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较强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努力为加快实现我乡基本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乡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120人,持证农民培训400人,农民创业培训送培100人。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元月至3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培训任务,乡农技服务中心负责落实培训单位。

落实培训对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形式进行学员选拔。持证农民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各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农业基地、农业企业负责人、常年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服务人员等。到乡培训,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到市培训,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

(二)实施阶段。从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底。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集中授课: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能力要求、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和相关专业技能等。共24学时。

生产实践:组织学员到附近地区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进行考察学习,鼓励学员创业实践。共30学时。

技能鉴定:经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农民技能合格证书考核,对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学员,由省统一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跟踪指导:乡农技服务中心将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建立健全培训教师和学员的挂钩联系制度。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3年12月,按照乡农民培训工作检查考核意见,进行考核得分奖惩,考核验收情况将折算为村双文明百分赛农民培训工作得分。

四、保障措施

第8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科技进村入户,发展现代农业”主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大宣传、农民大培训、技术大服务、需求大调查,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新工艺和种养新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二、活动总体安排

(一)活动时间:从2014年3月初开始到4月下旬结束,为期2个月。

(二)活动方式:本次活动根据市农粮局的实施方案布署,由市果业局、县农粮局、县果茶局和县农机局联合开展,采取省市县大联动的方式进行。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现场咨询。3月11日组织农技、植保、畜牧、果茶、农机等技术人员到铅厂街开展现场技术咨询和指导。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脐橙黄龙病防治等,发放技术资料,为广大农民朋友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2、开展科技服务。集中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现场技术咨询。

3、进行农资展示。充分利用图片、光盘或实物等方式,宣传和展示种子、农(兽)药、化肥、饲料、农机、植保机械等农业新品种和实用先进生产资料。

4、组织技术培训。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或科技服务小组进村入户,针对农民生产所需,推广良种良法,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服务生产,重点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5、实地入户到场指导。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实地走访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基地等,送技术送服务送政策上门,现场帮助解决有关技术问题。

6、开展农业生产科技需求调查。按照当地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民常用的品种(机具)、易为农民接受的技术及原因、亟须加强的农业技术、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等五项内容分行业开展专题科技需求调查和分析。

三、活动详细安排

各乡镇同步进行,县、乡两级分别组织农技人员科技下乡服务团,现场集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县农粮局组织9个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分赴各乡镇开展春耕备耕科技服务活动。各队队长负责科技人员的召集及督促科技人员准备技术明白纸或技术资料。具体安排见附件1。

1、粮食生产服务小分队。由县农技站组织专家赴扬眉镇、龙勾乡开展水稻生产指导。

2、经作(蔬菜、茶叶)生产服务小分队。由县蔬菜办组织专家赴过埠镇、上堡乡开展蔬菜生产技术指导。

3、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由县果茶局组织专家赴铅厂镇、横水镇开展果业生产技术指导。

4、畜禽(生猪、家禽)生产服务小分队。由县畜牧兽医站组织专家赴长龙镇、麟潭乡开展畜禽春防技术指导。

5、渔业生产服务小分队。由县水产站组织专家赴杰坝乡、丰州乡开展水产技术指导。

6、农机服务小分队。由县农机局组织专家赴文英乡、乐洞乡开展技术指导。

7、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放心农资服务小分队。由县种子管理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组织专家分别赴关田镇、思顺乡开展农资市场及农资质量监管指导。

8、农村能源环保服务小分队。由县农村能源站组织专家赴龙勾乡、金坑乡开展农村沼气技术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技术宣传和指导。

9、休闲农业、农村政策宣讲小分队。由局农经站、办公室组织专家赴聂都乡、上堡乡开展农业有关政策指导。

各乡(镇)农技综合站积极配合各小分队开展工作。

四、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行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落实,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全市部署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分解任务目标,落实责任人、落实技术人员、落实活动项目。同时,深入了解农民所需,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第9篇: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9-02

引言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把农业技术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体系。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各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在努力适应本国的国情, 各个国家在推进农业发中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稳定队伍、完善示范基地和推广手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补充,满足了农业生产对技术推广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不适应已经显现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在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调整,专家和学者也对农业技术推广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忠国[1]论述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然性,提出了其主要环节: (1)分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2)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5)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高启杰[2]针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制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多元化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备选类型以及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与政策的具体建议。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方面,朱希刚[3]提出:应该培育多个农业技术推广主体,采用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面,查世煌和杨靖钟[4]认为,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可分为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等,这些机制互相掩映,交叉作用,共同构成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庆的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提高大庆市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庆市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搞好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保持农村稳定等一系列“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综合素质比较低,因此,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和农民科技培训事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本文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做简要分析。

1.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1.1 科技创新与应用脱节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多年来形成的强研发弱推广、科技创新与应用脱节、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在农村推广和扩散。

1.2 推广渠道不畅,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未建立完善的供求关系,推广服务形式单一,渠道不畅。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调。

1.3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接受农技较难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不容易。一家一户,生产分散、能力弱、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传播推广,确实难以奏效。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也小、服务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亦弱,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2. 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庆市农技推广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面临若干难题:

2.1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普遍不足,基层乡站没有推广事业费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进行政策宣传、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公益性事业,推广效益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并提高其在农业总投人中的比重”。我国目前的推广工作仍是政府行为,推广经费应由政府来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每年用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事业经费都难以保证,市、县两级严重不足,而且在逐年减少。从我市7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调查现状看,全市70个乡镇没有一个拨给推广事业经费和活动经费的,全靠乡镇站自己通过服务创收来弥补,但在开展“技物”服务创收活动中又没有流动资金,开展“物化”技术服务非常困难。各项福利待遇、办公费及差旅费等只能解决一小部分或根本没有,“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势必制约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用的真正发挥,直接影响了推广事业的发展。

2.2基层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站长调动随意性较大

由于我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技术人员的“三权”在下,乡(镇)综合服务站实行“条块”管理,以块为主,在干部任免上随意性很大,不征求上级农业主管部门意见,人员调动频繁,专业人员干非专业的工作,非专业人员干专业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技术人员也往往是抓“中心”工作多,抓业务工作少,影响了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2.3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迟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必须多样化和综合化。提供服务的推广组织也必然要多元化。但是目前我市群众组织发展迟缓,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多数只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出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到了村里就断线”的局面。缺乏积极的扶持和正确的引导。

2.4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发挥不够

从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调查看,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在参谋部、服务部、技术部、信息部、培训部、指挥部的六部功能)发挥不够,当然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原因。

面临这些问题,加强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3. 完善大庆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县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顺利收归县级主管部门后,围绕提高和完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建设这个中心,重点加强县级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装备建设,强化乡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加大财政投入,使公共服务机构有场所、设备、试验示范基地;人员普遍受到轮训,素质提高,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实现县有指导服务中心、乡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网点。

3.2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多年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但对照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显然投入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在科研项目增加了资金投入,但在推广项目投资,推广体系建设投资和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本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势必影响到推广系统职能作用的发挥。要按着“两法”规定和文件要求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要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

3.3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第一,充实推广人员队伍。根据需要定期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不断提高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使用规程等,在实际推广时,能达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县农技中心、区域站人员有计划地实行纵向、横向交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推广人才。

3.4加强创新,激发活力

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中大力推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加强责任管理,提高推广效能,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逐步实现农技人员的资格准入。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服务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工作日志,建立由服务对象、服务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三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根据农业发展新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技推广规律,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实行基层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探索推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形成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人户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结语

针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着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形成多元化合作推广机构。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与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才能迅速有力地扭转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缓慢的局面,为大庆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大庆市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国忠.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经济[J].2004, 1:33

2.高启杰.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北京经济论坛[J].2006,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