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体系范文

质量体系精选(九篇)

质量体系

第1篇:质量体系范文

三类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必须按上述标准建立健全本企业质量体系,有2人接受相关标准的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证书。这就对企业提出了很高要求,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粗犷型管理和经验型管理上,要引进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起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控制和操作规范,以达到医疗器械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包括设计控制、采购控制、制造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实验控制以及上市后的质量跟踪控制。下面就实际监管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谈一谈对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的体会。

首先,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对建立健全质量体系要充分重视,清醒认识,不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大而化之。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质量体系是所生产医疗器械的安全保护伞,下大决心,舍得投入,建立健全本企业的质量体系,切实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口号落到实处。

其次,企业要把质量体系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具体计划,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质量体系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有专业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不是仅仅从网络上下载范本文件就万事大吉的。管理者代表至关重要,要根据质量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尤其要考虑到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要求,制定出全面的控制程序和操作规范,重点做好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工序)的控制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验证工作人员要各负其责。

第2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相互关系 计量方针 计量监督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ISO9001:2005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把有关计量管理的制度纳入体系,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观察与理解,本文将从计量管理的角度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发掘质量管理体系对计量工作的指导意义。

1、计量工作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ISO9000是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标准,确定企业了必须以保证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它包括产品质量,又包括服务质量,即最终质量。企业只有追求高质量,,才能从长远上保证效益。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而计量正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企业建立计量体系,加强计量工作,主要是保证产品生产或服务工作能及时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以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满足需方的要求。计量工作对企业质量工作具有特殊作用,计量体系是企业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必须依靠计量工作。

2、质量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要求

ISO9000质量体系,是供方证明其能力以及外部对其能力进行评定的尺度和依据。该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防止产生不合格品。在标准的各项要求中,具体规定了计量工作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还制定了ISO 10012标准,将测量管理体系定义为“为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所必须的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活动”,明确了整个组织和计量体系的管理职责,对企业计量工作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更充分说明企业计量工作的重要地位。我们从ISO 9000和ISO 10012中可以看到现代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做企业的计量工作的确太难了,我们既要做杂家,又要做专家。所谓杂家,就是什麽都要懂,物理的、化学的、数学几何量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攻关学,要想真正做好计量工作,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所谓专家,就是在计量学知识方面必须一专到底,弄得明明白白。就说测量过程控制吧,你得从如何识别顾客要求入手,由顾客要求导出企业的产品要求,由产品要求导出工艺过程控制要求和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再由这些要求导出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然后导出计量检定/校准过程的计量要求,最后导出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器的计量要求,根据这些导出过程设计测量方案、校准规范、测量过程控制方案、量值溯源系统、测量设备管理模式、确定是否建标等等。至于一项计量器具的具体计量检定和修理工作也是有永远钻研不透的技术问题,可以造就我们的某个专业的计量检测专家、计量维修专家。计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在这里给了我们发明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可惜的是往往像空气这样重要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和爱护一样,计量工作往往也不被领导和员工重视和爱护。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怨天尤人,就要像14楼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区分,分清主次,攻其一点,兼顾一般,不断进取,我们才能成为一位于公(企业)于私(自己)均有竞争力的人员”。只要孜孜不倦地努力和追求,我们的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

3、贯标工作中应加强计量工作

计量管理是质量体系运作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计量工作,注意发挥计量监督作用,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企业管理赋予计量工作的使命,做好具体工作。

3.1 确立计量方针

完成工作计划只有确立目标,工作才有方向。企业要确立计量方针,经经理批准后形成文件下发,作为公司计量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为质量方针的确立打好基础。

3.2 做好标准宣贯

提高计量意识贯彻ISO9000标准,支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做好ISO9000的宣贯工作,使公司全体员工认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标准中的要点和质量体系对计量工作的规范性要求,明确本岗位计量工作及其重要作用。

3.3 制定操作规程

完善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工作的成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制定管理制度。为保证计量管理工作公平、公正的形象,计量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质量手册中有关计量保证部分的内容,并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应的程序文件,特别是重要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以强化各项计量工作、保证质量手册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计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4加强检定管理

计量工作专用的计量设备应加强管理,制订计划,严格按照检定周期要求,对在用的、用于贸易交接的全部计量设备开展强制检定。

3.5加强数据管理

计量数据是对计量工作进行溯源的依据,尤其用作贸易交接的企业应制订相应的计量数据管理规定,对计量数据进行规范性的保管和使用、签批制度。同时应对计量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作为购置测量设备的依据,可为降耗节能提供依据,,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现代的科学管理。

3.6加强计量监督

确保体系运行计量监督是计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计量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要搞好计量管理,必须强化计量法制地位,加强内部计量监督。企业要有一定的计量监督人员,采用监督检查的方法,不断纠正和改进计量工作,以保证计量检测的准确可靠和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保证质量体系和企业管理的良好运行。

第3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过程控制 质量预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产品数量和种类日益繁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质量管理逐渐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小到零部件的生产,大到党建、教育,不无包含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以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最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iso9001标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其类型、规模、活动领域或专业范围、提供产品种类的影响和限制,组织采用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展现组织有能力持续提供满足顾客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能确保其通过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增强顾客的信任,该“产品”不仅指有形的实物产品,也可指各类无形的产出。

(2)标准条款和要求的可取舍性。由于组织功能、产品客观特征和标准应用范围的不同,标准在采用过程中,无论组织是将其全部还是部分产品和产品实现过程置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范围内,都可能发现存在标准条款不适用的情况,这意味着,组织在采用标准的过程中,可根据其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和应用范围对标准条款和要求做出取舍,删减不适用的标准条款。

2.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各行业基本都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不断做大、做优、做强是摆在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产品质

量和周期是永恒的话题,以速度取胜,更要以质量取胜,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组织的质量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2)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生存的基础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各组织均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唯有在价格、质量、服务上取得优势,组织才有生存的希望,加强组织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向质量管理要效益,降低质量成本,减少损耗,提高合格率,组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每个产品从研发、生产、销售,最终交付到顾客手中,诸多环节靠一条质量信息链维系起来构成组织的信誉度,通过把从研制开发到销售的质量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使产品达到不断完善。我们要不断利用质量信息紧跟时展步伐,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4)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地增强顾客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明确顾客的要求,而顾客要求又包括明示的、隐含的、必须履行的这三个方面,这就需要组织不断去关注、挖掘才能获得顾客满意。

3.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

(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pdca循环

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循环是一个持续过程,首先在提出质量目标的基础上,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实现该计划需采取的措施,然后,将计划加以实施,特别要在组织上加以落实,真正将质量控制的计划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监测、包含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及计划执行的结果,用以评价检查结果与计划是否一致; 最后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对暂时无法处理的质量问题重新进行

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质量预防提供借鉴。

(2)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

1)强化过程的质量策划。质量策划的任务是:“制订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因此,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过程的策划,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到位。进行充分的质量策划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

2)加强过程控制管理。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强化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可靠保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a)技术状态控制严格规范。

(b)图纸资料齐全完备。

(c)不合格品审理严慎细实。

(d)外包过程控制严格。

3)加强过程的测量和检查。过程有了目标,就应对目标的实现进行适时测量和分析,对输出进行指标检查,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的力度,产品实现全过程应进行极其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做到各阶段,各环节工作有依据、有检查、有记录、有结论。

第4篇:质量体系范文

一、量力而行

审核认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想当然的,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有的企业为了拿到认证证书而参与贯标认证,到头来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拿到证书,反而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也有的企业以拿到证书为目的,通过了认证,但并没有规范管理,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内耗,使领导和广大员工对质量体系产生抵触情绪,证书也就形成了一张废纸。98年度常宏公司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拥有各类管理人员60余名,各部门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责已经完备。规范管理和与国际接轨的企业需求及集团的大力支持已具备贯标认证的条件。经过最高管理层的讨论决定98年6月份正式开始贯标认证。

二、领导作用

中、小企业的领导对质量和贯标工作的观念、态度直接左右贯标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质量体系创建、保持并规范运行的基石和后盾。经验证明很多企业审核认证半途而废或认证后质量管理滑坡都是与领导的不够重视分不开的。贯标工作伊始,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十分重视,把贯标工作作为全年工作计划的头等大事,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对质量体系文件加深理解,以身作则,同时也制订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在整个企业内营造了积极的贯标氛围。这也是企业能一次性通过认证注册的重要原因。取得证书后,很多企业最高管理者往往对贯标工作的关注日趋减弱,主要源于贯标初期的重视是对拿到证书的认识,而非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常宏公司“管理者推动方式”与“收益者”(主要是顾客)双重推动的模式是通过认证后最高管理者重视贯标工作的一个明显标志。最高管理者在认证后制订了贯标工作的长远规划,确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基本方向与途径,在整个企业内倡导改进的做法,培养持续改进的意识和价值观,防止认证后各级管理人员产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错误思想。

三、全员意识

有了管理层的重视只是贯标工作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如果质量体系只有领导的重视,没有基层人员的认真执行,那么质量体系将形同虚设。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合作性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贯标伊始,公司领导全面负责,把握大局,正确引导,为认证工作掌舵领航,公司各部门及各级人员一丝不苟,团结一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尤其在不合格项控制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上,一改过去沿袭几年的老思想,老方法,老传统,采用符合ISO9001质量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使运作程序规范、合理、可操作,为认证付出了辛勤汗水。

四、重在贯彻落实

很多通过认证的企业都会有同样的感触-----文件好编执行难。我们一开始就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对程序文件可操作性进行了两次修订,并且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时候,上上下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制订目标时,公司管理层经过多次研究,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保证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在符合标准前提下,突出实用性,尽量达到执行起来顺畅,没有被套住、别扭的感觉;对可执行性文件(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外来文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以上几个方面保证了质量体系在贯彻落实中的简捷、易行。带动了执行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把记录填写和执行质量体系做为一项包袱来看待。

我们还在质量体系培训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要求公司的各级人员严格按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执行,对有令不行或违反操作规程的给予惩罚,从另一方面保证了质量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五、认证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分工明确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为“追求完美,为用户提供期望的工程和服务”构建了质量保证机制,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其标准化程度是过去从未达到过的,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2.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9001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足够的保证和信任。常宏公司取得认证后,公司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在装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常宏公司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六、企业通过认证后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认证只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而保证质量体系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行才是企业认证的根本。如何保证企业的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呢?下面就从三个方面予以简述:

1.持续有效的开展质量体系审核

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只能表明这个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和满足GB/T19000-ISO9000族标准中某一质量保证模式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即使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体系在实际运行中,总是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善和不断改进的机制,就会出现各种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问题,逐渐使质量体系运行困难,就会出现企业管理滑坡。最终导致质量体系名存实亡。因此,为防止认证后出现管理滑坡,公司明确了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文件化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完善不断改进的机制。持续有效的开展内审,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内审员是机制改进的保障。如何开展审核,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监督落实纠正措施使其有效。

1)设置专职内审员,赋予内审员相当的权限,并充分肯定内审员的工作成果,激励内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管理者代表亲自过问质量审核工作,审批质量审核计划、协调审核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纠正措施的落实,强调审核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3)反对“报告满天飞,不能实际解决问题”

的作法,内审员要主动处理问题,日常事务要自己解决,不能任何问题都向领导汇报。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领导解决时方向其及时汇报。对于潜在的问题要有敏锐的预见性,将引发不良后果的原因、过程、解决方案等及时向领导层报告,以便决策。只有这样,内审员的重要性和作用才能体现。

4)反对“能力”不强或管理知识困乏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对人的管理及能力的评价不要以做了多少事,而应是做成了多少事为评价原则。以免使下属员工产生抵触心理。

在质量体系检查的方法上采取“三结合”,定期审核与日常监督审核相结合、专题审核与专业审核相结合、要素审核与部门审核相结合。上述方法的结合使质量体系检查的内容和范围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真正能够做到审核横到边、纵到底。

质量问题不能够在措施上得到落实,久而久之评审就会走过场,贯标成果就难以巩固,企业管理就会滑坡,内审员的业务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机制也会消弱。我们采取的较为有效的措施是:

1)审核的结果与公司经济责任挂钩,奖惩兑现。我们把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审核、专题审核、管理评审等)、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分别纳入考核,占一定的考核分。对不合格或纠正措施的实施整改情况,由公司品管部负责跟踪到底,问题得不到落实、得不到改良决不罢手,并向管理者代表直接汇报问题的整改情况。

2)将审核出的问题进行量化分解,对重复出现的不合格项进行重点跟踪闭合,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3)注意内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内审员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名内审员对专业知识不刻苦钻研,不及时掌握内审的好方法,不了解质量管理的新要求,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审核任务。为此,派出内审员参观培训或聘请专家来公司讲学指导。同时,公司组织内审员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为了掌握内审员的业务能力,企业组织对内审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跟踪考核。

2.注重内部沟通

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对公司各部门、员工之间存在的质量问题,由公司组织召开碰头会、专题会及质量分析会进行讨论解决,消除了部门壁垒和责任推诿,使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机制不断得到加强。

第5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事业机构 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 内审员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88-01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审核确定质量管理水平的,其中内部审核是审核中的关键一环,在外部审核进入之前,事业机构要进行内部审核,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定期对自身进行检查,目的就是通过内部审核检验生产过程是否在按质量计划进行,有偏离及时修正,有问题及时解决。可以说外部审核只是一次成果检验,而内部审核则更是维持事业机构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目前有的单位不太重视内部审核的作用,认为和外部审核重复,单纯依赖外部审核,这样不但增加了事业机构管理成本,更使事业机构迟迟通不过外审,质量水平上不来,更损失了经济效益。

内部审核有其自身的关键程序,对这些关键程序予以重视才能认识到内部审核的作用,也才能做好内部审核工作。

一、事业机构最高管理者首先要端正思想,正确认识

事业机构的最高管理者是事业机构的总指挥和总调度,对事业机构管理至关重要,也是事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负责人。事业机构的质量方针是由最高管理者的,它要与事业机构的组织方针相一致,因此都是由最高管理者确立的,因此,最高管理者的思想方向,决定着事业机构的组织方向,也决定着事业机构的质量管理方向。最高管理者对事业机构的质量管理给予多少的重视程度,就会投入和调拨多少的资源用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质量就会有相应的变化。最高管理者重视质量管理,就会通过其领导的作用创造事业机构全员重视质量的氛围,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协调事业机构各部门进行协作,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使事业机构内部审核得以顺利进行。可以说,最高领导者的端正态度,思想上的重视是从根源上保证内部审核正常有效开展下去。

二、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审核队伍,保证内部审核质量

在质量体系审核中,审核员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质量,进而影响到事业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因此为保证内部审核的高效高质,建立相应高素质的内部审核队伍是关键。合格的内审员除具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和培训资格外,更重要的是内审员自身的素质和经验,这决定了内审员对标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尺度的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审员可以是事业机构内部人员或外聘,但都必须是与待审领域无关的人员,以保证审核的客观性。内审员必须取得内审资格,并具有一年以上的质量管理经验。内审员必须是责任心强,对待问题公正客观,坚持原则的,同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事物判断准确。内审员必须熟知质量体系及其文件、程序、组织结构、职能关系、评判准则、检验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了解事业机构生产的过程、产品和服务。

内审员不仅是内部审核的执行者,也是事业机构质量标准的宣传者、质量体系的体检师,是事业机构质量工作的推动者,因此事业机构要重视内审员的选择、内审队伍的组建,选择满足上述条件的高素质内审员,保障事业机构内审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明晰的审核程序,便于实施

内部审核是一套系统工程,涉及事业机构各部门,人员众多,项目也很多,因此建立起明确清晰的内部审核程序,使程序不因人而转移,才有利于整体的实施以及工作的接续,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利于质量体系的运行。防止因人员变动造成工作无法进行,保证工作富有成效。

首先做好内部审核的准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为后续工作定下了良好基调。聘任满足上述条件的有资格的无领域交叉并且业务熟练的内审员,组建高素质内审团队;必须由事业机构最高管理者担任内审团队的领导者,负责内审计划的审批和实施管理,明确团队成员分工,各司其职,按照内审计划按期按地实施内审工作;将内审所需文件表格准备齐全,首先是内审计划,其次有记录表,会议签到表,不合格项报告、审核报告等,使审核工作更有效率。

接下来是内审工作的正式实施,内审工作的首次会议、内审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贯穿了内审工作的整个过程,因此对内审工作的整体进行具有重要的掌控作用,必须开好。首次会议要向参会者解释清楚审核的所有内容,使事业机构更好配合内审工作,将内审安排落实到位;期间内审组要召开内审组会议,对现场审核期间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归纳,形成不符合项报告,对现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最后在末次会议上通报审核结果,提出不符合项整改措施,答谢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内部审核工作圆满结束。

第6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 教学质量 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为培养对象的质量,即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水平及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程度和人才规格的达成状况。

一、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意义及其关系

所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保证教育质量而设立组织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提供的资源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模式”。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指为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院校各级相关组织结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相关教学信息的搜集处理为核心,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型,组织一整套严谨、务实、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从而规范各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其他教学基本建设,最终形成能够推动高校发展和内涵提升的教学质量文化,从而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中,理顺组织结构、建设规章制度体系、监控教学过程和紧扣用人单位需求是这一体系在实践中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是构建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和关键。架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方法是将教改实践活动中取得实效的具体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基本要求标准化;基本模式是以人为本+经验积累+团队合作+规范细节+技术支撑+实践创新。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及其实施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实施。然而,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全员参与的问题未能完全解决,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原因主要是体系与评价、奖惩执行相脱节,习惯性的管理方式与新的管理模式相冲突,因管理繁琐或不对路使教师和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等。

(一)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的反思

1.体系文件中应明确岗位工作的质量目标

管理文件越简明越容易理解,工作规范越具体越容易操作。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真正树立质量意识。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从提高文件编写的质量开始,文件中增加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目标、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具体做法是变“虚”为“实”,变“笼统”为“具体”,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目标、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内容及标准。去掉文件中空洞的、模糊的、模棱两可的词语,使语言更精练、更明确。

2. 设计真正体现岗位工作管理质量的质量记录表格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中必然要填写大量的质量记录。然而实践中有人却对如此管理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培训质量和管理质量提出了质疑,认为“质量记录不能完全反映工作质量,尤其是那些弹性较大、独立性较强的教学工作,质量记录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3.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应“抓大放小”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教学环节分解为若干部分,实行全程监控。然而实施过程的监控难度太大,只能对如教学环境、教学进度、教学设备等操作性比较强的环节进行检查与控制,而忽视了如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师实践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架构应“抓大放小”,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进行过程的重点监控,而对教师在操作上的细小问题不要限制太多,设计的表格也不要太复杂,以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点

1.关注学生的满意程度

质量的高低应由学生说了算,而不应学校说了算。对体育课教学来说,学生的满意度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主要是学生健康意识与身体素质的评价;二是院校在校生对体育教学和教学管理上的评价;三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

2.教职工是质量管理的主体

尊重和依靠教职工,并让教职工明白自己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各自岗位上以提高管理质量为己任,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的系统中,教师作为质量活动的组织者,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和进行课程教学的责任;作为监测者。要做好质量活动记录,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防止学生出现成绩不合格的现象;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对所教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控制与管理,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

1.改进体系与树立品牌意识相结合

学校创建品牌就是按照学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树立品牌意识,就是既教书又育人,发挥师表作用,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树立品牌意识,就是要树立为学生优质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高质量的服务育人,以优美的环境育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2.改进体系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把年度考核的内容与每个人的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利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作用,使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落到实处。改进体系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评价意识。二是细化评价行为,并将个人评价、内部审核评价和上级评价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公开评价结果。所有参评对象,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在评价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四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员工进行奖惩、评聘、培训、晋级的依据。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五是要使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人员考核项目内容相同、标准一致,做到考核客观、公平。总之,尽可能地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将静态的岗位职责和动态的考核结合起来,做到项项工作可检查,件件工作可考核,日常检查有标准,年度考核有依据。

3.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相结合

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教和评学结果较为客观公正、准确可信,评价活动因而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较好地发挥了对教学质量的检测反馈功能和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导向作用。

4.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与监控[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第7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一、计量检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1)作用

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而计量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的手段,计量检测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密切相连的,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进货验证,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生产到产品出厂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检测,如果没有严格的计量检测控制和标准的计量手段,则就不能达到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社会经济贸易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企业都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 标准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我们质量监督局也应该根据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1],并且还还应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质量监督局的要求,保证市场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的进行。

(2) 标准对计量工作实的具体要求

在计量检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系列标准对计量检测工作的要求,对选择合适的检验、测量以及试验设备、保证计量的准确度以及对用来进行证实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的的相关的计量检测设备都应该加强进行控制校准和维护。 系列标准中主要包括检验、试验以及测量等测量工作是标准的质量体系的主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保证质量的一项重要的环节[2]。并且 系列标准中规定要求应该对测量与试验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其包括对测量设备的控制,对试验设备的控制以及对测量过程的统计控制等, 并还要反映出国际上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测量设备的要求。由此可以得出,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二、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目前计量检测工作的现状

计量检测工作是计量监督局设置的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计量检测工作是集力学、热学、化学以及几何量、电磁学等各个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计量检测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量值统一、保证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统一、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检验以及计量产品的监督检测和计量监督管理工作等[3]。近年来计量检定机构在技术方面、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导致计量检测工作存在诸多的漏洞,其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计量检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2)质量管理体系内容不全面、与国际标准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吻合,(3)计量检测人员服务客户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薄弱、与客户过程的控制不力。(4)计量检测的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的质量的有效性没有足够的保证。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计量检测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整个计量检测工作体系不能持续有效的开展。

2、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加强人员的培训,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有效以及系统的开展,首先应该加强对计量检测工作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人员培训程序》实施培训,并且针对不同的层次不同职责的人员实施不同的培训措施额,从而达到要求。

在对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计量检测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手册、 等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宣传,对于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人员应加强对文件编制和文件体系等工作的培训,对于技术人员应加强对体系文件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于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知识和管理体系一些方面的培训。只有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才能保证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有效的开展。

(2)完善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的建立,原来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单位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根据 体系标准提出新的计量检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并且应该在计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其计量确认体系还应该根据 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在计量检测《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 相关文件体系中不断明确计量确认体系在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职能[4]。比如在《计量管理制度汇编》中有:计量管理实施细则、测量装置的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制度等, 这些文件对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的完善、对保证计量确认体系的运行的科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行。

(3)加强对计量器具设备的管理,保证计量检测的质量

在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根据其运行的要求,应该保证计量检测器具设备的检测的准确性、合法性,还应该建立符合计量标准要求的检定室或者实验室,同时还有经过市质量监督局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展。对于需要进行检定的计量器具,需要根据国家以及地方相关部门每年编制的计量器具设备强制检定计划表实施周期的检定,这样才能保证计量器具使用的合法性和准确性[5]。对于新购置或者即将报废的计量器具设备应该及时做到台账的录入和修改,从而保证台账和设备以及录入的情况相符合,并且还应该根据计量器具的检定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设备进行检定,做到不晚检一件,不漏检一件,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从而保证计量检测工作的有效的开展。

三、总结

总之,建立和运行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对完善计量检测管理体系,提高计量检测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保证为国民经济和计量监督提供准确、公证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结果,促进社会经济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IECl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9001—2000idtl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3] 贾永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要点与心得[J].现代农业,2007(4):95—96.

第8篇:质量体系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56-02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1]。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地方高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地方高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学质量监控。为此,国内的高校也都在持续开展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目前,各类综合型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都是以校级教学主管部门为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指导性,但与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此,构建基于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的院、系级监控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心下移到各个院(系),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监控是学校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该体系的建立对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构建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直接面对的就是各院(系)的学生,针对不同学科实行不同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应以本学院(系)“要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这种人才”为目标。因为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同,质量监控的标准也不同,如果都实行相同的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就会扼杀某个学科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

(2)主体性原则。在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充分发挥监控对象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系涉及的每一位人员既是监控的主体又是被监控的对象,必须承担起监控与被监控的职责,使管理者、老师和学生形成紧密联系,既增加了亲密度,也可实现监控最终落实到人,使教学质量监控发挥最大作用[2]。

(3)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不能只针对某一环节,而是贯穿学期教学过程始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到明确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设计、教材、教案、实验要求等课堂教学内容的规范要求,学期期初的教学质量检查,直至教师课前准备、授课、课后作业练习、平时测试,直至期末考核等所有环节,尤其是实践和实习,全部实施监控管理。

(4)实时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要做到及时准确,实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要加强对教学质量过程的调控,及时检测教学运行状态,力争做到将教学效率和效果提到最高,教学成本和投入降到最低[3]。

2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能产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作用。构建全程性、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动态的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包括监控组织、监控内容和监控方法在内的有机结合,体系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

2.1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组织

监控组织分成三部分:由院(系)领导,教学科研办公室,教研室及专家组组成第一级监控组织,全面负责全院(系)的教学检查工作。专家组由院(系)抽调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又关心学科发展的教师组成,成员数可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采用动态管理,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的调整成员,充分调动专家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这些从一线教师中成长起来的专家对实际教学情况非常了解,而且便于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监控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第二级监控组织,主要负责院(系)的学风监控。学生工作办公室是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的部门,方便掌握关于学生的“第一手”信息;可从院(系)的学生代表和各个专业班级干部中选举而成为学生信息员,学院通过学生信息员的反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于教学各方面的真实的看法和意见,征求学生对于以上方面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信息员辅助学生工作办公室形成第二级监控组织,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风情况起到良好的监控作用,而且有助于学院全面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的提高。

由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和用人单位组成第三级监控组织共同负责全院(系)教学效果评价,促进形成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理论应用紧密结合型的教学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企业实践和课堂学习缺一不可,应该做到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等各方面都有企业的参与。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进行现场评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企业专家参与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以上三级监控组织根据各自的教学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同实施质量监控,保障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

根据应用型大学注重实践教学过程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特点,以上所建立的三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文件管理、课堂教学监控、实践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研究小组、学科竞赛情况、学生作业、作品和考核成绩、学生证书情况(四、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他国内外知名的资格认证)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

另外在监控内容上增加了对学生的就业情况的监控。通过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已经就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总结出来的在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同时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加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也能及时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这种双向反馈,可以方便第一级监控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院(系)的教学质量。

2.3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方法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实施方法除包括健全和完善各种教学制度以外,在本体系中还做了如下创新:

(1)导师制度。除了给每个班级的学生配备辅导员以外,还聘请教学科研的一线教师担当学生的导师。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引导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尽一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教师增加了教学奖励制度。学院(系)根据校级教学主管部门的要求,指定适合本学院(系)的非教学工作量考核制度。制度中明确说明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所作的一切工作和成果都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超过规定分值的教师将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励教师不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来。

(3)增加了网络监控。在监控体系中加入网络监控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具体教学活动的细微管理,这对提高教师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3 总结与思考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状工程,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体系应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完善的院(系)级监控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协作才可能完成。但只要持之以恒,必然会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如何协调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04-15(T001).

第9篇:质量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势;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